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写书
悠游小说林 豆瓣
8.3 (23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俞冰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10
《悠游小说林》由安贝托·艾柯在美国哈佛诺顿所作讲座的六篇演讲稿汇集而成。在《悠游小说林》中,艾柯讨论了小说的形式和手法,包括作者是如何向读者发出寻找模范读者的信号,模范读者和模范作者的关系如何,以及叙事是怎样带领读者一步一步地迷失于小说深不可测的空间。
书中引文非常广泛,从爱伦·坡到曼佐尼,乔伊斯到普鲁斯特,甚至是流行小说作者伊安·弗莱明和米奇·斯皮兰。喜爱电影的艾柯还讨论了许多有关电影叙事的问题,包括《卡萨布兰卡》是否是邪门电影,或者怎样对一部色情电影作出鉴别。当然,全书的中心是对法国作家奈瓦尔的《西尔薇》的叙事分析,艾柯在书中深刻解剖,又把她迷人的魅力还原给了读者。
完美的真空 豆瓣 Goodreads
Doskonała próżnia
8.8 (24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王之光 商务印书馆 2005 - 10
《完美的真空》作者莱姆是欧洲最多才多艺的独创性作家之一,是国际公认的科幻小说天才作家。他的头脑具有大无畏的尖刻讽刺精神,在《完美的真空》中,他凭借巧妙的构思和无孔不入的机智,用人们喜闻乐见、熟悉得令人不设防的发明来迷住我们——从“请你来写”的文学提神器,到“性爆炸”的社会被三家大公司驱赶入性福的大餐,到“小队元首路易十六”的纳粹战犯在南美的荒原里再造法国的黄金时代,他为模仿滑稽作品开拓子美丽的新世界。
为什么读经典 豆瓣
8.4 (38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黄灿然 / 李桂蜜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为什么读经典》的第一版由埃斯特尔·卡尔维诺编辑,在蒙达多里出版社的“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书”丛书中出版。除了给予这本书以书名的那篇文章,这个在作者死后出版的文集包括了三十五篇绝大多数是上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的文章(只有四篇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两篇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谈论了那些在不同程度上并由于各种不同原因而对卡尔维诺有重要意义,或是激起他的钦佩的作家—从荷马到格诺。
这一版的《为什么读经典》完全重印了该书的第一版,包括由埃斯特尔·卡尔维诺签名的卷首语。书中转摘了卡尔维诺在1959年春天为回答《新论点》杂志向当时主要的意大利作家提出的“九个问题”而专门写的答案,作为作者的前言。将卡尔维诺在1959年的喜好——这些喜好仅仅用一句短语(“我爱……因为……”)来说明——与他相同和随后年代的文章里那些经过分析和充分论证的喜好(特别是关于相同的那些作者)加以对照,作者觉得这是件有趣的事。
在土星的标志下 豆瓣
8.5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姚君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7
照本雅明的说法,土星是“一颗充满迂回曲折、耽搁停留的行星”、桑塔格遂用“土星气质”来描述以本雅明为代表的这类思想家的精神风貌。除本雅明外,本文集还深入评论阿尔托、巴特、卡内蒂等她本人引为榜样和同道的思想家、艺术家的作品、鲜明地描画出他们的精神肖像,桑塔格对他人的评论由是亦成为她本人的一种精神自传。
