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
东北游记 豆瓣 谷歌图书
IN MANCHURIA
7.8 (80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麦尔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生活在现代中国的人,都明白见证传统流失,老景翻新的感觉。在北京,也许你上周还在一条巷子里的小店吃面条,下周再去就发现那儿已经变成了一堆瓦砾。
相比之下,东北的历史还不算那么遥远。
你乘坐的火车可能行驶在以沙皇命名的铁路上;你漫步而过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葱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你走过的大道两旁种着日本赤松;树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时期各国政府的办公楼,散发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你还可以去参观溥仪的“傀儡皇宫”,看看二战时期日本关押盟军战俘的地方;你站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飞行员俯冲轰炸过的大桥上,就是站在中朝边境上,跨越了鸭绿江。
17世纪早期,东北,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在有记载的古代历史中。当时在世界的另一边,莎士比亚正在创作经典戏剧,英格兰的清教徒登陆普利茅斯岩,开始创建美国。
也许你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过往。而在我眼里,这些恰恰就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
1993年,美国的人口普查不再把农民的数量算在统计范围内,只有不到2%的美国人居住在农村。但中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大概七亿人,还住在荒地这样的乡村。不过,这个数字正在直线下降:2000年以来,中国有四分之一的乡村已经悄然消失。
我很清楚,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
2018年2月28日 已读
感觉没有上一本北京胡同写的用心和沉下来,关于东北的历史,作者是下了一番苦心的,但关于东北的现在和未来,太浮光掠影了。
东北 社会 纪实 纪实文学 译文纪实
工作漂流 豆瓣
仕事漂流——就職氷河期世代の「働き方」
7.1 (35 个评分) 作者: [日] 稻泉连 译者: 窦心浩 / 谭婉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7
“这个行业真的适合我吗?”
“保持现状似乎就是在走下坡路……”
“选择越来越少,我还能做什么?”
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终身雇用制和论资排辈的时代走向终结,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雇佣者和被雇佣者的双向选择带来的是自由,也是压力。这一时期之后进入职场的日本年轻人被称为“迷惘的一代”。
曾经,找到一份工作就意味着稳定的人生;如今,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跳槽,创业,出国深造……三十岁上下, 换跑道似乎还不太迟。年轻人以不断改变对抗不安,在职场中漂流不定,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可究竟如何改变,该漂向何方?
8位日本年轻人的职场故事
8场“迷惘一代”的生命漂流
向感叹“不懂年轻人”的经营者,以及教育学界的诸位推荐这本书。《工作漂流》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失落的一代所经历的“工作现场的现实”。
——中原淳(东京大学副教授)
读完之后,深感沉闷。……有人会说,现在的年轻人太懒散。但是,在我国的未来景象和经济状态尚不明朗的现在,这些年轻人已察觉到了切肤的危机感,这种感受为现下许多人所共有,超越年龄和就业问题,并不是能随意抛在一边的“他人之事”。
——四之原恒宪(《朝日新闻》记者,原朝日新闻社编辑委员)
2019年11月17日 已读
描写的很细致,翻译的也非常流畅和准确,但跳槽这种这么普遍普通正常应该的事情,搞的这么严重,难道不是那个所处的社会出了什么问题吗?
