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
东北游记 豆瓣 谷歌图书
IN MANCHURIA
7.8 (80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麦尔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生活在现代中国的人,都明白见证传统流失,老景翻新的感觉。在北京,也许你上周还在一条巷子里的小店吃面条,下周再去就发现那儿已经变成了一堆瓦砾。
相比之下,东北的历史还不算那么遥远。
你乘坐的火车可能行驶在以沙皇命名的铁路上;你漫步而过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葱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你走过的大道两旁种着日本赤松;树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时期各国政府的办公楼,散发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你还可以去参观溥仪的“傀儡皇宫”,看看二战时期日本关押盟军战俘的地方;你站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飞行员俯冲轰炸过的大桥上,就是站在中朝边境上,跨越了鸭绿江。
17世纪早期,东北,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在有记载的古代历史中。当时在世界的另一边,莎士比亚正在创作经典戏剧,英格兰的清教徒登陆普利茅斯岩,开始创建美国。
也许你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过往。而在我眼里,这些恰恰就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
1993年,美国的人口普查不再把农民的数量算在统计范围内,只有不到2%的美国人居住在农村。但中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大概七亿人,还住在荒地这样的乡村。不过,这个数字正在直线下降:2000年以来,中国有四分之一的乡村已经悄然消失。
我很清楚,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
2018年2月28日 已读
感觉没有上一本北京胡同写的用心和沉下来,关于东北的历史,作者是下了一番苦心的,但关于东北的现在和未来,太浮光掠影了。
东北 社会 纪实 纪实文学 译文纪实
工作漂流 豆瓣
仕事漂流——就職氷河期世代の「働き方」
7.1 (35 个评分) 作者: [日] 稻泉连 译者: 窦心浩 / 谭婉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7
“这个行业真的适合我吗?”
“保持现状似乎就是在走下坡路……”
“选择越来越少,我还能做什么?”
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终身雇用制和论资排辈的时代走向终结,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雇佣者和被雇佣者的双向选择带来的是自由,也是压力。这一时期之后进入职场的日本年轻人被称为“迷惘的一代”。
曾经,找到一份工作就意味着稳定的人生;如今,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跳槽,创业,出国深造……三十岁上下, 换跑道似乎还不太迟。年轻人以不断改变对抗不安,在职场中漂流不定,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可究竟如何改变,该漂向何方?
8位日本年轻人的职场故事
8场“迷惘一代”的生命漂流
向感叹“不懂年轻人”的经营者,以及教育学界的诸位推荐这本书。《工作漂流》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失落的一代所经历的“工作现场的现实”。
——中原淳(东京大学副教授)
读完之后,深感沉闷。……有人会说,现在的年轻人太懒散。但是,在我国的未来景象和经济状态尚不明朗的现在,这些年轻人已察觉到了切肤的危机感,这种感受为现下许多人所共有,超越年龄和就业问题,并不是能随意抛在一边的“他人之事”。
——四之原恒宪(《朝日新闻》记者,原朝日新闻社编辑委员)
2019年11月17日 已读
描写的很细致,翻译的也非常流畅和准确,但跳槽这种这么普遍普通正常应该的事情,搞的这么严重,难道不是那个所处的社会出了什么问题吗?
