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沈从文说文物·书画篇 豆瓣
作者: 沈从文 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2014 - 5
◆沈从文被迫放弃文学创作,后半生数十年文化、艺术、考古、鉴赏、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沈从文常年与文物为伴,结合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而总结出的经验,以及很多极有见地的观点,值得历史文化、文物爱好者借鉴。尤其是他从美学角度来品鉴,教会我们欣赏文物之美,这可说是文物鉴 赏、收藏的必读书,更是美学熏陶的必读书。
◆把中华几千年文物,借大家之眼,看一个遍。
◆美图美文,提点书画风格传承脉络,呈现中国古代书画神韵。
◆美图美文,大家经典之作,名家陆智昌设计,装帧典雅,既便携带,也宜珍藏。
◆我从这方面对于这个民族在一段长长的年份中,用一片颜色,一把线,一块青铜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种种艺术,皆得了一个初步普遍的认识。由于这点初步知识,使一个以鉴赏人类生活与自然现象为生的乡下人,进而对于人类智慧光辉的领会,发生了极宽泛而深切的兴味。
——沈从文
著名文学大家沈从文1949年以后转行做了历史文物研究专家,把满腔爱与美的热忱投入到六千年间中华文物上,专注地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了近四十年交道,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本书是“沈从文说文物”系列中的一本,收录了沈从文有关书画类的考古鉴赏文章。这些文章从传世书画名作出发,以小见大,如点将一般,将历代书画大家的风格提点评论,绘出一幅中国古代书画艺术风格流变图,见解独到,颇有启发。
我在故宫修文物 豆瓣
7.9 (19 个评分) 作者: 萧寒 主编 / 绿妖 撰稿 新经典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内容简介】:
《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顶级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同时也是一本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 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故宫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他们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诠释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择一事,终一生”的牢固信仰。
他们或许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身上还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离开故宫,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最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们的欲望,还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这也许是本书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编辑推荐】:
■在追求房子和车子、精致的利己主义盛行的当下,故宫却有这么一批人,他们用3年的时间磨一把刀,用18年的时间修复一幅画。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在日复一日的修复中,成全了文物,延续了历史,也成全了他们自己。“择一事,终一生”,令无数年轻人深受触动。
■《我在故宫修文物》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纪录片,关注度超过《舌尖上的中国》。B站人气爆棚;豆瓣评分高达9.4。
纪录片侧重于文物修复的日常,本书则侧重于“修文物的人”不为人所知的,与文物摩挲交流的,时间的故事。
故宫修复的技艺与历史,古老的师承关系和情感,宫墙内外的诱惑与挣扎,内心的冲突与坚守,日复一日的庸常与伟大,尽在其中。
■朴素的文字,诗意的摄影
知名作家绿妖深入故宫,用了大量的时间,观摩大师们的日常工作,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深入采访;诗人摄影家严明,近距离跟随拍摄。绿妖和严明均为各自行当里颇受赞誉的“匠人”,业不同,道相同,二人的作品,可信可感。
■四色全彩印刷,裸脊舒展呈现
近百幅精美文物图、人物图、修复图及绝版老照片,采用全彩印刷,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装帧采用裸脊锁线,使书得以舒展平铺,内页彩图优雅呈现。以匠人之心,作匠人之书。
【名家推荐】:
现代中国需要工匠精神。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儿,这太牛了,现在我们的年轻人可能做不到,三年跳两次槽,一年跳三次槽。这就是为什么年轻观众会一下被打中,都说“献出我的膝盖”、“跪了”。那种耐下心来,不急不躁不赶地去做一件事,这样的气质现在太稀缺了。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 萧寒
很有幸,我能近距离地看到这些一流工匠的工作状态,听到他们回忆自己的师父的点点滴滴,工匠的骄傲并不来自炫耀自己修过多少国之瑰宝,而来自更真实的器物,更具体的手感:这件文物我修过,我对得起它,我放心。他们的面貌沉静安详,是在世上找到了安身立命所在的脸。我羡慕这样的面容。——著名作家 绿妖
能在故宫“拍文物”,我是幸运的,也满心震撼。长期的心驰神往终于变为抵达:国宝俯仰皆是,人物真实可感。文物总是在时间里越发显露出它们的意义,修复技师们正是用时间使自己的人生完整。他们坐得住、给得起,如此一生……像一个景观、像一个仪式。——著名摄影家 严明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很多人一般都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这么简单。他在修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到里头。——故宫修复专家 屈峰
2017年4月10日 已读
工作和婚姻一样,还是要靠缘分啊!_x000d_世界太快了,我想在故宫里慢一些。
历史 故宫 文物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孙机 中华书局 2014 - 7
孙机先生山东青岛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以自己的讲座为基础,加以润色丰富,形成《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的十个方面,如饮食、冶金等等。书中 的线图为孙先生亲手绘制,很多内容都经孙先生起例发凡,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入门者更是浅显易懂。
2018年1月21日 已读
好书,但难读,难读的原因不在于作者,而在于对读者要求的知识太多太杂,包括化学物理文字甚至音乐理论功底。所以书是很好的书,读不懂或觉得无趣的就是自己功力不够了,怨不得别人。就古代而言,中华物质文明的确是领先的,如果连这个也否认就基本上不属于实事求是了。
中国 历史 学术 文化 文化史
谁在收藏中国 豆瓣
The China Collectors
作者: [美] 谢林·布里萨克 / [美] 卡尔·梅耶 译者: 张建新 / 张紫微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9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西方来到中国,从洞窟、宫殿和画商的密室里搜刮艺术珍品,盗走了雕塑、家具、瓷器、书画等大量国宝。敦煌壁画、龙门石窟、昭陵六骏……这些稀世珍宝现存何处?在盗宝者中,除了臭名昭著的斯坦因、华尔纳、卢芹斋,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幕后黑手”?两位作者通过查阅私人文件、历史档案,以及主要人物的回忆录,详细叙述了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这段时期,以美国人为首的西方收藏家是如何想方设法获得中国艺术品的一段历史,这些文物最终催生了中国古董市场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也激发了中国人依靠艺术市场促使国宝回归的努力。
2018年11月3日 已读
名字起的很大,其实讲的是圆明园被烧了之后到新中国成立之间,文物是怎么流失的故事。有偷有抢有盗有买有真也有假,总之收藏的名义后面都是利益,不过对于这些文物来讲,不知道是呆在原地好还是呆在现在的博物馆呢?历史功罪,任人评说。
历史 收藏 文化 文物
从历史中醒来 豆瓣
作者: 孙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8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作者孙机新作
文物学家、考古学家孙机叙谈古代文物,唤醒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千 年古物,讲述古代社会生活,把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大众。
作者在文物研究、鉴定方面造诣深湛,擅长运用文物与文献相互契合的方式和晓畅的文笔,一器一物,揭示起源与演变;既有宏观的鸟瞰,更有细节的发明。举凡历史时期的动物、饮食、武备、科技、佛教艺术,乃至杂项等中国古文物,一一复原岁月侵蚀下模糊乃至消逝了的历史场景,帮助读者通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本书以饶有兴味的专题立篇,考证得出的结论固然令人信服,剀切从容、剖肌析理的过程,也同样引人入胜。雍容平易之文,而时挟攻坚折锐之风。书中用到的数百幅线图,皆出自作者手绘,严整精细,画面生动,图文相辅,涉笔成趣。
2019年11月9日 已读
一个好的历史学家,还要是一个好的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建筑学家画家,甚至还要会酿酒以及会磨豆腐,太太太不容易了,这就是这本书满分的原因。
历史 名物 孙机 文化 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