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往书记 豆瓣
作者: 张宗子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
往书记,顾名思义,是对过往之书的回忆。古乐府有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书无新旧之分,凡是投缘的,都是好书。这里说“往”,好比对人。所谓故,含有对在时间中流逝之事物的珍重惋惜之意。同样一本书,二十岁时读到,和四十岁时才读到,意义不一样。年轻时读到的书,影响思想,塑造人格,决定道路的选择,积偶然为必然,变不确定为确定。还有很多书,几十年里手不释卷,温故知新,它是过去经验里最可贵的部分,还将继续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张宗子
这些人,那些事 豆瓣
8.5 (242 个评分) 作者: 吴念真 译林出版社 2011 - 9
吴念真累积多年、珍藏心底的体会与感动。
他写的每个故事,都蕴藏了我们无法预知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
跟他一起回望人生种种,您将学会包容、豁达与感恩……
本书是吴念真导演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和最大低潮后,所完成的生命记事。
他用文字写下心底最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最真实的感动。这些人和事,透过他真情挚意的笔,如此跃然的活在你我眼前,笑泪交织的同时,也无可取代的成为烙印在你我心底、这一个时代的美好缩影……
特别收录 吴念真近年唯一小说创作《遗书》,写下对胞弟离开人间的真情告白
特别邀请 作家雷骧绘制插画,看两位大师以图文激荡出精采火花
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这些人,那些事》
2016年8月18日 已读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随笔,巨大的悲伤和怜悯都不漏声色的讲出来。我想再看一遍《一一》,我想再看看你,NJ!
台湾 散文 文学 生活 随笔
台湾念真情 豆瓣 Eggplant.place
7.1 (17 个评分) 作者: 吴念真 译林出版社 2012 - 8
【作家介绍】
吴念真是台湾全方位的文化人、创意人,本名吴文钦。1952年出生于台北县。1973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曾连续三年获得联合报小说奖。1981年起,陆续写了《恋恋风尘》《老莫的第二个春天》《悲情城市》等75部电影剧本,曾获五次金马奖最佳剧本奖、两次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主持TVBS“台湾念真情”节目三年,舞台剧代表作有《人间条件》系列等。
吴念真出身底层,关注平民日常生活,极善于用最质朴的语言打动人心,微笑说出让人流泪的故事,被誉为“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曾获五次金马奖最佳剧本奖、两次亚太影展最佳编剧奖。所著《这些人,那些事》在大陆和台湾市场均为2011年超级畅销书。
【本书特色】
“台湾念真情”是吴念真的第一个电视节目,重播十余年。在这本细述人间邂逅的“台湾笔记”中,吴念真以独有的朴质语言记录人间群像。这些都是他电影和小说的现实来源,书中部分篇章更被选入台湾中学语文教材。
传统的面茶技艺、黥面文化,或是几乎被人遗忘的东吉屿;唱歌的恒春阿妈,或是呼唤记忆的米香老人。台湾人的奋斗史与平常日子,他们的泪水、欢笑与不变的温情,都在书中点滴烙印。
本书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台湾最质朴的平民百姓。他们对传统的坚持、对美德的理解,体现了台湾最本初的生命力所在,也能让大陆读者更加真切地看到那些与我们渐行渐远的生活方式,理解台湾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
2016年10月5日 已读
一股小清新铺面而来,都不相信这些文字出自于吴念真之手?一股基督教电台播音员朗诵的感觉。
台湾 散文 社会 随笔
东居闲话 豆瓣
作者: 李长声 三联 2010 - 11
《东居闲话》一书,是李长声旅日二十年的记录。多年来,作者将日本文化风俗一一“过眼”,拿东瀛酒肉大快“朵颐”,“远足”岛内遍览扶桑风景,今日是成此书。书中从历史社会到文学艺术,无所不包;文坛掌故、饮食男女、风俗世相,无所不有。本书轻松幽默,随性冲淡,见多识广,读来让人如沐春风,大增智趣。书中附插日本浮世绘经典作品16帧,图文并茂,日本文化的意趣跃然纸上。
