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k
读库2004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主编 新星出版社 2020 - 9
2017年1月24日-28日,2018年7月22日-30日,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摄制组两次跟随阿来回到故乡阿坝嘉绒藏区,导演张同道与作家边走边谈,完成了一次对故乡与记忆的回望。《阿来和他的嘉绒藏区》是这两次访谈的整理稿,也是这个系列的第四篇(毕飞宇、贾平凹和迟子建的访谈参见《读库1803》《读库1806》和《读库1902》),纪录片已于2020年7月播出。
从梭磨河边的穷小子到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文学是阿来自我教育的途径,“把我从一个简单的急于求成的人,变成现在可以不慌不忙,处变不惊,用非常平静的态度来感受这个世界”。自然、历史、宗教、人性与个人实践错杂交融,在阿来的回忆中舒展开来,故乡由此生出一种新的内涵:“其实故乡也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投影,写故乡也是写自己。如果敢于真实地写出故乡的面貌,也是对自己的一个真实认知的过程。”
京剧《战宛城》在历史上曾被历代官府称为“淫戏艳曲”,是一出“粉戏”,官方将此戏定性为“宣扬淫毒奸杀者”。在戏台上同时展现战争场面和寡妇思春,需要高水平的场景布局、舞台调度以及表演功力。吴钢在《“粉戏”新演》中记录了1981年该戏首次恢复演出时的场景,定格了袁国林、陈永玲等演员极富神采的时刻。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动用全军对苏联发起闪电进攻,苏联的坦克装甲车辆呈现出劣势,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面对如此局面,苏联红军指战员转换策略,逐步有组织地改装、修复缴获的德国坦克和自行火炮,将其用于作战,渐渐扭转劣势,最终实现了苏德战争的胜利。徐辰的《红星照耀铁十字》用详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历史图片讲述了这段搜寻敌军坦克的战争插曲,既体现了历史与战争的残酷,也彰显了人的智慧和力量。
2019年7月,筹备六年、投资七点五亿的电影《阿修罗》上映,三天后票房只有四千多万,随后主动撤档。从满怀野心到全盘失控,这部电影从侧面见证了中国电影业泡沫的破碎。在乐观情绪弥漫的2014年,制片人杨真鉴试图效仿好莱坞“创世”,做真正的视效大片,希望借此激发空前的市场反应。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团队、资金、难度、内容等一系列未曾预料的问题凸显出来,剧组走向失控的深渊,最后只能潦草收尾。作者王宇在《大片泡沫》中深度采访了各环节主创,完整细致地呈现出《阿修罗》的整个崩盘过程,同时深入地剖析了大片制作背后的种种复杂细节。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伦敦暴发过一场严重的霍乱疫情,医生约翰·斯诺用空间统计和大数据挖掘的方式解除了这场危机。在疾病病菌理论尚未建立的年代,斯诺用科学的方式开启了历史先河。晨星的《在花木掩映也唱不出歌声的枯井里》挖掘了这段百年前的抗疫故事,与当今现实形成微妙的呼应。
现代生活深受数据统计的影响,但看似客观的数据背后可能隐藏着诸多谎言。《用真实的数据来骗你》可以看作出版于1954年的《如何用统计撒谎》的读书笔记,用详实的案例梳理和分析了数据统计中的种种陷阱。
《诗人的“精神指纹”》探究了“文革”时期一首流行诗《献给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勇士》的作者之谜。这是一首非常狂热的政治幻想诗,一方面集中表现了整个红卫兵群体在1967年至1978年期间的一种“梦境”,另一方面又透着一种中国人曾经的豪气和现在已消失殆尽的狂热。杨浪通过文本对比去判断和寻找这首诗的作者,不断咀嚼那个时代。他想追问的是,那种真实存在过的集体疯狂,就真的这么被忘记了吗?
