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歌及秘史 豆瓣
作者: 仓央嘉措 译者: 于道泉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3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是藏传佛教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位上师,其一生行迹奇特,卓然不群。

仓央嘉措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情歌60多首。这些情歌,语言活泼生动,清新明快,通俗易懂,独树一帜,在藏族诗歌中别具一格,富有艺术魅力,二百多年来一直在藏族民间广泛流传。《秘史》是仓央嘉措的亲传弟子所做,记录了仓央嘉措的生平、经历以及他游历汉、藏、印、尼诸方时的逸事奇闻,为研究仓央嘉措者提供了最原始、最可信、最权威的第一手资料
灵知派经典 豆瓣
作者: [美]罗宾逊 / 史密斯 编 译者: 杨克勤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6
西方思想史界在20世纪开始重视灵知主义的研究,认为灵知主义是西方思想变迁背后的重要潜流,甚至现代性就是其变种。
灵知派经典或称为《拿戈·玛第文集》(Nag Hammadi Library)是指一批在1945至1946年问在尼罗河上游一个名为拿戈·玛第的城镇所发掘出来的古抄本,其中包括灵知主义的抄本和其他抄本,这些著作的年份约为公元4世纪。它们为研究古代晚期的灵知主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并为研究当时几种主要宗教,包括基督教、犹太教和灵知主义之间的竞争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长期以来,西方史界都在争论一个问题:灵知主义究竟应被理解为基督教内部的发展,抑或一场更广泛的、独立于基督教的、甚至早于基督教的运动?《拿戈·玛第文集》的发现,这场争论似乎自动化解。把灵知主义理解为一种不局限于基督教思想的现象似乎更为准确。在整个后古典时期,基督教、犹太教、新柏拉图主义、赫尔墨斯主义等宗教和哲学中都出现过灵知主义。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混合主义的新宗教或者思想潮流,多种不同的宗教传统都可以成为它的基础。
我的灵魂依怙 豆瓣
作者: 雪漠 2006 - 9
本书所写的香巴噶举,是被掩埋了千年的智慧宝藏,是历史尘封的一段记忆,是从不曾显发的秘境,是最绚丽的智慧之花。
香巴噶举的核心与精要是“奶格五金法”。最早百年间,它七代单传,尘世罕闻其名。此后近千年里,虽有诸大德之智慧著述,但多以密籍形式藏之,不曾公开面世。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像本书这样宣示于世者,是第一次。
某夜,笔者于梦光明中,深入大海,在最深最幽处取出一个金光闪闪的宝匣。你可以将它看成我写作本书的象征。当你真正进入本书,你也许会认可这一说法。
近六个世纪了,香巴噶举仅仅成为符号,历史似已将它掩埋。今天,到了它露面的时候了。我感谢命运给了我这样的因缘。
这不是一个人的传记,也不是一个人的著作。这是涌动了千年的智慧暗流腾起的浪花,是向往一种精神的群体的灵魂叙写。里面凝结的是千百人的血汗——虽然它的外现,是一个作家讲述他关于灵魂的故事。
从本书中,你可以看到人类历史上曾有过的一段灵魂历程、一块令我们惊叹不已的文化瑰宝、一种能使这个时代豁然有悟的智慧、一种值得我们敬畏并向往的精神。
……
人类的灵魂是个最为神秘的所在,至今,很少有人能窥出它全部的秘密。在研讨人类灵魂的领域里,宗教也许比科学收获了更为广大的果实。
