“tag:資本論”
全部 | 书籍 (27)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21世纪资本论 [图书] 豆瓣
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8.2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 译者: 巴曙松 中信出版社 2014 - 9
《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对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的财富分配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导致了财富不平等的加剧,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能完全解决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皮克迪建议通过民主制度制约资本主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财富不平等现象。
皮克迪将世界经济分成两个基本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两者都被用于生产并分享产出的收益。资本与劳动力的区别在于,资本可买入、卖出、拥有,而且从理论上讲可无限累积,劳动力是个人能力的使用,可获得酬劳,但不能被别人所拥有。皮克迪认为,由于资本回报率总是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所以贫富差距是资本主义固有现象。他由此预测,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将会继续扩大,建议征收全球性财富税。
皮克迪在中,对过去300年来的工资财富做了详尽探究,并列出有关多国的大量收入分配数据,旨在证明近几十年来,不平等现象已经扩大,很快会变得更加严重。在可以观察到的300来年左右的数据中,投资回报平均维持在每年4%–5%,而GDP平均每年增长1%–2%。5%的投资回报意味着每14年财富就能翻番,而2%的经济增长意味着财富翻番要35年。在一百年的时间里,有资本的人的财富翻了7番,是开始的128倍,而整体经济规模只会比100年前大8倍。虽然有资本和没有资本的人都变得更加富有,但是贫富差距变得非常大。
促进增长并不是皮克迪所关注的,他没把它视为经济事件,也不认为它能解决更广阔的分配公平问题。他认为经济是静态的零和游戏;如果一个群体的收入增加,另一个群体就会不可避免地变穷。他把结果的平等性视为最终目的和唯一原因。而以下备选却很少提及—例如,最大化社会总体财富,或是增强经济自由,亦或是寻找最有可能的机会平等,又或按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观点,保证最贫困人群的福利得到最大化。
在书里提出了一系列简单的建议:征收15%的资本税(财富总额),把最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税提到80%左右,强迫银行提高透明度,提高通货膨胀等等。但皮克迪也指出,他觉得这些措施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因为控制资本主义社会的精英可能宁可看到这个系统崩溃,也不会愿意让步。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图书] 豆瓣
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
8.8 (38 个评分) 作者: 马克斯·韦伯 译者: 于晓、陈维纲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韦伯的论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Die protestantische Ethik und der Geist des Kapitalismus)是他最知名的著作。一些人认为这本书不是对新教的详细研究,而其实是韦伯后来的著作的介绍,尤其是他对于许多宗教思想和经济行为之间的互动的研究。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提出了一个知名的论点:那就是清教徒的思想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般宗教的传统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务,尤其是经济成就上的追求,但为什么这种观念没有发生在新教里发生呢?韦伯在这篇论文里解释了这个悖论。
韦伯将“资本主义的精神”定义为一种拥护追求经济利益的理想。韦伯指出,若是只考虑到个人对于私利的追求时,这样的精神并非只限于西方文化,但是这样的个人—英雄般的企业家(韦伯如此称呼他们)—并不能自行建立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资本主义)。韦伯发现这些个人必须拥有的共同倾向还包括了试图以最小的努力赚取最大的利润,而隐藏在这个倾向背后的观念,便是认为工作是一种罪恶、也是一种应该避免的负担,尤其是当工作超过正常的份量时。“为了达成这样的生活方式而自然吸纳了资本主义的特质,能够以此支配他人”,韦伯如此写道:“这种精神必定是来自某种地方,不会是来自单独的个人,而是来自整个团体的生活方式”。
在定义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后,韦伯主张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应该从宗教改革运动的宗教思想里寻找这种精神的根源。许多观察家如孟德斯鸠和济慈都记载下新教和商业精神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韦伯指出某些形式的新教的教义—尤其是喀尔文教派—支持理性的追求经济利益以及世俗的活动,将这些行为赋予了正面的精神以及道德的涵义。这并非是那些宗教思想的最初目标,反而像是其副产品—这些教义和指示所根基的内在逻辑,都直接或非直接的鼓励了对于经济利益的忘我追求和理性计画。一个常见的例子便是新教对于制鞋匠的描绘:一个缩着身子专注于制鞋、将整个人努力贡献给上帝的人。
韦伯称他放弃了对于新教的进一步研究,因为他的同僚恩斯特·特勒尔奇 (Ernst Troeltsch),一名专业的神学家已经展开了另一本书的专门研究。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篇论文已经提供了一个相当广泛的观察点,使他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里继续比较其他的宗教和社会。现代所称的“工作伦理”这一词便是源自韦伯所讨论到的“新教徒伦理”。不过这一词不只用于新教徒的伦理,也能套用至日本人、犹太人和其他非基督徒身上