2020年11月9日 已读
文章都挺不错的,除了最后一篇,当然我也可以理解为其用意和角度都更偏向于那一代人的结果,阿来的开头不错,期待已经编完的刘震云。
Mook 张立宪 文化 读库
读库2006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主编 新星出版社 2021 - 1
德国作家布克哈德·施皮南在《书情书》中讲述了爱书之人对于纸质书的迷恋。他开篇明言,自己“不想挖空心思去搜罗各种新鲜的理由为纸质书辩护”,而事实上,在神经科学与心理学领域,业已存在大量研究证实了纸质书的种种优点,只是这些并不新鲜的科学结论并未充分面向大众传播。喻柏雅(@私享史)在《纸质书何以延续至今》中探讨阅读和记住一本书所涉及的各种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机制,从中对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差异及优劣进行比较,最后指向那个终极问题:在数字阅读越来越流行的今天,如何看待纸质书与电子书的未来。
2017年9月13日,2017年11月4日-6日,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摄制组分别在纽约、河南省延津县西老庄村和塔铺中学,与刘震云进行现场访谈。导演张同道跟作家聊故乡,聊文学,共同梳理作家的写作脉络。
刘震云写过很多故乡的作品,他迷恋结构的力量和质朴的写作,认为结构能充分显示作家伟大的创造性,而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比丰厚还要多的意蕴很难。作者就是要听那些说话没地方的人,被世界忽略的声音,他在这个世界上听到了什么,想说什么,想替谁说什么,后面有极大的、整个世界的沉重的、欢乐的、愤怒的、无言的,像地下的火浆一样的力量和背后的道理。
康泰森是一名摄影记者,从八十年代开始就喜欢到街头巷尾拍照,混迹在人群中,低调、不张扬、静心观察、迅捷出手,获取心仪的瞬间。他认为,纪实摄影作品就是随着年代的久远而越看越有味,他想拍出老百姓的精气神儿,尽量把小事拍得风趣、幽默并有些内涵。《日常有戏》里选登了康泰森从2009年到2018年十年间拍摄的三十余张生活小品,展现他眼中有趣又具有当代特征元素和符号的生活场景。
邹来权老人是辽宁丹东人,在《战火边的童年》中回忆了七十年前自己六七岁时,抗美援朝期间在国内大后方的生活。钻防空壕躲飞机、帮志愿军缝改衣服、搞卫生大扫除、吃饭上学唱儿歌写慰问信……都是生活琐事,却又温暖无比。
田宏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跟“网贷”扯上关系,直到2018年6月的一天,他从成都回西安,进家门只看到女儿一人在家,老婆不辞而别跋涉千里去“买菜”。《网贷深渊》里记录了田宏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如何从网贷的局外人到救援人,从深陷其中到崩溃绝望,从抑郁麻木到生死挣扎,再到重回阳光下的过程。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场方程完全基于思想实验,是物理学最有魅力的方程之一,在其发表一百年后,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终于第一次探测到引力波。当年爱因斯坦曾困惑于宇宙空间和引力场模型缺乏合适的数学语言,后来发现问题几乎六十年前就已被德国数学家黎曼建立的非欧几何所解决。贾辉军从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里的第五公设入手,讲述经由一代代数学家的不懈努力,非欧几里得几何学何以萌芽并发展。
《正确的“天足”与“天乳”》是收藏家王宇清借由自己收藏的清末民初月份牌广告画,对民国初期兴起的“劝禁缠足”(天足)和“禁革束胸”(天乳)风潮的另类解读,月份牌画这一常见物品,如何体现又迎合着时代思潮。
