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
渺小一生 豆瓣
A Little Life
7.7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柳原汉雅 译者: 尤传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四个相识于大学的好友毕业闯荡纽约,共同努力从黑暗中赢回一生。
一段大写的友情,四个人的三十年。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环境,却可以在外面的世界找到真正的家人——因为有我,你不会独自向下跌落。
★豆瓣2019年度读书榜单外国文学小说类第4。
★方所书店三年来史无前例一路全票通过,采购端与门市端选书双冠王。
★ 荣获科克斯评论文学奖,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决选作品。
★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经济学人、出版人周报等数十家媒体年度好书, Apple年度最佳文学类图书第1名,最终成为年度“Best of the Best Book”(每年年末,综合考量入选最多媒体年度好书榜以及蝉联各大排行榜的最受欢迎图书,评出本年度最佳图书)
★ 持久不衰、长年霸榜的热点话题书,“有关创伤与友谊的史诗之作”(《华尔街日报》),“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完美编年史”(《卫报》),“在这个不信神的世界里,友谊是我们唯一的慰藉”(《纽约客》)——出版四年来影响力从文学圈扩散,发展出了强大的粉丝社群,创造了丰富的粉丝亚文化,小说中位于利斯本纳街的公寓成为书迷朝圣地、纽约的文艺地标。
.
内容简介:
英俊、善良的威廉在餐厅打工,梦想成为演员;自信、幽默的杰比试图在艺术圈闯出名声;家底殷实的马尔科姆在一家著名的建筑事务所工作,却丢失了对建筑最初的热爱;还有内向、谜一样的裘德,一个才华横溢的助理检察官。
结识于马萨诸塞州一所著名学府,他们初来纽约闯荡,意气风发却不名一文,漂泊不定。直到年岁渐长,事业有成,横跨三十余年的友谊却迎来了最大的挑战——难以捉摸的裘德本人。他不愿与人提及过往的阴影,选择在孤独中一次又一次地自我伤害。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裘德内心的防线逐渐消解……
“我知道我的人生有意义,因为我是个好朋友。”《渺小一生》是一首兄弟情谊的赞美诗,也是一场探寻生命意义的奥德赛。在友谊中,被毁损的我们将重新完整。
.
评论推荐: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英国著名创作型男歌手萨姆•史密斯,《X》档案女主角、《性爱自修室》吉莲•安德森,蔡康永推荐。
“马丁•艾米斯曾经问道:‘除了托尔斯泰,还有哪个作家真的让幸福在书页上荡漾吗?’令人惊讶的答案是柳原汉雅:与直觉相反,《渺小一生》中最感人的不是那些残酷的部分,而是温柔的部分,当裘德从朋友那里得到善意和支持的时候。在这个不信神的世界里,友谊是我们唯一的慰藉。”——《纽约客》
“柳原打破了我们对于美好结局的预期;这本书审视了人类的残忍所能达到的极限,以及能与之相抗衡的,友谊的治愈性力量。”——《纽约客》
“《渺小一生》是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完美编年史,它提供了所有随之而来的戏剧要素(自虐、狂欢和暴力),以及它的慰藉:友谊、旅行和爱情。如果焦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负担,那么友谊就是它的镇痛剂。”——《卫报》
“柳原擅长捕捉美丽、温暖、善良的光芒。在《渺小一生》中,这些在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光芒或许,但只是或许,能够拯救你。”——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一部有关创伤与友谊的史诗之作,它将成为未来用来衡量诸多讨论这类主题的作品的基准。”——《华尔街日报》
“二十一世纪一部关于爱情和友谊的史诗,触及了小说所能到达的最黑暗的地方,却又以某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突破黑暗,走进光明。”——Amazon
身着狮皮 豆瓣
