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研究
他者中的华人 豆瓣 Goodreads
Chinese Among Others: 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
8.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李明欢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6 - 3
《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以大历史、大叙事的手笔,将中国移民走向世界的五百年历史,融会贯通于同期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大框架中,读来令人领悟深远。更重要的是,孔教授在展示全球华人移民五百年历史精彩画卷的基础上,有力论证了其重要观点: 海外华人历史是中国历史的题中应有之意,是研究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是,海外华人研究被提升到新的境界。
从殖民统治者到被奴役的臣民,从独立后民族国家执掌大权的统治集团到洋溢民族主义激情的知识精英;从颐指气使的大富豪到埋头养家糊口的升斗小民,“华人”与周边“他者”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作为外来者,海外华人需要认识了解“他者”并与之共生共存;而后者同样也时时刻刻审视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异乡人:他们是可以和平相处、共谋发展的新朋友,还是居心叵测的异类?他们究竟是带来新的利益和机会,还是潜在的麻烦制造者,或者简直就是不共戴天的敌人?漫漫数百年,移民与本地人互为“他者”,彼此之间有理解有依存,但也有竞争有对抗。在《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一书中,孔教授再度展示了他在《叫魂》中熟练运用的社会心理剖析法,对华人移民置身其中的“他者”条分缕析。
雍正帝 豆瓣
雍正帝―中国の独裁君主
7.6 (2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宫崎市定 译者: 孙晓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9
《雍正帝》是宫崎市定精研《雍正朱批谕旨》的重要成果。本书分七章论述了雍正时期的若干关键问题,涉及康熙末年的储位之争及雍正帝即位后翦除异己问题、苏努教案与政教关系问题、文字狱与华夷观念问题、以奏折制度为核心的密探政治与君臣关系问题等,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位“近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独裁君主”的统治状况,同时生动立体地勾画出雍正帝勤勉与好胜、辛辣暴躁却又充满人情味的人物形象。
2018年6月25日 已读
宫崎市正的这本书,集中点放在独裁上面,所有的论述都在围绕独裁而展开,的确是不错的观点。读完而由此展开的联想也会让你对当下的社会平添不一样的认识。
中国史 历史 宫崎市定 海外中国研究 清史
东洋的古代:从都市国家到秦汉帝国 豆瓣
東洋的古代
作者: [日] 宫崎市定 译者: 马云超 / 张学锋 中信出版社 2018 - 7
在许多人印象中,自大禹建立夏朝开始,中国历史就进入循环往复的朝代更迭中,帝王的德行决定着王朝的命运,而普通民众却鲜少在史籍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然而,在宫崎市定笔下,从商周到秦汉的中国古代史是充满生命力的民众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的历史。他们与君主和贵族一起,推动古代社会从氏族制度,经都市国家、领土国家,发展到秦汉古代帝国那样强大的人类协同体。
此外,本书首度收录宫崎85岁和90岁时的两篇研究回顾,堪称宫崎市定六十余年学术生涯的总结。
编辑推荐:
★打破治乱兴衰的朝代循环史观,还原一部如演化论般鲜活的秦汉帝国形成史!
