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我不是潘金莲 豆瓣
7.9 (73 个评分) 作者: 刘震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8
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获茅奖后的第一部长篇,也是他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直逼现实,书写民苦,使这部小说成为《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
和《一句顶一万句》一样,故事都是写一个戴了绿帽子的人想杀人,其实不过是想在人群中找到能说上话的人,不同的是,这本书中是一个戴绿帽子的女人,从杀人到折腾人,不过是想在人群中纠正一句话。
这个顶了潘金莲冤名的妇女经历了一场荒唐的离婚案后,要证明之前的离婚是假的,更要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走上告状路。结果从镇里告到县里、市里,甚至申冤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但没能把假的说成假的,还把法院庭长、院长、县长乃至市长一举拖下马;以至每到“两会”时她所在的省市县都要上演围追堵截的一幕,竟持续二十年。
刘震云用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真切的生活常理。他的写作立场使他成为当代文坛少有的可以与时代、人民和国家对话的现实主义作家。
魏晋风度二十讲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冯友兰 / 李泽厚 华夏出版社 2009 - 1
《魏晋风度二十讲》所编选的一系列文章是近几十年以来学界对魏晋风度的研究成果的一小部。范围大致限定在三个领域内:对魏晋风度的总体论述,对名士诸如清谈、任诞、纵酒等生活方式的分梳以及对具体人物的评价。由于这些文章的作者专业不一,情性有别,环境有别,因此视角各异,彼此观点难免有抵牾处。譬如宗白华先生在其脍炙人口的名文《论 和晋人的美》中把晋人描绘得风神潇洒,简直达到了人生境界的极致,令人神往无限。而鲁迅先生在其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则添加了些调侃,扯下名士们潇洒的外表而露出虚浮的内面。不过这也并不矛盾,风流又岂是一语可以言尽的?正是这些不同侧面累积成我们关于魏晋风度的整体印象。
我叫刘跃进 豆瓣
8.7 (7 个评分) 作者: 刘震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 - 9
《我叫刘跃进(精)》由刘震云编著。 《我叫刘跃进(精)》讲述了:刘跃进是北京某建筑工地的民工,上街时他的包被人抢了,里面装着他全部财产。找包的过程中,他又捡到一个包,这个包里藏着天大的秘密,牵涉到上流社会的几条人命。于是几拨找这个包的人马,又开始找刘跃进…… 刘跃进像一只无辜的羊,意外地闯入了狼群,他自认倒霉却不悲观。问题在于,世界上所有的狼,都披着羊皮,和蔼可亲;而世界上所有的羊又在装大尾巴狼,装腔作势。
2016年8月23日 已读
非常适合影视化的一本小说,戏剧冲突和反转样样都有,但就打动人心而言,离《单位》和《一地鸡毛》差点。那个叫小说,这个只能叫故事。
中国文学 刘震云 当代 文学 长篇小说
一句顶一万句 Goodreads 谷歌图书 豆瓣
8.8 (231 个评分) 作者: 刘震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 - 3 其它标题: 一句顶一万句
《一句顶一万句》的故事很简单,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走一来,延宕百年。书中的人物大部分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偏偏安排了一个意大利牧师老詹。
2016年8月26日 已读
一部关于孤独的小说,一部关于人生的小说,一部关于爱情关于性的小说,时代在变故事不变,所谓太远底下没有新鲜事。全程用河南话读下来,真的很爽快!
中国文学 小说 生活
离婚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老舍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3 - 1
《离婚》中描写了北京旧时政府机关里一群小职员们的悲欢离合的生活(婚姻生活),张大哥、老李是老舍在《离婚》中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此书出版后好评如潮,是老舍诸多小说中最好看的一部。
2017年9月10日 已读
《一地鸡毛》的先祖,梁左语言的源头,小职员的生活写的很好,只是怎么写着写着就出人命了呢?
