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圣经隐秘事件 (2011) 豆瓣
Bible's Buried Secrets
导演: Emily Davis 演员: Francesca Stavrakopoulou / Aren Meir
【内容介绍】:
第一集 大卫王真的存在么?
他是犹太人的英雄,他是犹太人的偶像,他是基督徒心中神一样的存在,他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击败了腓力斯巨人歌利亚,他统一了以色列各部,他就是一个传说!然而,这都是真的嘛?还是圣经渲染出来的?我们一起寻访以色列石破天惊的考古遗址,寻访腓力斯人的王国遗址,歌利亚的故乡,大卫王的王国,去探寻那些圣经背后的真相……
第二集 上帝有媳妇儿么?
我们把圣经放到显微镜下,细细品读它字里行间隐藏的秘密!上帝跟破坏之神巴尔之间的斗法藏匿有怎样的秘密?上帝是最原始的神么?还是说他也是有原型的?上帝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亦或是多神中的某一个?上帝是孤独的存在?还是说,他有着之间的伴侣?他的伴侣竟然在圣经之中有所提及!!!这到底是怎么了?
第三集 真正的伊甸园
我们能否找到伊甸园?答案是肯定的!最新的论证标明,伊甸园跟人类的起源没有半点儿关系!反而是2500年前,某个人在某地发生的一次特别事件!当然了,这次特别事件被蓄意的隐藏起来。根据考古学的证据和伊斯兰教及圣经的指引,考古学家得出了颠覆整个西方世界的结论!还等什么?让我们一起步入真正的伊甸园!
2018年4月8日 看过
说是圣经,其实只是旧约部分,并且是旧约最早的开始部分,其考证方法为考古以及文本验证。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圣经,已经经过无数的修正和篡改,犹太人早期的宗教信仰已经是斑驳不清了。女主持人很漂亮,但就是不能看身材,太像个中年妇女,失望。
BBC 圣经 宗教 科普 纪录片
何以中国 豆瓣
6.7 (9 个评分) 作者: 许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3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然而这已经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最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
2015年12月17日 已读
打两星的原因是上次讲谈社那本讲远古时代的只能拿一星。
中国历史 历史 考古
考古的另一面 豆瓣
作者: 郑嘉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6
本书是考古学著作中难得一见的趣味性非常浓厚的杂文集,综合了田野、读书、考古、历史、个人情感、生活体验等多种元素,共分五辑:观物、石语、冢书、行路、谈薮。题材多样,行文冷峻,情理兼具,自成一格。
2017年3月1日 已读
虽然有些文不对题,但确实是考古人写的文章,能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也算求仁得仁了吧。很多人生感悟和人生磨难,都是古人有过的,我们能做的不过是一再的重复。
人文 文化 社会 考古 随笔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孙机 中华书局 2014 - 7
孙机先生山东青岛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以自己的讲座为基础,加以润色丰富,形成《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的十个方面,如饮食、冶金等等。书中 的线图为孙先生亲手绘制,很多内容都经孙先生起例发凡,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入门者更是浅显易懂。
2018年1月21日 已读
好书,但难读,难读的原因不在于作者,而在于对读者要求的知识太多太杂,包括化学物理文字甚至音乐理论功底。所以书是很好的书,读不懂或觉得无趣的就是自己功力不够了,怨不得别人。就古代而言,中华物质文明的确是领先的,如果连这个也否认就基本上不属于实事求是了。
中国 历史 学术 文化 文化史
秦汉名物丛考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王子今 东方出版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2016 - 1
本书是作者对古代文献中有关名物多年研究之成果的汇集。
研究对象以秦汉时代为主,包括社会物质生活中所见饮品(如“清酒”“薄酒”“浓酒”“麴”“乳”“马湩”等)、食品(如“盐菜”“酱”“豉”“枣脯”“膏饼”“黄豆”等)、饮食器(如“筩”“合卺杯”“犀角杯”等)、日常器用(如“蒋席”“皮席”“葌席”“胶”“人鱼膏”等)、住居形式(如“复壁”“椽头饰”等)、服饰(如“赤帻”“行縢”“偪胫”等)、儿童玩具(如“鸠车”“竹马”等)、兵器战具(如“连弩”“马甲”等)、交通器物(如“行囊”“行橐”“流马方囊”等)。这一成果,将有益于推进秦汉社会生产史和社会生活史的认识。
2019年5月7日 已读