故事离真实有多远 豆瓣
作者: (爱尔兰)理查德·卡尼 译者: 王广州 2007 - 5
一切不曾发生,除非它被记述。任何真实发生过的历史,都必须以被人讲述的形式流传下来。本书透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直逼人类曾经的真实和民族血泪的记忆。作者所要呈现的是故事与真实之间那条若隐若现、难以捉摸的隙缝。它是文字魔法的玄机,是历史再现的奥秘。看到那条隙缝所在,你便会追问自己,到底什么是故事的真实,什么是真实的故事?这便是这本讲“故事”的书所要告诉你的。
流放者归来 豆瓣
Exile's Return: A Literary Odyssey of the 1920s
作者: [美国] 马尔科姆·考利 译者: 张承谟 重庆出版社 2006 - 10
在“迷惘的一代”最重要的成员之一的笔下,这一群体的冒险历程,以及他们对人生、对文学的态度,生动鲜活地再现在我们眼前。1920年代的美国,在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倍感孤立疏离的年轻人们,诸如菲茨杰拉德、克莱恩、海明威、怀尔德、多斯·帕索斯、考利,以及许多其他作家们,一同“逃往”欧洲。有些人一去不返,有些人则只是暂时的流放者。 正如考利在这部深具个人色彩、满布逸闻趣事的作品中所细致描画的, “迷惘的一代”断绝了与传统生活和文学的联系,从而拓展了艺术的边界。他们所致力的目标超越了文学的范围,展现了一个大时代激烈的历史变革。作者希望,通过本书的回忆与记录,“解释过去以便缔造未来”。
倾听村上春树 豆瓣
Haruki Murakami and the Music of Words
8.3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鲁宾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6
村上春树在记忆的内部世界进行的冒险目的就是步普鲁斯特之后尘力图捕获时间之流,但有一个至关紧要的不同:村上一点都不沉闷。你可以轻松地读完全书。是为我们这个高度商业化、低胆固醇的时代提供的一种清新的低卡路里式的普鲁斯特趣味。他处理的都是那些根本性的问题——生与死的意义、真实的本质、对时间的感觉与记忆及物质世界的关系、寻找身份和认同、爱之意义——但采取的是一种易于消化的形式,不沉闷、不冗赘、不压抑,但又十足真诚,绝不故弄玄虚。他面向现今的我们讲话,用的足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对于活在这个世上所具有的全部好处和乐趣既敏于感受又秉持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
村上春树与后虚无年代 豆瓣
作者: 岑朗天 2006 - 4
每一代思考的人,在其生命某一个路口,难免跟虚无照面一次以至多次,陷入迷失。不过,虚无很快便会被打成一种主义,俨然一个反派,然后我们的英雄或圣人会教导种种克服和超越它的方法;很快以至过快,我们又能站起来,重新做人了。
会否太过轻易?会否,我们其实借理性和意志的力量遮盖了问题?
在村上春树、尼采、加缪、卡尔维诺、梭罗等的文本中,让我们重新和虚无对话,重新在流浪者和影子的生活处境中跟虚无狠狠而深深地接一次吻。因为我们努力活过来,实实在在,情愿做一个凡人。
目录
写在前面
决定推石上山之后
浪人
疯狂是一种浪荡
浪荡是一种坚持
浪人之“游”
浪人之“浪漫”
浪人之“历史”
逍遥游
心灵之游
冒险游
英雄游
圣人游:无何有之乡
圣人游:大小之辨与三重“逍遥”
圣人游:游必有方
由“游”至“游”的考古学
地狱为懒散的浪人预备
入口
村上式处境
村上式孤独
忽然失落
失落的两重世界
“那边”就是内边,也是下边
人口在哪
出口
有入口,便有出口
出口一:电话亭的呼唤
出口二:舞舞舞吧
面对“那个”的双面性
第三个出口:从死导引出来的活法
心灵之舞
后地震和后地下铁
虚无
作为哲学考察的虚无
作为人生体验的虚无
虚无的表象......