还有3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资本论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Das Kapital
作者: 马克思 译者: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人民出版社 2018 - 5
2018年5月5日,是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革命导师,推动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及其重要文献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中央编译局和人民出版社共同推出《资本论》纪念版(普及版),把马克思的这部不朽名著奉献给广大读者。今天,《资本论》依然是矗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以其恢弘的气势、缜密的逻辑、科学的论断,照耀着当前时代前进的道路。
《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果的集大成,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这部著作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还包含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内容,以及有关政治、法律、历史、教育、道德、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精辟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此次《资本论》纪念版(普及版)按中央编译局编译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6、7卷排印。
资本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马克思 译者: 姜晶花 / 张梅 北京出版社 2007 - 10
《经典通读: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是他一生恪守崇高信念,从事科学研究的结晶。马克思逝世后,《经典通读:资本论》第二、第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后来,由考茨基整理出版了马克思计划中的关于剩余价值理论史的《经典通读:资本论》第四卷,但考茨基把它独立于《经典通读:资本论》,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通常所说的《经典通读:资本论》是指前三卷。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经典通读:资本论》即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所以,贯穿《经典通读:资本论》全书的中心是剩余价值。具体而言: 在第一卷里,马克思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在第二卷里,马克思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在第三卷里,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此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当您翻开《经典通读:资本论》的时候,您或许还未曾了解它的厚重与深刻,未曾领略它的瑰丽与丰润,但无论如何,这本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巨著都值得您对它怀有基本的敬意与惊叹!1867年9月14日,《经典通读: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马克思还积极投身实际斗争。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应邀出席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即第一国际),并当选为协会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任德国通讯书记。之后,马克思为第一国际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件,为第一国际制定了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写了《哥达纲领批判》,深刻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首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认识。此后,马克思仍热心指导法国工人党、北美社会主义工人党等政治组织,帮助他们改正思想错误,进而成为各国工人运动的灵魂。《经典通读: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修改、校订,并反复修改第二卷和第三卷手稿,但1883年3月14日,积劳成疾的马克思与世长辞。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时,面前书桌上还放着正在修改的《经典通读:资本论》书稿。马克思死后被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和夫人燕妮葬在一起。
资本论(全三册) [图书] 豆瓣
Das Kapital
作者: [德] 马克思 译者: 郭大力 / 王亚南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4
《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首次将经济和历史联系起来,拆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融于一体,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发现。在广泛而坚实的考察之后,马克思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奇妙关系,从而论证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在人类政治和经济发展史上,《资本论》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立。
