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词典 (2019) 豆瓣 IMDb
말모이
7.4 (34 个评分) 导演: 严宥娜 演员: 柳海真 / 尹启相
其它标题: 말모이 / 义笔容辞(港)
金判秀被戏院开除后,为了儿子的学费而不得不去行窃,不料却失风被抓,被盗的主人正巧是朝鲜语学会的代表柳正焕。判秀阴错阳差地获得在朝鲜语学会工作的机会,处在母语被禁止的时代,两人于所剩不多的时间中,必须在日本帝国高层的监视下完成属于朝鲜的字典……
2019年4月24日 看过
对于小时候学过《最后一课》的人来讲,这故事讲的太套路了,基本上从第一分钟就能预言到以后的发展,故事很平淡,但值得赞赏的是柳海真的演技很棒。
文化 爱国 韩国
三国的世界 (2018) 豆瓣
6.9 (7 个评分) 导演: 段锦川 / 蒋樾 演员: 李立宏
《三国的世界》以严谨的历史态度、新鲜的观察视角,通过讲述“三国”和其中人物的命运故事,传递他们所承载的传续千年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底蕴,并探寻那段历史中最有价值的精神本源以及它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三国的世界》共分为六集,每集50分钟,分别为《良史演义共三国》《星落秋风五丈原》《横槊悲歌观沧海》《义薄云天垂九州》《一江南北真豪杰》《大江东去意未销》。第一集的主要人物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及为《三国志》作注的作者裴松之;第二集的主要人物是蜀相诸葛亮;第三集的主要人物是魏武帝曹操;第四集的主要人物是汉寿亭侯关羽;第五集是群像,以东吴的孙权、周瑜和鲁肃为主要人物;第六集聚焦三国文化的影响力为何如此普遍、持久。
2020年7月5日 看过
说实话,这纪录片其实还不如易中天说三国来的实在,来的有趣,来的对历史有理解。
三国 历史 文化 纪录片
足球经济学 豆瓣
Soccernomics: Why England Loses, Why Spain, Germany, and Brazil Win, and Why the US, Japan, Australia, Turkey-And Even Iraq-Are Dest
7.5 (8 个评分) 作者: 西蒙•库珀(Simon Kuper) / 史蒂芬•西曼斯基(Stefan Szymanski) 译者: 马睿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 - 1
《足球经济学:为什么英格兰总是输?》世界大赛上为什么英格兰总是输球?为什么苏格兰总是令人讨厌?为什么德国总是在用一种很机械但很有效率的方式踢球?为什么美国不能支配世界足球?——如何才能做到?世界上最强的足球国家是哪一个?哪个国家拥有最热情的球迷?足球对自杀率有什么影响?哪一项体育运动将会占据主导地位?为什么操控足球俱乐部的人表现如此愚蠢?这些都是每一个足球迷可能会问的问题,《足球经济学》一书给出了答案。这本书以经济学家的智慧和体育作家的技巧,高度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足球话题,重新审视了资料,揭示了这项最受世人喜爱的运动中与直观思维截然相反的事实,概括成一种具有突破性看待足球的方法,这将对世界足球产生深远影响。
著名足球评论人李承鹏、央视著名体育主持人张斌、《足球》报总编刘晓新、专文推荐
亚马逊书店商业经济类第一位、体育足球类第一位
古人的文化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中华书局 2013 - 9
《古人的文化》为沈从文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随笔集,以“古代文化”为主题,涵盖古人的穿衣打扮、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文化生活、工艺美术等内容。
2014年3月19日 已读
比较浅显,如果配图能更生动些的话,可以打5分,毕竟只靠文字描述太挑战想象力了。
中国历史 历史 文化
印度走着瞧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许崧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5
职业旅行家兼笑林高手许崧又携老婆踏上了旅途,这次他们前往的是不可思议的印度。在许崧与一众喜欢旅行的朋友聊天时,话题往往都会说到以前走过的地方。他发现印度是最能引发剧烈情绪反应的国家。谈论泰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或者美国时,大家大多都还能保持着见多识广的旅行者的那种一贯平常心,唯有当话题转到印度时,谈话的气场顿时为之一变——这种场面会你令想起“前男友俱乐部”之类的场景来,仿佛大家都是被同一个姑娘甩掉的倒霉男人,要靠相互哭诉来彼此安慰。当然,回忆里间或也带着点甜蜜。
……
“真混乱啊!真肮脏啊!可真是太棒了,不是吗?!”