日本 社会 社会学 纪实 纪实文学
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弋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5
★ 小说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弋舟的非虚构作品。
★ 一年多的田野调查,寻访了数十位生活在乡间和城市的孤寡老人,记录了老人独居的生活状态,写成《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
★ 豆瓣阅读高分连载,感动了百万读者。
★ 空巢老人生活上的孤苦无靠,精神上孤独无依,对于一个有着父慈子孝传 统伦理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文理想的中国人来说,老无所养和老无所依就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一个关于文化精神命脉的诛心之痛。
★《空巢》写空巢老人的忧伤、子女在他乡的现状,有现实感,困惑感。既有一种直抵心灵、人文关怀的精神品质,又有一种诗性的文笔和乡间话语的生动再现。
2020年8月2日 已读
如果看到未来的自己,但也是没办法,什么叫民族性,不管你身在何处,也逃离不了的老后的孤独。
弋舟 社会学 老龄化 非虚构
我的二本学生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1 (186 个评分) 作者: 黄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8
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二本及以下学生面目是有点模糊的。为了让读者真切了解二本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性现实,在书中,黄灯做了跨越时间的、空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借以考察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
书中最真切动人的,是一个个具体学生的采访日志。在这些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章节中,访谈个体向读者倾吐着他们对于高考的回望、对于城市生活的生疏、对于毕业的迷茫以及就业的慌张。在这些倾诉中,你将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社交距离、他们和这个社会的认识过程;他们与父母兄妹之间交流的阻畅、与故园乡土的亲疏;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和游戏的认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和迷失;他们对于考公务员和考研之间的权衡,对于安稳和漂泊的抉择。还有他们对自己人生还有父母、乃至国家责任的担当与跋涉。这每一个被当事人讲述出来的故事,都带着看得见的呼吸、烟尘、脚步还有凝视。在这些极为细致和具体的生命切片中,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二本学生,而是八五后、九零后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所有人。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并没有将他们彼此区分很开,反而,成为他们共享的课题。
2020年10月4日 已读
广东地区二本学生的观察,但选择的样本或者说作者的主观目的有些狭隘,几乎没有写到广州本地中产阶级家庭的学生现状,也许是因为这些学生都太没有故事了吧,所以我感觉本书的全称应该是《我的二本农村贫困学生》才符合本书内容的实质。
中国大陆 文化 社会 纪实 纪实文学
读库2101 豆瓣
7.5 (11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主编 新星出版社 2021 - 2
1999年,在外打工七年的田维堂回到贵州老家结婚生子,当农民种地的日子过得依然艰难。一年多后尝试做生意、当学徒,并不顺利,2003年初,怀揣着“赚够一万块钱就回家”的梦想去了上海闯荡。在《上海浮生》里田维堂回顾了自己一家三口在上海生活的九年光景,从跑户外广告到卖保险做房产中介,再到报社的广告部,还去参加电视台的海选节目,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在上海的经历可谓丰富多彩,在一家人觉得日子有奔头的时候,因为孩子的上学问题,举家回乡。
山西人刘涛喜爱收藏旧纸片,民国名片是他收藏的一个门类。2015年8月,他购得两册民国早期名片,名片的主人叫张振鹏,字凌霄,山西离石人,民国初期曾任临县第四区行政长兼警佐。此后,刘涛多方打听并实地走访,顺藤摸瓜搜集资料,用这批三百五十人的四百枚名片串联出一位民国基层官员的“朋友圈”通讯录,进而梳理出他的为官轨迹。《百年前的交游》对了解民国初期山西的历史状况、民众的社会生活和特定的时代风尚或有助益。
2020年11月27日,诗人老木(刘卫国)去世,享年五十七岁。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编选的《新诗潮诗集》,被广大诗歌读者和诗歌研究者一致公认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最权威、最经典的“中国现代诗歌第一选本”,对中国现代诗坛影响甚大。2018年3月,姜红伟曾就诗集的编选和出版对老木进行采访,《诗的奇迹》记录下了这段宝贵的诗歌史。
张宏杰在《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自序里说,对于“写历史”的人来说,“皇帝”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题目,后来他有了机会在专栏里解读中国帝王,陈列中国人在皇冠重压下的各种表情,其中的“杨广”一篇,正是《大业》的前身。隋炀帝杨广可以说是古往今来被历史学家侮辱和损害的人中最严重的一个,张宏杰笔下的杨广,曾竭尽全力、机关算尽地夺取了皇冠,然后又狂喝酣饮权力之酒,毫无节制地榨取皇冠给他带来的快乐,终于死于权力之酒的酒精中毒症。
《心病》是余凤高《疾病入画》《不可言说之病》(参见《读库1805》《读库1903》)的续篇,讲述了艺术史上与五种病症——相思之疾、一夜白头、白内障、忧郁症以及自闭症相关的绘画作品背后的故事。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艺术家的创作密码会被慢慢解读,而对闭症儿童的天才及其神秘等诸多问题,科学家至今仍然没有搞清楚。
现在讲小说史,特别看重《三国演义》开山之作的意义,古代文人的看法却大不相同。后者的认知里有一条完整的鄙视链:史书>不可以虚构的“小说”>可以虚构的“传奇”>长篇章回小说和短篇白话小说,而在处于底端的长篇章回小说内部,《三国演义》得到的评价非常有趣。刘勃在《文化人黑〈三国演义〉》遍举不同时代文人对《三国演义》的批评和赞美,倾向认为它是史传传统排挤民间传统的产物。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出生于英国,早年学数学,去美国后转行做物理,可以说,他终其一生都在试图打通各种“看起来毫不相关的”方法和领域,同行给他的评语是,“他也许会犯错,但从不乏味”。《戴森印象记》是2020年戴森去世后,科普作家卢昌海写的纪念文章,他自己阅读所得的“戴森印象”:由现实而梦幻,越来越梦幻……
2021年5月6日 已读
比较喜欢的一期读库。《上海浮生》发生的地点就在我住的附近,也是浮华背后的底层故事,你看不见则不代表着他不存在,我想也只有读库才会发这样的没有流量没有话题,但充满了真实的细节的农民作家的文字。
mook 中国 张立宪 文学 读库
东京贫困女子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8.3 (128 个评分) 作者: [日]中村淳彦 译者: 傅栩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8
Literature Publishing Pub 2021-07-01 288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In an interview for this book. there are young girls who are forced to enter the custom industry before the entrance ceremony. and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who ...
