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 陌生的阿富汗 🌕🌕🌕🌕🌗
虽然由于经历的匆忙和篇幅所限,不适合作为了解阿富汗历史和现实的参考,但作为个人的游记非常非常动人。当一个人完全不带预设目的上路时,能够遇到什么、又怎样理解自己的际遇,就完全要依凭Ta的本性。作者是非常温柔又有细腻洞察力的人,因此才收获了这么多美好的回忆,也一次次化险为夷。然而勇敢的另一面显然也是某种懵懂,那是两千年左右不算稀少却在后来越发罕见(甚至奢侈)的气质,意味着乐观地将自己直接交付给陌生的环境、与陌生的家庭和家庭成员建立朝夕相处的联结——哪怕马上又要分别,依然要去寻求这样的接纳。这种与遥远他乡的片刻亲近对于没有体验过的读者无疑是浪漫的,它的甜美和苦涩能够将我们从庸常中救赎,旅行的深刻性仿佛也因此得到了印证。然而作为有过一些类似旅行经历的人(虽然没有走那么远),这恰恰是后来最让我“不安”之处。我无法不去问自己“我的到访是带来远方的消息,还是一种闯入?” 因为无法回避一个事实:旅行者和当地人对到访的理解很可能是不同的,越是封闭的、静态的环境,理解的差异越大。旅行者早已清楚自己过客的身份,对方却极可能将这个突然出现的人视为生命中的某个重要篇章的开启——于是相聚才显现出非凡的梦幻,又在离别的时刻格外不舍。是的,作为一个同样还算招老人、女性和孩子喜欢的旅行者,我总是很容易进入陌生的家庭,后来却很难再承受这样的“不舍”,不敢再接受那些热情亲切的邀约。我仍然对她们微笑,拥抱孩子或和他们玩一会儿,然后就离开。不是不渴望家里的饭菜和促膝牵手的交谈,而是害怕一次次被这样的接纳后,又在被挽留长久停留的时刻坚持离开。“走”对于旅行者是本分,对被经过的那些人却未必。即使能够长久的想念,也不等于必将重返,甚至极有可能再无音信。于是你越清楚被挂念的真诚,越感到它的珍贵和沉重。而我凭什么呢?后来便再不敢去寻求了。
这才是我合上整本书后最最强烈的感受。在班卓的故事里我一次次看到那些曾经在中国的偏僻角落遇到的人们,他们是如此相似,让我感到无法将他们当成“陌生人”。但如今的我也不再安心(甚至感动)于旅行者与当地人间的那种“熟悉”——那仍然是陌生,甚至是隐含着情感不对等的陌生,我不再将它解读为浪漫也不再向往了,我还是更期待长久深刻的联结,虽然那很可能意味着我们无法抵达足够“多”的“远方”。
#什么值得读
什么值得读
读过 简单的激情
https://neodb.social/book/590dmlrhK3c3HwZ5KXj9bH
埃尔诺原本就篇幅不长的作品中尤其短的一部,但充满真实的冲击力,正视自我的勇气甚至比她汹涌的激情更震撼,而且这还是已近五十的女性的激情,精神层面的迷恋几乎看不出来,让精神饱受折磨的就是肉体的欲望,冲垮世俗伦理善恶和生死的性。当然这没什么好赞美,甚至可以说是愚蠢浅薄。然而失控的迷醉中还有超越自我的可能,这是诗的领域,只有足够幸运才能成为祭品。#什么值得读
读过 大地中心的人 🌕🌕🌕🌕🌗
4.5星,前90%我会毫不迟疑给满分,是近些年我读过的大陆长篇作品中的最佳。尤其是做到了既尊重彝族文化,又释放了足够的想象力,构建出了更自由更梦幻的那个作为“故事(story)”的“历史”。
看作者如何讲述几位主角在虚实之间的穿行,是阅读这部作品最大的乐趣,奇幻又现实,严酷又浪漫,有种被催眠后在梦中游荡的沉醉。而且还写得还比较克制,没有刻意的语言炫技,只要记住书中出现的那些彝族标准词汇和概念,就没什么理解困难,作者不会通过奇怪的比喻或形容,去制造所谓的“陌生感”,仍然是很踏实甚至传统地在讲述,这一点在当下中国文坛尤其难得。