In the Skin of a Lion
8.4 (5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迈克尔·翁达杰 译者: 王一鸣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3
♛金布克奖杰作《英国病人》前传
一旦冲破自己做的茧,你就会爆发出战胜一切的力量。
————————
✭金布克奖——布克奖50周年大奖——得主迈克尔·翁达杰潜心打磨十年之作
✭选文印刻于多伦多布鲁尔高架桥旁地标,是加拿大文学地图的起点,成为一座城市永久铭记的记忆。
✭迈克尔·翁达杰:“我不想谈论政治家或历史人物,我想谈谈那些没有被载入史册的人,所有隐藏在历史背后不被看见的人。 ”
✭荣获CBC加拿大阅读奖、安大略图书奖,入围加拿大至高荣誉”总督奖“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LS:文学的一次胜利——力量感和启发力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本书书名来自古巴比伦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当你返归尘土,我将为你留起长发,我将身着狮皮,流浪于旷野。”一部融合神话、历史、记忆和梦境的小说,书中充满翁达杰对移民群体的亲切关照。他们渴望在新城市扎根,却依然是异乡人;他们构筑城市的历史,重要却被遗忘。在某一时刻,他们要为自己呐喊。
————————
当沉默的人披上狮皮,他就能冲破自己的茧,畅所欲言。
·
出生于偏远林区的帕特里克,只身来到梦想与机遇之地多伦多谋生。他在北美安大略湖底爆破隧道,为警局搜寻失踪的百万富翁, 终日与没有名字的小人物为伍。
他的故事注定会被缝入历史的角落,但他真实存在着。他走进爱情;他与狱中的小偷建立友谊;甚至有一天,他潜入水厂与怀抱远大前程的署长英武对峙。
历史混沌,但他在人生的每一个片段里,横冲直撞地为自己的生命寻找秩序。然后,选择讲述。
————————
媒体及名人推荐:
《身着狮皮》的一个个碎片闪着光,组成了一道具有象征意义的谜题。时代的历史通过一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一一展现。广阔而丰富,迷人而充满诗意。 ——《华盛顿邮报》
·
这本书里最动人的,是人与人的联结……这种感觉是那么的浓郁丰富,那么的微妙精细。 ——《马拉哈特评论》
·
《身着狮皮》自洽、温柔,令人耳目一新……翁达杰挥洒自如地用诗性的语言,让这本书有了茁壮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芒。——《洛杉矶时报》
·
《身着狮皮》一直影响着我,它包含了无数的变化和可能性,我视其为杰作。——卡利玛·沙曼斯(Kamila Shamsie,英国著名作家、百利女性小说奖得主)
·
翁达杰把多伦多的建筑历史写进了小说鲜活的生活中,这是任何官方历史都无法想象的,也没有任何官方历史能够抹去。——阿黛尔·怀斯曼(Adele Wiseman,加拿大著名作家)
一个男人的位置 豆瓣 Goodreads
La Place
8.4 (48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郭玉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0
在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两个月后父亲去世了,安妮·埃尔诺以此为契机,讲述了一个男人的一生。他出生于世纪之交,不得不早早离开学校,先是当农民,然后在工厂做工,后来成为诺曼底一家小杂货店的店主,直到1967年去世。他自我克制,勤奋工作,谨言慎行,努力维持着一个男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却始终无法摆脱对滑落回下层社会的恐惧。
作者用冷酷的观察揭示了困扰她父亲一生的耻辱,以及因阶层限制带来的父女之间的疏远和痛苦。这本父亲的传记也是一名知识分子女儿背叛的故事——背叛她的父母、她的成长环境,在亲情和耻辱之间,在归属和疏离之间的分裂。
一个女人的故事 Goodreads 豆瓣
Une Femme
8.8 (90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郭玉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0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己的人类学家”、女性主义代表作家 安妮·埃尔诺
