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豆瓣
作者: 金以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 11
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党群龙无首,派系林立,谁能胜出?
相比于胡汉民、汪精卫等,蒋介石只是“党内后进”,“一大”时连中执委候补委员都不是;相比于其他军事将领和地方实力派,到中原大战时,蒋介石也并不占有绝对优势。所以在他向“党国领袖迈进的过程中,不仅党内元老们大大地不满和不服,就是军事将领们也时不时地要挑衅一下。既要紧抓“军权”,又要争取“党权”,这就是蒋介石要做的事情。围绕着“军权”与“党权”,蒋、胡、汪三方不断演绎出分分合合、上台下台的复杂故事、一旁的太子派、西山会议派、地方实力派,也伺机而动……
本书选取了从1931年2月28日夜胡汉民被扣,到1932年3月1日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选举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一年零一天的历史截面作为考察重点,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国民党高层内的派系政治斗争,以及卷入其中的地方实力派与中央之间、地方实力派相互之间的种种利益较量。对处于斗争核心的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孙科等各人心理,和派系斗争中的地城色彩,都有很精彩的论述。
2016年11月3日 已读
学术上有意义但讲的太枯燥了,不会讲故事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大通病。另外,不讲和宋美龄的婚姻是什么意思?难道不是国民党派系政治的产物吗?
中国近代史 国民党 政治
国民党与共产国际 豆瓣
作者: 李玉贞 人民出版社 2012 - 5
《国民党与共产国际(1919-1927)》利用国内外已经公开的和俄罗斯尚未公开的档案,梳理了这段时期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说明中国国民党一方面在组织建设,军事建设,干部培养等方面得到共产国际一定程度的支持,同时又时时坚持其三民主义,或公开地在国际舞台上或私下里在谈话中和,以及决定国民党发展和建设的关键时刻,就三民主义还是苏式共产主义问题比较强硬地表态,披露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国民党与共产国际(1919-1927)》揭示了往昔共产国际对华政策研究中阐述不多的两个方面:“楔子策略”和“国家利益”。即共产国际把国民党领导层划分为左中右,利用其左派,争取其中派,打击其右派,以分裂中国国民党。而划分的标准则是对苏俄和共产国际持何种态度,以达到培植亲苏派,并通过他们维护苏俄“国家利益”的目的。
书中列举一系列论据说明以上两个因素是国民党对共产国际若即若离的原因,作为伏线,一步步说明1927年的国共分裂,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党关系的恶化,并非简单的因为国民党“反共”。
2016年11月20日 已读
好书,但就是印刷的很烂,俄文资料是一大亮点,希望能出修订版。
中国近代史 政治 民国
最后的大队 豆瓣
ラスト·バタリオン 蒋介石と日本軍人たち
作者: [日]野岛刚 译者: 芦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6 - 9
以近年公开发表的《蒋介石日记》为起点,野岛刚锲而不舍地探索散落中国台湾、美国、日本三地的庞大资料,包括从未公开的《曹士澄档案》、白团成员家书、日记等珍贵史料,同时透过对相关人士的缜密访谈,忠实描绘出“政治家蒋介石”最真实的面貌,以及日本军事顾问团“白团”的实际活动情况, 呈现了白团在“报恩”和“反共”的外表形象之下,更私密、更真实的人性一面。
·
作者关怀层面既深且广,不仅重建了二战之后跨越中国台湾和日本两地的秘密军事援助体系,也注意到旧帝国军人缺乏战争反省的那一面。 ——《朝日新闻》
·
瑕不掩瑜,作者发掘了密藏数十年无人知晓的史料,想要了解二战之后东亚地区的冷战格局,必读本书。 ——《日本经济新闻》
·
·
【台湾版简介】
·
日本帝國最後的軍人,竟然是台灣現代國防的起點?
·
繼《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謎樣的清明上河圖》後,日本知名新聞工作者野島剛從《蔣介石日記》出發,
·
走訪白團成員及其家屬,取得大量從未曝光的日記與自傳,
·
親眼目睹台灣國防大學祕藏數十年的白團書庫最高機密檔案,
·
耗時七年書寫時間,揭開蔣介石與日本關係、與白團的神祕面貌!
