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馬來文學”
全部 | 书籍 (48) | 影视 (1) | 播客 | 音乐 | 游戏 | 演出
流俗地 [图书] Goodreads
9.2 (125 个评分) 作者: [马来西亚] 黎紫书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 - 4
《亚洲周刊》2020年十大小说 华语文学的惊喜收获
王德威×王安忆 倾力推荐 “黎紫书为当代马华文学注入几分少见的温情”
《流俗地》以马来西亚锡都,被居民喊作“楼上楼”的小社会拉开序幕。讲述其中市井小民的俗务俗事,迂回曲折的情节,仿佛召唤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小事。
在“楼上楼”的他们如风中之烛,看似脆弱实则强韧,一旦离开,便流落于人海各自漂流;仿佛走的那一日也意味着困境已渡,人生到了宽敞地,再不需要人相濡以沫。作者融合热带国度的风土民情、政治时局,人们追忆往事,每翻开一页象是自己被时光推到了局外,旁观着当年的自己。
这里的雨下得频繁,人生不少重要的事好像都是在雨中发生。那些记忆如今被掀开来感觉依然湿淋淋,即便干了,也像泡了水的书本,纸张全荡起波纹,难以平复。
马来锡都世俗小城里的平淡生活,数十年历史深处的一众卑微生命。
个人命运的创伤与徙家流落,不同族群关于各自民族的身份认同与情感交融。每一种悲凉的生存底色中,都高昂着人性的倔强。每一个个体的浮沉,都渗透着作者对历史饱含关怀的回望,对现实政治有距离的观望,对海外华人民族身份的复杂情结。
还有2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流俗地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9 (72 个评分) 作者: [马来西亚] 黎紫书 麥田出版公司 2020 - 5
國藝會馬華長篇小說專案補助,
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花蹤文學獎得主黎紫書全新創作!
以人性鋪展馬來小城的俗世河流,
站在晦澀幽暗的路頭,每個人都在尋找未知的出口!
★ 王德威主編撰序,「當代小說家Ⅱ」系列新作
★ 現代版《小城畸人》,俱現精彩細密的人性書寫
「《流俗地》娓娓述說一個盲女和一座城市的故事,思索馬來西亞社會華人的命運。黎紫書為當代馬華文學注入少見的溫情,也為自己多年與黑暗周旋的創作之路,寫下一則柳暗花明的寓言。 」
——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
除非有一天你們親自嚐到那滋味,
否則永遠不會明白自己錯過的是什麼。
俗世裡沒有動人的童話;
飄蕩至黯黑深處,該如何捕捉那一抹天光?
曾對未成年女孩始亂終棄、長相俊俏的大輝,
一個被訛傳已死之人,竟輾轉歸鄉,活生生出現在大街上?
天資聰穎的盲女銀霞,進入盲人院學習,
摸索光亮的路上,靈魂卻捨棄肉身,墜入無邊黑暗;
離鄉從業的印度仔律師,生命竟於三十六歲遭人暗殺,猛然截斷;
爽朗的馬票嫂年輕時離開軟弱丈夫、改嫁有錢黑道,
苦盡甘來後卻終結於失智症……
銀霞、細輝、拉祖自小一同長大的「鐵三角」,
歷經生命碌碌坎坷的拖磨,該如何尋找各自人生的出口?
「你們不覺得嗎?我們長大了。」
「長大了是怎麼回事呢?」
「就是世故了。怕雨打風吹;怕會變成落湯雞;怕感冒,怕生病。」
「長大就是開始意識到現實,會去想像將來了。」
小說以馬來西亞錫都,被居民喊作「樓上樓」的小社會拉開序幕。講述其中市井小民的俗務俗事,迂迴曲折的情節,彷彿召喚生命中至關重要的小事。
在「樓上樓」的他們如風中之燭,看似脆弱實則強韌,一旦離開,便流落於人海各自漂流;彷彿走的那一日也意味著困境已渡,人生到了寬敞地,再不需要人相濡以沫。作者融合熱帶國度的風土民情、政治時局,人們追憶往事,每翻開一頁像是自己被時光推到了局外,旁觀著當年的自己。這裡的雨下得頻繁,人生不少重要的事好像都是在雨中發生。那些記憶如今被掀開來感覺依然溼淋淋,即便乾了,也像泡了水的書本,紙張全蕩起波紋,難以平復。
《流俗地》以跳接時空的敘事手法,為各個角色穿針引線,每一短篇看似獨立卻又連續,這些小城人物在生命狂流裡載浮載沉,薄涼活著,無聲老去。他們冷眼、坎坷、孤寂、擁有短暫歡樂,卻都像電光石火,剎那間便走到時間盡頭,看俗世的風吹透灼熱的倉皇人生。
流俗地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4 (15 个评分) 作者: 黎紫書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1 - 4
《流俗地》以马来西亚锡都,被居民喊作“楼上楼”的小社会拉开序幕。讲述其中市井小民的俗务俗事,迂回曲折的情节,仿佛召唤生命中至关重要的小事。

在“楼上楼”的他们如风中之烛,看似脆弱实则强韧,一旦离开,便流落于人海各自漂流;仿佛走的那一日也意味着困境已渡,人生到了宽敞地,再不需要人相濡以沫。作者融合热带国度的风土民情、政治时局,人们追忆往事,每翻开一页象是自己被时光推到了局外,旁观着当年的自己。

这里的雨下得频繁,人生不少重要的事好像都是在雨中发生。那些记忆如今被掀开来感觉依然湿淋淋,即便干了,也像泡了水的书本,纸张全荡起波纹,难以平复。

马来锡都世俗小城里的平淡生活,数十年历史深处的一众卑微生命。

个人命运的创伤与徙家流落,不同族群关于各自民族的身份认同与情感交融。每一种悲凉的生存底色中,都高昂着人性的倔强。每一个个体的浮沉,都渗透着作者对历史饱含关怀的回望,对现实政治有距离的观望,对海外华人民族身份的复杂情结。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3 (275 个评分) 作者: [马来西亚] 黄锦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 3
大雨无边无际,召唤南洋胶林深处的情感与记忆
台湾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得主黄锦树获奖作品
...................