但也有遗憾,最后两节收尾仓促,插入关祜生的一段介绍直接到让我困惑,叙述节奏都与前后文不同,结果故事行至高潮时的气氛都被打乱了。也许是觉得必须兼顾一个现实的交待? 然而这个现实人物没有足够真实感,原本该具备的复杂性也来不及在短短几段内展开。我甚至宁愿作者写得更长些,把他也作为另一个关键角色在前文中先写到,这样到后面与所有人的命运编织在一起才更顺畅。否则不如不解释,又或者作为后续故事的一个悬念点到为止?当然,这只是我忍不住的一点瞎想象。
总之,还是非常值得力荐的,尤其是如果对边缘族群的文化有兴趣,又或者是感兴趣体系完整的奇幻世界观构建和演绎,都会在读进去后感受到坠入梦幻的魔力。
不过看到其他评论后,有必要再多说一句:我不认为这部作品适合与《额尔古纳河右岸》比较,它其实更接近厄休拉·勒古恩的作品,也就是说,比《额尔古纳河右岸》更复杂得多。但因此我也是有一些困惑的——我们能否这样去进行历史的和文化的架空?我没有确定的答案,只能说以这部作品去看,我倾向于“可以”,作者目前以作品说服了我,当然,我的人类学和历史知识都不够,更不必说对彝族文化多陌生,所以对自己的判断也很难有足够自信。
如果说这部作品的独特性或者真正的实验性到底在哪里,恐怕就正是“敢于在现实基础上进行架空,以架空去弥补显然不完整的历史事实”这一点。文中最主要的三位角色在做的,也是作者决意要以文学去面对历史做的。如果可验证的事实才会被“历史”接纳,那么也就只能以文学去做那些不可验证却关系重大的“弥补”了。
最后,要盛赞一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看完全书才发现原来书封是可以展开的一张地图,版画的视觉冲击力好强,完美呈现了作品中最震撼的一幕,实在太惊艳了! #什么值得读
读过 大地中心的人
https://neodb.social/book/2JzNWbtcwMJsoP1MB1mEI1
4.5星,前90%我会毫不迟疑给满分,是近些年我读过的大陆长篇作品中的最佳。尤其是做到了既尊重彝族文化,又释放了足够的想象力,构建出了更自由更梦幻的那个作为“故事(story)”的“历史”。
看作者如何讲述几位主角在虚实之间的穿行,是阅读这部作品最大的乐趣,奇幻又现实,严酷又浪漫,有种被催眠后在梦中游荡的沉醉。而且还写得还比较克制,没有刻意的语言炫技,只要记住书中出现的那些彝族标准词汇和概念,就没什么理解困难,作者不会通过奇怪的比喻或形容,去制造所谓的“陌生感”,仍然是很踏实甚至传统地在讲述,这一点在当下中国文坛尤其难得。
但也有遗憾,最后两节收尾仓促,插入关祜生的一段介绍直接到让我困惑,叙述节奏都与前后文不同,结果故事行至高潮时的气氛都被打乱了。也许是觉得必须兼顾一个现实的交待? 然而这个现实人物没有足够真实感,原本该具备的复杂性也来不及在短短几段内展开。我甚至宁愿作者写得更长些,把他也作为另一个关键角色在前文中先写到,这样到后面与所有人的命运编织在一起才更顺畅。否则不如不解释,又或者作为后续故事的一个悬念点到为止?当然,这只是我忍不住的一点瞎想象。
总之,还是非常值得力荐的,尤其是如果对边缘族群的文化有兴趣,又或者是感兴趣体系完整的奇幻世界观构建和演绎,都会在读进去后感受到坠入梦幻的魔力。
不过看到其他评论后,有必要再多说一句:我不认为这部作品适合与《额尔古纳河右岸》比较,它其实更接近厄休拉·勒古恩的作品,也就是说,比《额尔古纳河右岸》更复杂得多。但因此我也是有一些困惑的——我们能否这样去进行历史的和文化的架空?我没有确定的答案,只能说以这部作品去看,我倾向于“可以”,作者目前以作品说服了我,当然,我的人类学和历史知识都不够,更不必说对彝族文化多陌生,所以对自己的判断也很难有足够自信。