普通读者Ⅰ 豆瓣
The Common Reader
8.8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马爱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4
《普通读者(1)》内容包括:帕斯顿一家和乔叟;不懂希腊文化;伊丽莎白时代的栈房;伊丽莎白时代剧本读后感;蒙田;纽卡斯尔公爵夫人;漫淡伊夫林;笛生;无名者的生活;简·奥斯丁;现代小说;《简·爱》与《呼啸山庄》;乔治·爱略特;俄国人的角度。
普通读者 II 豆瓣
The Second Common Reader
作者: (英)吴尔夫 译者: 石永礼 / 蓝仁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4
《普通读者(2)》内容包括:陌生的伊丽莎的时代的人;三百年后读多恩;《彭布罗克伯爵夫人的阿卡迪亚》;《鲁滨孙飘流记》;多萝西·奥斯本的《书信集》;斯威夫特《寄斯特娜的日记》;《多情客游记》;切斯特菲尔德爵士家书;两个牧师;在伯尼博士家的聚会;杰克·米顿;德·昆西自传;四位人物;威廉·赫兹利特;杰拉尔丁和简;奥罗拉·利;伯爵的倒女;乔治·吉辛。
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六次讲座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余中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1
本书系194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作家纪德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典名作。本书主体部分是纪德1922年所作的关于陀氏的六次讲座。在这一系列讲座中,纪德层层剖析了陀氏的文学思想以及艺术风格,他深入到陀氏及其塑造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发现了谦卑与傲慢的相互转化、人物思想的二重性等陀氏创作的重要特点。纪德视陀氏为天才的小说家,而且是“所有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位”,他关注的是陀氏的思恕如何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本书是两位伟大作家的一次隔代的心灵交流,向读者展示了一种健康的心智生活。纪德关于陀氏的这些论述带有浓厚的法国阅读经验,早已被公队为是研究陀思妥耶犬斯基的珍贵文献。
黑色经典 豆瓣
作者: 李伟� 2005 - 1
在西方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众多有影响的小说流派,流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哥特小说就是其中有影响且颇为独特的小说流派之一。英国哥特小说,简言之,即一种恐怖和鬼怪小说,它是历史传奇的一种独特形式,一种关于过去历史与异域文化的幻想形式,它通过种种文化的和政治的折射而对现代读者产生意义。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的城堡、修道院、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描写由于满足个人情欲或争夺财产而引起的迫害、谋杀等笼罩着神秘恐怖气氛、具有怪诞紧张情节的不寻常的故事。在这种小说里,一切都被夸大到惊世骇俗的地步,容不得任何中间的、寻常的、平凡的、一般的东西,因此又被称为“黑色小说”。
由于哥特小说的“黑色”性质,使它始终被置于世界小说发展史上非经典的边缘地带,一直评价不高,在西方和中国的文学评论界都经受了程度不同的漠视与冷遇。但是作为一种小说创作,它却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英国哥特小说虽然不旨在对理想社会和价值观念作正面表现,而是竭力渲染、暴露社会罪恶,赤裸裸地展示人性的阴暗与丑陋,但是善作为一股道义力量从未泯灭,始终与恶冲突搏斗,伴随着紧张的道德探索。这使哥特小说在恐怖黑暗的背后又蕴含着一种向善向美、惩恶扬善的思想精神,无疑是黑暗惨淡中的一屡亮色,也正是英国哥特小说最重要的研究价值之所在。因此,它同样是我们认识世界、观照人生、洞悉人性的一面特殊的镜子,具有其自身不容忽视的审美意蕴和独特的“净化”功能。惟其如此,哥特小说的所谓“黑色”性所引起的痛感,可以通过思维的“易感性”状态转化为审美快感,能在读者心中培植起一种自由的、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这是构成审美教育完整功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英国哥特小说,不仅可以让其自身的魅力和价值得以“敞开”,而且可以扩大、丰富、更新我们已有的“期待视界”,获得另一番全新的艺术的审美快感,把我们“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其日常的中庸,并让我们心中一种完全性质不同的抵抗能力显露出来”,从强抵抗“恶”的免疫力。
读书这么好的事 豆瓣
8.0 (9 个评分) 作者: 张新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读书既是一种兴趣,也是一项伟大的工作,人与书的那些亲密的互动,书的漫长历史中那些美妙的时刻和经典的心得,不同阅读方式带来的不同感受,在新的时代读书人的选择和坚持……这是一本让人重新回到“为书倾倒”的年代的小书,回味书本曾经带给我们的丰富的心灵世界,也让更多已经和最好的书籍疏离了的人们重新学会在书本中得到快乐和永恒。