※编辑推荐※
☆《雨》是2017年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及金鼎奖文学图书奖得奖作品,同时也是 2018年首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作品,收录了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得奖作品《归来》。作者黄锦树是马来西亚华文重量级作家,曾获台湾重要文学奖 — —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雨》是黄锦树作品首次以原貌引进大陆。
☆ 不管在创作领域还是研究领域,黄锦树在当代马华文学(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代表性都毋庸置疑。梁文道曾说:“马来西亚的作家的一种特质,这个特质就在语言文字的经营上格外用心。坦白讲甚至在今天的中国大陆,我们所谓的中州正韵的原生地,同代的许多的小说家都不一定有他们那么地圆熟,那么地精巧。”
☆ 黄锦树以创作、立论对抗历史的遗忘,寻觅马华文学的出路。他的创作参照在故乡的生活经验,承接以往几近于失传的“异史”,经营一个幻魅的历史叙事学,以文学的方式使人重新省视过去,扣问未来该何去何从。
☆ 本书笔调魔幻,刻划细致,读着让人迷失在潮湿溽热的南洋雨林深处中,同那个小家庭一起畏怖惊惧,一起轮回转生。
...................
※内容简介※
离开故土下南洋的一个小家庭,栖身并扎根于马来半岛胶林间,四周环伺着凶猛的野兽、怀有异心的外人及徘徊不散的亡灵。伴随着家庭成员突如其来的失踪、离奇的死亡,缓慢而抑郁的步调积累到了某一天,迸发出爆裂性的奇诡突变,暴雨带来的洪水有时通向彼岸,从死神的指掌间他们脱离了现世,旋即变为异物投向下个轮回,不断循环往复。
...................
※名人推荐※
胶林小镇总是他构思的始原场景。潮湿凝腻的氛围,简陋质朴的市井人物,阴鸷凄迷,而且时泛凶机。黄锦树是忧郁的,但他“非写不可”。就像沈从文诉说他的湘西故事……但黄锦树不是沈从文。沈从文面对天地不仁,却能经营一种抒情视野……黄锦树的作品有杀气。不论讽刺白描或乡愁小品,你都感觉字里行间溅着血光。……这倒令我们想起了鲁迅的风格。“我以我血荐轩辕”,写作是拼命的事业,闲人最好莫近。我们的文坛假情假意惯了,突然来了个拼命三郎,当然求之不得。
——文学评论者 王德威
自卡夫卡以来的现代小说,从精神到样貌,总是跋涉。现在读了锦树的小说,竟是迅速之诗。可说来辛酸,能够迅速,正是因为马华文学的文化资产欠缺,甚或没有。……他本属学界,那几本核量级的文论(我读了不止一次《文与魂与体/论现代中国性》),即使没读过,方圆内也感受得到辐射能。才华有余,他写着小说,故而比他的任何一位马华同行都洞察着这个没有,并戮力善用之,那成为他的“变形记”体。
——台湾作家 朱天文
非常厉害,非常美的一组短篇小说。……这本小说集里对读者熟悉的雨林,文字上更精致,画面的显影解析更历历如绘,故事里的人物因为不是为一个之后要发动的魔术或叙事的妖怪吞噬而存在,故而更在故事里五官清晰,置身的场景愈栩栩如生。
——台湾作家 骆以军
野猪渡河 [图书] 豆瓣
8.6 (49 个评分) 作者: 张贵兴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1
★一个由瑰丽、绚烂、血腥的文字所编织的历史寓言
★红楼梦奖首奖、联合报文学大奖等多项华文文学大奖获奖作品
★马华文学重量级作家张贵兴 十七年酝酿长篇史诗巨作
▼编辑推荐
◎张贵兴是当代华语文学重要作家,《野猪渡河》为他停笔十七年后重出文坛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获得多位重量级作家:甘耀明、李锐、哈金、言叔夏、吴晓乐、董启章、连明伟、黄锦树、骆以军好评推荐,并以横扫之势囊括几乎所有华语文学大奖。
◎《野猪渡河》的文字风格强烈,以浓密诡谲的修辞营造热带雨林中溽热腥臊的氛围,并且运用南洋丛林原始苍莽的异域元素:野猪、鳄鱼、猴子、夜枭、苍鹰、犀鸟、蜥蜴、蟒蛇、箭毒树、棕榈树、椰子树,糅合油鬼子(裸身色鬼)、庞蒂雅娜(飞天人头)、泥怪、帕朗刀、日本妖刀、土著猎头等各类民俗鬼怪传说,将魔幻现实、雨林书写发挥得淋漓尽致。
