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哲学
苏菲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Sofies verden
8.8 (244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乔斯坦·贾德 译者: 萧宝森 作家出版社 2007 - 10
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单行道 Eggplant.place 豆瓣
6.4 (32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王才勇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3
这本书是本雅明的名作之一,一部意象集。这些意象都是他所生活的时代中的真实事物,比如邮票、加油站、早餐室、中国古董、手套、时钟,建筑工地、海报、啤酒馆等等,当然还有梦境。本雅明对这些事物的处理不是找一堆概念来辅佐,而是直接从事物本身深挖下去,找出文化深处与人的感性、理性深处的暗流。本雅明所观注的这些事物已随着时间而逝,但是本雅明的思想却仍然新鲜,对当今世界的学术、思想界依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西西弗的神话 豆瓣
8.8 (40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杜小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2
这是一部哲学随笔集,原书的副题是“论荒谬”。人生就是荒谬,正如日复一日滚石上山的西西弗。加缪一层一层地剥离人生虚幻的外衣,将其荒谬的本质赤裸裸地揭露出来;然而荒谬不是绝望,因为看穿幸福的同时也就看穿了痛苦。在加缪的哲学思想中,荒谬是作为起点而提出的,他从荒谬这个前提出发对心灵进行探索。
马基雅维里 豆瓣
作者: 帕提克・科里 译者: 刘佳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 8
《马基雅维里》一书描绘了这位自相矛盾的实在论者多姿多彩的生活,他敏锐的爱国精神使他成为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科学家,他的政治理论也被看作是后现代关于公民社会争论的焦点。这《马基雅维里(西方文化图文速读)》把文艺复兴时期具有独创精神的运动还原为生活,并为这个欧洲政治史上的关键人物绘制了一幅令人信服的肖像。
活着,为了什么? 豆瓣
作者: 以马内利修女 译者: 华宇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8
本书为法国弗拉马里翁出版社分别于2002年与2004年出版的以马内利修女的《贫穷的富裕》和《活着,为了什么?》的合集。在《活着,为了什么?》中,作者以法国天才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帕斯卡的《沉思录》为主轴,深入探讨了人生存的意义。在以马内利看来,帕斯卡的思想分为三个范畴——物质的范畴、精神的范畴和心灵的范畴,而帕斯卡思想以及人类历程的高峰,是在心灵的范畴即爱的范畴里。正是爱,赋予我们生命的意义和永恒的重量;只有爱,能够让我们带着我们的伟大和可悲,继续生活在喜乐之中。而在《贫穷的富裕》中,以马内利修女则分享了她对真正富裕的发现——施予和接受大量的爱,以及获得幸福的步骤——抛却外在的富裕,接受匮乏的生活;走出空洞的自我,以便走向他人。以马内利修女自己正是抛却物质而让生命获得全面绽放的最具说服力的证人。
苏菲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Sophie's World
8.6 (386 个评分) 作者: (挪威)乔斯坦·贾德 译者: 萧宝森 作家出版社 1996 - 1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误入世界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 叶廷芳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10
这本书的内容选自卡夫卡的《随笔集》与《谈话录》,收录的主要是一些能够体现这位大文豪与大思想家对人生世事思考的文章与段落警句,包括《恶是善的星空》、《前世的证明》、《人的弱点》、《权力意志的罪孽》、《文学是精巧的奢侈品》等37篇文章。
颤栗与不安 豆瓣