★“汉学诺贝尔”儒莲奖得主、史学泰斗宫崎市定学术代表作,日本东洋史学京都学派经典的学术标志和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坐标系。
★殷商到春秋为都市国家时期、战国为领土国家时期、秦汉为大帝国时期,揭秘宫崎市定独特的古代国家阶段发展学说。
名人推荐:
宫崎氏将殷商到春秋时期视为都市国家时期、战国时期为领土国家时期、秦汉时期为大帝国时期,这种非常独特的古代国家发展阶段学说,是基于一系列的聚落形态研究之上得出的。
——[日]五井直弘(历史学家)
与这种古代都市的普遍性质相关,在中国古代都市论方面,提出最重要、最具独创性见解的,是宫崎市定与中国古代都市相关的多项研究。
——[日]影山刚(历史学家)
在史学研究日益碎片化、书斋化的现今,我们更加需要从宫崎宏博的研究视野、关注日常生计的庶民情怀以及不迷信权威、不囿于师说的自由精神中汲取养分,避免让自己的研究成为充斥各类文字游戏的贵族式学问。读一读宫崎,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张学锋(南京大学教授)
2018年12月2日 已读
本书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上古时代中国的都市国家理论,二是司马迁《史记》的文本来源研究。读来,觉得毫无唐突之感,宫崎老先生的观点应该是目前最接近事实的一种观点。东西文化的类比,着实令人钦佩。
历史 宫崎市定 汉学 海外中国研究
东洋的近世:中国的文艺复兴 豆瓣
東洋的近世
作者: [日]宫崎市定 著 / [日]砺波护 编 译者: 张学锋 / 陆帅 中信出版集团/楚尘文化 2018 - 7
“流经日本桥下的水,与泰晤士河相通;江户汉子吸进去的空气,有巴黎姑娘呼出来的气息。”本书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京都学派史学泰斗代表作,作者的视野纵贯东西,用世界史的眼光理解东洋史,全面揭示了从宋代到清代中国近世社会的特征。
宫崎市定发掘中国宋代与欧洲近世史之间许多平行的史事,认为中国北宋开始出现文艺复兴现象,而这一过程比西洋早了三个世纪。相当全面地列举了从宋代到清代的中国近世社会的特征:大规模的都市、发达的交通、繁荣的交换经济、建立在契约上的地主-佃户关系、中央集权的官僚国家体制、科举制度产生的文官体系、以佣兵制为基础的庞大中央禁军。所有这些特征,归结起来,是高度发达的交换经济与中央集权的国家特征相结合的体现。而在这样的体制下,新生的宋代平民文化中出现了民族主义搏动的先兆。
编辑推荐:
★“宋代文艺复兴论”开山之作。中国的“文艺复兴”比欧洲早了300年,并且深刻影响了世界。
★“汉学诺贝尔奖”儒莲奖得主、史学泰斗宫崎市定学术代表作,日本东洋史学京都学派经典的学术标志和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坐标系。
★借大家之眼,重新发现宋代。大规模的都市、繁荣的交换经济、建立在契约上的地主—佃户关系、影响了欧美近代人事制度的文官体系、庞大的雇佣军。全面解读宋代的近代性!
名人推荐:
作为史学泰斗内藤湖南在京都大学的学生和继承人,宫崎市定教授在《东洋的近世》中发展恩师关于中国历史分期的理论,并从经济和社会文化入手,完善了理论的基础,将其推广到更广阔的世界历史中去验证和讨论。
——[加]蒲立本(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东洋的近世》在其刊行之初,是充满争论的读物。然而今天,这部书无疑可以作为一部值得信赖的历史概说书来阅读,同时可以充满信心地加以引用。
——[日]砺波护(京都大学教授)
宫崎市定继承了内藤湖南的宋代近世说,在东亚与西亚、欧洲等地相互交流的视野下,作为世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史料中发掘出了宋代作为“近世”的各种表现,并确定其历史地位。
——[日]增渊龙夫(一桥大学教授)
宫崎在《东洋的近世》一书中补充了内藤说在经济方面论据之不足,相当全面地列举了从宋代到清代的中国近世社会的特征。他在新生的宋代平民文化中发现了中国近世国民主义搏动的先兆,“人民”有了文化主体意识,不再奴隶般地效忠于皇室。
——张广达(台北“中研院”院士)
宫崎市定通过《东洋的近世》等书完善了内藤湖南的中国史分期理论,从此,中世贵族制度、近世说及其唐宋变革说成为日本东洋史学京都学派最为经典的学术标志和研究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坐标系。
——刘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进一步发展了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他不仅继承了内藤关于唐宋变革是贵族政治向君主独裁政治转变的观点,而且十分突出地强调宋代作为近世的意义,认为与西方相比,东洋进入近世的历史要更早。
——张国刚(清华大学教授)
内藤湖南曾将宋代比拟为西洋的文艺复兴时代,宫崎市定则对之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证,认为“东洋(宋代)的文艺复兴比西洋的文艺复兴早三个世纪”,甚至前者还“启发和影响”了后者。可以说,宫崎市定不仅是其老师内藤唐宋变革说的继承者,更是师说的发展者、保卫者。他的贡献受到了整个学界的充分肯定,以至于西方学界或将内藤的唐宋变革说称之为内藤—宫崎说。