◇献给一个女人、一位母亲的简短而痛苦的“安魂曲”
◇简体中文版全新修订上市,译稿精心打磨,展现原著的写作风格
◇成千上万的男人和(特别是)女人,在她的毫不妥协的写作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重磅推荐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
——《时代周刊》
让人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经典回忆录《安详辞世》。
埃尔诺对她母亲的回忆如同一个极简主义的启示,简洁而犀利,以外科医生手术刀的精准度直刺心脏。
——《洛杉矶读者周报》
这部自传体小说既涉及一个特定的女人,也涉及每个女人。小说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曾经充满活力和独立的女人在老年时的残酷现实。从不感情用事,始终保持克制,这是一个关于母亲和女儿、青春和岁月、梦想和现实的深刻动人的故事。
——《柯克斯书评》
◆内容简介
《一个女人的故事》是安妮·埃尔诺对母亲和女儿、青春和衰老、梦想和现实的感人叙述。在母亲死于阿尔茨海默症后,作者开始了令人生畏的时光倒流之旅,她试图捕捉真正的女人,那个独立于女儿而存在的女人,那个出生在诺曼底小镇、死在巴黎郊区医院的老年病房里的女人。
她探讨了母亲和女儿之间既脆弱又不可动摇的纽带,将她们分开的疏远的世界,以及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爱之人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在这部平静而有力的致敬作品中,埃尔诺想要为她的母亲争取最大的公平:将她描绘成她自己。正如作者所说:“现在我写我的母亲,就像该轮到我重新让母亲出生。”
一个女孩的记忆 豆瓣 Goodreads
Mémoire de fille
8.1 (43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陈淑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0
在《一个女孩的记忆》这本新书中,安妮·埃尔诺重温了1958年夏天在诺曼底担任夏令营辅导员的经历,并讲述了她与一个男人度过的初夜。当他移情别恋时,她意识到她已经把自己的意志交给了他,像是没有了主人的被征服者。六十年后的今天,作者发现自己可以抹去中间的岁月,重新回忆这个她曾想完全忘记的年轻女孩。将那个夏天不可磨灭的记忆带入现实,埃尔诺发现,她写作生涯的重要和痛苦的起源是建立在耻辱、暴力和背叛的基础之上。
荷马,伊利亚特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意) 亚历山德罗·巴瑞科 译者: 邓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荷马,伊利亚特》——全球名家“重述神话”写作行动的重头戏。亚历山德罗·巴瑞科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小说化,通过二十一个不同角色的声音,再现特洛伊战争的壮观场面。从克鲁赛伊丝的回归到赫克托耳的入葬,读者能透过双眼目睹战争全貌,通过心灵感受到传唱了三千年的史诗的真谛。在这部作品中,巴瑞科更加注重人性的刻画和情节的编排,在保留了原著精华的同时,将故事构架得更为完整与合理,并赋予其浪漫的质感与气息。
庞贝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罗伯特·哈里斯 译者: 路旦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4
《庞贝》
凌晨04:21
人们已经发现,火山爆发的强度与火山爆发前休眠期的长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几乎所有特大型的火山爆发都出自那些已经休眠了数世纪的火山。
——雅克-玛丽·巴尔丁杰夫,亚历山大·R.麦克伯尼,
《火山学》(第二版)
他们在破晓前两个时辰离开了水道,借着月光攀登那些俯视着港口的山丘。六个人成单列一前一后地走着,领头的是工程师。他亲自将他们从床上赶了起来——当时他们一个个手脚手脚僵硬,沉着脸,睡眼惺忪。而现在他可以听到身后传来的抱怨声,在这温暖静谧的夜空中声音很响,超出他们的想象。
“白跑一趟,”有人嘀咕道。