中国文学 小说 文学 老舍
胭脂扣 豆瓣
7.6 (71 个评分) 作者: 李碧华 新世界出版社 2006 - 1
《胭脂扣》是李碧华的第一部小说。
某夜,一冷艳女子来报馆求登寻人广告,她原来是五十年前红透墉的名妓如花,当年拜倒裙下者不知多少,但如花钟情富豪子弟陈十二少。陈家是名门望族,不能接受一个妓女做媳妇,陈十二少因此和家庭决裂,被逐出家门,两人在贫穷中挣扎。如花与十二少约定阴间重见之约,再吞鸦片自杀……如化在阴间久候不见十二少,但是还有七天还魂期,所以来到了阳间寻觅……
2019年3月31日 已读
应该是李碧华最好的小说,题材不庞大,但扎根于香港,有小市民的情趣也有对爱情一针见血深刻到骨髓的看法。只有写这么熟悉的地方这么熟悉的故事的时候,才感觉作者的才气是喷涌而出一泻千里的。
中国文学 女性 小说 李碧华 香港
茶馆 豆瓣
9.0 (117 个评分) 作者: 老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1
三幕话剧《茶馆》以北京一家大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以后三个历史时期的北京生活风貌,深刻地写出了王利发等人的真实命运。
2019年4月17日 已读
多少年后再回过头来看,经典就是经典,里面写的这些东西,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但生活的本质是不变的,过去是,现在是,未来应该还是。
中国 中国文学 戏剧 经典 老舍
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 豆瓣
8.1 (37 个评分) 作者: 海桑 新星出版社 2012 - 8
海桑的诗集曾由央视主持人张越印制一千本,黄集伟老师亦曾得到诗人寄的一箱书,并让他随便送朋友。读库老六认为“书只有卖出去,才能成其为书。诗只有更多的人读出来,才能成其为诗。”后经读库代售诗集很快脱销。
此书即诗集绝版后由读库进行全新编排和设计的版本。这个版本小巧、轻便。全书内文用轻型纸,看起来很厚,拿起来很轻。开本设计得很小,一只手可以拿下。封面和封底用了西方绘画的设计素材,让这本诗集有些典雅味道。
书中共收录海桑的二百一十五首诗歌,书末附有张越与他的访谈,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位诗人。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t.cn/RGkQPLl
2019年6月4日 已读
来自我家乡的诗人,明显属于电影《孔雀》描述过的小镇青年的诗歌格局,有些真好,有些真一般,有些真洒脱,有些真匠气,只是现在写诗歌的人少了,才显得这本诗集的可贵。
天份不够,后天努力型的诗人,勉勉强强的及格水平吧。
中国 中国文学 海桑 温暖 诗歌
蒋勋说唐诗 豆瓣
9.0 (14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中信出版社 2012 - 1
《蒋勋说唐诗》中,蒋勋用十个章节来讲述他心中的最精彩的一百首唐诗,他心中最好的唐朝诗人,从魏晋到晚唐,从文学到美学,从张若虚到李商隐,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娓娓道来,好看,好读,好美。
唐代是“花季”,是诗的盛世,是一场精彩的戏,诞生了诸多伟大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商隐等。
在《蒋勋说唐诗》中,蒋勋给我们讲解唐诗的灿烂与华美,带领我们体验生命中的真与善与美,这将是一次愉悦的心灵出走。唐朝为什么会带给我们感动?因为唐诗里有一种灿烂与华美,唐朝就像汉文化一个短暂的度假期,是一次露营,人不会永远露营,最后还是要回来安分地去遵循农业伦理。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唐朝?因为会觉得这一年回想起来,最美的那几天是去露营和度假的日子,唐朝就是一次短暂的出走。
附赠蒋勋推荐阅读的一百首唐诗别册。
2019年8月30日 已读
感觉蒋勋对唐诗的热爱和热情在情感上比不上对宋词的爱,他本人应该更喜欢空灵或者说老庄一些的文学风格,就比如本书中,讲解李商隐明显比李白,杜甫要感情深的多,毕竟盛唐那种气度和风格,没有体会确实很难用心来感受到的。
中国文学 唐诗 文学 蒋勋 诗词
蒋勋说文学 豆瓣 谷歌图书
7.5 (15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内容简介:
先秦、汉魏、两晋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学逐渐成熟的阶段,是一幅幅陶冶性灵、崇尚自然,充满激情的生活画卷,它们的美满溢着情窦初开、浪漫忧思、风骨铮铮,为后世的文学树立了不同的典范。
蒋勋先生从美学角度系统解析从先秦到“五四”近三千年的中国文学之美。《蒋勋说文学》分上、下两册,上册讲述从《诗经》到陶渊明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下册从唐宋散文讲到五四新文学。
