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洪业 豆瓣
The great enterprise
9.2 (8 个评分) 作者: [美] 魏斐德 译者: 陈苏镇 / 薄小莹 新星出版社 2013 - 8
魏斐德教授的史学名著《洪业:清朝开国史》,匠心独具,把中国历史上王朝循环中的一环——明清嬗代过程,作为运思课题。此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国防诸方面的宏大背景之中,对一个帝国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另一个帝国又如何重建秩序走向强盛的过程,作了总体的解剖和透视。它使人看到,中华帝国的体制与秩序中天然包含着走向衷微的因素,而王朝更替则构成了重建秩序的机制与途径;满人入主,在此被视为一种重建秩序的特殊动因。
历史学的境界 豆瓣
8.9 (25 个评分) 作者: 高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本书是已故著名学者高华教授的文章结集,包括专稿、演讲、书评、时事观察、论文评议、讲课记录等,既为读者梳理了现代史上的若干关键问题,也能看出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对现实世界的独到把握。在评论龙应台等人的书时,我们看到读者高华难得倾注了极大的情感,用敏锐的感悟力,表达对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浮沉不定的同情,读来不无悲凉。高华教授曾到台湾讲学,尽管时间不长,但仍旧发现了一些深层的潜流,他对当地社会的观察和分析,如今看来依然弥足珍贵。在评价学术著作和论文时,他表现得犀利而直率,往往能精准地把握肯綮,直指关键,而这些看似零散的文字,在很大程度上正体现了他治学的精髓。借助于历史学,高华教授展现了自己的辽阔视野、家国情怀和历史文化意识,如果说个体生命对历史的体会和理解是历史学的最高境界,毫无疑问,他用自己的著作和生命历程为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诠释。
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高华先生肯定是近代史学界研究党史的佼佼者。在近现代史研究领域,还有就是中国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两方面他都领风气之先。他的研究有很强的个性,也有很强烈的现实关怀,表现了一个学者的诚实、正直和独立思考。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高华兄是对中共政治有最深邃洞察的当代学者……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在思考和勉力写作,没有什么人比他更对得起历史学家和思想者的荣誉了。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高华是我见过的最认真、最严谨、见识非凡的史学家,是我的良师益友。一个有良知的中国学者,一个自甘贫贱的坚持学术操守的学者。高华的成就,怎么评价都不过分。但他的为人,更令人钦敬……高华很穷,其实富有天下。
钱永祥(中研院研究员)
我猜测,围绕着“家国六十年,河山千万里”的思绪与关怀,陪伴着高华的最后几年,直到去世。他在去世前一年所写的一篇文章,结尾处引录“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表达了他的未竟抱负,也正是他留赠无数朋友与读者的自画像。
倒转红轮 豆瓣
8.7 (17 个评分) 作者: 金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9
本书共分十章,采用由近而远的倒叙方式,把俄国历史上几个典型的知识群体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做了独到的解释,另外还对两个不同时期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索尔仁尼琴和高尔基进行了个案研究。全书层层剥离,逐步推进,将俄罗斯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主要观点有:
为什么革命不可轻言——
统治阶级对知识阶层的打压和禁令,使思想蒙难者被赋予了圣徒般的光环与荣耀,进一步促使失业的“愤青”对激进主义产生更大的兴趣,促成了社会上的“革命党”崇拜。沙皇处于维护自己利益和惧怕革命,对革命者进行严酷镇压,这种举动加速了革命情绪和行动的高涨,致使俄国社会出现紧张对立的恶性循环。
路标是一部强调“个性自由”的书——
不论是雅各宾党人的“公安委员会”,还是“布尔什维克的红色恐怖”——以单纯与激进为解决前提的方法——往往最终势必导致压迫、流血与崩溃,砍掉旧暴君的脑袋,就会引出新暴君与新奴役,革命成功以后,把计划与紧身衣强加在民众身上,也会令追求自由的知识分子无法忍受。
斯托雷平改革与俄国知识界的保守思潮——
改革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革命的替代物。“改革引起革命”在历史上不乏其例。不少俄国学者认为没有斯托雷平改革就没有2月“雪崩”,俄国不公正的经济改革导致社会情绪激愤然后再转变为剧烈的政治革命,成为一种特殊的“斯托雷平现象”,这不无道理。因此要使改革真正取代革命,这场改革应当不仅是理智的,而且是公平的。
2017年5月27日 已读
主要是讲述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的思量流派和社会现状,很有收获,值得一读。
俄罗斯 历史学 社会史
罪孽的报应 豆瓣
The Wages of Guilt: Memories of War in Germany and Japan