这大概是对印度最好的总结。
2014年6月9日 已读
太贫了,如果能稍微收敛一下那股贫劲儿,至少能有个四星。
文化 旅行 游记
忽略秘密,记住音乐 豆瓣
作者: 王磊 新星出版社 2014 - 1
《忽略秘密,记住音乐》是第一本可以边读边听的乐评集。所谓“边读边听”,是因为每一篇乐评下方都有被评论专辑的试听二维码,读者可扫描后进入网易云音乐平台去听这张唱片,重新品味曲中的奥妙。选取的音乐专辑以时间为轴,从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2012年中,时间跨度30年,基本涵盖了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较为完整的发展脉络,具有跨时代意义。全书洋洋13万言,近百张碟评,汇集了作者王磊十几年的乐评心血。
上课记 豆瓣
8.0 (39 个评分) 作者: 王小妮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
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教后感”结集,它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和思考。其中不仅收录了2006至2010这五年间,王小妮在海南大学人文学院开设影视写作课程期间的教学笔记,还摘选了部分学生作业和邮件。作为一位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她深深地理解学生们的焦虑:“面对现实,批评今天的大学生太急功近利是最无力和最不人性的。如果他们不焦急,不知道养活自己和改变父母的生活,反而有问题。”她反对学生们使用僵化的“好词好句”,让他们用自己的方言去朗读诗歌、表演小品,唤醒最亲切鲜活也最原初的感觉。她尤其关注那些出身底层和农村的学生,提醒他们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宝库,不必急于洗去自己身上的“土气”。王小妮的文字,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想起“理想主义”这个几乎被遗忘、又被误读无数的词汇。
2014年7月24日 已读
这本书的价值,估计多少年后才能体现出来。
中国 文化 随笔
文茜的百年驿站 豆瓣
作者: 陈文茜 中信出版社 2012 - 10
◇李敖亲自作序,刘若英、小S诚心推荐:爱你愈深的人,了解时代愈深,也愈愿意宽恕这一切。
◇“此书为我早逝的外婆而写。她早已远离,但从未于我的记忆中消失,我总是想着她。
想着她。
三十七年来,我把她离开我之后的一切,一直带在身边。
三十七年来,毫无遗漏。”
◇《文茜的百年驿站》透过陈文茜沉淀半生的私人记忆,与文茜一起纪念那些过去的人,那个过去的时代,那个时代 衍生的各种人生 故事。
文茜的笔下,是那些献身时代、沉默不语的“父祖辈”;
和她有过数面之缘或神交已久的名流贤达;
重情重义、英年早逝的友人;
在天灾面前坚守着自己的土地与信仰的普通民众;
风云变幻中令人嗟叹与凝思的历史人物。
通过这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勾勒出大时代中悲剧的家庭和个人的身世记忆,映照出一个流离时代的初始与终结。
◇“我想书写,纸是我一生永恒不变的恋人。它让我尽情地抒发心中的悲或乐;但纸太白,而我心中的墨太轻。”
此书是文茜献给逝去外婆的礼物;其中《当母爱没有名字时》是大陆版新添文章,成为陈文茜多年来唯一关于自己母亲的创作,写下对母亲迟到了37年的真情告白。这是陈文茜首次披露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创痛,她今日的“得到”,源于一路以来的“放下”。
2014年7月25日 已读
矫揉造作,自我吹嘘,并且53岁贴那么多大头照干什么?
文化 随笔
日本AV影像史 豆瓣 Eggplant.place
アダルトビデオ革命史
6.7 (33 个评分) 作者: [日] 藤木TDC 译者: 陈涤 新星出版社 2013 - 8
中国内地第一部有关AV发展历史的读物。以文化角度,系统全面地阐述AV的人和事。把AV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重新定义——不要觉得你懂AV,其实你什么都不知道。
日本每年流通的成人视频超过一万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色情影像生产国。通过互联网,日本制的无码AV流向世界各地,其质量之高堪与动漫相比肩,是日本的代表性文化。可是另一方面,AV属于地下状态的边缘文化,至今未能有一部详尽的历史。本书通过熟知业界的作者之手,首次多方位地展现了AV的发展历程。
系紧兜裆布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李长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8
兜裆布即“犊鼻裈”,在中国早已不传,在日本却至今犹见,一句“系紧兜裆布”,颇能为大和精神传神。这一册从较为宏观的角度谈日本的精神与文化,前半部大致依时间顺序谈起。从“君从何处来”的史前、到有了“国号”、“年号”的时代,到“日之丸、君之代”,一路解读“单一民族是怎样炼成的”和“万世一系的尴尬”。从《古事记》到《源氏物语》、从遣唐使到镰仓大佛、一路谈到明治维新与大正浪漫。后半部或从空间贯穿着谈起,如“东与西”、“表与里”;或拈出国民性特征立论,如“缩小”、“夸张”、“道歉的习惯”、“揣着明白装糊涂”等等。至于“葬礼上的笑颜”、“吃骨灰”等篇,别辟蹊径指向日本文化的特异性。篇末立足当下,以“混浴的复兴”和“日语将消亡”作结。
帝国的遗产 豆瓣
作者: 张伟劼 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睿 2013 - 5
西班牙语是彩色的,不只有西班牙的西班牙语,还有墨西哥的西班牙语、阿根廷的西班牙语、秘鲁的西班牙语……马尔克斯的叙事、博尔赫斯的沉思、卡斯特罗的咆哮、马拉多纳的忏悔、洛尔卡的传说、桑布拉诺的哲思、哥伦布的身世、切•格瓦拉的革命之旅、墨西哥的革命传奇……全都经由它而出。它的使用范围涵盖了地理、文化、人类肤色的如此多的可能性。《帝国的遗产》通过作者细腻的文笔,从文化、作品、作家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西语文学、文化世界。
混大成人 豆瓣
作者: 宁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4
宁浩好久不见!