《诗经》开启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自身带有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朴实与天真,自由抒发所思所想。这种朴素的审美在其后数千年的中国文学中一直存在。
《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早的代表,熔生命激情与绚烂想象为一炉,提供了与《诗经》完全不同的、铺张华丽的审美范本。
汉乐府是来自田陌市井的歌声,既有《诗经》的质朴,又有《楚辞》的不羁,蒸腾着盛世的蓬勃生命力。
《古诗十九首》诞生于文人阶层兴起的年代,上承《诗经》,下启魏晋,以文人忧思观照民间,促使文人诗成为后世传世诗歌中的主要部分,建立起了格律美的规范。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纷繁的时代,不仅有多种多样的人,而且每个人身上都展现出多面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魏晋和我们现在的时代很像,有很多可能性,有很多凸显自己的机会,或许由于最终的归宿无法改变,所以人们最重视的是当下的状态。
陶渊明的诗文中有一种“出走”的气质,但最后总会回到真实的生活当中,从现实的山水回到内心的田园,实现内化的自我完成。
“诗比历史更真实。”它蕴藏了生活的本质,连缀起古今一贯的情感。文学中流传千年的美、诗意与哲思,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悲悯着伤痛,抚慰着渴望,释放着天性,开解着生命的困惑,听蒋勋讲述千年的文学之美。
--------------------------------------------------
编辑推荐:
文学,是一种救赎。文学之美时而浪漫温暖,使人超然于简单的生活之上,挣脱现实的纠葛;时而伤感落寞,通过对伤痛的悲悯,使人反观内心深处,获得灵魂的净化。
继《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之后,蒋勋先生全面系统梳理中国文学脉络,以美学视角诠释从先秦到现代近三千年的中国文学之美。在《中国文学之美系列·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中,蒋勋先生凭借深厚的美学功底及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洞察,用平实的语言将《诗经》《楚辞》、汉朝及魏晋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娓娓道来,以古典文学特有的意境,观照当下人们的内心世界,帮助大家回归心中的田园。
《诗经》的初民情怀、《楚辞》的南方激情、汉乐府的田陌市井、《古诗十九首》的文人忧思、魏晋文学的自在奔放、陶渊明的悠然恬淡,几千年来的文学之美、诗意与哲思,经由蒋勋先生细致入微的解读,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泥土的温润、树叶的青绿、市井的烂漫、文人的忧思、远人书信的墨香、潺潺如诉的水声、兴盛时代的自信、生命本质的哀伤……看似消失的却被文字镌刻,时间流去,而情怀永在。
2019年9月1日 已读
从诗经一直讲到陶渊明,不能不感叹文学的力量就在于,你和古人在那一个瞬间是如此的心灵交汇,蒋勋善于从美学方面来解读这些诗词,而我们的教育欠缺的就是欣赏美,太多的文以载道损坏了我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希望读完本书都能补回来。
中国文学 古典文学 文学 美学 蒋勋
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蒋勋 中信出版社 2014 - 6
内容简介:
继《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之后,蒋勋先生全面系统梳理中国文学脉络,以美学视角诠释从先秦到现代近三千年的中国文学之美。在本册中,蒋勋先生凭借深厚的美学功底及对现实生活的敏锐洞察,以平实的语言将唐代至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娓娓道来,以文学特有的意境,观照当下人们的内心世界,帮助大家重拾对美与生命的感动。
韩柳文章的质朴自然,《游园惊梦》的梦幻纯真,《红楼梦》的青春与孤独,张爱玲的荒凉凄艳,沈从文的平和冲淡……千年的文学之美、诗意与情思,经由蒋勋先生细致入微的解读,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韩愈与柳宗元——文起八代之衰,重回质朴情怀,突现一代知识分子风范
元曲与关汉卿——写兴亡之感慨,写市井之人情,传达来自民间的感动
《水浒传》——来自民间的叛逆,用小说讲真话,为历史的细节留影
游园惊梦——书写青春的渴望与闲愁,寻找生命中的温暖和知己
唐寅?徐渭?张岱——明代文学的“伏流”,挣脱八股窠臼,书写个人的“真气”与“性情”
《红楼梦》——中国文学的“期末考”,每个人都能在这不朽的青春王国之中找到自己
民国文学——张爱玲荒凉,鲁迅热切,沈从文冲淡,传统继承与外来移植双重作用之下盛放的百花园