◎《野猪渡河》讲述南洋华人在二战期间遭受日军侵略凌辱虐杀的一段痛史,带领读者进入那个地狱一般的血腥暴烈时空。在热带莽丛中的人兽群象中,我们寻迹祖辈所曾经历的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内容简介
太平洋战争前夕,英国殖民地砂拉越的华人聚落猪芭村建立了“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全村老少热闹为中国抗日举办募款活动,村民男女之间情愫互生,对于即将到来的灾祸隐有预感。1941 年 12 月,日军全面入侵,与“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相关的所有人等,包括妇女、孩童,全部遭到惨无人道地清算。在被占据的三年八个月中,人与动物的分别模糊,生命以各种恐怖酷烈的方式轻易地消逝,情欲与兽性在南洋雨林里赤裸裸地展演开来。
▼媒体推荐
◎张贵兴的文字冷静、瑰丽,寓繁复于精练,不动声色地描绘血腥的杀戮场面,以暴易暴,极度挑战读者的阅读底线,建构了他在生与死、人与兽、善与恶之间,曲折迂回的历史哲学和暴力美学。——笔力雄劲,构思恢宏,《野猪渡河》成就了世界华文文学的又一经典巨著。
——红楼梦奖首奖评介
◎《野猪渡河》则近乎火力全开,不只是野猪群,猴子、鳄鱼、豪猪甚至萤火虫。而那荒莽大地上与人做生存竞争的庞大野猪群,那人猪大战,即便不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壮观的,也是中文小说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
——作家 黄锦树
◎如果说张贵兴借猪喻人,那也只是叙述的表象。他其实无意经营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猪狗”。《野猪渡河》读来恐怖,因为张贵兴写出了一种流窜你我之间的动物性,一种蛮荒的、众牲平等的虚无感。蠢蠢欲动,死而不后已。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王德威
◎在《野猪渡河》中,侵略者和反抗者都彻底地化为野兽,互相残杀。野猪人化,人也完全地野猪化。到了最后没有英雄,只有死者和幸存者的分别,而幸存者生不如死。杀人不但并不光荣,更加是毫无意义的。从这一点看,《野猪渡河》是反史诗的,也即是现代的,以及虚无的。我说它虚无并不是批评,而是想指出它的时代意义。
——作家 董启章
◎在张贵兴的笔下,你不仅可以看到热带雨林的荒莽、瑰丽,更可以见证所谓人类文明史的残酷与血腥。滔滔不息的猪芭河上,永远翻滚着此岸的天堂和炼狱。
——作家 李锐
◎《野猪渡河》是雄劲奇异的小说,将历史、神话和传说融为一体,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生气勃勃、真实又魔幻的世界。
——作家 哈金
◎《野猪渡河》,近年来华文创作的顶尖拔秀之作,如一帖双倍浓缩的咖啡胶囊,读者受此一注,在短时间的心悸反应中,品尝了作家沉潜十多年谱写出的人性挽歌。
——作家 吴晓乐
▼获奖记录
☆ 第八届红楼梦奖首奖
☆ 第七届联合报文学大奖
☆ 2019 年台湾文学金典奖年度大奖
☆ 第15届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
☆ 2019 年台北书展大奖小说奖
☆ 2018 年 OPENBOOK 中文创作年度好书
☆ 2018 年亚洲周刊十大小说
☆ 2018 年博客来年度选书(华文创作)
☆ 第43届金鼎奖文学图书奖
还有1个属于同一作品或可能重复的条目,点击显示。
野豬渡河 [图书] 豆瓣
作者: 張貴興 聯經 2018 - 9
王德威:《野豬渡河》訴說一段不堪回首的砂華史。
李銳:滔滔不息的豬芭河上,永遠翻滾著此岸的天堂和煉獄。
哈金:將歷史、神話和傳說融為一體,給讀者展現了一個生氣勃勃、真實又魔幻的世界。
駱以軍:等張貴興的新長篇,可以用「望穿秋水」、「等到紅顏老」來形容。
在歷史傷痕與鬼魅記憶的深處,我選擇有尊嚴的抵抗
如果你們的暴力侵略是要我低頭屈服,我就讓你們感受以血還血、以頭還頭的暴力!
美國福克納的約克納帕塔法、中國莫言的山東高密鄉、哥倫比亞馬奎斯的馬康多鎮、瓜地馬拉阿斯杜里亞斯的總統先生,到張貴興婆羅洲砂拉越豬芭村,繼《伏虎》、《群象》、《猴杯》後,最新長篇小說力作《野豬渡河》,二戰期間日軍占領婆羅洲砂拉越豬芭村的精采動人故事。
魔幻、詭譎、虛實難分,豬芭村的歷史,就是婆羅洲砂拉越的縮影!