——牟发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纵贯东西,站在世界史的立场上,用世界史的眼光来理解“东洋史”,同时通过对东洋史的理解来探究西洋史的意义,是宫崎史学中最具特色的一点。
——张学锋(南京大学教授)
2018年12月16日 已读
中国历史的分期论,宫崎市定发展了其师内藤湖南的观点,并加以补充说明和论证,对于受中国中学历史课本毒害的各位读者,我觉得的确是真的应该读一下本书的。
中国史 历史 宫崎市定 日本 海外中国研究
午夜北平 豆瓣
Midnight in Peking:How the Murder of a Young Englishwoman Haunted the Last Days of Old China / The Badlands:The Decadent Playground of Old Peking
8.0 (56 个评分) 作者: [英] 保罗·法兰奇 译者: 蓝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3
1937年1月,在外人免入的北平使馆区里,外侨们紧张地等待着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日军已经占领东北,准备挥师南下。据说,蒋介石和他摇摇欲坠的南京政府已准备与东京达成协议,让北平自生自灭。
就在此时,一个寒风刺骨的夜晚,一具支零破碎的尸体被遗弃在古老城楼的角楼之下。下等外侨活跃的法外之地“恶土”就在附近,那里挤满了鸦片窟、妓院、舞场、低等旅店、廉价酒吧,就像一块吸引罪恶的磁石。
死者是不到二十岁的帕梅拉,著名汉学家、前英国驻华领事倭讷的女儿。当其极度血腥残忍的死亡细节被公之于众时,举城震惊。悲伤的父亲誓要揭露真相,哪怕是孤军奋战。然而,战争迫近,中英两国当局携手阻碍了调查推进。
七十五年后,保罗•法兰奇用一批被人遗忘的文件,还原了案件的真相,揭露了凶手的身份。这是一部记录真实犯罪的经典之作,从头到尾都扣人心弦,令人不忍释卷。同时,它也极具感召力地呈现了那个行将结束的时代,那片腐败堕落的“恶土”。
★ 非常引人入胜……堪称有史以来描绘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中国的最佳文学作品。
——《华尔街日报》
★ 终于来了!名副其实的悬疑元素,侦探小说般扑朔迷离的剧情……风格堪与雷蒙德•钱德勒比肩。
——《文学评论》
★法兰奇不仅成功解决了这起案件,还还原了那个同时充满光明与邪恶的时代。正如读者将会领略到的,那个时代从来都不以沉闷著称。
——《经济学人》
2019年5月8日 已读
该书作者渲染气氛的能力无以复加,简直描述了一个从来没有被描述过的北京,如果姜文的《邪不压正》改编于本书的话,应该在精彩程度上提高一个档次。
略微遗憾的是,最后所描述的真相,其实也只是想象的真相,如此暴走的真相,很难想象会真的在一个半公开场合发生,无论如何,帕梅拉的死,终将是民国的无头奇案了。
历史 民国史 海外中国研究 近代史
晋武帝司马炎 豆瓣
西晉の武帝 司馬炎
7.0 (6 个评分) 作者: (日) 福原启郎 译者: 陆帅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本书以司马炎为基点,上溯其祖、父两代,下延其子、孙两代,以河内司马氏五代人的事迹为主轴,生动描述了曹魏、西晋时代的政治变迁与社会风貌。前半部分以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三代四人的活动为中心,叙述了汉末群雄割据、三国鼎立、司马氏篡魏、西晋统一、司马攸出镇等主要政治事件及其意义。后半部分,以发生于晋惠帝、怀帝、愍帝时代的贾后专政、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等事件为线索,叙述了西晋王朝逐渐崩溃的过程。最后,本书考察了西晋王朝统一、灭亡过程中的内在动因,揭示了西晋王朝的特征及其在中国古代史中的位置。
2020年5月31日 已读
书名虽为司马炎,但其内容其实记述了从司马懿开始到西晋结束的全部历史,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都包括其中,过程梳理的很清楚,不仅历史故事,其历史观点也把这段故事的前因后果都总结的很好,非常值得一般读者阅读,读后颇有收获以及对这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中国历史 中国史 历史 政治史 日本
始皇帝 豆瓣
人間·始皇帝
作者: [日]鹤间和幸 译者: 杨振红 / 单印飞 中信出版社 2019 - 7
秦始皇嬴政,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的生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他结束乱世,是开创大一统王朝的“千古一帝”;他以“始皇帝”自称,追求千秋万代的功业。但他创造的却是一个短命的帝国。《史记》在2000多年来一直是解读秦始皇的重要史料,但《史记》成书于秦朝灭亡的百年之后,无疑会掺杂后世的想象与成见。真实的秦始皇,是一位贤能的明君,还是残酷的暴君? 鹤间和幸说:“始皇帝并不是上帝,应该从人物的角度来看他”。依托对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北大竹简《赵正书》等新史料的解读,他还原了这位帝国缔造者的一生,从秦始皇身世的秘密、即位的经过,到帝国的统一、焚书坑儒的真相、遗诏的谜团,尽可能地贴近与秦始皇同时代的一手信息。