“年轻人应该多看看书,”另一人说。
他把步子迈得更大。
随他们嘀咕去吧,他想。
他早就感觉到热浪在开始聚集,这又将是一个无雨的日子。他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年轻,个子比他们都矮:他矮小壮实,浑身肌肉发达,一头棕色短发。他携带了一把沉重的铜斧和一把木锹,这两样工具的柄横在他的肩膀上,蹭着他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脖子。但是,他仍然强迫自己大步迈动着短裤下的那双腿,一步一步地快速向山上走去。他一直走到米塞努姆城上方的分岔路口时,才放下肩上的工具,等待其他人赶上来。
水之乡 豆瓣
作者: [英国]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 译者: 郭国良 译林出版社 2009 - 10
金色的黄昏,在河边一架旧风车下,十五岁的汤姆和恋人玛丽互相偎依,啜饮着青春期的欢愉。
一天清晨,河里漂来伙伴弗雷迪的溺尸。此刻,他们深知自己正在被“真实的历史”吞噬。
许多年后,人到中年的历史教师汤姆人生陷入困境:妻子玛丽变成精神崩溃的窃婴者;他自己也将被学校辞退。为了找出人生何处出了差错,他开始追忆和梳理自己的生命历程。
在他最后几堂历史课上,面对学生们对历史的质疑,他抛开宏大叙事的历史,讲起了自己活生生的个人史,讲述自己现下的危机是如何植根于他的¬¬青春期经历、他的家族史、芬斯区的沧桑乃至整个人类史,讲述一个人如何被时间攫住,成为历史的俘虏。
亚当复活 豆瓣
作者: [以色列] 尤拉姆·卡纽克 译者: 陆汉臻 / 郭国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1
茫茫沙漠之中,矗立着一座设施完善、极尽豪华的精神病康复医院——这里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居住着一群二战中大屠杀的幸存者——亚当·斯坦无疑是这群怪人的首领。二战中,亚当曾是马戏团小丑,因在集中营内提供娱乐而免于一死。历经浩劫,亚当的世界陷于癫狂,他不断周旋于医生与病患之间,迷离于现实和虚幻之中,以期达到自我的救赎。 卡纽克的作品着力描写的是人性之黑暗以及人生之痛苦,《亚当复活》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现代地狱,它在通往救赎之路的同时也摧毁了人性。
彼岸的女儿 豆瓣
作者: [英]玛格丽特·列罗 译者: 罗晓华 万卷出版公司 2011 - 1
这是一部带有悬疑色彩的亲情小说。
单亲妈妈葛蕾丝靠着微薄的薪水独自抚养女儿希薇,不幸的是,希薇从小就有很多不同于一般同龄孩子的地方——她沉默寡言,极度怕水,而且从来不称呼葛蕾丝为妈妈,反复地画一幅从未拜访过的海畔小屋。因为希薇的种种异常表现,幼儿园只好将其劝退,葛蕾丝无奈之下向心理学家亚当·威特斯博士求助,而亚当对灵媒和轮回转世一直有着不懈的研究,希薇的各种表现也坚定了亚当的一些论断,于是他带着葛蕾丝母女亲自远赴大洋彼岸一探究竟,却在那个神秘的地方发现了一宗数年前的离奇命案。凭着希薇对那里“曾经的记忆”,最终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希薇也重新回到了妈妈葛蕾丝的怀抱,开始了正常的生活。
十字架园丁 豆瓣
作者: [美] 贾森•F•怀特 (Jason F.Wright) 译者: 赵亦周 / 孙成昊 中信出版社 2011 - 1
《十字架园丁》遗憾虽然不甚完美,但却比赤裸的幸福更加让人刻骨铭心。这本小说将让你把喜怒哀乐各种情绪,轮番享受一次。《星期三的信》作者、美国温情小说首席作家贾森•F•怀特全新力作,关于爱、信仰、宿命和救赎,托起你在暗夜中渐沉的心灵!
《十字架园丁》中的约翰从小是个孤儿,被农场主收养。在农场炽烈的阳光和原始天然的环境中,到处都闪耀着明亮的光,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约翰最幸福的事是和高中时代的恋人步入婚姻殿堂,随即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他终于有了自己亲手经营的完整的家。然而,在尽享亲情品味人生之乐的时刻,一场惨不忍睹的车祸夺走了妻子和未出世的儿子的生命,也将约翰带离了人生的欢乐场。有些事情,你以为明天还要继续,有些人还会再见面。因为你以为昨天、今天、明天,应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但是就会有那么一次,在你一放手或一转身的瞬间,有些事情就完完全全地改变了。太阳落下去,在它重新升起之前,有些人,就从此和你永别了!约翰在妻儿出事的地方建了一大一小两座十字架,每日去悼念,以寄托哀思。一日清晨,他在悼念时遇到了一位陌生的年轻人。他跪在十字架前,用白漆轻轻给十字架润色。年轻人说,漆十字架,便是自己的工作。他为此而生。