如果说这部作品的独特性或者真正的实验性到底在哪里,恐怕就正是“敢于在现实基础上进行架空,以架空去弥补显然不完整的历史事实”这一点。文中最主要的三位角色在做的,也是作者决意要以文学去面对历史做的。如果可验证的事实才会被“历史”接纳,那么也就只能以文学去做那些不可验证却关系重大的“弥补”了。
最后,要盛赞一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看完全书才发现原来书封是可以展开的一张地图,版画的视觉冲击力好强,完美呈现了作品中最震撼的一幕,实在太惊艳了! #什么值得读
读过 希特勒的逃兵
https://neodb.social/book/2LMR6D7BgfnfFzuS4vbX62
框架很清晰易读,有学术价值又不枯燥。尽管二战后德国对战争和纳粹统治的反省是比较充分的,然而这样程度的反省不会那么容易实现,尤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过去那么多年里我一直非常想知道一些人推动反省的过程具体是怎样的,因为跳出一国(德国)或者一事(战争),这样需要深刻反省的历史在很多国家(尤其是中国)也极有必要做,而这本书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参考。当然看过后也会意识到这需要多少机缘:除了意识坚定的行动派当事人,也必须有尊重民间团体的社会氛围,同时学术界也要有愿意投入到历史真相调查和学术论辩中的学者,然而这还不够,民主的政党选举制度也必不可少,如此才能让年轻一代的新鲜血液及时进入政界和立法机构。作者作为日本人写下这本书,也是用心良苦,尤其是读到后记作者讲到自己的父亲,更能明白他虽然不提日本又处处在对日本人疾呼的心情。但作为中国人又怎能不同样感到刺痛?我们至今也没有充分反省过的恶实在太多了,仍然没有回声的冤屈也太多太多。#什么值得读
读过 希特勒的逃兵 🌕🌕🌕🌕🌗
框架很清晰易读,有学术价值又不枯燥。尽管二战后德国对战争和纳粹统治的反省是比较充分的,然而这样程度的反省不会那么容易实现,尤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过去那么多年里我一直非常想知道一些人推动反省的过程具体是怎样的,因为跳出一国(德国)或者一事(战争),这样需要深刻反省的历史在很多国家(尤其是中国)也极有必要做,而这本书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参考。当然看过后也会意识到这需要多少机缘:除了意识坚定的行动派当事人,也必须有尊重民间团体的社会氛围,同时学术界也要有愿意投入到历史真相调查和学术论辩中的学者,然而这还不够,民主的政党选举制度也必不可少,如此才能让年轻一代的新鲜血液及时进入政界和立法机构。作者作为日本人写下这本书,也是用心良苦,尤其是读到后记作者讲到自己的父亲,更能明白他虽然不提日本又处处在对日本人疾呼的心情。但作为中国人又怎能不同样感到刺痛?我们至今也没有充分反省过的恶实在太多了,仍然没有回声的冤屈也太多太多。#什么值得读
读过 事件
https://neodb.social/book/5oiKNhnTDkOC4MyQ4lHk4L