撕下皇帝的外衣,这个名叫“赵正”的秦代男子,既有与三皇五帝比肩的气魄,又有对长生不老的执迷,他以强大兵力征服吞并六国,却对被征服的齐鲁文化怀着复杂的敬畏。秦始皇展现的是多面的、充满人性的形象,他的多面性格创造了秦帝国维系的政治根基,也跨越了2000多年的时光,对今日中国的面貌产生深远的影响
======================================
【还原真实的帝国开创者形象,解读秦始皇生平的众多谜团】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结束战国乱世,成为开创大一统王朝的“千古一帝”。有关秦始皇的生平,无论是《史记》等正史经典,还是当代影视剧的戏说重现,都无可避免地增添着来自后人的神话色彩。然而始皇帝并非神明 ,应当从解读“人”的角度看待他。他的一生八个谜团:身世的秘密、即位的经过、内乱的真相、荆轲刺秦的始末、帝国统一、五次巡行、突然身亡和遗诏的真实内容——中国历代皇帝中,还没有谁的生涯像秦始皇这样跌宕起伏,追溯秦始皇作为一个人的生涯,来回望这段历史,必然别具意义。
【实地考察秦始皇五次东巡路线,追寻帝国开创者统一中华帝国的梦想】 作者鹤间和幸曾多次来到中国,重走秦始皇巡游中原的路线。从泰山等地的石刻上,从秦的万里长城上,从他对齐鲁文化的吸纳中,一个胸怀统一的“中华梦”的皇帝形象浮出水面:既希望与天上的“三皇五帝”比肩,建立千年的帝国基业,却又有畏惧死亡、执迷长生不老的凡人一面;凭借武力征服中原六国,但又因六国的文化而深深震撼。理解这个帝国开创者内心的复杂人性,也可帮助理解秦代政治,虽然统治短暂却又源远流长的原因。
【超越《史记》的视野,以新近考古证据,重现秦始皇生平和秦代社会】 《史记》在千百年来都是解读秦始皇生平、评说功过得失的范本,但《史记》成书于秦始皇身后一百多年,司马迁塑造的始皇帝,难免与他的真实形象有了一定的距离,添加了汉代人的想象和成见。20世纪70年代以来,秦始皇陵、秦代简牍等考古资料的出土,为学者们研究秦始皇生平开启了新途径。凭借北大汉简《赵正书》等珍贵史料,作者不仅补充了《史记》中的疏漏,解释了史料中的矛盾之处,也还原了秦代社会的真正风貌。将始皇帝作为一个普通的秦代男子,来考察他所生活的时代。
作者鹤间和幸长期致力于中国秦汉史专业,特别是对于秦始皇及秦代政治的还原,被日本学术界誉为“日本研究始皇帝第一人”。他重视实地考察,曾多次访问秦始皇陵,并依照史料记载重走秦始皇巡游中原的五条路线。在写作上,脱离了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以往的浓厚理论色彩,常使用平易近人的文笔,并且重视图像的作用,利用文物图版、地图,构建出具有情境的历史。
2020年6月1日 已读
相比作者当年写的讲谈社中国历史系列的那一本,这本写的太好了,并结合考古发现的秦简,颇有些新的发现,我们认识的司马迁还是有些江湖传说的意味,历史还真的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历史 日本汉学 海外中国研究 秦始皇 秦汉史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 豆瓣
7.3 (13 个评分) 作者: 王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3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将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根源追溯到中国人对世界的原初认识,追溯到在这种认识之上的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的契约关系,以及为了遵守这种契约关系而形成的关于人与人之间、个人—共同体—社会—国家四者之间、文化与政治之间、权威与权力之间、民族属性与文化属性之间关系的认识。在这 一宏观认识的基础上,作者梳理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脉络、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在各个时代的发展演变。
洞穿多民族统一国家构造的深层历史,
追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演变
九州四海、内服外服、华夏四夷,探寻“多重型天下”的思想起源
羁縻州府、藩部体制、改土归流,把脉“多元型帝国”的利弊得失
新疆建省、五族共和、民族自治,理解民族国家建设的困境与成就
王柯此书清晰梳理了中国统一多族群国家的历史脉络,指出了“天下”观和“夷夏之辨”的文化内涵,分析了历朝“因俗而治”多元化行政体制的利弊,认为清王朝在新疆实行的“分治”政策是近代民族问题的直接成因。此书对我们认识今天的民族关系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启迪。
——马戎
这本著作自2001年问世至今已近20年﹐它仍吸引众多读者而再版,自然由于论述精辟,也因其主题仍与读者所处现实密切相关。对中国及海外华人读者而言,这现实便是今日的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本书完整而连贯地说明由夏商周三代到当代中华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非常值得一读及深切关注。