2016年12月29日 已读
李长声专栏的选集但编辑的选题能力甚差,几乎选的都是很一般的文章,此事无关作者,责任在编辑。
散文 李长声 随笔
半生为人 豆瓣
8.6 (33 个评分) 作者: 徐晓 同心出版社 2005 - 1
这本散文集是以写人为主的。书中所写的人物――赵一凡、周�英以及“今天派诗歌”群体中的芒克等人,是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涌现出的一批“新人”。在那个年代,这一群体所代表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以及敢于怀疑的理性精神,使许多人着迷。作者试图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记录下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借用帕斯捷纳克的话:生活――在我的个别事件中如何转为艺术现实,而这个现实又如何从命运与经历中诞生出来。
2017年1月23日 已读
写回忆写别人的可以给满分,只有写自己丈夫的那个心里的不平衡和委屈都跃然纸上。
人文 历史 回忆 散文 文化
有如走路的速度 豆瓣
歩くような速さで
8.1 (62 个评分) 作者: [日] 是枝裕和 译者: 陈文娟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2
《有如走路的速度》是著名导演是枝裕和的首部随笔集。是枝裕和擅长以朴实平淡的影像,叙说日常情感。并不追求戏剧化冲突,而是从生活片段里撷取细腻感情;也不喜好英雄式情节,而是捕捉世界突然展现美丽的瞬间,让观众带着未完的故事离场,继续思索下去。如果说是枝裕和的电影是静静沉淀在水 底的东西,这些文字就是沉淀之前,缓缓漂荡在水中的沙粒。童年记忆中的大波斯菊、父亲穿越时空而来的明信片、怪兽的故事、台风的声音……他首次深入而多样地畅谈对创作、对日常、对影像、对世界的思索,以及对现代社会的观察与探问。有如走路的速度,漫步日常风景。他以缓慢而温暖的步调,与我们相伴而行。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
2017年2月25日 已读
如同是枝裕和的电影,娓娓道来却又沁人心脾。随笔写在拍《奇迹》和《如父如子》的时候,却看到了太多《比海更深》的影子。_x000d_我认识一个人叫是枝芳明,也是毕业于早稻田,这个稀少的姓氏,不知道两人是否有亲戚关系。
散文 电影 随笔
故宫的隐秘角落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祝勇 中信出版社 2016 - 4
《故宫的隐秘角落》是作家祝勇2016年诚挚推出的全新力作,“故宫的隐秘角落”,是故宫魅力的一部分,没有了“隐秘”,就没有真正的故宫。祝勇用诗意的语言、散文的笔法、史学的态度,带我们一起走进普通游客根本无法进入的未开放区域:武英殿、昭仁殿、寿安宫、文渊阁、倦勤斋等,讲述了这些隐秘角落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刻画了在紫禁城出现过又消失了的那些历史人物及其起伏命运。故宫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这些遥远历史背后的人世变幻,远非普通游客驻足一刻便能洞察知晓的。作家对这些隐秘角落的唯美书写,重温和延续了故宫的历史记忆,也讲述了明清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孝庄、福临、李自成、吴三桂、乾隆……这些人物在作者祝勇的笔下,都变得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生动的故事让历史不再高冷、与人亲近。
2017年4月13日 已读
故宫不仅养着修文物的人,也养着余秋雨的徒子徒孙。故宫不仅有一流的手艺人,也有这样的三流文人,并且这个文人从文字看还是个性压抑的人。
散文 文化 文学
123成人式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新井一二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1
曾经很长时间,我非常孤独,
除了书本以外,连一个好朋友都没有。
即使有人愿意认识我,始终婉转地拒绝了。
因为小时候受过精神创伤,感情上满是疮痂,
别人无意碰一下,我都痛得呻吟。
当时的我,是一个完全没有自信的女子。
二十年以后的今天,
如果能告诉她一句话,我想说:
你值 得被爱!