台湾文学——从“亚细亚的孤儿”到“原乡人”,再到“台北人”,文学联通情感,文学使人接近
-------------------------------------------------
编辑推荐:
文学,是一种救赎。文学之美时而浪漫温暖,使人超然于简单的生活之上,挣脱现实的纠葛;时而伤感落寞,通过对伤痛的悲悯,使人反观内心深处,获得灵魂的净化。
继《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之后,蒋勋先生全面系统梳理中国文学脉络,以美学视角诠释从先秦到现代近三千年的中国文学之美。
《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与《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同属“中国文学之美”系列,纵向跨越一千余年的文学史,涉及散文、散曲、杂剧、小说等多种文体。韩愈、柳宗元的自然质朴,《牡丹亭》的浪漫天真,张岱、徐渭的洒脱不羁,《红楼梦》的青春风华,民国文学的百态千姿……蒋勋先生一一细细解读,将文学内在的力量呈现于世人面前,古典情怀与现代感悟彼此映照,不执文字,但问真心。
2019年9月3日 已读
从唐宋八大家讲到台湾文学,有些照本宣科的意思,没有什么新意以及自己的解读,终究估计还是中文发展到这个成熟的地步,已经很难有创新和花样儿了吧。
中国文学 文化 文学 蒋勋
废都 豆瓣
6.8 (39 个评分) 作者: 贾平凹 作家出版社 2009 - 7
贾平凹是《红楼》解人,他在《废都》中的艺术雄心就是达到那种《红楼梦》式的境界:无限地实,也无限地虚,越实越虚,愈虚愈实。
一部《废都》是一张关系之网。《废都》一个隐蔽的成就,是让广义的、日常生活层面的社会结构进入了中国当代小说。
贾平凹复活了传统中一系列基本的人生情景,基本的情感模式,复活了传统中人感受世界与人生的眼光和修辞,它们不再仅仅属于古人,我们忽然意识到,这些其实一直在我们心里,我们的基因里就睡着古人,我们无名的酸楚与喜乐与牢骚在《废都》中有名了,却原来是古今同慨。比如乐与哀、闹与静、入世与超脱、红火与冷清、浮名与浮名之累……
——勇敢地表达和肯定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心,勇敢地质疑和批判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灵魂。此即《废都》。
2019年10月14日 已读
如今回头来看,就是文人对自己充满意淫的想象,放在更大的时空里,其实不过是男人的中年危机,生活得不到满足又渴望刺激罢了,只是在90年代,这样的文字是惊世骇俗的,也仅此而已,现在回头看,粗鄙且粗糙,我们都距离90年代初太远了……
中国文学 小说 当代文学 文学 贾平凹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豆瓣
7.1 (62 个评分) 作者: 冯唐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 4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万物生长三部曲第1部)》整部小说以散文的笔触,讲述了“我”在青春期的躁动中迷恋一个叫做朱裳的姑娘的故事。作者试图通过自己的描写,生动细致地刻画出一个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内心里那种熊熊燃烧的感觉。
与冯唐的的上一部小说《万物生长》相比,《十八岁时给我一个姑娘》可以看作是其前传,主人公都叫秋水,《万物生长》写的是大学生活,《十八岁时给我一个姑娘》叙述的则是中学生活的情爱断代史。记录作者在八十年代初的北京最初接触暴力和性时的感觉。
2019年11月26日 已读
学王朔也只学到了一个皮毛,甚至可以说只学到了一根屌毛而已。
大好的时光,读些什么不好,读这个真是浪费时间。
中国 中国文学 冯唐 北京 小说
不是东西 豆瓣
作者: 刘勃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0
本书是青年学者刘勃的历史随笔集,文章大多曾发表于《国家人文历史》和《读库》,深受读者喜爱。
“不是东西”,是对文化决定论的调侃。不论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都根植于非常具体的历史事实,迷恋传统或狂信西方,都是腾腾虚火,本书是泼过去的一瓢冷水。
不管古今中外,历史故事,文化掌故,皆信手拈来,风吹哪页读哪页。把浩大的历史打散,从边边角角细枝末节中,探寻人性的复杂与幽微。通过对比同一时间线不同环境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分析因果,解读命运。当人心不明、前途不清的时候,历史这块石头,摸着过河,或过不了河,摸一摸也是温润如玉。
本书的缺陷是缺乏真正的深度,不过好在有些深度也没有必要。
2021年4月6日 已读
刘勃的随笔集,特别推荐《科举考什么》,科举面临的问题其实跟现在教育部面临的问题差不多,怎么调整都会有人不满意,怎么考试终究还是那些人能考好。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文学 刘勃 历史