——王明珂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和多重治理的帝国,王柯教授的这本书,对中国多元一体的国家特性有非常全面和清晰的展示,他启示我们,即使在民族国家的今天,古代的帝国传统也并非完全过时。
——许纪霖
“何谓中国”,是近年来大热的话题。“中国”概念在古代是文明的意涵,近代转为国家的意涵,这是古今之变的转换。古代的文明意涵下,在长城南北分属两个政权或同属一个政权的不同时代中,还有农牧之变的转换。这双重转换,关键而又复杂,但在讨论问题时又常不自觉地为人忽略。王柯老师的这本书,对于厘清相关的问题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施展
2020年9月25日 已读
作者是神户大学的教授,多年前读过他日文版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而本书则差了点儿意思,民族本身就是个舶来的概念,中华民族更多的是个文化而非人种的名词,所以写起来就很辛苦,当然其中新疆的那段历史对于理解当下形式颇有益处。
中国史 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 民族学 民族构建
中国的历史思想 豆瓣
作者: [日] 宫崎市定 译者: 张学锋,尤东进,马云超,童岭,杨红俊,张紫亳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 7
《中国的历史思想——宫崎市定论中国史》原为《论考》内小型论文,展现了宫崎对于东洋古代史中自上古到清纵贯的历史考察,现经整合,《中国的历史思想——宫崎市定论中国史》包含以下篇章:1. 中国的历史思想;2.中国官制的发展——从上古到唐代;3.六朝时期江南的贵族;4.中国河川的历史考察;5.宋代的煤和铁;6.关于中国的铁;7.难道有两个宋江吗;8.中国火葬考;9.二角五爪龙;10.顷亩、里与丈尺;11.万宝槌考;12.元朝统治下蒙古官职所见蒙汉关系;13.马可波罗的幽灵——CATAIO国的消亡;14.从洪武到永乐——明朝初期政权的性质;15.妙心寺麟祥院藏《混一历代国都疆理地图》;16.关于太平天国的性质。
2021年5月17日 已读
宫崎市定老先生的论述集,有几篇特别不错,比如《中国官制的发展》,《六朝时期江南的贵族》,特别是《关于太平天国的性质》一文,角度新颖读完启发甚大,不愧是大家之作。
中国研究 历史 学术 宫崎市定 海外中国研究
危险的愉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33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 译者: 韩敏中 / 盛宁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7
《危险的愉悦》是一部上海娼妓业史话,但它是产生于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史学著作,得益于20世纪后半叶丰富的理论探索、思想对话与多重视角,作者尤其受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研究、后结构主义、后殖民研究中“下属群体”概念等的影响,将“史料”和自己所生产的“历史”都看作是无比生动的、复杂的、开放的“过程”中的对话、商谈、记忆、建构、创造活动。《危险的愉悦》分五大部分,共15章,论述从晚清到20世纪90年代初100年间,“娼妓”问题在各个层面上如何扭结了民族意识、政治权力关系、商业和经济利益、强国方针、社会改革、民族心理、欲望和恐惧、社会性别构造等等的丰富的语义场,成为相当核心的中国政治、经济、历史和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危险的愉悦》获得美国历史学会琼·凯利妇女史著作纪念奖,这是历史学会首次将此奖项授予写美国以外地区妇女历史的作者。
2021年6月24日 已读
主要还是文本研究,包括改革开放后的部分,其实这些如果能保存在文字上的,又有几分可信度呢?书中提到的高级娼妓里的长三等等,其生活方式的描述,与今日之小艺人以及网红简直太相似了。
历史 女性 文化 海外中国研究 现代性
“红星”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日]石川祯浩 译者: 袁广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6
本书前半部分从1937年日本政府公报登载的一幅错误的“毛泽东”照片入手,追寻外界逐渐认识中国革命领袖的历史过程,以及其间所发生的误解、巧合与蓄意隐瞒。后半部分则致力于复原《红星照耀中国》的诞生过程与版本流变,详细梳理了它在中国、苏联、日本等地的历史命运,澄清了后世对于这一名著的诸多误解与不实指控。
2021年9月29日 已读
没找到日文版,读的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版本,全书分成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关于一张胖子的照片的探索,这部分很精彩,下半部分是关于斯诺的《西行漫记》的成书出版的,就逊色了很多,全说读下来,还是觉的其原版的名字有些太哗众取宠了,和书的对应关系真不大。
中国 共和国史 日本 毛泽东 海外中国研究
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 豆瓣