——新井一二三
========================
新井对青春和成长有着深沉、朴素而靠近人内心的理解。看这本书,你成长路上不孤单。
——海欣(出版人、《女友》传媒集团副总编)
========================
会说中国话的日本人不少,但能说能写,而且写得好的,只有罕见的新井一二三。
——蔡澜(作家、电视主持人)
========================
《123成人式》是新井一二三写给自己,也写给读者的成长日志。这是新井一二三第一次为青少年读者写文章,写关于成长的种种烦恼与困惑。《123成人式》走得勇敢而又伤痕累累,满满都是青春的眼泪和摸索。她说:只要心中有远景和目标,那么未来绝对是可以自己塑造的
2017年4月15日 已读
我写不出这样的书,因为我没有这样的记忆力。
散文 随笔
尘土 豆瓣
8.1 (30 个评分) 作者: 贾行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生命的贵重,人世的哀伤。极冷的眼,极诚的心,在这人世间游来荡去,东张西望……
这是贾行家(博客名“阿莱夫”)的第一本散文集,三十余篇,化作“人”“世”“游”。以哈尔滨等东北城市为背景,描画其祖辈、父母、亲友、邻居等各种人的运命,和这人世的污浊、美好、哀伤,记录下生命的无奈和庄严,卑微与贵重,为那些被剥夺被轻贱被凌辱被无视的人们、生活、城市招魂。无论尊卑贵贱,我们皆走在一段尘土中的路程,直到归于尘土。
2017年9月26日 已读
不喜欢作者的行文方法,有小才气无大才情。文字多有堆砌感,感情则有像倪萍发展的趋势,注定有局限。
散文 理想国
常识 豆瓣
作者: 周有光 / 叶芳 编 2016 - 7
作为语言学家的周有光,新世纪后的关注点有所变化,他更关注整个社会常识的匮乏现状,因此写了很多有针对性的短文章,广泛涉猎历史、文化理论、思维等等领域。本书编者从周有光关于文化理论的文章中精选出10万余字,并精心做了导读。这本书中包含了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的衰减与创新、全球化时代的世界观等五个部分的内容。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涉及现代社会的基本知识,涉及与曾经形成、塑造我们的观念、立场息息相关的文化内容。通过他的讲解,我们有可能体会到我们已有的知识需要怎样的改造和更新,我们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需要具备何种资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2017年12月6日 已读
大家小说里收录的周有光的文集,读起来还是有收获的,除了文明,感觉写圣约翰读书时候的那篇学的最好,原来宋美龄的前男友就是周有光的同学,小小的八卦。
散文 文化学 文字学 语言学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走ることについて語るときに僕の語ること
8.1 (386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1
他以文字名满全球。
他的“蓝调”令万千人神迷忧伤。
文字是他的符号,“跑者蓝调”何尝不是?
