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 雌雄同体 🌕🌕🌕🌕🌗
Apple Music 100 Best Albums 第 45 位。朋友送的播放器里有這張專輯,我就先聽了。一直沒怎麼聽比約克,自己也想不明白什麼原因。想來想去除了 Homogenic 這張專輯封面比較誇張以外,或許還因為我不會讀她的名字。於是才有今日之驚喜。
我的書影音
听过 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 🌕🌕🌕🌕🌕
Apple Music 100 Best Albums 第 24 位。朋友送的播放器里有這張專輯,我就先聽了。前兩年寫會員通訊,我嘗試了一種(自已為很)新的寫法:先寫一個虛構故事,然後利用虛構故事引起的情感共鳴來類比想要討論的現實問題。現在看來,似乎與 David Bowie 這張專輯的寫法有點類似。用一張專輯來講述一個虛構故事。
听过 Rage Against the Machine 🌕🌕🌕🌕🌑
#音樂考古 感覺又是一張影響後世很多風格的專輯,因為聽到了很多熟悉的元素。也正因為這樣,我反而覺得又有點流俗。
听过 纯正女英雄 🌕🌕🌕🌕🌕
20240806: 聽的是黑膠,就標成CD吧。
20250203: Apple Music 100 Best Albums 排行第96位的 Pure Heroine by Lorde 之前聽過黑膠。印象沒有那麼深刻,總覺得之後出的 Melodrama 更好,但這次重新聽 CD 版,發覺那種空靈又不至於不可及的感覺無比令人著迷,水準猶在 Melodrama 之上。
听过 Back in Black 🌕🌕🌕🌕🌗
Apple Music 100 Best Albums 第 90 位。那時的歌詞真是直白。不過話說回來,當今的歌詞(尤其是 HipHop)也很直白。只有唱歌才能這麼直白吧?哦不,他們可以直白是因為他們的歌詞是用英文寫的。
听过 I Put A Spell On You 🌕🌕🌕🌕🌕
#音樂考古 Apple Music 100 Best Albums 第 88 位。這是一張讓我驚艷的老專輯。
- 在 Tomorrow Is My Turn 中我聽到了一種與中文《明日歌》相反的感覺,但《明日歌》有很明顯的中國式否定說教意味,Tomorrow Is My Turn 這首歌則是正好正面鼓勵。此外我還想到了陳慧嫻的《明日有明天》,但陳慧嫻那首歌主旨略微不同,有一點放下過去 move on 的感覺。
- Marriage is for cold old folks, not for me. 這個詞也神了。關鍵整首歌都非常的 Chill,中國人討論婚姻,尤其是討論不結婚的問題,永遠不可能如此輕鬆愉快吧。Nina 卻可以像在麥當勞點餐時,告訴店員「可樂不加冰」一般簡單容易。
听过 THE BEST OF TV ANIMATION SLAM DUNK~Single Collection~ 🌕🌕🌕🌕🌗
青春的岁月我们身不由己,只因那胸中燃烧着梦想。
听过 The Marshall Mathers LP 🌕🌕🌕🌕🌑
Apple Music 100 Best Albums 第 80 位。整張專輯分成兩段來聽,先用耳機聽了十四五首,因為突發耳鳴,又用音箱聽完。當背景音樂聽,所以沒太聽歌詞,而 Rap 不聽歌詞似乎又沒有什麼好特別說的。(雖然我在自己婚禮上選的一首背景音樂就是 Eminem 的某首歌的純音樂版。)另外,聽 Stan 的時候讓我突然想聽 Dido 的 Thank you。
听过 镀金时光 🌕🌕🌕🌕🌕
Apple Music 100 Best Albums 第 85 位。
確實是流行,但確實有一種讓人想聽多遍的衝動(一般流行歌中有這種屬性的歌就算好歌)。
在读 Relativity: The Special and the General Theory - 100th Anniversary Edition 🌕🌕🌕🌕🌕
小學的時候,往往會因為計算一道和應用題而花費大量時間。等到上了中學,再回過頭去看小學的那些題目,總覺得簡單到令人髮指。剛剛讀完了愛因斯坦介紹相對論的小冊子,有了一種類似的感覺。高中課本上相對論屬於加星內容(高考不考,可自行閱讀),讀起來雲裡霧裡,難以理解,最終勉強接受結論。現在再讀相對論,發現其實也不是很難理解(至少原理部分如此)。這究竟是因為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更容易理解一些看上去很難的東西,還是因為當今信息傳遞技術發達,早在讀這本小冊子之前,就已經聽過無數人講解、科普,以至於當年那些困擾思維的點早就被擊破了?
读过 Relativity: The Special and the General Theory - 100th Anniversary Edition 🌕🌕🌕🌕🌕
小學的時候,往往會因為計算一道和應用題而花費大量時間。等到上了中學,再回過頭去看小學的那些題目,總覺得簡單到令人髮指。剛剛讀完了愛因斯坦介紹相對論的小冊子,有了一種類似的感覺。高中課本上相對論屬於加星內容(高考不考,可自行閱讀),讀起來雲裡霧裡,難以理解,最終勉強接受結論。現在再讀相對論,發現其實也不是很難理解(至少原理部分如此)。這究竟是因為隨著年齡和經驗的增長,更容易理解一些看上去很難的東西,還是因為當今信息傳遞技術發達,早在讀這本小冊子之前,就已經聽過無數人講解、科普,以至於當年那些困擾思維的點早就被擊破了?
读过 为什么要学习?(轻读文库) 🌕🌕🌕🌕🌑
原本以为整本书回答的是「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但事实上这只是一个中文译本搞的噱头。所以一开始很失望,但读着读着确实又读到了不少有趣的东西,印象转好,四颗星。
听过 Norman Fucking Rockwell 🌕🌕🌕🌕🌕
Apple Music 100 Best Albums 第 79 位。因為耳鳴(已經好轉,但還有一點點余韻),所以只能在電腦的音箱上聽。(MacBook Pro 自帶的音箱在筆記本音箱里算出彩的,但它依然是筆記本音箱。)聽的時候還在看書,於是我沒有完全沈浸在音樂中。套用養老孟司的「臨床式閱讀」的表達,這算是「臨床式聆聽」,沒有完全與打雷姐的心理狀態產生共鳴,但聽到 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 for a woman like me to have - but i have 還是不自覺讀起了歌詞,有一種心理醫生最終被患者說服的感覺:我們一起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