这个神秘的年轻人从此介入了约翰的生活,也让约翰越来越好奇:他究竟是谁?为什么他知晓自己的一切?……
静静的顿河(全四册) 豆瓣
8.8 (8 个评分) 作者: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 译者: 金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 9
静静的顿河流淌在俄罗斯广袤的大地上,肖洛霍夫用他那淡淡的南方色彩,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小说有两条情节线索,一条以麦列霍夫的家庭为中心,反映哥萨克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另一条则以布尔什维克小组活动所触发的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政治斗争为轴心。两条线索,纵横交叉,层层展开,步步推进,将读者带进了风起云涌的哥萨克乡村生活。
诱惑(上下) 豆瓣
作者: 约翰·欧文 / JOHN IRVING 译者: 崔红 / 王津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8 - 2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rp的中文版
故事的主軸是一個叫加普的男人,他有個出身豪門望族的名人母親珍妮。珍妮是未婚媽媽,她說「我要一份工作,也要一個人住,我想要一個小孩,可是我不想為此跟人分享我的身體或人生」。她一手扶養蓋普長大,並花許多精神擴展加普的視野,甚至花錢讓他和妓女一起過夜……
千奇百怪的人物,圍繞在加普與珍妮的四周:教師與娼妓、摔角選手與偏激份子、編輯與刺客、性變態與強姦犯、丈夫與妻子。約翰·欧文以他特殊的天賦,使每一個角色血肉鮮活且生動親切。
这是一本非常好玩的书。加普的母亲是个护士,这辈子从来没有想过和男人上床,却想要生个孩子。父亲是一名个子矮小的空军“技术”军官,由于头部负伤而变成了傻子,嘴里只会用“加普”来表示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思维却逐渐从成年往婴儿变化。于是在一个莫名其妙的日子--当技术军官加普只会说“阿普”(他省略了一个G)的时候,漂亮的女护士决定用这个男人让自己怀孕。就这样,T·S 加普成了傻子父亲的唯一留给母亲的精华。故事才刚刚开始.....
台版试读
1 慈濟醫院
一九四二年,蓋普的母親珍妮?費爾茲,在波士頓的電影院裡,因殺傷一名軍人而遭逮捕。當時日本剛轟炸過珍珠港,社會大眾對軍人特別包容,而且忽然間,所有人都變成了軍人,但珍妮仍堅持對所有男人(尤其是軍人)的劣行絕不寬假。她在電影院裡接連換了三次位子,但每換一次,那個軍人卻反而湊得更近,最後她被迫緊貼在散發陣陣霉味的牆角,正放映新聞短片的銀幕,也大半被柱子遮住,這麼一來,她打定主意,絕不再起身換位了。但那名軍人卻再一次挪過來,湊坐在她身旁。
那年珍妮二十二歲。她進大學沒多久就辦了退學,轉入護校。她很喜歡護士工作,並以名列前茅的成績畢業,是個運動健將型的年輕女郎,臉蛋總是紅撲撲的,頭髮又黑又亮。母親總看不順眼她走路大搖大擺,手臂甩得高高的,像個男人婆;她的臀部瘦削結實,背影也像男孩。珍妮覺得自己的乳房太大;過於醒目的雙峰,常使她覺得自己活像一個『容易到手的爛貨』。
她才不是那種人。事實上,她之所以決定從大學退學,就是因為發現父母送她上衛斯理,主要目的無非是讓她找個好家世的男人交往、結婚。衛斯理是她兩個哥哥推薦的,他們向父母保證,衛斯理的女孩很受看重,在婚姻市場上行情看俏。珍妮覺得她的教育只不過是一種殺時間的高級手段,好像一條母牛,一輩子就等著插人工受精管。
號稱她主修的是英國文學,但在她看來,班上同學唯一想學的就是套牢男人的手腕,她棄文學改習護理,一點也不覺得可惜。她認為護理知識可以馬上派上用場,而且學護理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動機(後來她在那本著名的自傳裡,批評護士愛對醫生賣弄風騷的時候,她已經不做護士了)。