宁浩首次出书,关于《疯狂的石头》,关于上映无期的《无人区》,关于青春与成长,甚至关于宇宙和生命……
关于宁浩我们所知道的:
2006年,小成本作品《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年度话题电影,并获得多项大奖。。
2009年,《疯狂的赛车》以一千万投资成本,取得过亿的票房成绩,三十二岁的宁浩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
我们不知道的是:
少年宁浩热爱画画,报考大学才发现自己色弱;
读中专时,瞧不起学习影视制作的同学,读大专时却阴差阳错进了这一行;
拍摄MV得心应手之时,为了去心结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读的却是图片摄影专业。
《疯狂的石头》灵感,竟来自宁浩与人合租房子的经历;《疯狂的赛车》票房破亿,在创作上却并不能令宁浩满意;《无人区》曾考虑请刘德华出演,结局也许会大为不同……
宁浩首次以文字的形式阐释他的电影理念,讲述他的成长历程和《疯狂的石头》等电影背后的故事,电影专家林旭东参与对谈,收录有宁浩从未公开发表的画作和相关剧照,这是迄今为止,对宁浩及其作品最权威也是最详尽的解读。
“对于严格的创作者来说,没有思考的东西是不能拿出来的。”
“我心目中的电影,影像本身所传递和暗示的意义远远大于视觉冲击力所形成的意义。”
“平常聊天也有人问,宁浩你所有的作品当中,有没有一个共同主题?我说除了《绿草地》以外,所有的都在谈一个东西,就是欲望。”
——宁浩
读库0803 豆瓣
8.0 (7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新星出版社 2008 - 8
目录:
为其他的百分之九十设计
“90展”部分展品
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
固执复制
海波与他们
幸运之轮
中国学车记
关庚的生活底稿
那个时代的书装艺术
花花世界且说黑
贱客凯文
佛朗切斯卡:心之形状
医海钩沉
祖逖与刘琨
同居-崔莺莺
“哥斯达黎加时代”
文摘:
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
申新搁浅
1934年7月4日,是荣氏企业史上最暗淡的一个日子,申新搁浅了。
这一年,荣德生的四子荣毅仁只有十八岁.二十多年后,他仍清晰地记得那天上海报纸上的大字标题:“申新搁浅”。当时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看到报纸,一下子呆住了。他心中有个大大的问号:“申新是一个有关民生的事业,怎么会搁浅呢?”
荣氏申新纺织企业从1915年一个厂、一万二千九百多枚纱锭起步,发展到此时,已拥有九个厂,纱锭总数超过五十五万,还有六万多线锭、五千多台布机,占有全国纱锭总数的百分之二十点六,前后不二十年时间。申新的发展之快、事业之大,完全当得起突飞猛进四个字。按其生产能力,每日夜可出纱一千件,出布一万四五千匹,消耗棉花三千二百担,是中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直接在申新工作的职工至少有三四万人,加上家属和运输、营业等间接靠申新生活的,大约在十几万人以上,每天交税万元以上,仅三年半就已超过一千万元。研究荣家企业的陈文源算过一笔账,1932年荣家九个纺织厂织出来的布有一亿零二百三十六万亿米,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圈半。
申新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搁浅的,此前四年连续都有巨额亏损,主要原因当然是市面不好。自1921年以来整个花纱市价起落极大,十六支“人钟”牌标准纱也不例外,上下落差如同波峰低谷。据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调查,以1933年4月申新出产的二十支“人钟”牌纱为例,每件成本二百一十八点三三元,市场价却只有二百零四元,每生产一件就要亏折十四点三三元。荣宗敬沮丧地感叹:板贵棺材贱。不大动笔的他写下《纺织与金融界》一文说:
无日不在愁城惨雾之中,花贵纱贱,不敷成本;织纱成布,布价亦仅及纱价;销路不动,存货山积。昔日市况不振之际,稍肯牺牲,犹可活动,今则纱布愈贱,愈无销路,乃至于无可牺牲。……盖自办纱厂以来,未有如今年之痛苦者也。
经济学家马寅初对“花贵纱贱”如此解释:花贵是因为国产棉花不足,纱贱是因为日本棉纱倾销。
另一原因是税负太重。1928年,南京政府开征特税,实行一物一税,荣宗敬曾一度兴奋过。他没想到特税不但没有减轻负担,反而大大加重了民营企业的负担,便利了外国的在华厂家。申新被抽去特税达一千五百多万元。他写信给银行家陈光甫等人说,我国实业尚在萌芽时代,受时局影响,纺织业更是岌岌可危,希望他们能呼吁政府减税或免税,如果再不恤商艰,多方剥削,只有停机歇业,坐以待毙。然而,荣德生大女婿、主持汉口申四福五的李国伟记得,当上海、武汉的纱厂向财政部长孔祥熙提出新税则加重企业困难时,孔开口就骂纱厂捣蛋:“有困难,你们为什么不想法子克服?成本高了,你们为什么不让它降低?”