书中配有二十二幅世界经典藏书票,更增添了浓浓的书卷气。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2
本书收入余华在《读书》杂志专栏连载的十多篇阅读随笔,以小说家、读者的双重身份对大师经典作品进行独特解读,精心研究它们的叙事、技巧、激情,既痴迷、激越,又保持冷静的思索。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它们带走……那是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让我独自一个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们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和大师一起生活 豆瓣
作者: 邱华栋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 5
《和大师一起生活》收入随笔作品“谁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种子选手”、“发现日本的美——评《川端康成文集》”、“众望所归获大奖”等70多篇。《和大师一起生活》主要内容包括:答案在风中飘,书越读越少等。
世界是我的床 豆瓣
作者: 加肥猫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09 - 1
加菲猫之父吉姆·戴维斯说过:“我外表不胖,但我是个心灵上的胖子。”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展示我们心灵上的赘肉……心灵上的赘肉绝对不是坏事。有了它,捱得了饥饿,受得了敲打,挺得过煎熬,总是拥有燃烧不尽的热情。那些郁郁不乐的家伙,不管身材如何,肯定是心灵上的瘦子。心灵上的消瘦不同于肉体,可以瘦到离奇的程度,骨瘦如柴,如针,如麦芒,小到什么都容纳不下,除了一个无限渺小的自己。
这本书收录的散文随笔作品包括:《恋爱的艺术》、《自恋是生命中的甜品》、《猪肉卷才是永恒的》、《我可笑的情人》、《搭讪术的研讨报告》、《我是怎样遇到你老妈的》、《饕餮的艺术》、《我眼中的天堂》、《如何对付随便的女人》、《寻找优秀的饭搭子》、《黯然销魂炸酱面》、《节食等于“节死”》、《水果恋人》、《旅行的艺术》、《在海边散步才是正经事》、《舌头想旅行》、《游历第八大洲》、《世界是我的床》等,文笔诙谐幽默。
2009年3月21日 已读
无赖男人的生存哲学
书里写书
巨匠与杰作 豆瓣
Ten Novels and Their Authors
7.7 (2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李锋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8
毛姆对十大小说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的研究,可说是文学批评的典范之作。此处所涉及的,既有此类体裁之所以伟大的一些标准,亦有削弱其力量的瑕疵与异端。由一位小说巨匠所著的《巨匠与杰作》,实在是一部独一无二、不可估量的文学指南。
2009年4月14日 已读
有点失望。不是对作家,而是说毛姆。
书里写书
书与人 豆瓣
作者: 约翰.温特里奇 译者: 胡丹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 3
本书是新世纪万有文库中的一册,书中收入约翰·温特里奇所著的《书与人》全书。 本书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生动,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及可读性。读者通过该书,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从中获益匪浅。
作家看人 豆瓣
A Writer's People
7.7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孙仲旭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3
在奈保尔令人赞叹的五十年职业生涯中,他的写作一直致力于追求真实,这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独一无二的明晰性与才华。在《作家看人》(A Writer's People)中,他对我们思考、观看与感知方式的探索,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明晰,并掺进了他丰富的人生经历。
这部非凡的著作所反映的,是一个知识分子深深涉入的那种“严肃认真的旅行者”所面对的同化带来的挑战,对这个旅行者来说,单一的世界观是不可能存在的。奈保尔在本书中写了古典的时代——我们还保留着的,我们已经遗忘了的——以及最近的过去。人物类型各异,比如甘地、德雷克·沃尔科特、福楼拜等,在他富有同情心的笔下都被细细描摹,同样被细细描摹的还有他在特立尼达的早年生活,他家族史中的沉默,以及安东尼·鲍威尔与弗朗西斯·温德姆在他初涉文学圈时所扮演的角色。
部分是沉思录,部分是回忆录,文笔兼具优雅与揭示性,《作家看人》以一种饱含温和、幽默与感情的特殊洞察力,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当代最伟大作家之一的心灵。
2010年1月29日 已读
书中的作家和文学事件只对奈保尔本身有意义,别人很难从中汲取营养。有关尼赫鲁和甘地的描述感人至深
书里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