时间的仆人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蒯乐昊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十部中短篇小说,十个余味悠长的故事:疲倦中年人危如累卵的家庭生活;垂暮者向死而生的求爱故事;令人哭笑不得总是败下阵来的偷情男女;一群前赴后继排除万难也要生下孩子的女人;一次家庭内部的小型地震;一则关于时间的寓言,以及一场平凡的葬礼……这其中正是疲惫、残缺、衰老、卑微和不完美的我们。日常即是史诗,普通人的生活里危机四伏,但他们依然对这个世界怀有盲目的深情。在小说的世界里,我们寻得片刻的自由和最后的尊严。
2021年4月13日 已读
2020年之后看过的最好的中文小说,想象华丽情感细腻语言优美吐槽也精准,遗憾的收尾有些力道不够,不是某篇的问题,整本书都是这样,开头很好,中间也很妙,只是收尾有些遗憾。
中国 中国文学 大陆 小说 文学
一日三秋 豆瓣
8.2 (44 个评分) 作者: 刘震云 花城出版社 2021 - 7
刘震云2021重磅新作,人间多少事,两三笑话中。小说《一日三秋》引用民间“花二娘”的传说,以想象的故事描述“我”记忆中的六叔生前所画的画作,探讨延津人幽默的本质。
从两米见方的剧团人物群像素描中挑出陈长杰、李延生、樱桃,围绕几位主人公身边出现的人物,有开车的、扫大街的、开饭馆的,串联起几个家庭的人生经历和故事,把世人被忘却的情感和心事复刻出来。后引出寻常父子二人遍尝生活辛酸后对人生至理的了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悟出:一个重要的的瞬间,在人生中犹如一日三秋,但这瞬间永不再来。
小说充满了黑色幽默,世俗生活所包含的哲理,及打破日常生活壁垒的想象力。刘震云写出现实与想象中的人性、土地、命运。既是幽默,也是讽刺;既是魔幻,也是现实。

【编辑推荐】
★《一日三秋》是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的现实魔幻主义新作,《一句顶一万句》的升级版,从百年延宕到千年求索。
★从《一地鸡毛》中的一斤豆腐到《一日三秋》中的一把韭菜,我们走过三十年,心态却如同经历了三千年。
★神界鬼界 画里画外 戏里戏外 梦里梦外 故乡他乡 历史当下——“一日三秋”不止于时间体验,更是六重矛盾中的空间体验。
★《一日三秋》是刘震云对故乡、对人生的多维反思,以笑话结构全书,以冷幽默消解严峻。
★在人与故乡渐行渐远的年代,故乡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符号,然而它对人的影响却是连绵不绝的。刘震云以其独特的观察和幽默风格,写出了人类本质的命运。
2021年7月26日 已读
打四星的原因不是不够好,而是没有《一句顶一万句》好,两篇作品的骨子是一致的,就是人生巨大的孤独和悲凉,只是本书采取了更加魔幻的题材,写出了一部哭书,人啊,活着活着就成了一个笑话。延津宇宙扩展到了俺的老家,很好很好。
中国 中国文学 人性 刘震云 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性描写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茅盾 / 傅憎享 等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3 - 3
张国星主编。写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合的科学的审视,探讨了中国封建生产关系制约下的性编收论文16篇,从多种角度对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性描观念、性意识等。
目录

前言
中国文学内的性欲描写..............茅盾
艳情小说和小说中的性描写...........林辰
古代性爱小说的性心理意识..........鲁德才
论青楼小说中的性意识..............陶慕宁
性心理的两极对立与性文化的二元互补
-----试论中国古代小说的性心理描写
论中国古代性小说中的性观念
别一种审美价值的奉献
-----<<肉蒲团>>审美价值探究
<<红楼梦>>诲淫辩诬
------红楼梦与金瓶梅情欲描写之比较
论金瓶梅的性描写
金瓶梅的性描写思辩
纵欲与死亡
------金瓶梅情节进程的剖析
性.人物.审美
------金瓶梅谈片
如意君传.金瓶梅.肉蒲团
------兼论古代小说性描写的评价
金瓶梅的突破与失落
------金瓶梅性描写的文化批判
"仙踪"中的俗韵
------谈绿野仙踪中的性描写及其他
性爱的异化和文人心态
附录 涉及性描写的古代通俗小说书目
编后记
2021年12月21日 已读
大多是80年代的论文集,都太过于严肃和端着学术的架子,生怕人家说这些学人不正经,并且研究来研究去,举例的也就是那几本书,好像古代小说也就这几本而已。不过开篇茅盾的文章说为何没有贾南风为女主角的小说,原因是她面貌太丑身材太差,笑死了,真中国古人之真心话也。
中国 中国文学 古典文学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