特税规定每袋面粉征统税一角,而未实行特税的地方,每袋只征六到七分。特税开征后,各地仍巧立名目,加税、加捐的情况不断发生。面粉已征了统税,面粉袋还要另外征税。1931年2月12日,荣宗敬以福新面粉公司的名义写信给宋子文说,面粉袋用的都是华商机制布匹,这种布袋印上彩色商标以后就是废物,所以袋皮向不征税,面粉征税,袋皮只是面粉的附属物,希望能够免税,这样既合乎一物一税的原则,也合乎提倡国货的宗旨。为要求小麦免税单全国划一,面粉特税全国一律平等,他多次给麦粉特税局写信,呼吁对本国民营面粉业不要重征,对进口面粉无论如何要重征。但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此外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身为荣家企业掌舵人的荣宗敬和几个儿子投机失败,光是他们投机洋麦、洋花之类的亏损就达一千二百多万元,总公司这一项利息支出在五百万元以上,申新撑不住了。荣毅仁后来找到的答案也没有回避投机失败这个因素——“在前几年美国开始的国际性的不景气,影响到了中国;日本侵占了东北,日本纱厂又利用它雄厚的资本,在我国各地展开剧烈的倾销竞争,排挤了我们的市场;国内连年内战,交通破坏,苛捐杂税,农村破产,民不聊生;再加上申新本身的盲目经营,出品质量不好,利用交易所进行的投机失败。”
不过有一个原因荣毅仁没有讲到,他的姐夫李国伟说,由于过分追求发展,荣家企业一贯通过借债来扩大规模,所以经常陷入高利贷的债务拖累,经济基础并不稳固,一旦遇到金融变动,或市场不景气,便会捉襟见肘,周转为难。
自1933年起,荣宗敬不断给国民政府有关人物写信,希望他们能体恤和支持这家民营企业,几乎空荡荡没有回音。
银行、钱庄,要债的都来了,同仁储蓄部传言荣家要倒,赶紧提取存款。荣家这次经济危机比刘鸿生企业略早一点,他们的企业扩张也差不多,都是发展得太大、太快了。不同的是,荣家主要集中在两个行业,不像刘鸿生在许多不同行业都有投资。
当年,汉口申新四厂发生火灾,荣家从中国银行借款二百多万元。荣家曾向英、美商家和银行求助,还向南京政府建议“庚款借锭”,就是用庚子赔款基金购置外国纱锭借给各纱厂,各厂分期偿还。
到1934年3月,申新在上海的厂几乎已全部抵押出去,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等几家关系密切的大银行不肯再放款,只有靠十六家与荣家熟悉的往来钱庄暂时维持。此时申新负债累计达六千三百七十五点九万元,全部资产总值不过六千八百九十八万元。到这年6月底,到期的五百万应付款,没有头寸可以应付,申新没有什么可以给银行抵押,钱庄到这时也不肯放款。荣宗敬常常挂嘴边的那句“债多不愁,虱多不痒,债愈多愈风凉”再也说不出来了。在逼得最厉害的时候,宋汉章、陈光甫两个银行家在荣家陪他一个通宵,就是怕他倒下去。申新一倒,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光是上海银行一家贷款就有一千二百多万元,而抵押物主要是厂基、机器和货物。
申新搁浅前几天,陈光甫经常要在申新总公司等到深夜一两点。十五年后他有点儿后悔地说:“荣宗敬的申新企业是全国纺织企业中最大的,为了增加银行存款,巩固我们的地位,我们乐意与他合作;而他当时急需资金来更新扩大,自然也希望与我们合作。结果,没有充分调查他的实际需要和个人性格,我们就提供了大笔贷款给他,导致我们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影响了活期存款的运行。”
申新系统之外,茂新面粉有四个厂,福新面粉有八个厂,一辈子要强的荣宗敬提出退职,由福新元老之一王禹卿接替总经理,王时任福新七厂经理兼总公司面粉营业部主任,王尧臣为福新一厂、三厂经理、六厂副经理、七厂厂务经理。自从申新不断扩大,福新面粉系统的业务除了订购外麦、每月财务结算月报,实际上都由王禹卿掌握,尽管福新八个厂除了一厂、三厂,荣家都有控股权。虽然从1927年以后面粉业的扩张步伐缓下来了,但在稳健的王氏兄弟手里,面粉这一块常有盈余。金融业的债主都希望荣家能以面粉厂来补贴纱厂的亏空,在他们眼里王禹卿有信用,申新如要再借款,非王出面担保不可。荣、王之间有矛盾,荣宗敬认为茂新、福新、申新都是自己创下的子孙万世之业,王禹卿则认为他纵子投机,损害股东利益。但这个时候,荣宗敬不得不向王求援,尽管他内心不愿放手。荣、王会谈几次,都没谈成,两人经常大声争吵,一次会上甚至发生激烈冲突。因此,他又想找纺织专家李升伯出来代理。
一天凌晨四点,在申新九厂俱乐部楼上睡觉的厂长吴昆生,睡梦中忽然听到下面礼堂有人在哭,起来一看,原来是荣总经理。荣对他说:“我弄勿落了,欠政府的统税付不出,政府却要来没收我几千万财产,这没有道理!我现在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去通知各厂厂长和工程师来。”