2021年2月11日 已读
很难得,难得的一期读库里所有的文章的主题都感兴趣还能都读的下去,堪称近年里质量最高的一期读库。刘震云的主题好,丹东抗美援朝的主题好,纸质上的主题更好,网贷那篇软弱的主人公的选题更好,这些好的选题给了我们对2021年的读库更好的期望。
Mook 刘震云 张立宪 读库 随笔
读库2100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2021 - 2
《读库》每年推出一册00号,不公开发行,仅供内部流通之用。
与此前已经出版的《读库0600》、《读库0700》、《读库0800》等00期一样,《读库2100》是自《读库2000》至《读库2006》的目录索引和内容简介,供大家检索之用,也可了解一些稿件背后的人物和故事,还有2020年读库组织的和相关的讲座精华纪要以及编辑手记。对于那些第一次听说《读库》的朋友来说,也算是一个了解这套丛书的窗口。
2021年5月3日 已读
书的重点是“南通”,即好多篇文章都在讲为什么是“南通”,既然如此的要证明“南通”,那说明好像开始“南通”就不是个好选项,而好选择从来只需要看结果,而不需要去说明。
Mook 关于书的书 张立宪 文集 读库
读库2102 豆瓣
6.0 (7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主编 新星出版社 2021 - 4
《1583-1592》可以看成是汪小智对中国和欧洲这十年间若干关键时点历史演进的比较研究,这种打通时空的历史写作,展现了同一时间维度下的不同空间,东西方不同的世界观以及人性的共通之处。这边厢是历法的演变改革、宗教的矛盾,那边是白山黑水之地的蛰伏、皇权的争夺;这边厢西班牙国王在为测量东半球的经度问题费尽心思,那边的万历皇帝正登高为自己预选吉壤……
2020年9月19日,南通籍艺术家冷冰川在读库阅读基地与《读库》主编张立宪做了一次有关文与艺的对谈。女性、阅读、自然是冷冰川作品永恒的主题,此次从画家三百多幅作品中选出二十余幅,浏览他这四十年的创作生涯,聊创作中的所思所想。疏野的《闲花房之冬》,满载童年记忆的《鸟儿乖乖》,第一次在画面里用光的《秋虫夜雨》,用刀画出“云”“霞”的《流霞》……冷冰川的创作都不打草稿,一旦出现错误,就在错误里瞎跑,跑得远远的。
2017年,历史学者傅国涌在杭州开设了国语书塾,并多次将课堂放在西子湖边,山水和人文景观给课堂带来许多无法预想的新因素。《少年西湖记》源自傅老师的一个构想,带领童子们在季节的轮转和物候的变化中重读西湖,以“西湖的声色香味”为纲,将阅读、行走、课堂和写作结合。这不是一部普通的游记之作,更像是一个知天命之年的童子师和童子们共同完成的西湖心灵史。
虞凯伊是上海京剧院的工作人员,2016年开始做京剧老照片的修复整理工作,四年间修复了一万四千多张照片。2020年2月,他把部分照片和京剧老录像上传到网络,公开分享,让上海京剧院收获了大批粉丝。《京剧院里的修图师》是虞凯伊自己对这些年工作的回顾,“做了这么几年,最后的价值就是要给大家看到”,文末集中展示了三十余张老照片,包括马连良的“四十八我”组图。
樋口一叶对中国读者来说比较陌生,即便在日本,熟悉她作品乃至其生平的人也不多。因为翻译《樋口一叶选集》,整整十个月,默音都沉浸在一叶的世界中,读她的小说、日记,还找来一堆别人写她的资料。这篇《樋口一叶:在明治的尘世中》便是默音跟读者分享的她眼中的这位十九世纪末的小说作者。
今年距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先驱者”探测器已近半个世纪,五十年来,已先后有五个探测器飞出太阳系。卢昌海老师在《太空中的“漂流瓶”》中先对“飞出太阳系”这一概念做了界定,进而聊聊这些“漂流瓶”设计制造的故事,以及它们将会漂向何方。
《击鼓骂曹》里的祢衡面对曹操,只能佯狂发愤,并没有真正有效的手段去扭转世道和乾坤,满满的只有绝望。戏曲舞台上比祢衡更早的绝望者,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的吴汉,之后还有身负亡国剧痛的周遇吉和崇祯帝。无论是《吴汉杀妻》,还是《别母乱箭》,或者《撞钟分宫》,主人公都是看着挚爱的亲人以非正常的方式去死,不仅无能为力,更像是亲人离世的催化剂。这些戏曲史上最壮烈的诀别场面,傅瑾老师谓之“至暗时刻”。