独自打保龄 [图书] 豆瓣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8.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帕特南 著 / 燕继荣 审校 译者: 刘波 / 祝乃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作者认为,民主质量的好坏或民主制度的绩效,可以从公民社会的状况得到解释;如果某一个社会的民主运转出了问题,从根本上说,那一定是公民社会(公民意识、公民组织、公民行为等,总之是公民生活)发生了变化--例如,社区生活走向了衰落。帕特南加入到美国公民参与热情度降低、投票率下降的研究当中,他敏锐地感到,当初托克维尔所描述的美国社区生活正在逐渐衰落,那种喜好结社、喜欢过有组织的公民生活、关注公共话题、热心公益事业的美国人不见了;今天的美国人,似乎不再愿意把闲暇时间用在与邻居一起咖啡聊天,一起走进俱乐部去从事集体行动,而是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独自去打保龄球。于是,帕特南想到用"Bowling Alone"这个词来形容和概括美国社会的这一变化,并力求对这种变化的性质和原因做出理论解释。在他看来,"独自打保龄"的现象意味着美国社会资本的流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复杂而不易确定的,但后果却是明确的,那就是公民参与的衰落。
现代世界体系(四卷本)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Modern World-System
作者: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译者: 郭方 / 夏继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11
【社科文献精品译库之《现代世界体系》(四卷本)】
《现代世界体系》是伊曼纽尔•沃勒斯坦颇具影响力的多卷本著作,对全球史进行了重新阐释,将现代世界的产生和发展确定为16世纪到20世纪。
1. 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
16世纪的资本主义农业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起源
The Modern World-System I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 著 郭方 刘新成 张文刚 译 郭方 校
《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覆盖延长的16世纪,讲述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以及它的一些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创立的历史。在新增的2011年版序言中,沃勒斯坦梳理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写作背景,并对“世界体系”理论迄今遭遇的主要学术批判做了系统的回应。
2. 现代世界体系(第二卷)
重商主义与欧洲世界经济体的巩固:1600~1750
The Modern World-System II
Mercantilism and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1600–1750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著 郭方 吴必康 钟伟云 译 郭方 校
《现代世界体系》第二卷是整套书中至关重要的一卷,它反驳了把17世纪“危机”视为欧洲的“重新封建化”的观点,论证了对作为一种历史体系的资本主义的一种观点和界定的合理性。另外,本卷还提出另一个新的重要论题,即霸权问题。认为在现代世界体系的运转中,霸权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机制。霸权机制使现代世界体系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世界经济。
3. 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扩张的第二时期:1730~1840年代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III
The Second Era of Great Expansion of 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 1730s–1840s
[美]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著 郭方 夏继果 顾宁 译 郭方 校
《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介绍了18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分别论述了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及其引发的第三轮中心国家争霸、南北美洲的独立运动和印度次大陆、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西部非洲这几个被并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地区的边缘化和半边缘化。
4. 现代世界体系(第四卷)
中庸的自由主义的胜利:1789~1914
The Modern World-System IV
Centrist Liberalism Triumphant, 1789–1914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 著 吴英 译 庞卓恒 校
《现代世界体系》第四卷覆盖从1789年~1914年这段时期,专门用于探讨一种适用于现代世界体系的地缘文化的形成,沃勒斯坦认为该地缘文化大体是以他所称的温和的自由主义为中心塑造的、并由它所支配。在本卷书中沃勒斯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社会科学理论的概括能力继续得以展现,延续以往叙事的风格,沃勒斯坦对自由主义中间路线是如何在全世界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做了重要的说明。第四卷提出了“全球地缘文化”的概念,深化了对世界体系的政治、文化和经济诸方面之间关系的理解。
空间的生产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亨利·列斐伏尔 译者: 刘怀玉等 商务印书馆 2021 - 10