豬芭村人的歷史,就是一部傷痕累累、瘡痍滿目的人類文明史。
熱帶莽叢、野豬河鱷、群猴夜梟,在魔幻與真實中,看見這片廣袤土地的煙硝霧霾,火光遍地
國族糾葛與人性善惡的鬥爭,寫盡戰爭的殘酷荒謬,也說盡人間的悲歡離合,生死痛喜
真實或虛構,暴烈或溫柔,殘酷或善良,《野豬渡河》斑斕絢麗的人物場景敘事堪稱當代華文文學藝術美學巔峰之作!
鴉片戰爭一百年後,也是白人獨裁者占姆士‧布洛克王朝統治砂拉越一百年後,
1941年,日本突襲珍珠港九天後,一萬名日軍搭乘戰艦,從南中國海登陸婆羅洲西北部日產原油一萬五千桶的小漁港豬芭村,
凌晨四點,東北季候風挾帶豪雨和閃電,照亮了蒼穹古老的縫罅。
英國人、日本人、華人、達雅克人……故事場景拉回二戰前夕,慘遭日軍攻占的華人村落「豬芭村」小說透過圍繞這座村落所發生的一樁樁衝突、殺戮、侵略,糅合地方風土習俗、民間傳說藉由文學書寫,在慘烈的戰禍消亡、荒煙漫土中,用冷靜、精練、最富麗詭譎的文字,訴說歷史記憶極其殘酷、暴力的寫實面,塑造當代華文小說敘事典範,創造高度藝術張力,重新建構婆羅洲砂拉越的一草一木。
《野豬渡河》從首篇整個故事的核心主角──關亞鳳自縊波羅樹下,作為整個小說的開頭,雨林茅草間的各種動植物聲響、火光爛漫、煙霧迷茫迅速壟罩了整個故事,從一開始埋下的死亡伏筆,作者帶領我們,從關亞鳳生長的豬笆村為核心,周遭人事物分別脫胎成了接下來故事的篇名以及情節,文字精煉而瑰麗,張力飽滿卻引人入勝,像是叢林的奇花異草、珍奇異獸,雜以史實幻化成的傳說與殺戮,漸漸拼湊出自布洛克王朝建立統治百年後的砂拉越到二戰前後,經歷了日軍短暫占領到二戰後的一段歷史。
乌暗暝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烏暗暝
8.6 (35 个评分) 作者: 黄锦树 后浪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1
调度不同的时间刻度,重新把灰烬还原为火
北京大学“世界华文文学奖”获奖作品《雨》作者
马华文学重量级作家黄锦树 早期代表作品全收录
※内容简介※
《乌暗暝》为黄锦树两本早期短篇小说集的合集。故事多发生在南洋的胶林小镇:移居南洋的华人处在野兽环伺、种族压迫、殖民侵略、认同焦虑的环境中,面临各种形式的离散、失踪,及死亡。黄锦树积极运用后设(元小说)、嘲讽、拼贴等手法与历史的沉疴对话,将马华文学、大马华人的处境以“附魔”的方式展演。在一篇篇黑色文字的背后,是作者对族群记忆缺失的修补、重构,也是对南洋华人集体命运的反省、思索。
※编辑推荐※
☆《乌暗暝》为黄锦树两本出道作品的短篇小说合集,为黄锦树早期作品首次完整引进大陆。其中收录《落雨的小镇》《说故事者》《M的失踪》《鱼骸》等多篇得奖作品。
☆在这二十一篇重量级作品中,读者可以读到充满热带原乡风情的景物描摹、一触即发犹如惊悚电影的悬疑氛围,黏腻溽热雨声不间断的边远小镇印象。人对于家、对于故乡最深层的复杂情感,在黄锦树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家将南洋沉重的历史串在多篇小说里,不只是作为一个背景设定,而是要借着这种书写方式,重新诠释一些逐渐遭人遗忘的历史,反抗主流的解释,反抗人们对某些故事的刻意遗忘。黄锦树用的不是传统的写实笔法正经地写某个事件:他笔下的场景四分五裂、人物的情绪和记忆分崩离析。正如马华文学研究者张景云所指出:“他通过一种新的叙事艺术,一种不像小说的小说,来建构一个霸权毫无专制话语权的‘虚构的真实’”。
☆在黄锦树小说中,对于“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如何成立?”“马华文学经典缺席”的叩问作为隐藏在小说背后的主题不时浮现。早在二十多年前,他就针对当时马来西亚华文文坛的腐朽做出尖锐批判,著名文学学者王德威曾评论他是中文学界的“坏孩子”、南洋的摩罗(鲁迅语,摩罗精神指勇于反抗传统压迫的叛逆精神)。这样关于华文文学的大哉问,作为一面镜子,很能引发人们对于本地文学现状的思想激荡,从而反思过去、追寻未来。
☆特别收录2017年新序、两篇初版自序,以及张惠思、杨照、张锦忠、张贵兴的评论文章。
※名人推荐※
黄锦树回首家乡人事,爬梳历史伤痕,前辈的垦殖经验,日军蹂躏马华村庄的血泪(《色魇》《说故事者》),马共兴衰始末(《鱼骸》),以及八十年代印尼非法移民所造成的治安恐怖(《非法移民》),都是笔下素材。胶林小镇总是他构思的始原场景。潮湿凝腻的氛围,简陋质朴的市井人物,阴鸷凄迷,而且时泛凶机。黄锦树是忧郁的,但他“非写不可”。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王德威
“我们”即使不懂“马华”内心那伤害史时钟、层层累聚之离散者考古地层学的,那么艰难晦涩的整幅二十世纪“史的现场”,也能“魂兮归来”,将之“聊斋化”、福克纳“南方化”、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化”的阅读:一种异史与无河之流、鬼影幢幢,符号大矩阵快闪纷繁的神话学式挤压与狂欢。
——作家 骆以军
台湾读者很难理解一个从小受华语教育的大马华人的尴尬矛盾乃至维系甚或扯断这条来自华语母体供给自己养分的脐带时的柔肠寸断和鲜血淋漓。如果说锦树的作品仅仅提供了这种经验显然过度单纯。锦树最大的优点就在陷阱处处,容易误读,如步入一座处女森林。