她喜歡護士制服的簡單不花稍;上衣可以掩飾她高聳的胸部;舒適的鞋子頗能配合她明快的步伐。值夜班時,她還可以讀點書。她一點也不懷念那些大學男生,妳要是不聽他們擺佈,他們就鬧情緒,擺哭喪臉給妳看,要是聽呢,他們就跩上了天,不把妳放在眼裡。她在醫院裡碰到的男人以軍人和上班族居多,這些人表達他們的企圖比較坦率、不做作;妳要是肯給他們一點甜頭,他們再看到妳時,多少還有點感激的意思。但忽然之間,所有的人都從軍去了--通通變成那副大學男生自以為是的德行--珍妮就再也不跟男人打交道了。
蓋普寫道:『我媽媽是匹獨行狼。』
约翰·欧文历年来发表的评论与演讲中,始终坚持,好故事是好作品的必要条件。他将自己定位成是一个说故事的人,他只在意如何把故事说好,引人入胜。他笔下的人物有时性格不近情理,言行乖张,但读者不会认为这种人不可能存在;他描绘的情节经常匪夷所思,但我们不会说这种事不可能发生。
欧文认同的宗师是十九世纪小说大家狄更斯,秉承报章连载小说的流畅灵动,在社会言情的框架上掌控读者的情绪。“作家的任务就是身历其境地设想每一件事,使虚构也能如个人记忆般栩栩如生。”再加上生命的反省与圆融,欧文就确定了他文学家的地位。而且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欧文的文字别具一种诡异的幽默感,能够把悲哀至极的场面,写得滑稽突梯,让读者笑中带泪,甚至哭笑不得,进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就文学形式而言,如他最受欢迎的、最重要、最具自传色彩的作品《盖普眼中的世界》,就前后呼应密切,四平八稳。书中至少呈现了叁种不同的世界:马卡斯·奥勒利乌斯眼中的世界、班森哈维眼中的世界,以及盖普眼中的世界。奥勒利乌斯是古罗马皇帝,也是后世景仰的哲学家,电影《神鬼战士》里那位知人善任却看不破人心险恶,被阴狠毒辣的儿子杀死篡位的皇帝就是他。他眼中看到一个悲观、消极、凡人无力改变的世界:“人生在世,一生不过一瞬,生命变幻不居,感官犹如微弱星火,肉体无非蛆虫饵食,灵魂乃不安的漩涡、命运一片黑暗、名誉难以捉摸。到头来,有形肉体似水循环复始,灵魂尽成梦幻泡影。”这段话被盖普多次引用,书中讬盖普名义创作的短篇小说《葛利尔帕泽寄宿舍》,就是这种世界观的阐释。
《班森哈维眼中的世界》是另一篇《盖普眼中的世界》的书中书,也算在盖普名下,书里第一章全文照录,内容充满狂乱、暴力、愚昧、猜疑、疏离、无助。无论如何防范,悲剧总在最近的阴影里窥伺下手的机会,所有的人到头来都是命运的输家。不论如何强壮、机警、美丽、富有,都改变不了“一片黑暗”的命运;爱欲情仇“尽成梦幻泡影”,看不到妥协或救赎。它是盖普处于人生最低潮时期完成的作品。
“在盖普眼中的世界里,我们都患了末期绝症。”这是全书最后一句话,仿佛是盖棺论定。但《盖普眼中的世界》发展到最后一章〈盖普身后事〉,消极的色彩已淡化,大部分谈的都是盖普理想中的世界——虽然他自己无缘生活在其中(根据书中提供的数字,盖普出生于一九六叁年底,死时叁十叁岁,他的命案大约发生于一九七七年初,《盖普眼中的世界》首次出版于一九七八年,却谈到他死后二叁十年间发生在所有钟爱的人身上的事,这些事只能解释成作家盖普的临终之梦)。这一章的节奏明显地比较舒缓、祥和,对人生中无可回避的各种失望与伤害,采取比较宽容的立场;角色学会放下愤怒、自残,用比较豁达的态度迎接超乎个人意志力控制的阴错阳差和欲念拖磨,不再挣扎得遍体鳞伤。厄文在故事的大架构上,以精纯的文字,细腻真实地铺陈生命中的成长与学习,读完有股破茧重生的畅快。
盖普的故事非但没有在盖普死的时候就结束,甚至正值《盖普眼中的世界》出版的二十周年,欧文在一九九八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寡居的一年》中,假角色之口提出他的创作观,书中一位成名作家在新书发表会上宣称:“我的小说不讲观念——我没有观念要表达。我从角色开始写……一本小说不企图解释任何事,就只是一个故事。”他这样的强调,令人格外觉得有趣,因为《寡居的一年》在很多方面都可视为《盖普眼中的世界》的翻案。两书的主要角色同样几乎全都是作家与编辑、拈花惹草的父亲和一群苦闷的弃妇、父母为了弥补在车祸中失去的儿子而生育的女儿、年长妇人与年轻男孩通奸、根据欧洲嫖妓经验写的书、追踪与保护涉嫌谋杀的女子的警察、强暴受害人壮烈的复仇行动,甚至对“听不见的声音”、“不想出声的声音”背后隐含的危机感夸大的阐释……重复出现的元素不胜枚举,使人无法相信这仅是巧合。但这两本书却又真的是讲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这么一来,欧文这番声明就有了自相矛盾的双重意义:一方面,两本书都真的只是为说故事而说故事;另一方面,却又是强调故事性比什么都重要的佐证。其实欧文在《盖普眼中的世界》第十章里,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他给孩子讲床边故事,一个故事可以有无数个版本,只要听众提出质疑,讲故事的人就随时修改:“盖普玩这种把戏从来也不厌倦,但海伦早就觉得烦。他总是等她问:哪个部分?哪部分是真的,哪部分是编的?然后他会告诉她无关紧要;她应该告诉她,哪部分她不相信,然后他就去修改那个部分。她相信的部分都是真的;她不相信的部分都得改。如果她全部都相信,那就全都是真的。他是个辣手的说故事人。如果真相适合故事,他会毫不尴尬全盘讲出来;但如果真相妨碍故事的发展,他也会毫不犹豫把它改掉。”