《空间的生产》是亨利﹒列斐伏尔具影响的代表作,也是城市研究领域引用率高的著作之一。本书同时是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空间转向”的理论基础和奠基性文献。
《空间的生产》首发于1974年,集中了列菲伏尔城市理论的核心内容。根据列菲伏尔的逻辑,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生产包容一切的世界观和实践活动,其产物不同于自然空间与实际空间,而是包含三层含义:(1)空间包含了多重关系,任何一个社会从而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会生产出它自身的空间。(2)空间是一个表征性空间,透过意象与象征而被生产出来。(3)空间通过知识与理论的诠释而被建构出来。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列菲伏尔尝试重建关于空间的元理论;同时又从空间实践的层面提出:空间不是既定的,而是具有建构性的力量,是生成的,具有实践的反思性。本书主体分为七章:一、当前工作的计划; 二、社会空间;三、空间的构型; 四、从绝对空间到抽象空间;五、矛盾的空间;六、空间:从矛盾到异化;七、开放性与结论。
实践感 [图书] 豆瓣
Le sens pratique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蒋梓骅 译林出版社 2012 - 6
《实践感》是布迪厄的最重要著作。通过对卡比利亚(阿尔及利亚)柏柏尔人社会的观察和研究,作者反思自身的社会学实践,揭示并分析了实践逻辑与学术性思维的差异,指出人类学研究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对科学实践和行为和工具,对研究者与其对象的关系实施客观化。该书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作者的学术思想及其在社会学理论认识和科学实践方面创立的一系列概念。
《实践感》是布迪厄的最重要著作。通过对卡比利亚(阿尔及利亚)柏柏尔人社会的观察和研究,作者反思自身的社会学实践,揭示并分析了实践逻辑与学术性思维的差异,指出人类学研究要成为真正的科学,就必须对科学实践和行为和工具,对研究者与其对象的关系实施客观化。该书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作者的学术思想及其在社会学理论认识和科学实践方面创立的一系列概念。
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 [图书] 豆瓣
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
作者: [美] 大卫•哈维 译者: 刘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4
我的目的是促使你们去阅读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并且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去阅读它。我所鼓励的是你个人面对这一文本的经历,是直接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研读,是你将开始形成对他思想的独立见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对政治经济的批判,来理解资本主义是如何运行的。资本主义如果不处于运动状态,就会失去意义。马克思对此有深刻的洞察力,他也致力于扭转资本活动的发展方向。所以说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简化为一个静态的、结构性的整体其实是很奇怪的。我坚信,马克思的本意是辩证的,我们必须在阅读《资本论》时,首先采取一种辩证的态度。
自1971年以来,我几乎每年都会教授《资本论》,甚至一年中讲两三遍,而且针对各种不同的人群。在过去几十年阅读《资本论》的过程中,人类的地理、历史和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实际上,我喜欢每年都讲授《资本论》的一个原因是,每次我都必须问自己,应该以何种不同的方式阅读它?它又将带给我之前未曾注意的何种启示?
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理解和说明是简明易懂的。但当前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如何运用这一文本?所以在本书中,我也加入了自己关于《资本论》与当今世界的相关性的理解,以及《资本论》文本中最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观点。
读《资本论》 [图书] 豆瓣
Lire le Capital
作者: [法] 路易·阿尔都塞 / [法] 艾蒂安·巴里巴尔 译者: 李其庆 / 冯文光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读〈资本论〉》的第一部分即主要部分是阿尔都塞于1965年初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举办的《资本论》研究会上所作的几篇哲学报告。这些哲学论文是阿尔都塞在特定的意识形态和理论斗争中构思、写作和发表的。阿尔都塞本人在1970年5月《读(资本论)》英文版正文前面的按语中写道:“关于这部著作写作时(1965年)的形势,关于它作为对这种形势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干预的性质,以及关于它在理论上的局限、缺陷和错误,读者应该读读《保卫马克思》中的介绍——《致我的英语读者》。”阿尔都塞这里所说的形势就是指苏共“二十大”以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以及在法国共产党内和法国哲学界出现的意识形态和理论的形势。阿尔都塞这一时期的重要理论著作《保卫马克思》和《读(资本论)》就是对这种形势所作的“干预”和“反应”。
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图书] 豆瓣
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卡尔·纽波特 译者: 张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5
为什么追随自己的激情,却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为什么付出同样的时间,别人却比你更出色?
为什么别人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你却不能?