——作家 张贵兴
黄锦树的小说里多次出现“附魔”的情节,作者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支使,写作出似熟悉却又陌生的作品。我们可以把他自己的小说看成是在文学史沉重魅影附魔下的产物。强烈的文学史意识使他的作品具有异于其他新人习作的熟练技巧、明确的创意动机以及可供多方解读的文本厚度。
——作家 杨照
他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宗法马华文学现实主义老前辈们的努力,提供族人或读者一盏指路明灯。书中诸篇小说着重的,毋宁是如《血崩》中做“马来西亚史”田野调查的叙述者召唤逝者亡魂般,重新召唤被抑制的族群记忆或失忆,彰显再现的不可能及其政治意义
——文学研究者 张锦忠
通过小说书写,黄锦树一直在为马华文学与近现代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细密地做一种内部的勾连。例如其中几篇明显地散发马尔克斯味道的小说,失踪、消散、梦境中故乡的潮湿感、文稿上的蚂蚁,这些熟悉的符号皆反复出现。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高级讲师 张惠思
※获奖记录※
☆第七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落雨的小镇》)
☆第二届客联小说奖第一名(《郑增寿》)
☆第十七届联合报文学奖短篇小说佳作(《说故事者》)
☆台大文学奖小说次奖(《伤逝》)
☆第三届乡青小说奖特优奖(《M的失踪》)
☆第六届大马旅台文学奖小说主奖(《大卷宗》)
☆第一届《幼狮文艺》 “世界华文成长小说奖”首奖(《貘》)
☆第十八届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鱼骸》)
☆第十四届洪醒夫小说奖(《鱼骸》)
夕雾花园 (2019) [电影] 豆瓣
The Garden of Evening Mists
6.4 (60 个评分) 导演: 林书宇 演员: 李心洁 / 阿部宽
其它标题: The Garden of Evening Mists / 夕霧花園
电影将以上世纪1950和1980年代的双时间轴呈现,故事以张云林(张艾嘉饰)为核心开始,观众将看到以倒叙手法回忆1950年代年轻的张云林(李心洁饰)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生活。妹妹张云红(林宣妤饰)的过世使张云林陷入罪恶感之中,此时,她也遇见了日本籍园艺师中村有朋(阿部宽饰),协助她打造纪念花园,并开启一段揪心的爱情故事。
木麻黄树 [图书] 豆瓣
The Casuarina Tree
8.7 (3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黄福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5
《木麻黄树》是英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故事圣手”毛姆的一部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收录了他最出色的六个短篇。这些小说篇幅大致相当,介于中篇和短篇之间,并都以马来亚、婆罗洲为背景,生动地描写了一些西方人(大多数是英国人)在远东殖民地的经历,特别描写了他们在与原来所处的西方文明世界隔绝之后,在精神上受到的种种折磨。“木麻黄树”本来是一种在热带的沼泽和岸边疯长的植物,当毛姆发现当地人将其视作一种不祥的征兆后,遂决定取之以为他这本专写东南亚背景的短篇小说集最恰切的书名。在殖民地的大背景下,每一段悲惨人生经历的背后,无论是害人者还是受害者,可以说最后都是受害者,没有一个是胜利者。文化差异、冲突、孤独、恐惧、犯罪,是这六个短篇的关键词。评论家西利尔•康诺利将这本短篇小说集列为“现代主义运动百部经典”之一,认为它“为我们准确地描绘了英国人在远东的生存状况,这是以前从来没有人写过的”,小说家哈特利更认为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作品,它具有“强大的叙事能力和独特的戏剧效果”,它“深刻地揭露了人物内心动机中更卑鄙的一面,而且分析透辟”。时至今日,《木麻黄树》仍被誉为毛姆最优秀的短篇小说集之一,这六个短篇已经成为短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范本。
湖面如镜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0 (24 个评分) 作者: [马来西亚] 贺淑芳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0 - 12
是远嫁台湾的外籍新娘,孤注一掷地紧拥住丈夫和前妻所生的孩子;也是骤失爱猫的妻,渐日形销骨立,穿过墙与墙的缝隙而去;是为了心爱的牧师,募款建造教堂的妓女;也是崩溃之后,终日裸着身子梦游的女精神病患。女人,女人,在小说里,她们喧嚣也沉默,互相指认出自己的身世。