太过于学术,并且电子版也没有配图,简直差不多就相当于靠想象,想想几千年后,人们开始考证我们现在使用的方方面面,比如麻辣烫,鸡尾酒甚至iPhone各代的区别,其实也还是蛮无聊的。
名物 名物学 文化 考古
逝者的面具 豆瓣
作者: 郑岩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2
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种种的假设,见于制度、宗教、仪式和书写,更直接呈现于墓葬之中。墓葬既是安置死者肉身的处所,又是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品的集合体,还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在生死这个最大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下,以物质的材料、造型的手法、视觉的语言,所营造的具有终极价值的艺术作品。本书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方法,从各个角度描述和阐释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墓葬材料,力图使这个幽暗的角落在中国艺术史上展现出特有的光芒。
中国自古就有一种观念——视死如生,即侍死如侍生。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彻底完结,而是在另一个世界得以延续,由此留下众多的墓葬艺术,构筑起纷繁的地下世界。它们在千百年的岁月里绵延至今,又不断变迁。本书以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墓葬艺术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众多墓葬所包含的丰富信息,试图揭开那些逝去的面具,向读者展示出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先民对自我灵魂的深刻认知。
2019年10月7日 已读
主要研究着重于汉唐期间的古墓壁画和雕塑为主,差不多相当于打开了艺术的另一扇门,作者长年在山东工作学习,所以研究方向山东出土的为多,比如王阿命那篇,都是一般的研究者不容易着眼的东西,可谓小中见大了,语言比较偏学术,应该更通俗一些就更好了。
墓葬 考古 考古学 艺术 艺术史
从历史中醒来 豆瓣
作者: 孙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8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作者孙机新作
文物学家、考古学家孙机叙谈古代文物,唤醒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千 年古物,讲述古代社会生活,把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大众。
作者在文物研究、鉴定方面造诣深湛,擅长运用文物与文献相互契合的方式和晓畅的文笔,一器一物,揭示起源与演变;既有宏观的鸟瞰,更有细节的发明。举凡历史时期的动物、饮食、武备、科技、佛教艺术,乃至杂项等中国古文物,一一复原岁月侵蚀下模糊乃至消逝了的历史场景,帮助读者通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本书以饶有兴味的专题立篇,考证得出的结论固然令人信服,剀切从容、剖肌析理的过程,也同样引人入胜。雍容平易之文,而时挟攻坚折锐之风。书中用到的数百幅线图,皆出自作者手绘,严整精细,画面生动,图文相辅,涉笔成趣。
2019年11月9日 已读
一个好的历史学家,还要是一个好的植物学家动物学家建筑学家画家,甚至还要会酿酒以及会磨豆腐,太太太不容易了,这就是这本书满分的原因。
历史 名物 孙机 文化 文化研究
问彼嵩洛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耿朔 / 仇鹿鸣 中华书局 2019 - 5
本书以一群出色的青年学者的嵩洛学术游为主线,串起中原大地的名胜古迹,以人文景观为主,非泛泛而谈的游记,而是真正挖掘名胜蕴含的历史意义。因是学术游,行程中多获当地考古所或相关高校院系支持,得以参观不对外开放但极珍贵的文物或考古现场,获取最新考古发现和一手材料。9篇文章或全 面介绍考察过程,或就旅途中涉及之某一具体文物专门论述,或就中原地区的历史地理展开讨论,涵盖文学、历史、考古、美术等多个专业,展现出跨领域联合考察的独特价值,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可读性。
书中配有多幅图片,既有珍贵史料,也有旅途实景,更有结合新科技手段的无人机航拍,从而与传统文献结合,彼此印证,互为生发,衍生出新的学术意义。
为保证文物图片的还原度,并提升阅读愉悦感,本书采用进口艺术纸全彩印刷,大量美图独家呈现。
2020年1月21日 已读
作为河南人,读完此书的感觉就是真的不想去这些地方寻古了,首先是被毫无美感的照片所厌弃,其次是被毫无文采的文字所嫌弃,最后是被没有可看的文物所抛弃。
这本书起到了别的游记而不能起的省钱作用,也算是功劳意见。
历史 旅行 考古 访古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