为什么明明在为生活工作,却仍感觉不能自主自己的生活?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上,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你要自己去努力争取,而且这个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是写给每一个职场人的醒脑剂,也是在“鸡汤”和“鸡血”盛行之下对工作和人生的深度思考和探寻。
作者卡尔·纽波特呈现了对待职业生涯的两种不同方式。一种是工匠思维,关注自己能给世界带来什么;另一种是激情思维,关注世界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在《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中,他沿着一条清晰的逻辑,提出关于人生和职场的4大规则,教你一步步获取自己的职场资本、自主力、使命感,让你从探究自己是谁、工作意义是什么、正确的工作是什么中解脱出来,通过努力创建属于自己的一切。
《资本论》的读法:资本及其创造的现代世界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杨照 海南出版社 2022 - 9 其它标题: 《资本论》的读法
源起看理想的口碑节目《你好,马克思先生》,凝聚杨照四十年《资本论》研读成果。这样一部划时代的经典巨著,直到今天仍有挖掘不尽的思想资源,人人都听过,但很少有人真正读过,现在正是时候,告别课本里的“教条”,跟随杨照,真正走进《资本论》复杂深刻的思想世界。

作者认为要理解现代社会,《资本论》是绕不开的话题,它对今日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仍有着重要的解释和指导作用,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概念和工具。作者从《资本论》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动机出发,试图还原一个兼具理性和前瞻性的《资本论》,带领读者重新认识它的深刻与趣味。
资本主义的起源 [图书] 豆瓣
作者: [加]埃伦·米克辛斯·伍德 译者: 夏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6
本书的基本内容包括资本主义的起源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历史与理论方面的争论。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回溯了最重要的历史解释以及围绕在这些解释周围的讨论,其重中之重在有关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通俗模式(即所谓“商业化模式”)以及对这一模式的主要挑战。在商业化模式看来,资本主义就是“人性与技术获得长足发展之后不可避免的产物”,它源于人们所从事的各类逐利行为。与此不同,伍德关注的则是“市场相对于人们的强制力量得以形成的各项条件”。第二、第三部分则呈现了作者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另一种解释路径,而这一解释路径正是建立在第一部分中的讨论,尤其是基于那些与普遍流行的传统观点不同的历史论述基础之上的。本书作为修订扩充版包含了一些全新章节,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在第一版中仅仅是点到为止,而在本版中则经过了充分讨论,包括非资本主义的商业活动、资本帝国主义的起源以及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
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A Companion To Marx's Capital, Volume 2
作者: [美] 大卫·哈维 译者: 谢富胜 李连波 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1
我的目的和《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第一卷)时一样,是促使你们去读马克思的《资本论》。
首先,我想提醒你们仔细研读《资本论》第二卷的重要性,并且要和第一卷联系起来。《资本论》第一卷主要关注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和动力,而把实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放在一边。第二卷则从相反的方向说明:假设剩余价值生产领域没有任何困难,而把其实现过程放到显微镜下进行分析。事实上,不重视《资本论》第二卷的后果更为糟糕,我们甚至连第一卷的内容都无法充分理解。
生产和实现的统一,就像商品一样,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生产和实现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危机频繁爆发。马克思说,李嘉图及其整个学派“始终不了解实际的现代危机,在这种危机中,资本的这种矛盾暴风雨般地突然爆发出来,日益严重地威胁到作为社会基础和生产基础的资本本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存在深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这一社会形态中,这种矛盾是永远存在的。要么最大化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结果是威胁到市场上剩余价值实现的条件;要么改善工人的待遇,保持充足的有效需求,结果是影响生产中创造剩余价值的能力。