作者: [丹麦] 索伦·克尔凯郭尔 译者: 阎嘉 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10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改变人类思想历程的思想家,克尔凯郭尔思想的起点是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的《或此或彼》。《颤栗与不安》沿着《或此或彼》,追溯了克尔凯郭尔心灵深处的探险历程。克尔凯郭尔认为真实的生活不可能由抽象的概念体系所包含,真实存在的只能是个人内心中的存在,是人的个性、人的内心体验。《论人的不完美与不理智》《论孤独与悲哀》《生命犹如永恒的黑夜》《悲剧与喜剧只是一线之隔》,个人内心中体验到的不幸、痛苦、欲望、悖谬、恐惧、绝望等等,是一种纯粹的主观性,亦即内在性,是最基本的存在。存在的状况,是按“或此――或彼”的方式进行的,孤独、绝望和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存在不可避免的宿命。因此,《人应生活在主观之中》,人的“一生如何得以拯救”?“苦难是久盛不衰的人生追求”,是人得救的前提。
《论被欲求之物》《情欲就是勾引》《勾引家日记》《女性的魅力是无穷尽的》《论友谊》反映了克尔凯郭尔对婚姻、爱情、家庭、友谊的理解,反映了他对人生、对人性的洞察与反思。
最能代表克尔凯郭尔思想的是他的伦理学。《人生道路诸阶段》论述了人的存在和发展有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审美阶段,人耽于感性快乐的生活方式;道德阶段,人遵守固定的道德准则,凭理性生活,这两个阶段人都不能到达真实存在。只在在宗教阶段,人摆脱了世俗和道德的束缚,凭信仰生活,他只作为自己而存在。“冷静地审视自我”,“生命是由于思想而有生命力”的;宗教的英雄“通过忍受而伟大”,上帝的爱比我们的爱伟大。最后,《论生活在信仰之中》以“我们需要理想中的诚实”并要“借助于理想人物来影响众人”结束这本书。
悲喜人生 豆瓣
作者: [德国] 阿图尔·叔本华 译者: 范进 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10
《悲喜人生:叔本华论说文集》收录叔本华的《幸福的三个来源》、《论荣誉》、《论幻想》、《论风格》、《论教育》、《论女人》等27篇文章。
这本书的内容是叔本华对人生、社会、文学、艺术、宗教、教育等诸多问题的广泛思考。其中既有难为人接受的惊世之谈,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诛心之论。
例如,叔本华论人生:对于幸福来说,人生中的主观因素要比客观因素重要得多。论社会:论社会:最虚伪的傲慢是民族的傲慢。论文学:为金钱和保留版权而写作,本质上是文学的堕落。论天才:天才是这样一种人,世界在其心中被呈现出来,就如同一个对象在一面镜子中被反映出来一样。论教育:教育意味着努力寻求严格而自然的求知途径,以便使教育得以循着一条正确途径有条不紊地继续进行。论女人:女人的生活远比男人更为现实,并且只要眼前尚能得过且过,她们就会心情享乐。
爱因斯坦的梦 豆瓣
8.4 (1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兰·莱特曼 译者: 黄纪苏 接力出版社 2005 - 2
本书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与人文学教授阿兰・莱特墁 创作的一部小说,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小说以1905年的瑞士伯尔尼市镇生活为背景,虚构出了若干爱因斯坦的梦:或悲悯尘世哀凉,或吹嘘爱情飘忽,一字一字如明月松间,清泉石上,体现了对生命的俯就与关怀……在作者笔下,时间的无限可能性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在那一个个爱因斯坦的“梦”中,时间宛如美丽的诗篇,衍生出或领悟、或遐想、或感动、或悲伤、或清澈奇异、或伤感高贵的无穷可能。作者行文曼妙,如诗如画,既不失科学家简约本色,又突显其天马行空的想像力以及对人...
疯狂的意义 豆瓣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周国平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 10
收录尼采的《成为你自己》、《论婚姻》、《什么是浪漫主义》、《高超的人》、《自由灵魂》、《医生的道德》、《我为何如此智慧》等54篇文章。
一个世纪以来,尼采作为哲学家对西方乃至东方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尼采的魅力正在于他的矛盾性,在于他那种以艺术对抗悲观主义,把痛苦当作欢乐的酒神精神。
生活有意义吗 豆瓣
作者: (英)约翰·科廷汉 译者: 王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5
说白了,人生之旅,不过是一次由空而来向空而去的旅程。即便如此,我们依旧渴望,自己的生命是明确的旅程而不是无目的的漂流。本书一环扣一环,终于在“虚空”的人生中攥住了“实在”的意义,为亘古而宏大的人类问题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作者不光告诉你生命意义之所在,还一步步地引导你如何找到它。当你随着阅读一步步探测到自己的脆弱时,你会终于明白到底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在阅读中抵达关怀与美好,在关怀与美好中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