九则短篇,深深浅浅地叠出当代女人的身影。女人总在出走,又禁不住回眸,在凝视与凝视间转换形貌,在索求中,尝到活着的爱与苦。
告别的年代 [图书] 豆瓣
8.4 (14 个评分) 作者: [马来西亚] 黎紫书 新星出版社 2012 - 2
你在读这本书。
这是一部小说,长篇。
它看起来很古老,
但几乎找不到被翻动过的痕迹。
它的页码居然从513开始,
似乎这书的第1页
其实是小说的第513页……
《告别的年代》,串起三代人的共同回忆,一个家族的历史,一个种族的集体记忆。
二〇一一年第十一届花踪文学奖
二〇一一年《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
二〇一〇年《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
王德威、止庵、蒋韵、杨照、郑树森、黄锦树、董启章、骆以军……联合推荐
王德威:不论是书写略带史话意味的家族故事,或是白描现世人生的浮光掠影,黎紫书都优以为之。而营造一种秾腻阴森的气氛,用以投射生命无明的角落,尤其是她的拿手好戏。
郑树森:马华女性书写第一人。
黄锦树:在文学条件异常贫瘠的马华文坛,不管从什么角度看,黎紫书都是个奇迹。
董启章:《告别的年代》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对抗匮乏,拒绝遗忘的书。
骆以军:我觉得这本小说,或可视做某种失传小说技艺的活生生复现,华丽的戏台从不可能的虚空被汹涌创造出来。作为读者,我觉得无比幸福;作为同代华文小说创作者,我觉得她是屈指可数、顶级的、恐怖的对手。
野菩萨 [图书] 豆瓣
8.3 (13 个评分) 作者: [马来西亚] 黎紫书 新星出版社 2013 - 3
《野菩萨》内容简介:黎紫书,马来西亚女性书写第一人,“文学奥斯卡”花踪文学奖获奖最多的作家;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亦屡获大奖,包括冰心世界文学奖,台湾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香港亚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说等。
《野菩萨》是黎紫书的最新短篇小说集。十三篇小说囊括花踪文学奖、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等多个奖项的获奖作品,完整呈现作者的创作历程和风格,堪称华语文学创作的集大成之作。
作品题材风格多样,从家国情怀、历史叙事,到个人悲喜、情欲纠葛,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摇曳的笔触道尽人性荒凉,文字精致森冷、视角独到细腻,得到当代著名作家骆以军及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德威的一致推荐赞誉。
在走过许多地方,用你自己的故事记认了好些城乡以后,你终于抵达此城。
你只知道这城市的作者是个女人,这里是她纯粹想象的世界,并被她用无数故事标签过了——
久雨。阁楼。镜子。梦。父亲。旅馆。寻觅与遗失。
这些“物证”在不同的小说中相互参照彼此印证,如同线索串连起十三篇故事,偶尔也如一条只有后半身的狗,把它的半个身躯探入到小说以外的真实世界里。
在真实的阴影覆盖中,此城会随着光线变换投射的角度而转移或消散。
它不可被寻找,只能被抵达。
死在南方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马来西亚)黄锦树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7 - 1
这是海外著名华人作家黄锦树在中国大陆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精选了最能代表其创作水准和特色的中短篇小说十多篇。他铺陈中华性意象,逼视离散性现实,体现创伤性历史。文风绵密厚实,叙事奇诡惊人。对于中国大陆读者而言,读黄锦树的小说定会获得全新的阅读经验,会有繁花蓦然绽放之感,也会有老树盘根郁结之意。这正让人看到了海外华文文学可能达到的高度和可以开拓的空间。
黄锦树铺陈中华性意象,逼视离散性现实,体现创伤性历史。文风绵密厚实,叙事奇诡惊人。他的小说无疑会满足、提升中国内地读者的南洋期待,然而触目所及的热带雨林风情带来的不是异域情调的沉迷,而是历史、命运的警醒,作品弥漫的雨林乡愁由此具有了生命的本源意义。黄锦树比诗人还要敏锐、丰裕的南洋感觉证实了他的“南洋之子”身份。
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4 (5 个评分) 作者: 黃錦樹 聯經出版公司 2013 - 10
馬來西亞的月球暗面
從此留住
沒有國籍的人
不被國家承認的魂
回不去的家園
被背叛的祖國
革命如何顛覆家庭/感情  性慾如何顛覆革命
歷史如何顛覆真實     碎紙屑如何顛覆歷史
膠林深處,馬共出沒──南洋華人的政教禁忌
黃錦樹最新短篇小說集《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
在奇幻想像、魔幻傳奇境地