2021年11月4日 已读
写的很好,几乎就是目前日本现实的反应,但作者的意识还是太狭窄,虽然这是一个个微观的群体现象,其实背后无非是宏观日本经济日渐萧条在个体上的反应而已,如同泰坦尼克的沦陷,被抛下船的永远是最底层的人民。如何解决?除了最基础的国富民强之外,只能让社会堕落的慢一些罢了。
女性 文学 日本 纪实 非虚构
高中生穷忙族 豆瓣
高校生ワーキングプア:「見えない貧困」の真実
6.8 (23 个评分) 作者: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马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8
“明明还是孩子,却被逼成了大人”
无法安心学业的高中生
日本现代贫困的缩影
————————————
在日本,
每7个未成年人中就有1人处于“贫困状态”,
每2个大学本科生中就有1人申请奖学金。
————
高中生穷忙族在外打工挣钱、在家忙于家务,哪怕成绩优异,靠借贷型奖学 金完成学业,也可能因债务压力而陷入更深的贫困。
然而,即便拿出确凿的数据,认为“贫困并不存在”的人依然随处可见。
“哪里穷了!这不是还用得起智能手机吗?”
“衣服不也是干干净净的吗?”
“明明还有过得更艰难的人,真矫情。”
为让“看不见的贫困”可视化,NHK特别节目录制组展开了日本全国范围内的采访和跟踪调查,用数据和实地采访还原出真相,将现代贫困的根深蒂固性一览无遗地暴露在大众面前。
2021年11月5日 已读
不愧是NHK的节目,与小报记者写的《东京贫困女子》不同,如此悲惨的现实也能非常的正能量,并且选择的都是完美受害人的主人公,没有援助交际没有任何的精神疾患,仿佛加了一层正能量的滤镜,终究还是摆脱不了日本社会越来越贫困化的现实。
教育 日本 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社会 社会学
横滨玛丽:被遗忘的真实 豆瓣
ヨコハマメリー
作者: 中村高宽 译者: 王众一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1 - 3
一度活跃在横滨街头的白妆老妓玛丽,因其特异的妆扮、扑朔迷离的身世成为一代街头传奇,融入战后一代横滨人的记忆。尔后,随着城市的变迁以及玛丽年纪渐老,她从街头黯然消失。本书以玛丽为视角展开,具有以下特色:
一、一部边缘小人物的个体生命史
本书的中心人物玛丽,是生活在城市间隙的人群中的一个,是有别于所谓遵守公序良俗市民的另类存在。这类边缘小人物无时无刻不与城市发生着联系,却又游离于主流城市叙事之外。他们身上所发生故事,所经历过的人生,往往淹没在宏大叙事之中,成为历史尘埃,不被记取。本世纪以来,史学界倡导书写对象不应仅限于王侯将,还应当更多地着眼于普罗大众,进入微观史学的写作,重新发现历史中鲜活、灵动的“人”,深挖细节描摹他们寻常的欢愉与哀痛,进而镂刻出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群体,解读他们生存时代的社会与历史。本书所关注的对象,显而易见是契合这一潮流。
二、一部女性战争史
战争是野心与权谋的产物,而其代价却需要每个具体的人来承受,包括身赴战场的战士与身处后方的平民。1952年,来到横滨、横须贺一带谋生的玛丽,正是那场战争的产物——一个战后艰难时期与男人们周旋,并顽强地生活过来的娼妓。诚如书中所言,通过玛丽的经历能感知真实的昭和时代,“这是一部不用讲大道理的历史,一部拥有独特视角的女性战后史”,“她的故事令我对于战后史讲述这种形式产生了生动的既视感”。
三、日本近现代史的缩影