日本 社会 社会学 纪实 纪实文学
巨浪下的小学 豆瓣
Ghosts of the Tsunami: Death and Life in Japan’s Disaster Zone
8.4 (78 个评分) 作者: [英]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译者: 尹楠 文汇出版社 2019 - 10
☆ 豆瓣2019年度读书榜单 社科·纪实类 第一名
☆ 百道好书榜年榜·新知类 Top1
☆ 入选 界面文化编辑部年度书单 《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 《新周刊》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 季风书园年度书单 《晶报·深港书评》十大非虚构好书
·
一旦发生不幸,有些社会的第一反应就是 掩盖真相,对于这样的社会而言,《巨浪下的小学》是发人深省的一堂课。今年你再也不会读到比这本书更好的非虚构故事。——《经济学人》
·
☆ 这是一次本不应该发生的悲剧,也是一个撕开日本社会精致表象的心碎故事。
☆ 6年追踪调查3·11地震:海啸并不是问题所在,日本本身就是问题。
☆ GQ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 亚马逊 |《卫报》|《经济学人》年度好书
☆ 被誉为“灾难新闻写作未来的经典” | Amazon评分4.4/5 | Goodreads评分4.3/5
☆ 与《聊天记录》《一切皆有可能》角逐,因“新闻性和文学性高度结合”获福里奥文学奖
·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与核泄漏,是日本自二战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灾难。
这场大地震致使1.8万人遇难,只有75个孩子在老师的看护下仍不幸身亡,但其中竟有74个孩子就读于同一所学校——大川小学。为什么在全境其他学校都获救的情况下,只有这个学校没有幸免于难?悲剧本可以避免,但仅因微不足道的疏漏,84名师生葬身于巨浪之下,严密的系统和秩序成为吞噬生命的怪兽。
英国记者帕里花费6年追踪调查,还原这场令人心碎的灾难全过程,挖掘出日本秩序井然表象下暗藏的致命缺陷——海啸并不是问题所在,日本本身就是问题。
·
这场海啸像是一个骇人的隐喻,隐现着日本精致整齐表象下涌动的潜藏力量……在作者令人紧张和震撼的字句之间,游荡着一个幽灵,提醒我们:在日本富有秩序的美丽外表下,仍然存在我们看不见的力量,统治着这片土地。——《纽约时报》
长期担任伦敦时报驻东京记者英国记者理查德·劳埃德·帕里广受尊敬,他生动细致地讲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并且明智地选择退后一步,思考故事的本质。——《纽约书评》
很难想象有人能以如此洞察力讲述这一巨大悲痛及其骇人的经过。这本书将与约翰·赫西的《广岛》一同成为灾难新闻写作的经典。——《卫报》
在一张由细节编织的精密之网中,劳埃德·帕里将灾难的分析解剖与小说家的灵巧手法结合在一起……这本书记录下了大自然不可估量之力与我们可悲的缺陷。——《日本时报》
一本纯粹、心碎的真与美之书。要是能写出这么一本书,我宁愿少写四部小说。——吉姆·克雷斯,都柏林文学奖得主
2019年12月14日 已读
中文名体现不了其原名的含义,差不多相当于把整个事情给微缩了,不是《巨浪下的小学》,而应该是《海啸下的鬼魂》,作者虽然悲天悯人,但智慧不够,煽情之外缺少了那么一点点的理性。
日本 纪实 纪实文学
我的二本学生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1 (186 个评分) 作者: 黄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8
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二本及以下学生面目是有点模糊的。为了让读者真切了解二本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性现实,在书中,黄灯做了跨越时间的、空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借以考察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
书中最真切动人的,是一个个具体学生的采访日志。在这些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章节中,访谈个体向读者倾吐着他们对于高考的回望、对于城市生活的生疏、对于毕业的迷茫以及就业的慌张。在这些倾诉中,你将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社交距离、他们和这个社会的认识过程;他们与父母兄妹之间交流的阻畅、与故园乡土的亲疏;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和游戏的认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和迷失;他们对于考公务员和考研之间的权衡,对于安稳和漂泊的抉择。还有他们对自己人生还有父母、乃至国家责任的担当与跋涉。这每一个被当事人讲述出来的故事,都带着看得见的呼吸、烟尘、脚步还有凝视。在这些极为细致和具体的生命切片中,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二本学生,而是八五后、九零后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所有人。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并没有将他们彼此区分很开,反而,成为他们共享的课题。
2020年10月4日 已读
广东地区二本学生的观察,但选择的样本或者说作者的主观目的有些狭隘,几乎没有写到广州本地中产阶级家庭的学生现状,也许是因为这些学生都太没有故事了吧,所以我感觉本书的全称应该是《我的二本农村贫困学生》才符合本书内容的实质。
中国大陆 文化 社会 纪实 纪实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