挑戰歷史不能說的、沒人敢寫的祕密
對共產黨的想像  全面翻轉
一個一身傷疤的謎樣男子
一位在森林深處等待共黨英雄歸來的孕婦
一群因新村計畫餓昏了頭、準備吃人肉的馬共男子
一位因為愛上大哥的女人為自保而供出黨的一切的叛徒
一位走出森林後在出版業大發利市的馬共零餘者
一個讓女生懷孕卻不願意負責的左翼婆羅洲青年
一名被馬來亞建國總理,也就是自己的好友關起來的策士
一群靠馬共經驗扮人偶四處表演的四兄弟
一篇從章魚口中吐出來的殘簡
集評論、小說、散文寫作於一身的黃錦樹,以鮮明的個人風格和馬華題材,開拓了獨具視域的馬華小說風貌。他的小說呈現了大馬政教環境、華人生存寓言和歷史傷痕,關注馬華文學生態、華人移民的處境和命運,無論題材和思考,其顛覆、戲謔和後設技法,和飽滿的歷史憂患,獨具個人強烈特色和風格。
黃錦樹最新短篇小說集《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收入11篇獨自成立又合為整體的小說,企圖呈現的都是馬共黨人及其親人的真實樣態──並非官方右翼歷史的虛偽,也不是馬共回憶錄所歌頌的英勇──那是一個個有血肉有情慾、正義激昂卻同時會計算利益的活生生個體。在某個歷史的瞬間裡,人咧嘴或哭或笑,連皺紋都凍結。生命的荒謬性。在那樣的片刻,時代的颶風掃過,政權的動盪使得生命的一次性變得如此殘酷,人是再也不能回頭了。那是作者念茲在茲對歷史的懷抱、對即將被湮沒的記憶之召喚。作者有如說書人,以歷史真實為背景,以小說寓言為主題,描繪/虛構了大馬社會極少碰觸的題材──馬共,即馬來亞共產黨,挑釁政教禁忌,引領讀者進入不甚熟悉卻又別具魅力的馬華/馬共視域。
《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圍繞著馬共,以個人的方式向這些歷史人物致意。小說中不同流亡、離散的歷史/人物,由此發生的悼亡、憤慨、無奈、悲涼等複雜情緒,形成抑鬱、嘲謔等不同形式的小說面目。
大河尽头 上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永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3
生命的源头……不就是一堆石头、性和死亡?
上、下卷分别入选2008、2010 《亚洲周刊》十大华文小说
2008 《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
2010 第三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决审团奖
2010 九歌年度小说选年度小说奖
河源,天际,赤道那大日头下,苍莽雨林中,拔地而起,阴森森赤条条耸立着开天辟地时布龙神遗落的一块巨石──原住民达雅克人的冥山禁地“峇都帝坂”;传说,那是生命的源头。
十五岁那年的夏天,少年“永”与荷兰姑妈克莉丝汀娜·房龙小姐——这对刚结识的异国姑侄踏上大河溯源之旅,沿婆罗洲第一大河卡布雅斯河而上,尽头是达雅克人的圣山“峇都帝坂”。
姑侄俩一路上见识人性的纯真和黑暗,经历土人部落的夜宴与笙歌,游赏雨林的纯净且原始,在大河中游的新唐,更被迫面对房龙小姐不为人知不堪回首的过去……
雨林原始氛围令西方男女放浪形骇,刚步入青春期的华人少年情欲之弦也被拨响,但更震撼的,他目睹东西方世界的不平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外来者对自然资源野蛮的“物掠夺”,以及对土著妇女残暴的“性掠夺”。小女孩惨遭蹂躏、低呼“血”、“痛”的童音,“注定要在我耳边呢喃一辈子,幽灵似的纠缠我整世人”。
——亚洲周刊
《大河尽头(上卷:溯流)》是李永平写作计划的上卷,但以气势和情节而言,已经可以当作一本完整的小说阅读……创作四十年,李永平写出了一本既好看也令人看好的作品。《大河尽头》的下半部因此尤其令人期待。
——哈佛大学教授 王德威
吉陵春秋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永平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吉陵”是个象征,“春秋”是一则寓言。
无数的吉陵接壤,就是中国
当代华语名家 李永平 一鸣惊人代表作
入选“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的当代经典
王德威、龙应台、齐邦媛、刘绍铭、余光中、颜元叔 推荐
------------------------------------------------------------------------------------------
吉陵镇是一个罪恶之城。中国底层文化的道德传统置淫于万恶之首,万福巷的妓院正 是万恶之渊。刘老实的棺材店偏偏开在妓院的 中间,像是死亡对生命之大欲的嘲弄。刘老实跨在棺材板上刨木的姿势,与嫖客的姿势互为蒙太奇。他的年轻妻子长笙,白嫩的身躯裹着白衣,在这万恶之巷里成为污泥中的白莲,却逃不过被染的命运。
——余光中
总算盼到了一本真正好的小说。《吉陵春秋》像一颗坚实灿烂的宝石,在一大堆玻璃珠、塑胶珠中沉静的闪着幽光。
——龙应台
-----------------------------------------------------------------------------------