灵魂的滋养需要灵魂的养分,物质的供给只满足于肉体,那更高意义的幸福取决于心灵的明白与否。当身无分文吃草度日的密勒日巴在山洞里饱食空乐无别的大餐时,王侯将相们却懊恼得欲拔剑自尽。物质与幸福的关系很有限,当生存的问题解决之后,真正的幸福取决于心灵的光明是否显现。金钱虽能带给人欲望的暂时满足,但绝对带不来灵魂的安详。心灵的安详需要智慧的滋养,心灵的明白需要智慧的顿悟。当人类日渐陷入狭小、热恼、贪婪、嗔恨时,香巴噶举的智慧光芒,无疑能为我们带来清凉。
……
我希望你能阅读这本书。对于没有接触过佛教的人,本书会告诉他何为佛教之修炼?对于想了解藏传佛教者,他会看到香巴噶举独有的景致;对于佛门中人,本书会带他进入伟大而持久的一种信仰之核心,或可使他得到一些启发;对于学者,本书会为他提供一种全新的人文景观;对于一般读者,本书会告诉他,世上还有另外一种信仰指导生活的人类;而对于文学爱好者,本书会告诉他:作家雪漠,曾有过这样一段不为世人所知的生命历程。
马丁·路德文选 豆瓣
作者: [德] 马丁·路德 译者: 马丁·路德著作翻译小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4
路德地伟大在于他上帝的忠诚与对耶稣基督福音的激情。引爆16世纪教改革火药桶的那一粒火星,正是从路德的心灵里发出来的。今天的我们仍然生活在他的影响之下。
路德的著作是难以穷尽的大海,本书的收录只是其中主流的一小部分。他时而滔滔雄辩,时而恬静优美的文字足以光耀千夏天,彰显出不能掩蔽的光辉与无可抵御的能力,折射出他美好的灵性和天恩的赐福。
我执 豆瓣
7.8 (156 个评分) 作者: 梁文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本书为梁文道先生所撰写的散文随笔集,是以香港《成报》文采版专栏“秘学笔记”的文字为主,谈及爱情婚姻、日常生活、疾病经历、信仰感悟、城市文化、文学艺术、历史记忆等个人生活体验和人生感受诸多方面。读来清新自然,体贴入微,在淡雅简约的叙述中往往给人意外的启迪。
西安佛教寺庙 豆瓣
作者: 王宏涛 西安出版社 2010 - 1
《西安佛教寺庙》一书里,我们从遍布全省的二百余座佛教寺庙里,依据人气,依据寺庙的影响力,精选出了二十座重要的佛教寺庙,并从皇家寺庙法门寺开始,一一进行总体概述,一一进行重要景观介绍,并附有很多的轶闻趣事,同时也为你的出行,准备了交通线路。在书的后半部,还为你精心准备了一些有关佛教的基本常识,以便你在参坐朝拜之时,体会到佛教及寺庙文化的博大、精深。
西安道教名观 豆瓣
作者: 徐卫民 西安出版社 2010 - 1
《西安道教名观》的主要内容是:为使更多的读者了解有关道教、道观等文化的知识,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编写了这本《西安道教名观》。其目的就是向读者介绍西安及其周边的道观情况,帮助读者了解更多的道教和道观文化。
佛学概论 豆瓣
Buddh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8.0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Damien Keown 译者: 郑柏铭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自佛教在印度创始之后,两千多年来佛教传遍了亚洲,现在对西方文化又产生了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本书向读者揭示了佛教的发源和发展,语言直白并辅之以图表,清楚明白地说明了佛教的中心教义和修习方法。各个章节分别就法与轮回、禅定、伦理和佛教在西方的影响等等细细展开。藏传佛教和禅宗也各有阐述。如果你渴望了解佛教的基本知识,阅读本书大有裨益。
这本小书向读者介绍了一种人类最优美、最深刻、最吸引人的大智慧。笔法简明清楚,可读性强,易于理解。
——新闻工作者、作家 Bryan Appleyard
不是為了快樂 豆瓣
作者: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译者: 姚仁喜 橡實文化 2012 - 6