写了很多,但只能把太敏感的部分删掉。我离这样的经历最近的一次,是月经推迟的第十天,在拒绝了当年ex“如果有了就结婚”的提议后,月经在“做手术”成为唯一选项的那天来了。所以,我没有资格倾诉什么。但仅仅只是担忧月经不能按时出现,就足够成为我有限的感情经历中的一大阴影,并让我更不愿再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仅凭他们带来的身体愉悦无法抵偿焦虑,但也许根本原因就是不爱吧。即使之前并不知道这么多手术的细节(或一直“不敢知道”),我也能想到这对自己而言将是多深的创伤。而埃尔诺作为那更早更保守年代的女性,遭受的甚至加倍窒息,能有勇气如实写出来太难了,尤其是还要克制住心底的痛苦和愤怒。但也有感动——当她回忆起那些陪伴过她的女性时,她说的那种支持我即使得到的情况不同,但感受是相似的,因为她们也会在你遭遇严重的背叛时出现。我永远永远记得她们,也会努力成为她们,爱或许很难在男人那里获得,但在女性彼此的感同身受中永存。#什么值得读
读过 潮汐国度:生命的繁衍密语
https://neodb.social/book/5hZ0LoSh7jZiQEc57ZrC8e
是我近些年读到过的最佳之一,若论主题的独特性,甚至可以把这个“之一”去掉。想不到潮间带生物这样表面看上去似乎比较冷门的题材,也可以讲得如此生动有趣,尤其是对各种贝类卵囊群的细致呈现,可以说是大大拓展了我对贝类生物的认知。很遗憾现在又生活在远离海边的城市了,下次再有机会去海边,一定要好好把握机会试一试像作者这样细致地观察那些缤纷的小生物。#什么值得读
读过 潮汐国度:生命的繁衍密语 🌕🌕🌕🌕🌕
是我近些年读到过的最佳之一,若论主题的独特性,甚至可以把这个“之一”去掉。想不到潮间带生物这样表面看上去似乎比较冷门的题材,也可以讲得如此生动有趣,尤其是对各种贝类卵囊群的细致呈现,可以说是大大拓展了我对贝类生物的认知。很遗憾现在又生活在远离海边的城市了,下次再有机会去海边,一定要好好把握机会试一试像作者这样细致地观察那些缤纷的小生物。#什么值得读
在读 一点五维的巴赫 🌕🌕🌕🌕🌕
今天终于有时间开始读,仍然是让我叹服的沉静与广博,极流畅地连通了直觉体验(音乐)与理性探索(科技),阅读的过程就仿佛正在面对铺展开的思想地图,印证了艺术与思辨的边界理所当然是可以穿越的。我想正是这种自由思考和体验的可能性,是我这么多年来如此着迷马慧元作品的原因。#什么值得读
读过 生命与新物理学 🌕🌕🌕🌕🌕
这本书更适合在读过保罗·戴维斯上一本《上帝与新物理学》之后再读,以那本为基础,会更容易跟上作者的思路,此外一些基础生物学和物理学(尤其是热力学)知识也非常有必要,所以必须承认它是有一定门槛的,但只要跨过了门槛,就可以说这是我近些年读到的最有启发也最深刻的科普作品之一。从信息作为一种物质实体的存在角度去理解基因,进而理解种种生命现象,会让我们对生命演化的经典认知在进化论的基础上经历一番革新,表观遗传学实在太有趣了。后三分之一难度略大,但更加精彩,关于量子力学在微观层面可能是如何参与信息的处理,进而影响到生物的生存,这是我第一次读到如此清晰又有说服力的解释(完全不掺杂玄学忽悠),在这一点上戴维斯甚至写得比卡洛· 罗韦利更好,虽然略少诗意。国内要是能再多翻译出版一些保罗·戴维斯的作品就好了。#什么值得读
读过 情绪价值 🌕🌕🌕🌕🌑
很流畅,两天就能读完,表面上看“情绪也是一种劳动”的概念并不新鲜,但到底有哪些反应和行动算是情绪劳动,承担大多数情绪劳动的女性又会遭遇哪些困境,有哪些争取公平的实践可以参考,这些具体的讨论才是这本书值得读的理由。而且这还是一本2023年出版的新书,作者提到的数据和案例都是很新的(包括了新冠期间发生的事),这一点很难得。一直以为自己比较关注性别相关的权益问题了,但读进去就会发现,仍然有些“情绪劳动”是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的,比如礼貌亲切地照看身边的人,又或者用更温柔的方式去说话以便推动工作——我只知道这些是针对女性的“社会规训”,却并没想过,执行规训的同时,女性也都在额外完成一份无偿或低偿的劳动。此外,第七章“情绪市场”很有意思,跳出传统的伦理观,性服务的收费模式也是能带给我们很大启发的。#什么值得读