等各厂厂长、工程师陆续到齐,天已亮了,大约六点左右,荣宗敬只讲了一句:“我现在已没有办法,希望你们去请李升伯出来做代总经理,你们要向他提出保证,绝对服从他。”八点多钟,他们一行到达李家,李升伯问什么事,他们说:“申新不能倒,靠它生活的有十万根烟囱,无论如何要请你出来做代总经理,把申新维持下去,荣宗敬没有办法干了。”李回答:“我没有考虑过,荣宗敬已同我谈过几次,譬如打仗,要靠正规军,杂牌军队是打不好的。”说完,即径自上楼去了。听了他们回来的汇报,荣宗敬说:“那么还是叫王禹卿出来代理吧。”
当时,申新九个厂只有无锡的申新三厂情况还好,无锡还有茂新面粉厂有点儿力量。到最紧急时,荣宗敬不断打长途电话向弟弟荣德生求援,但德生感到以无锡的几个厂去支援上海,力量不够,没敢答应。6月底的到期款五百万元,没有二三百万现款是没法解除的。6月28日,荣德生长子荣伟仁被他伯伯派去和父亲面商。到无锡已是晚上,他要父亲带上全部有价证券到上海救急,话说得很坚决:“否则有今日无明日,事业若倒,身家亦去。”荣德生当时正在喝茶,执壶在手,他想如果茶壶裂了,即使有半个壶在手,又有何用?回首往事,荣家创业之艰难一一浮现眼前。1934年并非他们第一次遇险,此前1908年、1912年、1922年曾三次遇险。1922年冬,债务达三百万元以上,遇到上海“信交”风潮,许多交易所倒闭,各行庄纷纷紧缩银根,向荣家催还欠款。他们陷入创业以来的第三次危机,被迫向日本东亚兴业会社借款三百五十万日元(折合二百二十多万两规银),条件非常苛刻,年利息一分一厘半,比一般高出近四倍,以申新一、二、四厂全部财产为抵押品,以转移三个厂所有权作为设定抵押的手续。而荣德生自述:“借款成功,签字,人人安心,喜形于色。”然而,没有一次危机能和眼前这次相比,考虑再三,他决定到上海挽救大局。(1939年荣伟仁早逝,荣德生痛苦地说这次挽救荣家企业是伟仁的功劳。)
他彻夜未眠,给上海打了十一个长途电话,托宋汉章向张公权商量,得到回话是:“有物可商量。”他带上家中所有的有价证券,赶凌晨四点的火车去上海,到上海只有七点多。九点多,他将证券带到中国银行点交,立约签字,先向中国、上海两家银行押解五百万元。
读库0802 豆瓣
8.0 (10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新星出版社 2008 - 5
本辑《读库》的彩页篇幅扩充为36页,是因为一位摄影师。
河南新野是一个密林之外的猴子之乡。如果你见到牵着猴子走江湖的耍猴人,那他多半就是这里的人。但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留心这些从你身边走过的人群了。
摄影师马宏杰从2001开始关注这一特殊群落。他跟随耍猴艺人扒火车,露宿街头,游走城市卖艺,记录下流浪艺人的家庭场景、生活演变,以及这个行业的逐渐消亡。
《诗人活在福利院》是一篇迟发的文章。2001年4月,食指获得前两届空缺的第三届《人民文学》诗歌奖。当时有媒体说“今年的《人民文学》诗歌奖一个给了自杀者,一个给了疯子”。
同为诗人的杨子辗转来到北京市第三福利院,找到这位已经有近三十年精神病病史的老病号。
“就我记忆所及,郭路生是自朱湘自杀以来所有诗人中唯一疯狂了的诗人。”这是诗人多多对于食指的评价。与食指的访谈结束后,杨子在文章中写道:“我没有必要去请教医学博士,请他告诉我为什么一个疯子在谈论诗歌时可以如此健康如此正确。”
李怀宇先生长期拜访百岁老人周有光,他为本期《读库》提供的周先生口述,尽述百年间的世事沧桑,人情世故,算是为我们难以理解的世界作出的别出心裁的脚注。
叶圣陶评价张氏四姐妹:“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本文也记录了周有光与张允和,以及张氏四姐妹各自不同的命运。
《六十年代清华生活琐忆》是余昌民先生所撰的个人生活史的一部分。“凡是经历过的事情,我都想从容地有个交待。”
“随心写去,完了一读,真还有感于‘那个既单纯又无知、既热情又偏激、既阳光又冷酷、既清贫又富有的时代’。读过的同学(包括不同校的)都很兴奋,说我‘怎么记得’;我反而奇怪:‘怎么会忘记?’”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
《邦德,邦邦的》写的是风流间谍007手中那支硬邦邦的家伙。本文是对所有007电影中所用的武器条分缕析的研究,并对其中几个疑点进行了终极探讨,以期武器发烧友一睹为快。