不再是浮华迷茫,不再是旖旎感伤,不再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写了几十年“别人”的文字,他第一次只写自己:小说之外、故事之外、文字之外,均是不施雕琢娓娓道来,清淡如云,宁静如水……
2019年10月23日 已读
借着跑步来谈人生,无论你准备的多么的充分,人生总会遇到不可预知的事情,能做的只有坚持跑下去,终点就是胜利。
胜利之后,只有接着跑下去,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人生就是这样,无奈也是活着的某种意义。
散文 村上春树 生活 跑步 随笔
反正都能飞 豆瓣
作者: 李长声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本书系旅日华人作家李长声三卷本自选集中的文学及出版篇。作者在此卷所选文章中,对日本文学史上一个个闪耀的名字——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太宰治、坂口安吾、井上厦等如数家珍,也说岩波书店、角川商法,笑谈出版那些事儿。所叙内容沿着现代史的回路,由远及近,由作家而至出版,通过人类进入印刷文明后文化流水线的生产与销售两端,勾画出整个日本现代文明的表与里。
2019年11月29日 已读
李长声作品自选三部曲的一部,这一本主要讲文学,文学家和出版社,其实日本那么小,能讲的人物其实也就那几个,讲来讲去也翻不出花儿来,读这一本也就足够了。
散文 日本 李长声 随笔
昨日书 豆瓣
7.2 (13 个评分) 作者: 马世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6
不要轻易打开这本书──
乐音响起,时光倒流
记忆将瞬时汹涌,世界还是世界,我们却不再是我们……
四年前,詹宏志曾专文推荐马世芳第一本书《地下乡愁蓝调》,他说马世芳彷佛是一个老灵魂装错了青春的身体。他写音乐,会让你忍不住找出那些歌,一遍遍重听;他写往事,让我们想起曾经沸腾亦或荒凉的青春,不能自拔。他的广播,两岸乐迷逐集录制珍藏,甚至盗版私卖;他的文字,总在我们记忆深处,涌动着时代的潮声。他为音乐找到深情的语言,没有马世芳,台湾的音乐语言将多么失色,多么失温。2010年,即将四十岁的马世芳献给等待已久的读者第二本书《昨日书》,这位台湾六年级跨音乐、广播、文字创作等文化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第二本散文辑中收录他从2002年以来的文字四十余篇,并配置三十余帧珍藏的流行音乐相关物件照,写音乐、写回忆、写个人生命与时代的交响。
曾经相信的那种永远不能遗忘的深刻情感,终究还是被遗忘了。时移事往,当我的文字终于刊载在十七岁那年只敢遥遥仰望的版面上,世界和我都已经改变。或许最悲伤的部分是在梦想成真那一刻你才发现自己对它早就不在意,并且发现它的实相其实跟生命中诸多猥琐细节毫无分别。而在此之后,你再也无梦可做了。
——马世芳
马世芳像很晚才“发育”的年轻人,就像我读他的书感觉里面含含糊糊的、心有不甘的,断断续续的写,我都觉得他的意思好像是:“我都已经快四十了,我的花,怎么还没有开?我的人生,怎么还没有奔放呢?”
——陈升
2019年12月25日 已读
相当于台湾的土摩托或者王三表,只能说家世真的很重要,没有妈妈是广播员,只能说估计还不一定比得上土摩托。
台湾 散文 随笔 音乐 音乐随笔
黑白梦华录2 豆瓣
作者: 王勤伯 作家出版社 2018 - 6
2021年2月4日 已读
《体坛周报》驻意大利的记者,我的同龄人,1里面写的是关于屁话,2里写的则是关于粗话,我喜欢这样的气质,可以解构掉所有的崇高和伟大,撤下赤裸裸的富丽堂皇的虚荣的外衣,剩下的则是生活的本质。
中国 体育 散文 散文/杂文/随笔 文学
题不对文 豆瓣
作者: 刘勃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3
▪知名历史畅销书作家刘勃写的一种精炼而又通俗易懂的文本,《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史记》、《战国》、《封神演义》、《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杜甫、文人、园林……
▪古今中外,借一点而发散开,在历史的 史料中恣意挥洒。
▪从史料中得,又全无学术之艰涩。
▪以诙谐轻松的语言,化芜 杂晦涩为起伏跌宕。
▪书写历史与文学间的“兴到之事”。
▪用刘勃老师的话来说“做文章的过程,近乎一种四则运算:蒐集材料做加法,挑选材料做减法,用理论整合材料做乘法,指出人家的理论不靠谱是做除法。这里的文章,主要是做减法,暗搓搓也耍了不少除法,乘法是没有的。”
2021年5月25日 已读
刘勃写的超短篇,即短小到不适合收入任何期刊的文字,有些写的不错,但就是因为太短了,所以写透的不多,大多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读起来不太过瘾,有启发,但收获不够。
刘勃 历史思考 散文 散文随笔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