虽说本书是追寻小人物的生命历程,但中村将其置于宏大的横滨的城市变迁,日本近现代历史进程的背景中进行叙述。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将军率领舰队经上海驶入日本江户,史称“黑船来航”,是为日本近代史的开端。日美签订《日美亲善条约》之后横滨开埠,这使得横滨成为负有现代日本之名的城市。开埠后的横滨港人口聚集,商业兴盛,“风俗业”也随之兴起,并持续发展。二战后,横滨稳稳地抓住了经济成长的机遇期。玛丽在横须贺、继而来横滨“找活”,也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而待横滨继续转型成吞吐集装箱货船的现代化国际性大港口之后,玛丽经常出没的伊势佐木町和马车道的店铺等亦完成了老一代人退出,新一代人登场的过程,玛丽也离开这个城市。玛丽的半生可谓与昭和时代交织展开,其经历是一段日本的近现代史的缩影。因此,以玛丽在横滨的际遇为视角,将横滨这个不断膨胀的现代城市的变迁一一呈现,一幅日本近代史的画卷由此打开,那么,历史不再是史书上冰冷干瘪的文字,是既立体又有温度的故事。
四、写作手法独特
本书从都市传说开始,通过访谈那些与玛丽打过交道的人们娓娓道来他们与玛丽交往故事,勾画出徐徐浮现出来的人物轮廓,中村导演追寻真实的玛丽,层层拨开玛丽的神秘面纱,叙事极富画面感,可读性极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玛丽身份低微,职业不够体面,经常遭到驱赶,但整个书的基调并不灰暗,而是充满温情。譬如即便玛丽生活困顿,但仍然保持着一颗慈悲之心去接济贫苦的“客人”,而在玛丽居无定所之后,一些横滨绅士是为让玛丽能在床上安睡一晚而接受玛丽的“邀请”。譬如对这些另类绝非如洁癖般赶尽杀绝,而是接纳并包容了他们的横滨。尤为令人动人的元次郎与玛丽跨越三十三年的友谊。这些无不展现小人物富有生命韧性与个体尊严,弱小而不失光辉的一面。
本书兼具微观的对象与宏观的视野,将宏大的时代背景,寓于小人物的故事之中,既有有深度,又有可读性,是难得的佳作。
2021年11月7日 已读
其实写的不好,整体太过于啰嗦,不知道是原文还是翻译的问题,玛丽作为主角的文艺作品,以前也有过,切入点都是一个人一座城和一段历史,不由得感叹,其实90年代还是去古未远的年代,而同样的现在,什么都留不下了,记忆历史似乎都是虚幻的存在。
历史 文化 日本 纪实 非虚构
殿军 豆瓣
しんがり:山一證券 最後の12人
7.4 (8 个评分) 作者: [日]清武英利 译者: 王家民 / 王秀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7
“别了,日本股份公司”
2600亿非法债务曝光
百年名企猝然倒闭
日本泡沫经济时代金融界乱象
获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
——————————
1990年代的日本,随着泡沫经济破灭,利益输送、损失补偿、账目转移等违规操作盛行的金融界开始自食恶果。
1997年11月,日本四大 证券公司之一的山一证券突然宣布“自主废业”,近万名员工一夕失业,引起日本乃至国际金融界的轩然大波。2600亿日元的账外债务是其垮台的直接原因,百年名企的商誉毁于一旦,日本中央政府财政机关大藏省也拒绝提供援助。
如此大规模的非法债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产生于何时?是谁的决策? 又是怎样被隐瞒的?
山一证券人人自危、急于逃离沉船之际,有12名职员坚守到了最后,顶住各方压力,展开前所未有的公司内部调查,揭露高层长达6年的违法事实。
他们被称为山一的“殿军”。
2021年12月23日 已读
想要了解日本的大公司是怎么堕落怎么争斗怎么不思进取怎么互害的,本书倒是个非常好的例子,有些问题是全球金融界通用的,而有些是日本企业的顽疾,过去有现在有以后还是会有。但书中的有些价值观,真的只能说明日本人真的没有是非观的,只要习惯和不习惯。
上海译文 日本 犯罪 社会 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