《非洲的碎片》是曾刊发于《读库0602》中《非洲,我的非洲》的续篇。上篇大受读者好评,当年的《读者》、《青年文摘》和《海外文摘》在同一期都做了转载。文稿却在出版商处屡屡碰壁。作者柳桦先生曾经写过,其中一位出版人发表了大意如此的意见,这个人写的非洲一点异国特色都没有,说他写的是通县也可以。
“真的是我写的那些不够非洲不够异国情调吗?如果真是,我不后悔,因为我写的是人不是情调。有个和我几乎同时在异国常驻又同时写异国的人出了本书,我的一个良心大大地坏了的朋友常拿此人刺激我,有一天我很认真地告诉他,别拿这个人跟我相提并论,我写的是异国的我,那人写的只是异国的异国,虽然我的书还没有出来,但跟他相比还是有着层次上的区别。如果只是写异国,我还不屑。”他说。
本辑藏书票由王增延先生绘制
耍猴人江湖行 马宏杰
诗人活在福利院 杨 子
附:食指诗三首
周有光与张允和
举杯齐眉 李怀宇
六十年代清华生活琐忆 余昌民
邦德,邦邦的 杜 嘉
渴望雄起的投影 花之静
非洲的碎片 柳 桦
姥姥 舒 泥
《中性》三题 黄昱宁
Ask姬十三 姬十三
读库0801 豆瓣
8.0 (8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新星出版社 2008 - 3
目录
耿谆的家与国 张 钧
“天地之大德曰生”
张謇和大生集团的命运 傅国涌
也是读书种子,也是江湖伶伦 解玺璋
胡同今昔 图、摄:况 晗
文:陆 元
用铅笔和推土机赛跑 丁 杨
祥德路二弄 达奇珍
经度之战 袁 越
割裂的真实 李树波
子年记忆 影像志
九十四岁的耿谆老人与“花冈”这个日本地名紧密相连。
抗战期间,耿谆被俘后在这里做过将近一年的劳工。1945年6月30日深夜,因不堪忍受欺辱虐待,身为大队长的耿谆率领七百多名中国劳工举行暴动。在日本军警的镇压下,暴动最终失败。抗战胜利后,这一事件的日本肇事者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罪,这是唯一一例被国际法庭判为战争犯罪的迫害中国劳工案件,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本本土发生的唯一一次中国劳工集体暴动。
花冈暴动五十年后,耿谆又与其他十一名花冈暴动幸存者一起,把当年迫害中国劳工的鹿岛组告上了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被中国媒体称为“中国民间对日索赔第一案”。经过长达五年多的诉讼,最后案件以鹿岛组与原告的庭外和解告终。因为和解中根本没有满足原告提出的“谢罪、建纪念馆和赔偿”三项要求,耿谆拒绝在和解书上签字,并拒绝领取鹿岛组发放的和解金。
如今,耿谆老人安详地生活在河南老家。
《耿谆的家与国》一文作者两度从北京赶赴河南襄城,却把目光的焦点有意投向了那些有影响事件的背后。对这位老人来说,在“花冈暴动”、“花冈索赔案”这些耀眼事件之外,还有着太漫长的幽暗岁月,它们默默地流淌在那些重大事件的光影里,静静地等待有人来涉足。
我们的目光过多地投射在政治人物、文化人物身上,却很少关注实业界人士。“在读史的过程中,我渐渐感到,我们以往几乎完全忽略了实业家对社会的贡献,和他们的情怀、追求。”傅国涌先生有感于此,萌生了一个新的念头,下工夫去追寻中国实业家的本土传统。
他想找到现代工商业真正的根,这个根不在辉煌一时的晋商、徽商身上,不在红顶商人胡雪岩身上,他们只是传统商人,这个根也不在盛宣怀、唐廷枢等人身上,他们或是官商,或是买办,这个根在开创出民营企业新天地的张謇及荣氏兄弟身上,在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这些人身上,他们代表了近代的方向,他们留下了许多值得珍视的传统,哪怕是他们当年失败的教训,也为今天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他的这一系列将陆续刊发在《读库》上,《张謇和大生集团的命运》是其第一篇。
提起翁偶虹,现在知道他的人恐怕不多。翁先生一生从事编剧生涯,据说,在当下经常上演的剧目中,翁剧超过了三分之一,如《红灯记》、《大闹天宫》、《将相和》、《野猪林》等,以及被剧界尊为经典的《锁麟囊》。
江青曾把翁先生称之为“旧式文人”。解玺璋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北京晚报》工作,编辑“五色土”副刊,得以与翁偶虹先生结识,便领略了他的“旧式文人”气派。
翁先生曾写过一篇《我的自志铭》,交给解玺璋在“五色土”副刊上发表:
也是读书种子,
也是江湖伶伦,
也曾粉墨涂面,
也曾朱墨为文。
甘做花虱于菊圃,
不厌蠹鱼于书林。
书破万卷,
只青一衿,
路行万里,
未薄层云。
宁俯首于花鸟,
不折腰于缙绅。
步汉卿而无珠帘之影,
仪笠翁而无玉堂之心。
看破实未破,
作几番闲中忙叟;
未归反有归,
为一代今之古人!