对欧文(以及盖普)而言,“真实”决定于听到的人是否相信。我们生活在今天八卦、假消息充斥的世界里,天天有罗生门上演,早已见怪不怪。欧文高明的是:对他而言,“变动不居”不仅是人生的真相,也是一件趣味无穷的玩具和阅读乐趣的来源。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豆瓣 谷歌图书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
7.9 (344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卡佛 译者: 小二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出版于1981年,是雷蒙德•卡佛的成名之作,同时也是其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本书由十七篇短篇小说组成,讲述了如餐馆女招待、锯木厂工人、修车工、推销员和汽车旅馆管理员等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的生活。这些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愿望,做着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他们发现自己在为生存而挣扎,无法获得在常人看来并不远大的人生目标。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窘困和不如意,婚姻破裂,失业,酗酒,破产。卡佛用“极简”的遣词、冷静疏离的叙事,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的边缘性以及现代人脆弱的自我意识。
三日而亡 豆瓣
Three Days to Never
作者: [美] 提姆·鲍尔斯 译者: 姚向辉 中国妇女出版社 2011 - 8
爱因斯坦因悲痛而发明了时间机器,却无意中彻底抹去了一个生命在世间存在的痕迹。自此,这个秘密仿佛魔咒,引来多方追逐……
神秘老妇人离奇出现在异地,足踏金色万字符,周围有无数隐秘的痕迹,仿佛一场巫师降神会……
印有卓别林手纹石板意外出现,一盒神秘的录像带,慑人心魂的“喧哗鬼”,可操控的遥视者,完全一致的指纹,所有的机缘交汇在一起,三日之内上演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斗争。
爱,始于冬季 豆瓣
Love Begins in Winter
7.3 (1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西蒙·范·布伊 译者: 刘文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4
《爱,始于冬季》中的人物都站在放弃的边缘——他们沉浸在永远无法成真的梦想,怀念那些早已从他们生活中消失的人——范•布伊笔下的人物游走在这些凄美故事中的街头,直到邂逅陌生人。于是这些失落的灵魂突然就要面对生活的责任,而过去,他们曾以为生活没有他们仍会继续。
这部短篇小说集的第一个故事《爱,始于冬季》中,世界著名大提琴家布鲁诺•伯奈特,是一个只生活在音乐中的人,他周游世界,通过演奏把音乐艺术带给各地的人。然而在个人生活中,布鲁诺是一个落魄者,他没有希望地活着,不与社会接触,无法维持和别人的关系——他是陷入过往的囚徒。然而,数十年的孤寂在他于酒店偶遇汉娜之后发生了改变。当他们的生活交织,彼此的秘密呈现,他们开始了共同的旅程,相信爱,将带他们度过生命的冬季。
为欧文·米尼祈祷 豆瓣
作者: [美] 约翰·欧文 译者: 麦倩宜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 1
《为欧文•米尼祈祷》:欧文•米尼先天不足,出奇矮小,身高不满150公分,却资质过人。人小志气高的他,满腔打抱不平的热忱与理想,自认“在命运的安排下”负有济弱扶倾的重大责任,注定须执行上帝“托梦”指派他的救人使命。