修持,不是要讓你「自我感覺良好」,
那只是滿足了你世俗的自信心;
修持,不是要讓你活得開心快樂,
那只是曇花一現的幻覺。
「前行修持指引」集結精練了歷代大成就者的解脫心法,
它不只是一個進入高階修行的通關護照,
而是一切修行的重要基本功,
即使頂果.欽哲法王也終身不輟地反覆修持。
前行,開始學佛前的心理建設
在開始任何計畫之前,你一定有幾個值得你花時間、精力投入的原因。一旦打好這個心理基礎,你自然就會接著問:「那我應當先做什麼?」這是一個好問題,尤其對於希望成為佛教徒或想追求靈性成長的人而言,更有必要「慎於始」,因為這條探索之路,可能暗伏危機。
略過前行,就像開著拼裝車上路
前行修持是一套完整的實修系統,對於佛法有由淺入深的次第教授,涵蓋所有佛教徒必須理解的基本觀念,既可提供對佛法有興趣的初學人當作基本功練習,而對於修行有成的佛教徒來說,也一樣能從中獲到無邊的法益。然而,現在很多人學佛,都愛趕流行,都很功利取向,不想從根基一步步紮實學起,一心只想快點從所謂的大法中學到一點皮毛,獲得一些好處。像這樣,放任還沒調伏好的心去修習大圓滿法正行,就像開著拼裝車上路,如何能一路安抵終點?此外,前行修持也是一套最適合現代修行人的學佛方式,你不用聽聞佛法的八萬四千個法門,就能在前行的心要中根據個人根器,有不同深淺的體悟和受益。
前行,最適合現代人的修心法門
面對浩瀚廣大的佛法世界,前行修持提供了一個可以在忙碌俗世中自我修行的方便法門,讓有心參佛修持的人,可以依據自身的能力學習到佛法心要,當成日常修行。不管是出家僧眾或在家信眾,都能次第井然地按部就班修習、改變習性、調伏心念,即使不曾接觸過藏傳佛法的人,也能融通領受。本書中,特別指出修持前後的自我心理建設,以及可能經歷的種種挑戰。比如學佛的五種心態與四種態度:
.五種心態:
1.培養面對真諦的意願:我們多數人在必須面對真相時,總是容易變得怨恨,然後從怨恨生出否認。比如明知道死亡是無可置疑且普遍的真諦,我們的慣常反應卻是假裝它不會發生——面對大部分其他難以下嚥、令人不安的真諦,我們也都是用這種態度對待。
2.克服貧困心態:許多人都自覺心靈貧困,這是因為我們不停地欲求舒適與快樂。除非我們克服這種貧困心態,否則我們永遠會花大部分心力去確保更多個人的舒適與快樂,如此一來,要放下任何事情都變得非常困難。
3.對「聖財」要貪婪:為了獲取聖財(包括出離心、慈愛心、虔敬心與悲心),我們要加倍努力,佛法修行者對於他們所領受、研讀、修持的教法數量,永遠不該覺得夠多了,因為佛法之財是唯一值得擁有的財富。
4.與時間賽跑:這種心態對修持十分重要,不要說:「下周我要開始修持。」這多少意味著你有可能不會去做。一旦你理解了佛法修持就是跟你的驕慢與我執作對時,就會即刻開始修行。
5.依自己的能力而修持:我們修持什麼或我們修持多少,基本上取決於我們的能力、工作與家庭的狀況,以及我們有多少時間能用來修持。這些完全都是合理的準則,即使在佛陀時代,他也如此地要求大家。一個人是否一定要成為比丘、比丘尼才能做佛教徒呢?絕非如此!
.四種態度
1.如受傷之鹿的態度:如同一隻受傷的鹿尋找僻靜處療傷一般,找個離群之處,讓自己有時間與空間做修持。
2.如獅子的態度:如獅子一般勇猛,完全不理會任何困境或噩耗,因為它們只會吞噬你、令你分心,以至在未來導致更嚴重的問題。
3.如風的態度:風對自己吹向何處是不加分別的。相同的,不要試圖招引好的狀況,或避開壞的狀況。
4.如瘋子的態度:像瘋子一樣,對任何世間八法不懷偏愛也不憎恨;例如,不在意被讚美也不在乎被批評。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提到:我們的情緒及習氣如此強大,即使真諦在面前直視著我們,我們也看不見。因此,在開始追求快樂之前,必須先定義什麼是「快樂」真正的意義。如果你「快樂」的概念是要超越世間的喜好與欲望,而不只是名利的追求,那麼佛法也許就是你在尋覓的東西。然而,修持確實是一件令人挫折的事,極可能會傾覆你,讓你停止修持──而這是你必須不計一切代價都要抵擋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