读过 鸟类星球 🌕🌕🌕🌕🌕
非常感动的阅读体验,对于有一点观鸟经历也曾带着单反出去拍摄的人,翻看这本书除了惊叹于自然之美,更感慨的还是作者为拍下这些照片付出的巨大努力。因为作者同时讲出了拍摄的过程,会让我们看到从事这项事业是多么艰辛(只是带单反出门我都很压力很大),但投入其中又会收获多少快乐,这样的人生实在是让人既羡慕又敬畏。另外,看的过程中也在想"到底什么是摄影”的这个问题,显然摄影并不是通常被认为的“抓拍”,而是包括了选择题材和设备、寻找拍摄的环境和时机、基于已有的条件创造和预想影像,再之后才是记录、处理后期、面对公众解释影像的意义等等。所有这些部分的共同作用,才让影像成为了“作品”,而非只是一张图片。所以,尽管这是一部鸟类摄影作品集,但只要是对摄影真心感兴趣,同样会深受启发。#什么值得读
读过 武士 🌕🌕🌕🌕🌗
和《沉默》同样动人,对我而言比被认为是远藤周作另一部代表作的《深河》更能体现他对信仰的思考深度,而且因为这一部的主角不再是传教士,而是日本底层武士,甚至比《沉默》盛载了更多对普通人命运的悲悯。武士充满忧郁的环球旅行中几乎看不到探险的浪漫,而是浸透了茫然忐忑和对亲人的思念,但或许这才更接近于那个时代的东方人去异域旅行时的心理吧。所以读起来并不轻松,然而如果一个人仍然深切地渴望着对苦难的共情,读读远藤周作也会感到自己不再那么孤独、那么不合时宜。成为那个被抛弃的人、那个绝对交付自己的人,以便和所有承受不公不幸的人站在一起,只要还是会感动于这样的信念,就会在远藤周作的作品中获得真诚的慰藉。#什么值得读
读过 昆虫的艺术 🌕🌕🌕🌕🌕
极致精美,昆虫爱好者狂喜!!!看得我跟嗑药了一样😅 但越是感慨于它们的美,越惋惜于它们濒临消失或已消失的状态。气候变化、栖息地的破坏、入侵物种,甚至收藏者的采集行为(长角大颚天牛),都严重威胁着包括它们在内的大量动植物的生存。能幸存于被划定的保护区中的是极少数,世界上绝大多数动植物没有这样的运气,恐怕在中国还会尤其严重。如果国内也能有这样的昆虫摄影集出版就好了,应该让更多人意识到昆虫与某些地方的原生植物之间有怎样密切的关联,而保护生态环境也不仅仅是多种树而已,保持足够的多样性才能维持环境的相对稳定,我们也更有可能因此受益——不仅仅是生存意义上的,也有审美层面的。美并不虚无,它其实是我们对生命的一种惊叹,是我们存在的乐趣和意义。#什么值得读
读过 事件 🌕🌕🌕🌕🌕
写了很多,但只能把太敏感的部分删掉。我离这样的经历最近的一次,是月经推迟的第十天,在拒绝了当年ex“如果有了就结婚”的提议后,月经在“做手术”成为唯一选项的那天来了。所以,我没有资格倾诉什么。但仅仅只是担忧月经不能按时出现,就足够成为我有限的感情经历中的一大阴影,并让我更不愿再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仅凭他们带来的身体愉悦无法抵偿焦虑,但也许根本原因就是不爱吧。即使之前并不知道这么多手术的细节(或一直“不敢知道”),我也能想到这对自己而言将是多深的创伤。而埃尔诺作为那更早更保守年代的女性,遭受的甚至加倍窒息,能有勇气如实写出来太难了,尤其是还要克制住心底的痛苦和愤怒。但也有感动——当她回忆起那些陪伴过她的女性时,她说的那种支持我即使得到的情况不同,但感受是相似的,因为她们也会在你遭遇严重的背叛时出现。我永远永远记得她们,也会努力成为她们,爱或许很难在男人那里获得,但在女性彼此的感同身受中永存。#什么值得读
读过 如何捉鼹鼠
https://neodb.social/book/3VKwo90BtSAZeuMOMn7tC0
