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看名画的眼睛.1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日)高阶秀尔 译者: 范钟鸣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5 - 2
在这本《看名画的眼睛1》中,作者选择的15幅名画都是从文艺复兴到近代西方美术史的代表之作,在介绍画作本身含义及画家生平的同时,还力求把产生这些伟大杰作的西洋文化历史背景阐述出来,以此帮助人们从多个角度加深对这些优秀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图文并茂的形式也让读者能更细致地观察这些画作的细微之处,仿佛就站在图画面前,亲眼品鉴传世佳作的无穷魅力。
2017年2月12日 已读
和中野京子的书相比,本书更侧重于专业性和艺术性,对八卦和故事性基本没有描述,因此可读性就差很多。
文化 绘画 艺术 艺术史
看名画的眼睛.2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日)高阶秀尔 译者: 范钟鸣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5 - 3
在这本《看名画的眼睛.2》中,作者选择的15幅名画都是从文艺复兴到近代西方美术史的代表之作,在介绍画作本身含义及画家生平的同时,还力求把产生这些伟大杰作的西洋文化历史背景阐述出来,以此帮助人们从多个角度加深对这些优秀作品的理解和鉴赏。图文并茂的形式也让读者能更细致地观察这些画作的细微之处,仿佛就站在图画面前,亲眼品鉴传世佳作的无穷魅力。
2017年2月13日 已读
本书的翻译初版于1987年,此次是30后的再版。相比较现在的译者,还是30年前的译者功底深专业知识丰富。相比较本系列的第一本,第二本偏重于印象派野兽派抽象艺术派的画作,选题有作者的喜好,但需要经过解说才能欣赏的美,本身就是一种缺憾吧。
文化 现代 绘画 美术 艺术
初见卢浮宫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中野京子 译者: 王健波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6 - 9
本书将视野限定在卢浮宫内, 精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17幅作品进行讲解.通过对画面细节的分析, 引申出一段结合历史风俗, 社会文化, 人文风貌的背后故事, 不但使读者对艺术作品有了更为立体生动的感知, 积累一些必要的历史史实和艺术知识, 还通过叙述总结出一些欣赏艺术作品细节的小窍门,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 不自觉地将作者说画的思路运用到自己的欣赏过程中.
逝者的面具 豆瓣
作者: 郑岩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2
古人对于死后世界种种的假设,见于制度、宗教、仪式和书写,更直接呈现于墓葬之中。墓葬既是安置死者肉身的处所,又是建筑、绘画、雕塑和工艺品的集合体,还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在生死这个最大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下,以物质的材料、造型的手法、视觉的语言,所营造的具有终极价值的艺术作品。本书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方法,从各个角度描述和阐释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墓葬材料,力图使这个幽暗的角落在中国艺术史上展现出特有的光芒。
中国自古就有一种观念——视死如生,即侍死如侍生。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彻底完结,而是在另一个世界得以延续,由此留下众多的墓葬艺术,构筑起纷繁的地下世界。它们在千百年的岁月里绵延至今,又不断变迁。本书以两汉至唐宋时期的墓葬艺术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考古学与美术史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众多墓葬所包含的丰富信息,试图揭开那些逝去的面具,向读者展示出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生”与“死”的哲学思考,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先民对自我灵魂的深刻认知。
2019年10月7日 已读
主要研究着重于汉唐期间的古墓壁画和雕塑为主,差不多相当于打开了艺术的另一扇门,作者长年在山东工作学习,所以研究方向山东出土的为多,比如王阿命那篇,都是一般的研究者不容易着眼的东西,可谓小中见大了,语言比较偏学术,应该更通俗一些就更好了。
墓葬 考古 考古学 艺术 艺术史
拱尖天堂 豆瓣
作者: 王南 新星出版社 2020 - 6
本书是王南“建筑史诗”系列的第十本,主角是哥特建筑——中世纪乃至整个西方建筑史的一大高峰。
“如果说罗曼时期已是黎明前的曙光,那么哥特时期完全就是一场光芒万丈的日出。”
从西方建筑史的角度看,接替中世纪罗曼时期修道院教堂的,是由一系列主教大教堂组成的哥特时期伟大建筑杰作。这些大教堂除了建筑本身无与伦比外,更是荟萃中世纪最杰出的雕刻、绘画,以及彩色玻璃、金属、象牙等诸般工艺于一身。哥特大教堂由是成为中世纪文化艺术的总结晶。
欧洲数以万计的哥特教堂虽然千差万别,但又有着独属哥特的统一体征。《拱尖天堂》对哥特大教堂世界的巡礼,大致遵循历史演进的脉络展开:哥特教堂于法国发源,之后英国、西班牙迅速跟进并加以发挥,古典建筑文化深厚的意大利和罗曼建筑发达的德国,逐渐接受其影响,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哥特风格,尤其是德国,成为哥特建筑最后的坚定守卫者。王南采用了一种新的写法,以法国盛期哥特教堂的代表作沙特尔大教堂为“标准器”,方便代入欧洲各地哥特建筑的不同个性特征,更好地理解哥特世界的参差多态。
哥特建筑魅力究竟何在?王南在书中不仅剖析建筑的结构技术,还进一步探讨其宗教内涵。尖拱、肋拱顶和飞扶壁,这三把结构利器“三剑合璧”,带来哥特教堂的建筑革命——用尽可能少的材料,营造尽可能宏伟崇高的空间。由尖拱结构营造向上升腾的空间,与仿佛来自天国的瑰丽光线相结合,构成哥特大教堂的精神超越之感。
从哥特大教堂的建造来看,伟大的哥特建筑都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欧洲各地大山的石头,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城镇与乡村,并被匠师垒砌、雕琢,历经数百年,最终成为一片石头的纪念碑林。可以说,它们都是中世纪建筑匠师与基督教会默契合作的产物。
2020年6月25日 已读
从我这个普通读者的角度而言,本书是这个系列里写的最差的,差的原因在于对建筑的描述过多,而再多的文字描述都比不过视觉的冲击力。
虽然作者在后记里说哥特建筑是他的最爱,但这些文字里真的看不出来,只能看出来写的很疲惫,很担心这套建筑系列的后续作品,因为本书已经有些强弩之末的感觉了。
历史 哥特 建筑 王南 艺术史
绘画当为奇迹 豆瓣
作者: 李树波 2015 - 4
《绘画当为奇迹》中描写了八位画家:弗朗切斯卡、勃鲁盖尔、卡拉瓦乔、委拉斯开兹、蒙克、科柯施卡、罗斯科与奇塔伊。八篇文章曾发表于往期《读库》(2007-2012年),这次重新修复图片,增补图注,集结成册。李树波也为本书撰写了后记,讲述她书写这八位画家的初衷。
在李树波笔下,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大师和天才,而只是些有着平凡心思的普通人。他们的悲怆艰辛里携夹着丑闻与情史,在得到荣耀光环之前也曾踟蹰不决前途未卜。
没有艺术史的帮助,不可能鉴赏一幅画,但却可以窥探一位艺术家。书中描摹这些画家生活的时代和创作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通过讲述人,来讲述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绘画史,带来传统艺术审美之外的营养。
书中除了作者细腻的文字,还附有九十九幅插图,生动呈现了八位画家的浓郁之作。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45240520830
2021年3月4日 已读
本书能出版发行,我觉得也是个奇迹,文字功底很差,内容又没有趣味,太多曲高和寡的内容,不得不承认这果然是博士写的东西,硕士都看不懂啊。
中国 绘画 艺术 艺术史 读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