9.2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石川祯浩 译者: 袁广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9
《中国近代历史的表与里》收入日本著名史家石川祯浩近十余年的重要论文,集中反映他对近代中日思想交流史和早期中国共产党史的新思考,在广泛调查史料并借鉴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系列历史现象和具体细节进行缜密分析与考证,以期揭示和探讨中国近代历史的多重面相。
石川祯浩一贯主张采纳更宽阔的研究视野,充分考虑日本和西方(包括苏联及第三国际)的影响,从与世界性的思想流通、影响及运动之相互关系的角度着眼,回归历史发生现场,加深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理解。
2021年10月14日 已读
其“黄帝像”的研究还是打开了我们中国人的一扇窗的,其他的也还好,稍小部分有些则过于偏僻,知道与否其实都无关紧要,只能说历史研究有的方向越来越偏越来越脱离一般人民大众的认知了。
中共党史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政治学 日本
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 豆瓣
作者: [日]三浦国雄 译者: 李若愚 / 张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6
纵观六十六年的人生,王安石几乎每日都在与世俗之见抗争。在非难与指责中,他的生活也是惊心动魄。他的天性与现实格格不入,他心中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永远无法调和。王安石主持的新法就是从“不调和”中孕育出来的,他诗作中的落寞寂寥也与“不调和”不无关系。这是王安石一生命运的悲剧,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2021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诗人、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王安石以其主持的熙宁变法而为人所重,其生前身后,遭到无数异说纷纭的评价。本书详细叙述了北宋名臣王安石的生平与政绩,勾勒出其不同于众的思想,揭示其在“经世致用”与“归隐山林”之间的挣扎,以“天上的研讨会”/“微信朋友圈”的形式介绍了后世对王安石的不同意见。本书的特色,尤在于结合王安石的诗文叙述其一生面对外界不同意见时的艰苦卓绝,显示其在所谓举世“浊流”中傲然独立的风采,反映了王安石这位千年之前一代名相与旷世大儒波澜壮阔的人生。
虞云国(著名宋史专家、宋史研究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日本学者的这部《王安石》取镜广阔而感悟独到,笔墨生动而史实征信,引导读者在致意王安石作为独抗时流的政治改革家同时,还应领略其丰富多彩的诸般面相与立体人生。
方笑一(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三浦国雄先生的《王安石》,为我们开启了观察王安石平生功业和复杂心境的独特视角,值得一读。
2021年10月20日 已读
作者几乎是流水账一样的介绍了王安石的一生,算是了解王安石的最基础的材料,关于变法的内容不多,并且绕开了很多有争议的地方,不给读下来之后,还是能感觉到变法之难,特别是一个“迂阔”的人来主导变法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人物 传记 历史 宋史 日本汉学
施剑翘复仇案 豆瓣
The trail of Shi Jianqiao and the Rise of Popular Sympathy
7.5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林郁沁(Eugenia Lean) 译者: 陈湘静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 4
在本书中,林郁沁围绕着1935年施剑翘在佛堂射杀军阀孙传芳这一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通过对媒体、政治和法律档案的详尽调查,展示了施剑翘设法为父复仇、吸引媒体注意并争取公众同情的策略。她认为这一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轰动并激发同情,是因为它与性别规范之论争、法制改革与法外正义孰轻孰重以及国民党政府扩张威权统治等更、大的社会性问题联系了起来。在这次审判事件中人们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妇女的命运,更是“情”能否超越“法治”、挑战民国之政治权威这一更大问题。
2021年12月6日 已读
外国人写的学术著作,中国人看来隔靴挠痒感甚强,为学术而学术的意味这甚重,讲法制,应该是在法律可以发挥其公平作用的和平时期,而非军阀混战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民国年代,所以其孜孜不倦东拉西扯凑字数的作品,怎么看来也是缘木求鱼的空中楼阁。
中国近代史 传播学 历史 民国 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