很难归类但非常动人,介于自然文学和精神自传之间,虽然是已至暮年的回顾之作,却并无教导语气,写得敏感又真诚,更像是仍在思索探求中的青年人,但又比人在年轻时谈及失去与死亡更豁达平和,也更有说服力。在自然之中,生命之美不只是关于生,也关于衰老、死亡,因此美是一种既喜悦又悲伤的状态。理解了这一点,人生中的创伤也就是可以被接受的了。不过读到最后还是觉得作者是一个更幸运的人,毕竟遇到了愿意彼此交付身心互相支撑的伴侣,这对他的精神圆满也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人不是不够爱自然、不够爱思考,而是没有这个运气不继续去做一个孤独的流浪者。#什么值得读
读过《寻找家园》 🌕🌕🌕🌕🌕
多年前只读了删减版,这次重读是完整版,果然更震撼甚至悚然得多。尤其最后几篇,写女儿高林的不幸,写去国途中的种种无奈,以及到美国后的人情冷暖,都极痛极压抑。甚至还有书后附上与某些故交的对峙,也让人对人心之晦暗感到恐惧。说不清是因为渴望知道更多,还是怕停下后再难找到勇气继续,居然忘了时间一口气读完了。再抬头已是零点,却仍然睡意全无。可惜我无法在这边说太多… 今年有好多友邻爱上了赫塔米勒,虽然高和她的风格并不相似,但他的记录从文学性到现实意义,都是绝不亚于赫塔米勒的。所以只能趁机说一句:如果你想知道有哪个中文作者也曾写出赫塔米勒那么真切的痛感,去读高尔泰吧,他的作品可能是最接近的。#什么值得读
读过 荒野时光 🌕🌕🌕🌕🌕
值得六星力荐,是今年到现在为止我读过的书中最爱的一本!无论从科普的角度还是从纯文学的角度,都是极佳的作品,译文也非常棒,能让读者清晰体会到原文的优美诗意。而且考虑到中文的地质相关科普书极少,更显出了这本书的可贵。
作者能带着历史学的思考去讲述科考的见闻和感悟,也让这本书具备了一种诗的浪漫和哲学的超然,相信每一个曾经触摸着某块岩石想象过触摸着千万年时光的人,都会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深深共鸣。更不要说还可以透过作者的文字想象那些超现实的神性时刻,虽然无法亲历,但知道有人曾经见证过,仍然会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多一些敬与爱,科学虽然需要理性,但归根到底,它仍然是因为值得爱才如此迷人。
#什么值得读
读过 荒野时光
https://neodb.social/book/4Zj13s1QQhi8DFerIIWBI7
值得六星力荐,是今年到现在为止我读过的书中最爱的一本!无论从科普的角度还是从纯文学的角度,都是极佳的作品,译文也非常棒,能让读者清晰体会到原文的优美诗意。而且考虑到中文的地质相关科普书极少,更显出了这本书的可贵。
作者能带着历史学的思考去讲述科考的见闻和感悟,也让这本书具备了一种诗的浪漫和哲学的超然,相信每一个曾经触摸着某块岩石想象过触摸千万年时光的人,都会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深深共鸣。更不要说还可以透过作者的文字想象那些超现实的神性时刻。虽然无法亲历,但知道有人曾经见证过,仍然会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多一些敬与爱。科学虽然需要理性,但归根到底,它仍然是因为值得爱才如此迷人。(另外,本书致谢中作者列出的那些书也是极佳的自然文学相关参考书单,很适合照着它来找相关好书!)
#什么值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