小说写的是不知神州何处的一个小镇——吉陵,镇上有一条烟花巷唤作万福巷。娼寮聚集中却有一家棺材铺子,女主人长笙素颜白衣,如污泥中的白莲,却不知那样清纯的美会变成一种诅咒。六月十九迎神夜,全镇人在巷口看迎神,泼皮孙四房起歹意乘机作恶,长笙被辱自尽,丈夫刘老实发狂杀了孙四房的相好和老婆,锒铛入狱。
后报载刘老实越狱,吉陵镇上便谣传他要回来复仇。长笙被辱当日谁人没有罪?风声鹤唳,人人疑神疑鬼,说是长笙的冤魂白昼作祟,复仇者坐在苦楝树下等人……
全书以“十二瓣观音莲”的方式,用十二个互相联系的篇章将这个中心场景补全和升华,将读者的心一直提着到最后都不得解。
客厅里的绅士 [图书] 豆瓣
The Gentleman in the Parlour
7.9 (8 个评分) 作者: (英)毛姆(Maugham,W.S.) 译者: 周成林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当你想到散布丛林中的那几所荒寺和散落博物馆里的那几件残雕,它们是这个强大帝国与这个躁动民族留下的一切,这些伟大的高棉雕塑就会令人异常心酸。他们不再有力量,他们四散而去,成为挑水劈柴之流,他们杳无踪迹;而现在,他们剩下的人被征服者同化,他们的名字只存留于他们如此奢华地创造的艺术之中。”
本书是二战前毛姆游历缅甸、掸邦、暹罗与印度支那的旅行记。毛姆通过水路从仰光来到曼德勒,又骑马通过山区和山国家森林曼谷、再过海来到越南海防。这是一本旅途的速写散记,几乎没有传统游记中景色的描述,取而代之的是更让我们愉悦的个人的旅途见闻和感怀,而正是这些让每一次旅途都有了独一无二的价值。
风下之乡 [图书] 豆瓣
Land Below the Wind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格尼斯·凯斯 译者: 穆青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5
风下之乡(Land Below the Wind)一直以来就是马来西亚东部度假胜地沙巴的别称。这个称谓始自艾格尼斯·凯斯,也即她的自传式随笔《风下之乡》。在这本书中,艾格尼斯用生动的笔调描绘了1930年代的南洋生活和土著逸事。上世纪30年代,美国作家艾格尼斯·凯斯随夫远 行,来到婆罗洲首府山打根,开始为期5年的生活。艾格尼斯的丈夫哈里当时担任大英帝国北婆罗洲林业长官。书中描述了他们在山打根的日常生活,以及跋涉丛林、在南洋诸岛探险的故事。
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 [图书] 豆瓣
作者: 黃錦樹 麥田出版公司 2006 - 5
本書的論述從現代中文小說,學術思想史,馬華文學,金庸現象,胡蘭成個案等不同範圍,指向一組關係性且互依的論題:現代中國(特)性/中國現代性在不同個案──文化產品或文化代理人──裡的生成和展現。而這些論題,同時扣緊了自晚清民國以降,迄今當代的幾個重要學術面向及關鍵詞:文、文字、語言、國學、國故、國魂、中體、原鄉、新儒學、抒情傳統等。作者企圖藉文學系統及文化生產的觀照方式,開展出中國性與現代性的弔詭複雜現象,展現其博大縱深及獨特的學術視野。
大河尽头 下卷 [图书] 豆瓣
作者: 李永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3
我要用我那子宫已经残破的身体,重新把你生出来……
上、下卷分别入选2008、2010 《亚洲周刊》十大华文小说
2008 《中国时报》“开卷”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
2010 第三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决审团奖
2010 九歌年度小说奖
2011 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婆罗 洲肯雅族有一则古老、与天地同生、至今族人仍深信不疑的传说:大河尽头有一座山,山下有五大湖,湖中聚居着每逢月圆之夜,成群结队,千里迢迢乘舟归来的往生灵魂……
在新唐,永知道了克莉丝汀娜曾沦为日寇慰安妇惨遭蹂躏以致无法生育,而那些曾糟蹋她的日本鬼子如今却摇身一变,以怪手电锯卷土重来大肆破坏婆罗洲母亲碧绿的子宫——雨林;两人之间隐隐母子情愫暗生,一路上被白人老神父哄骗失身、挺着大肚子的婆罗洲少女又如影随形,舍舟上岸的旅程变得愈发诡谲,山洪暴发后的婆罗洲,永远不知道会冲刷出什么东西来……
最后——月圆之夜,登临“峇都帝坂”。
《大河尽头》上下两卷《溯流》和《山》合璧出版,是新世纪华语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大事。我们很久没有看到像《大河尽头》这样好看又耐看的小说了。
——哈佛大学教授 王德威
谁说婆罗洲就只有莽苍赤裸原始?这其实是一本极为抒情的书呢!充满了对女∕母性的孺慕与赞颂,台北街头的小女孩朱鸰、克莉丝汀娜姑母、挚爱的亲娘,还有那许许多多披着纱笼的少女……都沿着河岸化身一尊尊天使啊……
登录用户可看到来自其它网站的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