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风格史”
全部 | 书籍 (7) | 影视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美术史的基本概念 [图书] 豆瓣
Kunstgeschichitliche Grundbegriffe: Das Problem der Stilentwicklung in der neueren Kunst
作者: [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译者: 洪天富 / 范景中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5 - 6
《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风格发展的问题》是整个二十世纪美术史的三部核心经典之一,不仅美术史读者必读,也是其他人文学者的必读书,它对二十世纪美术史研究体系的构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二十世纪的西方学术界,除了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没有哪一部美术史著作能够望其项背;它在中国的影响,也超过了任何一部美术史或者美学方面的著作。
論天人之際 [图书] 豆瓣
作者: 余英時 聯經 2014 - 1
克魯格獎(Kluge Prize)得主、漢學家余英時院士的最新學術論著
《論天人之際》是關於中國思想起源的一部專題研究
余英時院士在書中特別借用了「軸心突破」作為分析的概念
他認為,只有在其他古文化──特別是西方──的對照之下
中國軸心突破的文化特色才能充分地顯現出來
有關「軸心時代」、「軸心突破」一套說法,最初由雅斯培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直到帕森斯為英譯本韋伯《宗教社會學》所寫的「引論」,「軸心突破」一詞,才有了定義:即指西元前第一個千紀時,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等地的人,對於宇宙和人生的體認及思維,都跳上了一個新的層次。
余英時院士從軸心突破的特殊角度探討中國古代系統思想史的起源,並將其置放於比較文化史的脈絡之中,加以系統的敘述,重新建構出一個條理井然的歷史敘事。
希望的源泉 [图书] 豆瓣
Resources of Hope: Culture, Democracy, Socialism
作者: [英国] 雷蒙·威廉斯 译者: 祁阿红 / 吴晓妹 译林出版社 2014 - 3
《希望的源泉:文化、民主、社会主义》收集了雷蒙·威廉斯的早期著述以及晚期的主要论文和讲座,并首次收录了他后期的重要政治著述,包括他对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原则的透彻评估。本书的中心主题包括:民主文化的本质、传媒的价值、绿色社会主义、核威胁、国家和艺术的关系等。在本书中,无论 是个人的、纲领性的还是论战性的文章,都反映了威廉斯长期以来为建立“新左派”工程所进行的不懈努力,激发了广泛的灵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风格问题 [图书] 豆瓣
作者: [奥]阿洛伊斯·李格尔 译者: 邵宏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16
李格尔在其不长的学术生涯中,致力于艺术科学的理论探索,卓有的建树,被当代西方艺术史学泰斗贡布里希誉为“我们学科中最富于独创性的思想家”。李格尔改变了19世纪的艺术史写作方式,他的每一部著作都为艺术中史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被公认为是现代艺术史学史上的里程碑。以他的三本名著《风格问题》、《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和《荷兰团体肖像画》为线索,评述其主要学术思想以及与西方学术传统的联系,概括了他的理论在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艺术史的建立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并对他的著名的“艺术意志”的概念作了初步的批判。
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 [图书] 豆瓣
作者: 石守謙 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0
本書收錄石守謙教授自1994至2007年間陸續發表的十五篇論文,共分五個單元,以元明繪畫為主,上溯五代,下及二十世紀。作者以中國繪畫史的論述架構為經,以不同研究論題為緯,探索並示範中國繪畫的研究方法。
自二十世紀中期以來,關於中國繪畫研究的方法與模式已有長足發展,其中以風格學的形式分析貢獻最力,在時代風格的確立與特定風格系譜的建立方面,成果卓著,但另一方面也出現了侷限。作者對此作了回顧與反思,質疑以西方狹義的「再現」(representation)標準來研究中國繪畫的適當性,進而提出「畫意」作為一種觀看中國繪畫的方式。「畫意」一詞原出自中國傳統畫史,但作者試圖從藝術品與觀者互動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將作品還原至創作初始的文化情境來理解其「畫意」。全書以「畫意」一旨貫串,於風格分析的基礎之上,一方面開展新議題,一方面對傳統的議題提供新視角,如以族群衝突、交融的觀點解析豐富多元的蒙元繪畫、或以區域競爭的角度觀察地方畫派等,其中對於「文人畫」發展的重新審視與解讀,更是前所未發之真知灼見。
作者就不同研究個案的題材與性質,選擇切入視角與適當的研究方法,同時展現了藝術史微觀的深入與宏觀的淵博。本書不僅可提供中國繪畫愛好者一窺中國繪畫精髓的管徑,更為中國藝術史提供一組多元、開放而可行的研究方法,是不容錯過的一部佳著。
巴洛克与洛可可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米奈 译者: 孙小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4
巴洛克与洛可可是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两种艺术风格,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巴洛克是17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发源于罗马,而后迅速在意大利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传播到当时的法国、荷兰等国家。它主要体现在教堂建筑、绘画、室内装饰、庭院设计等各个方面。到了18世纪,轻快、秀气、纤细典雅的洛可可风格取代华丽、夸张、矫揉造作的巴洛克风格,成了全欧洲艺术风格的主流。 本书作者以艺术史家的独特视角,将巴洛克与洛可可这两种艺术风格置于当时欧洲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以通俗、轻松的文字描绘了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丰富世界,介绍了相关的艺术理念,而书中大量的珍贵插图则会带给我们直观的印象和审美的享受。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