江西人况晗在南京上完大学,来到北京工作,喜欢上了北京的胡同。他用宽线条铅笔画为表现形式,一画就是十八年。为那些消失的胡同在纸上重新构筑了另一重安身之所。在老屋、木窗、石门墩、杂货店、蜂窝煤和爬山虎的斑驳光影中,关于胡同的碎片在铅笔线条的堆叠中昔日重现。
一条一条的胡同消失得太快,他用铅笔和推土机赛跑。
况晗老师在筹划出版他的一本新书,名曰《胡同今昔》,四处找出版社谋求出版。里面是他用铅笔画下的胡同的昔日情景,以及他最近又跑到曾画过的原址去拍的照片。为了对比鲜明,他在拍照片的角度上特别注意和画画的视角一致。
看到这本书的打印清样后,我求况晗老师允许在《读库》上撮其精要刊发。这一主题占据了《读库0801》将近七十页的篇幅。我还特地尝试了三折页的装订方式,想更好地展现其作品的风貌,但最终效果仍不让人满意。
就在《读库0801》付梓之际,我接到况晗老师电话。他说,原来与他接洽的出版社突然打消了出版意向,这本书的命运又成为遥遥无期的未知之数。
《胡同今昔》记录的是建筑的消失,街道的消失,风景的消失,而《祥德路二弄》一文,记录的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消失。上海的弄堂生活,细致入微而又栩栩如生地浮现在达奇珍老师的笔下,更为难得的是,她记录的是那种生活被消灭的过程。
《经度之战》是袁越继刊发在《读库0702》上的《LSD简史》之后的又一力作。
无论是用指南针指南,还是测量天体高度,都能够测量出航行所在的纬度。而经度就不同了,没有任何天体能够用来直观地显示经度的差异,于是,古代的航海只能沿着海岸线走,否则等待船员的就是死亡。
两个几乎同时被提出来的方法开始了一场争夺经度的战争。这场战争过程曲折离奇,战况惊心动魄,不亚于任何一个优秀小说家编出来的惊险故事。这个故事背后折射出来的关于人类科技发展的经验教训,更是值得后人玩味。
“甲子”系列是中央电视台“见证·影像志”栏目制作的专题片,以农历纪年为时间线索,上溯前五个年度,于每年春节播出,计划用十二年时间,整合出近六十年的中国民生画卷。
如今这套专题片已完成了五辑,其中《戌年记忆》的文稿刊于《读库0602》,《亥年记忆》刊于《读库0701》,《申年记忆》和《酉年记忆》则整理发表在《读库0800》上。今年推出的《子年记忆》刊于本辑,屈指算来,该专题片已经回溯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光阴。
本辑藏书票由徐累先生绘制。
读库0806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新星出版社 2009 - 1
《丹青赋》一文,是关于工笔仕女画大师王叔晖先生的生平传略。关于本文,作者蒋力先生有一段解说:
1988年,我写出《丹青赋——王叔晖传略》的初稿。1993年修改后,收入我的纪实文学作品集《变革中的文化潮》(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1997年,我又做了一次修订后,将此文交《文艺报》,发表时的题目是《洁来洁去岂常人乎?——一代画师王叔晖传略》,内容则不及原文的三分之一。现在留在网上的基本都是这个版本的缩编,标题则只保留了后一半。此标题是编辑定的,前一半出自一副挽联,后一半中的“一代画师”不是我的提法。同年,我又将此文中的“西厢情愫”一章投寄天津的《艺术家》杂志,1998年第三期发表时题为《一套震撼邮市的邮票》。前几年看到某位女性美术理论家(我没记住她的名字)的一本评述中国现代女画家的专著,涉及到王叔晖时,几乎通篇引用的都是我在《文艺报》上发表的文字。没想到的是,2008年9月的一天,接到素不相识的《读库》主编张立宪先生的约稿电话。由此,引出这篇在我二十年前旧作基础上第三次修订的《丹青赋》。我很乐意做这件事,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对先生的一次新的再认识。所以,我也希望走进《读库》的是一个未做任何删节的全本。
除这篇文章的全文外,本辑《读库》还刊发了王叔晖的若干代表作品,以及她从未公开发表的一些画页。这些作品,均是根据原作电分扫描,希望藉由我们的呈现,大家可以看出目前流行坊间的王先生作品与原作之间的差距。
《今夜我们说相声》是一部电视专题片的文稿,选择刊载在本辑《读库》中,是因为文中提到的几段相声,当年遭受禁播的命运。而这些重见天日的段落,又因为篇幅问题,未能在电视片中得以完整保留。
《断章》是北岛先生的回忆录,记录的是七十年代的历史风云和个人遭际,此前一些关于他个人的传言,在这篇文章中一一得到澄清。建议大家看就此文后,去找北岛老师的中篇小说《波动》(作者署名“赵振开”)来看看,那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新时期小说。
《学子慕绥新》,写的是风光一时又遭法办的慕绥新的学生时代。作者余昌民老师是慕的大学同学,他在文中写道:“如今国人已经不再把伟人看作神,但感兴趣他们何以成为伟人;也不简单地把罪人理解为鬼,而关心他们何以成为了罪人,否则成功就会被当作幻影,为官便会被视为畏途。从慕绥新的悲剧来看,横亘将近三十年的空档,看清因果关系很难,但越是这样,越需要重视它的警世意义。我和所有的庶民百姓一样痛恨贪官,在一种情况下我更多几回扼腕叹息,那就是我深知他本来具有出众的智慧、魄力和雄心,却偏偏不是走进天堂,而是下了地狱。”
《南方人物周刊》总编说:“人性地述写一个问题人物,国内媒体少见。”