2021年5月9日 已读
略差,除了讲樋口一叶的那篇不错之外,其他的差不多都太过于牵强和肤浅。特别是第一篇,简直就是浮光掠影却又故作深沉,你看我写的NB吧?其实啥也没说透,就是生拉硬拽了几个不相干的人物硬凑在一起而已,失望。
Mook 张立宪 文学 读库
读库2104 豆瓣
8.6 (9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主编 新星出版社 2021 - 7
《莫言和他的高密东北乡》是纪录片《文学的故乡》摄制组跟随作家莫言数次回到高密,并赴龙口、长岛、济南等地拍摄,以及在北京进行访谈之后的整理稿。导演张同道跟莫言聊故乡、聊童年、聊父辈、聊成长,同时聊作家一系列作品诞生的故事以及作家的心路历程和影响他的人。他作为一个过来人,作为一个作家,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历史用文学的方式,给它一个记录。在访谈最后二人谈到诺奖,莫言说一个作家最终真不是靠数量,而是靠作品的质量来取胜的。
《母亲的病》是一位九零后作者对自己家庭的记录。母亲操劳大半生,一直为疾病所苦,头痛、高血压、贫血、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肌肉疼痛等等。全家人因为母亲的病痛四处求医问药,母亲自己几乎到了乱投医的地步。从这段2017年到2020年的记录中,也可以看到中国县城普通家庭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现在的生活变迁。
电影海报既可以说是所有视觉艺术的集合体,同时又具有广而告之的作用,一张好的海报能够说服观众产生观看影片的欲望。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电影院连续关闭了数月,许多电影的上映计划都被打乱,电影海报的数量也随之减少。《这一年的电影海报》是亓冠奇继《这两年的电影海报》之后盘点的2020年优秀海报,所选十一张电影海报无论从图像运用、字形运用、色彩运用,还是平面构图方面,都有着自身的优点与风格。
天宝初年是大唐盛世的最高潮,也是唐代文化最灿烂的一刻,诗坛巨星荟萃,画坛高手云集,书坛名家辈出,乐坛精彩纷呈,造园领域同样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但直到王维的辋川别业建成,才达到真正的顶峰。这座园林可谓王维心灵的归属,同时也是诗、画、园汇为一体的艺术杰作,唐代诗人在此园林中集体亮相。辋川别业虽然躲过了安史之乱,至晚唐已逐渐颓败,但其造园意匠以及诗、画、园三位一体的模式,对同时代和后世园林的影响更为深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贾珺老师所写《松风水月归辋川》,便爬梳了这段草蛇灰线、伏脉千载的历史沿革。
1982年开始连载的漫画《阿基拉》曾神奇地预测到2020年东京将举办奥运会,并因重大灾难而停办,同名动画电影入选《连线》杂志评选出的影史最佳科幻片,作者及导演大友克洋成为日本赛博朋克的开创性人物。此前,1960年代,菲利普·迪克为赛博朋克世界开一道门。1970年代,朋克兴起。1980年代,弗诺·文奇在这个世界里描绘出赛博空间,布鲁斯·贝思克把这个世界命名为cyberpunk,不懂电脑的威廉·吉布森编出的《神经漫游者》,将cyberpunk广为传播。不不在《赛博与朋克》里从cyberpunk这个单词的产生演变入手,介绍一波波掀起赛博朋克浪潮的经典。
2021年9月3日 已读
质量相当高的一期《读库》,从篇幅内容到文字都算的上精益求精,莫言的不错,赛博朋克的也很好,这就是我喜欢《读库》的样子。
2021 Mook 中国 张立宪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