他最好的朋友约翰是镇上最富人家的私生子,可是在少棒联盟赛中他却打死了约翰的母亲。
他们俩一个是侏儒,一个是私生子,在传统保守的小镇上互相扶持,共同度过了欢笑与泪水交织的岁月,成为生死之交。
信仰坚定的欧文在经历了一连串极不寻常、惊悚离奇的事件之后,以勇气和行动证明了奇迹的存在,也让约翰重拾对信仰的坚持,祈祷上帝让欧文回来。
曼弗雷德 该隐:拜伦诗剧两部 豆瓣
9.2 (1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乔治·戈登·拜伦 译者: 曹元勇 华夏出版社 2007 - 10
《曼弗雷德》是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一部悲剧诗。曼弗雷德伯爵是一个浮士德式的人物。他被生命的空虚和无意义所困扰,渴求忘却世间的一切,但无论是宇宙的精灵,还是阿尔卑斯山的魔女,都无法满足他的愿望。他曾经尝试跳崖自尽,他与已死的、曾经跟他有乱伦之爱的恋人想见,但仍然没有找到令他满意的答案。最后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既不屈服于魔鬼,也不祈求上帝。
最高权力 豆瓣
Imperium
作者: [英国] 罗伯特·哈里斯 译者: 冷杉 / 冷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1
《最高权力》是2008年美国惊悚作家协会大奖得主罗伯特?哈里斯畅销百万之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就像一位考古学家修复破碎的马赛克,他用心取得原始的罗马材料,并将真实演说的文字碎片镶嵌于重组后的脉络里。这是一场出人意料的大胆实验,一本谨慎取材,完全忠于罗马元素的小说,改造了传统惊悚小说的主要特征。如此炉火纯青,融合古典与现代的风格,确实少见。
天黑前的夏天 豆瓣
7.2 (1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多丽丝·莱辛 译者: 邱益鸿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8
【一部最好读的诺贝尔奖杰作】
【一部让女人找回女人感觉的杰作】
【被《纽约时报》誉为“《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
伦敦。夏日花园。午后空气微醺。
二十年来,凯特早已习惯了料理一切。当丈夫儿女忙着计划各自的暑期行程时,她猛然怅惘若失:此后生活如何承载可有可无的角色?
在忐忑不安中,在疑惑惶恐中,凯特“首次”走出家门——一份光鲜体面但充满无聊的工作,一程兴奋激情但暧昧不明的旅行,一段与少女清澈见底但恍若隔世的合居,伴随忽隐忽现的梦境,以及绵延不绝冲动,凯特在这个意乱情迷的夏日气息中,迷失、徘徊、找寻、惶恐,一路走去……
《天黑前的夏天》以一贯的女性视角观察、体味、想象与表达,刻写了一位中年女子在某个夏日里来临之时,突然打破常规,走出规范生活的情感变化和心理体验。情节枝蔓,用笔绵密,对女性内心关于婚姻、自我、年华与性的困惑与迷乱,令人心有所动又若又所思。
不仅是多丽丝•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纽约时报》
您曾帮助我们应对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您创造了一份记录,让未来可以传承接续我们时代的风味,它的成见,它的生存之道,以及它日常的琐事和欢娱。——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一部杰作……可以说是莱辛最好的作品。——《经济学家》
一部变幻多姿、缜密认真的小说,它使我们再一次认识到虚幻的想象也可以将丰富的经验展现出来。——《国民观察家》
莱辛作品呈现出的敏锐,些许像D.H.劳伦斯晚期的作品,我们会被其中突如其来的强烈感受所捕获。——《新闻周刊》
一本真诚的书,深具洞察力和严肃性。——《爱尔兰时报》
一次自我发现的夏日之旅,以令人惊异的方式结束,一次自我确认的过程,如此具有穿透力,令人感到震惊、充实,充满敬畏。——《星期日泰晤士报》
她是极少数天才的文学预言家之一。——《隐之书》作者A.S.拜雅特
这本小说几乎没有赘言,没有可省略的段落,它的力量在于它的自制。——《纽约时报》约翰•伦纳德
艺术真正的功能是改变人看自己的角度。——多丽丝•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