·
學習與克服──蔣介石的一生,反映出近現代中國與日本的糾葛
·
·
蔣介石的一生,可以說是與日本有著切也切不斷的「緣分」。這並不只限定於蔣介石個人,而是生在那個動盪時代的中國人不管願不願意,都無法不去面對時時刻刻來自鄰國日本的「時代的邀請」。
·
沒有人可以否認,現代中國的歷史,可說是與蔣介石個人的命運緊緊相繫的。另一方面,從蔣介石的一生起伏,特別可以清楚看出當時日本與中國關係的投射;
·
因此,研究蔣介石與日本的關係,就等於是探索中國與日本之間的關係。
·
學習日本、利用日本、最後克服日本,
·
蔣介石以這樣的形式,推動著某種「歷史意志」的運作。
·
而在這當中,最能特別體現出橫跨在蔣介石與日本之間,可稱之為「學習與克服」這道橋梁的事物,正是《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所要探討的主題──白團。
·
·
【從未公開的史料──揭開白團的神祕面紗】
·
白團的成立與實現,正是發生在台灣的命運由黑暗轉為光明的這短短一瞬間。在美國捨棄台灣的時候,白團誕生了,並且逐步發展;爾後不久,美國重新恢復了對台灣的支援。這時候的蔣介石,深深陷入了對美國的「絕望」以及「感謝」這兩種矛盾複雜的情緒當中。一方面,他對於在自己苦難之際仗義伸出援手的白團懷抱著深深的感謝之情,但另一方面,美國的軍事援助仍然是他賴以防衛台灣,乃至反攻大陸的關鍵,這一點也一直沒有變過。
·
如此看來,白團能夠在台灣活動長達二十年之久,其實是諸多偶然要素匯聚之下所產生的結果。這樣一想,若是我們將白團的存在,視為在錯綜複雜的現代亞洲孕育下猶如奇蹟般誕生下來的「怪胎」,或許一點也不為過。
·
野島剛以近年公開發表的《蔣介石日記》為起點,鍥而不捨探索散落台灣、美國、日本三地的龐大資料,包括從未公開的《曹士澂檔案》、白團成員家書、日記等珍貴史料,同時透過對相關人士的縝密訪談,忠實描繪「政治家蔣介石」最真實的面貌,以及日本軍事顧問團「白團」實際活動的情況,呈現白團在「報恩」和「反共」的外表形象之下,更私密更真實的人性一面。
·
·
【國際媒體好評】
·
《週刊Diamond》:翻譯家、政治・經濟評論家徳川家廣:新聞記者出身的作者善於採訪、透視人性,詳實呈現出戰敗的舊帝國軍人透過協助蔣介石對抗共產黨,而在台灣重新找到生命價值的過程。
·
《朝日新聞》:日本近現代史研究者、著名作家保坂正康:作者關懷層面既深且廣,不僅重建了二戰之後跨越台日兩地的祕密軍事援助體系,也注意到舊帝國軍人缺乏戰爭反省的那一面。
·
《日本經濟新聞》:東大準教授川島真:瑕不掩瑜,作者發掘了密藏數十年無人知曉的史料,想要了解二戰之後東亞地區的冷戰格局,必讀本書。
·
2018年7月13日 已读
日本记者的手笔,差不多相当于三流加拿大汉学家的水平。蒋公有自己的想法,但作为白团的人来讲,只是日本本土生活艰难,外出打一份高薪水的工而已,没必要进行意义上的拔高,人啊,其实都是为了活着。
中国近代史 日本史 蒋介石 野岛刚
“中间地带”的革命 豆瓣
9.2 (18 个评分) 作者: 杨奎松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 5
这是我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是到目前为止唯一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对革命年代中共成长发展经过及其主要原因的看法的一本书。
这本书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它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讲述了中共夺取政权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其决策的种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它说明,中共革命的成功和新中国的由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整个世界大环境,包括俄国革命、二战及战后国际关系的改变。特别是对于正在崛起中的毛泽东来说,还离不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入侵的影响。否则的话,接连遭遇了1927年和1934年惨重失败的中共,何以能由极度弱小而一步步壮大?原本足够强大并且统一了中国的国民党,何以会一步步削弱、瓦解,以至于无法适应战后的新形势、新条件,最终竞被中共所推翻?
2020年7月4日 已读
煌煌的巨著。
启示有三,一为前半段的失败,实乃当今国内外资企业失败的先祖,二为国共内战某种理论上的代理战争,小国别说外交了,连自己政策都无决定权。三为当下之乱像,都是49年之后的延长线,司徒雷登之流当下的棋还在下。
中共党史 中国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 党史
新语往还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沈国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7
本书是一本近代语言史著作,总体论述了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过程、特点,指出日语进入现代汉语的时间、典型的事例。介绍了从17世纪传教士的汉译西书工作,到20世纪初中国人汉译日书的历史经过。以《时务报》《日本国志》《辞源》《官话》等文本为例,讨论中日之间语词环流的情况。并专门考察了“热带”“陪审”“化学”三个名词在近代汉语里出现和普及的过程。
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 豆瓣
9.2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石川祯浩 译者: 袁广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9
《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收入日本著名史家石川祯浩近十余年的重要论文,集中反映他对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和早期中国共产党史的新思考,在广泛调查史料并借鉴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系列历史现象和具体细节进行缜密分析与考证,以期揭示和探讨中国近代历史的多重面相。
石川祯浩一贯主张采纳更宽阔的研究视野,充分考虑日本和西方(包括苏联及第三国际)的影响,从与世界性的思想流通、影响及运动之相互关系的角度着眼,回归历史发生现场,加深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理解。
2021年10月14日 已读
其“黄帝像”的研究还是打开了我们中国人的一扇窗的,其他的也还好,稍小部分有些则过于偏僻,知道与否其实都无关紧要,只能说历史研究有的方向越来越偏越来越脱离一般人民大众的认知了。
中共党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政治学 日本
施剑翘复仇案 豆瓣
The trail of Shi Jianqiao and the Rise of Popular Sympathy
7.5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林郁沁(Eugenia Lean) 译者: 陈湘静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 4
在本书中,林郁沁围绕着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她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权威这一更大问题。
2021年12月6日 已读
外国人写的学术著作,中国人看来隔靴挠痒感甚强,为学术而学术的意味这甚重,讲法制,应该是在法律可以发挥其公平作用的和平时期,而非军阀混战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民国年代,所以其孜孜不倦东拉西扯凑字数的作品,怎么看来也是缘木求鱼的空中楼阁。
中国近代史 传播学 历史 民国 汉学
党员、党权与党争 豆瓣 谷歌图书
9.0 (13 个评分) 作者: 王奇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4
本书考察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从国民党内部探寻其制度结构与运作机制,对国民党内部派系冲突、党务与党权在地方的运作、党与政和军的关系等做了细致的讨论。全书核心是国民党为“弱势独裁政党”,其组织的散漫性使其无法实现俄共式的一党专政,即有独裁之心而无独裁之力。作者指出,国民党始终未能建立一个具有严密渗透性和强大内聚力的政党组织体系,这是其最终失去政权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