2006年1月27日,美国西联国际汇款公司正式宣布停止电报业务,这标志着电报在美国彻底进入历史。让人感慨的是,因为几乎没人使用电报了,这条公告一直到一周后才被人注意到。
电报在中国也是惨淡经营,到2008年,全国只保留了八个电报中心,电报也已基本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斯事已逝,现在回想当年电报的辉煌以及辉煌背后的种种故事,叫人不胜感慨,马伯庸遂成就此鸿篇巨制,聊作纪念。而这些电报八卦,又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
地狱 豆瓣
Inferno
7.7 (66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布朗 译者: 路旦俊 / 王晓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哈佛大学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头疼欲裂地从佛罗伦萨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苏醒,埋在各种管线与一堆医疗设备里。他完全想不明白理应身处哈佛大学校园的自己怎会来到了意大利。在他依稀的梦境中,一个美得惊心动魄的蒙面女子隔着被鲜血染红的翻腾河水对他低语着:去寻找,你会发现……
年长的马可尼与年轻的西恩娜两位医生向罗伯特·兰登解释他的病情,并描述着他来到此地的情形,此时,一位黑衣女子突然闯入重症监护室,不由分说地一枪击毙试图阻拦她的马可尼。西恩娜一把拉起罗伯特·兰登狂奔而逃。
发现外套口袋里无端冒出一个标有警示图标的钛金管后,罗伯特·兰登且惊且惧,紧接着,他无意间得知西恩娜孩提时曾是个智商高得异乎寻常的神童。为了摆脱身份不明的对手,厘清眼前困境的来龙去脉,兰登与西恩娜结为搭档,开始与时间赛跑,他们被引入了由经典艺术、秘密通道与未来派科技构成的迷阵。而解开一切的钥匙就藏匿于史上最为神秘暗黑的诗篇--但丁的《神曲》之中。兰登必须赶在世界被不可逆转地改变之前,找到答案。
亚历克斯·弗格森 豆瓣
Alex Ferguson: The Autobiography
9.0 (6 个评分) 作者: 亚历克斯·弗格森 (Alex Ferguson) / 保罗·海沃德 译者: 虎扑翻译团 北京出版社 2014 - 8
27年的传奇生涯,执教场次达1500场,2个欧洲冠军杯,13个英超联赛冠军,5个足总杯冠军,4座英格兰联赛杯冠军,1999年率队获得史无前例的三冠王,总共获得大大小小38座冠军奖杯,因其对英国足球的贡献,英国王室1999年在白金汉宫授予亚历克斯·弗格森爵士爵位。
对于所有曼联球迷来说,弗格森爵士就是红魔曼联27年精神领袖,是曼联的象征,是曼联的信仰,是曼联传统和精神的守护者,是曼联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如今,他已离开,但他身上所体现的坚定执着、永不放弃、热血洋溢的红魔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曼联队员!
一本好书,一段传奇,弗格森27年曼联传奇浓缩在《我的自传》中,它是欧洲足球史上最伟大主教练的最新自传,也可能是弗格森爵士最后一本自传,它是英超过去二十几年的见证,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管理学巨著和曼联百科全书。
道士下山 豆瓣
7.3 (13 个评分) 作者: 徐皓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 - 6
一个小道士的奇遇引动各界人物现身,西域高僧、政府要员、日本武士、中统特务、太极高手、梨园名角……一时,种种秘传心法浮现于世。本书根据武林掌故和前人口传,生动讲述了一段民国江湖传奇。小说以史实和拳理相陈,描画奇人、奇情、奇事、奇技。主要人物皆有原型;其下笔简洁,立意高远,有明清笔记遗韵。当初本书的写作是向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江湖奇侠传》致意,现在作者重新删削润色,更具文采之胜,以飨读者。
狂走日本 豆瓣
作者: 毛丹青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2 - 7
“他在日常生活的细微末节中发现了真正的日本。”
最受日本舆论界赞许的双语作家毛丹青,多年的日本旅居生活和穿梭于两国文化的丰富经历使得他对异域文化有独特的微妙体验。正如作家莫言的比喻:他是一条鱼。
新版的《狂走日本》选摘了毛丹青最富盛名的散文作品《狂走日本》和《日本人的七颗铜豌豆》菁华内容,以及部分最新创作感悟,从“风情实录”“文事清流”“万象人生”三个方面述及日本文化的各个角落,文章视角独到,文笔简洁,观点新颖,举重若轻。
作家莫言亲自作序推荐。
“他在日常生活的细微末节之中发现了真正的日本。”(学者许纪霖《新民晚报》刊载)
“他用虫眼一般的视点观察的是一个个的真实。”(文评家池内纪《周刊朝日》刊载)
“他几乎是继鲁迅、周作人以来最富感性与悟性的知日派作家”(学者藤井省三《东京新闻》刊载)
“他是中国了解日本的一位大侠!”(导演田壮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