8.2 (22 个评分) 作者: [荷] 伊恩·布鲁玛 译者: 倪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9
德国有心结,一提到犹太人,德国人的肾上腺素水平就会猛增。
君特·格拉斯说,“有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痛回忆,德国就应该永远分裂。”
倘若说人类史上最黑暗的篇章是可以“应对”的话,那么德国人总体而言可谓应对自如。战后德国人曾经“无力哀悼”,然而如今,对国家罪行的内疚转化成一种美德,对比某些国家的死不悔改,甚至成为一种优越感的标志。
日本缺心眼,正如麦克阿瑟所说,日本人在政治上就是个十二岁小孩。
原文部省大臣藤尾正行曾这么说:“日本近代史上没有令人羞愧的篇章。”
有了广岛和长崎原爆造成的冲击,日本人在谈论战争罪时,感到有资格反戈一击,指责“你们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保守派首相依然年复一年地参拜供奉有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而形形色色的委员会把教科书里有碍爱国自豪的史实一概阉割干净。
二战结束七十年来,当正义的一方欢呼胜利,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危险的民族”,又是如何面对自己不光彩的过去?表面看来,德国人对大屠杀的彻底反省,日本对侵略责任的抵死不认,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在历史的阴影下,关于奥斯维辛、广岛、南京这几个炼狱之所,关于历史的胜者审判和历史的纪念泛滥,以及为了实现“正常化”的努力和手段,两个看似迥异的国度,实则都充满了难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带。走访历史的暧昧角落、捕捉冠冕堂皇话语之下的潜台词,同时作者也不忘一再追问:究竟该由来偿还,这罪孽的报应?
2018年5月3日 已读
伊恩·布鲁玛三本书里写的最好的一本,基调都是一样的,战争结束了其实谁也没有真心悔过,德国人可以把一切推到希特勒头上,骂的越凶就好像自己身上的责任就越轻。而日本,天皇没有被审判,除了几个战犯,掌权的还是战前的那帮人,没有切割所以才暧昧和不愿意承认。其实本书写于1993年,那个时候还有很多战败的亲历者,二十多年过去了,所谓反省,那就更是和现代人无关的事情了,但德国人和日本人终究还是要背着历史的十字架前行,这就是罪孽的报应。
二战 历史 历史学 政治 日本
窥视中国 豆瓣
作者: 沈志华 / 粱志 编 东方出版中心 2010 - 11
《窥视中国:美国情报机构眼中的红色对手》《窥视中国》的原始文件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是有关美国情报机构自1948~1976年间对中国各种情报刺探、收集、整理、分析的通俗介绍与解说。全书从中国内战、政治经济、外交风云、中印关系、越南战争等各大类详细分析“红色中国”曾经的?往与努力的挣扎。
暴走军国 豆瓣
7.6 (16 个评分) 作者: 沙青青 东方出版中心 2018 - 5
近代以来的日本人究竟如何看待战争、如何走向战争,又如何记忆战争?
甲午战争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快车道,乃至最终“暴走”。
“战争”成为近代日本社会的最重要,也是最沉重的关键词。
本书通过对档案文献的挖掘,结合实地寻访的所见所闻来呈现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二二六政变、侵华战争及日本无条件投降等历史片段中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以既有的学术成果为基础,辅以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进行解说,进而为读者揭示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形成过程并探究当代日本人的战争记忆又是如何被形塑的。
2021年2月16日 已读
学术和通俗之间的读物,但说学术有些浅,说通俗又有些深,终究还是作者占有的资料不够,消化的不多,篇幅又有限,造成了现在这种的尴尬局面,不上不下的很难受。另外,前言是徐静波写的,真丢不起这人。
中国 历史 历史学 历史文化 日本
中国史学入门 豆瓣
作者: 顾颉刚 著 / 何启君 整理 北京出版社 2016 - 8
编辑推荐:
顾颉刚生前200册读书笔记记载着他的学术历程、学术遗产和治学精神,值得史学界认真继承,同时也值得从事古代文学和古代哲学的研究人士认真继承。
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内容简介:
这部书自从初版以来,曾有日文译本在日本出版;还有香港刊行的本子。据知也有人译成英文。可惜的是,这些本子缺了一大块,原因是编者自己漏了许多。这当然是一种不幸。这里是顾颉刚大师一生心血的闪光晶体,展示了他老先对中华民族之远古先人的深刻探索,也展现了顾先生的渊博与精深,更显示着这位鼎鼎大名的史坛巨人对于古史的谙熟、通晓及其铿锵有力的独到见解。这是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研究成果,以致于所有谈论,即使是遣辞造句,也经过精心推敲的。例如对中华上古各族的分分合合,都不随意动用些不科学的语言。
2021年11月22日 已读
被收入大家小书系列,感觉这才是这个系列应有的图书的样子,顾颉刚口述的内容,知识系统清晰明了,有见识见地而又不难懂,应该作为中学生历史启蒙的读物大力推广。
中国 中国史 历史 历史学 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