当然,有一种办法能够缓解甚至有效地管理生产和实现之间的矛盾,那就是乞求于信用的帮助。出于这个原因,我决定把《资本论》第三卷中说明商业和金融资本的部分连同对信用制度的说明,一起加入对第二卷的解读。这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总体性。也是在第三卷中,马克思对实际危机——1848年和1857年危机做了最贴近的分析。看看马克思的分析,对我们应对2007年后资本主义的全球危机很有帮助。
我个人在很多方面都非常感激《资本论》第二卷,因为第二卷是关于资本循环如何塑造自己的空间和时间的,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资本主义历史以加快生产和削减空间移动成本与障碍为特征。第二卷把这一趋势置于永不停歇的再生产和阶级关系扩张的背景下,而这恰恰是资本是什么的核心问题。第二卷还提供了更严谨的理论基础,使我得以理解城市化的政治经济学和区域间不均衡发展的动力学,我自己的著作从中获得了很多灵感。
漫画资本论 [图书] 豆瓣
作者: (日)门井文雄 / (日)纸屋高雪构成 译者: 林明星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1
仅以生动的故事详细解说了现代贫困与差别的本质问题,揭示了资本的内涵,还描绘了马克思的一生以及他与恩格斯的友谊。随着一幅幅漫画的展开和十篇精彩的解说,马克思名著的精髓也就随着故事情节的铺陈而跃然纸上。《漫画资本论》中译文由国内《资本论》研究专家张钟朴审定。
弗里德曼文萃(上下册)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国] 米尔顿·弗里德曼 译者: 胡雪峰 / 武玉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 2
《弗里德曼文萃》(上下册)内容简介:这本论文集已经汇编成册,并且正在出版发行,以祝贺本世纪最杰出、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75岁生日。米尔顿·弗里德曼是一位罕见的天才:拥有独特的天赋;在生活的许多方面,对无数人的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专业著作,使他赢得了经济学家同行的崇高敬意;他对市场和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的真知灼见,使他赢得了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他清晰地阐述经济学原理的能力,使他赢得了所有人的艳羡;他对经济科学的巨大贡献,使他赢得了1976年诺贝尔奖。作为他辉煌成就的另一方面,他为(新闻周刊)(Newsweek)主办的专栏,是他成功地影响社会观念和舆论的许多论坛之一,而且这些活动持续了将近20年的时间。他的形象出现在1969年的<时代)(Time)杂志封面上,这清楚地说明了他所具有的巨大的、普遍的吸引力。可以说,没有哪一个经济学家曾经像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为公众所瞩目。
自然资本论 [图书] 豆瓣
Natural Capitalism: Creating The Next Industrial Revolution
作者: 王乃粒 / 诸大建 译者: 王乃粒 / 诸大建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2 - 11
本书是有关经济开创性的范本,三位领先的实业幻想家阐明了世界如何处在一种新的工业革命的前夕。这次革命指望转变我们对商业的基本看法,认识商业对于塑造我们未来的作用。
剩余价值学说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德] 卡尔·马克思 译者: 郭大力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9 - 3
《剩余价值学说史:〈资本论〉(第4卷)(套装全3册)》依据原著者马克思原来的计划是《资本论》第三卷。恩格斯后来曾计划把它编成《资本论》第四卷。最后考茨基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编成出版时,是和《资本论》一样包含三巨卷。第一卷论述剩余价值学说的起源至亚当斯密;第二卷论述里嘉图;第三卷论述由里嘉图至庸俗经济学。但它不只是一部学说史。适当的评价:应视为《资本论》的不可缺少的续篇。《资本论》考察的根本问题,是剩余价值的性质,它的起源,和它的诸特殊形态。《剩余价值学说史》考察的根本问题,也是这些。必须有后者,《资本论》才算完整。对于已经熟悉了《资本论》的人,用《剩余价值学说史:〈资本论〉(第4卷)(套装全3册)》来补充,才能把它的思想内容最深刻地采取出来。因之,《剩余价值学说史:〈资本论〉(第4卷)(套装全3册)》译者,在译完前书后,又据考茨基原版,将《剩余价值学说史:〈资本论〉(第4卷)(套装全3册)》译成中文。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