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杂文
外面的世界 豆瓣
Outside
8.5 (8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袁筱一 作家出版社 2007 - 1
《外面的世界》有的文章源于政治或社会事件,有的是因为一部心爱的电影,一帧帧看了良久的画作,一次相逢,一夜寂寞。这些文字是玛格丽特·杜拉斯为身外的世界写的,它们构成了她的作品集的一个补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外面的世界》算不上是杜拉斯最重要的作品,就像她自己在前言里说的那样,她写了很多文章,却忘得也很快。然而她从来不会忘记自己写的书,从来不会。不知道是否因为这个缘故,她同意把三十几年间陆陆续续给报纸杂志写的文章辑成集子,出了第一本,接着又出了第二本,毕竟有了她不会忘却的书的形式。其实典型的杜拉斯作品是时下流行的“私人语言”的写作。杜拉斯不相信有除却自身之外的故事,虚构从来不存在,她说。或者可以这样说,她本身就是虚构的,有开头、结尾,有命定的快乐、悲伤和动荡。在文学史上抹去她会像抹去一个故事那么简单而不留痕迹——她知道这一点,如此才有生命与成名的局促感。她害怕“卡车”那样的旅程,永远望不到头似的。然而《外面的世界》不是这样的作品。所谓的“外”,原来就是与“内”相对而言。热衷于私人写作的杜拉斯对外面的世界一样很感兴趣。她的工作台铺得很开。媒介——尽管她扬言鄙视媒介,政治——尽管她不承认萨特或波伏瓦的那种“介入”文学,以及一切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艺术的,一切形式与非形式的,一切道德的与非道德的。
外面的世界II 豆瓣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黄荭 作家出版社 2007 - 1
《外面的世界2》书名本身就不言而喻。和《外面的世界》一样,它收录了玛格丽特•杜拉斯1962—1993年间写的报刊文章、序言、书信,随笔,有的已经发表过了,有的从来没有刊行过。有的文章源于政治或社会事件,出于义愤,有的是因为一部心爱的电影,一帧看了良久的画作,一次相逢,一夜寂寞。这些文字,这些作品集中遗漏的短章,是玛格丽特杜拉斯为身外的世界写的,它们构成了她的作品集的一个补充。这些托付于我、还有我自己重新找出来的文章看似散乱,其实蕴涵着一种延续。这种延续并不限于时间的先后顺序。它来自于主题本身。主题间或许未必真的存在着某种联系,然而它们相互交错,相互回应。全书所要展现的主题或许就是对法兰西的某种想法吧。《凡尔赛宫的巴拉丁公主,皇族的写照》眼中的法兰西,《圣特洛贝的特洛贝先生》眼中的法兰西,1968年5月,80年代,穿越历史喧嚣事件的法兰西,雅尼娜•尼埃普斯和拉尔大•吉布森攝影作品中的法兰西,像吊洛朗或巾莱松那样的创造者眼中的法兰西。这是一个被展示更多于被讲述的法兰西,这是一个对所有的风都敞开的民族。
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Eggplant.place 豆瓣 谷歌图书
7.8 (52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4 其它标题: 闪开, 让我歌唱八十年代
八十年代,中国最后一个纯真年代。这本书是对这一纯真年代的终极回忆。
作者老六是生于1968年的“六八式”——所谓“生于六十年代,在八十年代经历青春,在九十年代讨生活、在本世纪负责任”的一代。这本书就是他的一部八十年代微观个人史,由十二章记忆碎片构成——关于麻将、关于校园、关于打架、关于毛片、关于评书、关于电影、关于足球、关于买碟、关于电脑……
其实,何止“六八式”,任何一代人的青春,激情和痛苦都是一样的,他们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感念之情也是一样的——一个人的青春在什么时代度过,那就是他最好的年代,所以,翻开本书的人,不是被记忆虐待得同声一叹,便是温暖到会心一笑:
我们一直以为活的是未来,其实拥有的只有回忆。
多少人害怕变老,多少人正在变老,多少人已经老了。当一切都已经地覆天翻,精神麻木的现代悲剧大幕拉开之时,多说一句都是多余:
闪开,让我们开始集体回忆。
我最美好的回忆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弗朗索瓦兹·萨冈 译者: 刘云虹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8
萨冈传奇开始于三十多年前:《你好,忧愁》引起的轰动、赛车的疯狂、圣特罗佩或日耳曼德普雷的不眠之夜、彻夜的赌博……以及她的朋友们。
弗朗索瓦兹第一次叙述自己的故事。她喜欢速度、圣特罗佩、赌博和朋友。但她却讨厌引起轰动,讨厌一切议论和身边的流言蜚语。她羞怯而谨慎,令她完全投入的是对难以忘怀的人与事的追忆,而不是对自己心理状态的剖析。
她用同样自然的笔调回忆她与双目失明的让-保罗·萨特共进的晚餐以及她在戏剧上的“失败”。这里更激动,那里则更幽默。然而,所有这些叙述显示出一个共同点:与那些不太愿意承认别人比自己伟大的男作家……和女作家截然不同,弗朗索瓦兹喜欢爱慕、喜欢赞美。她让我们结识的是那些用才华、宽容和不幸打动她的人:比莉·霍莉黛、奥森·威尔斯、让-保罗 ·萨特、卡森·麦卡勒斯、玛丽·贝尔、鲁道夫·努雷夫、田纳西·威廉姆斯……
退步集 豆瓣
8.2 (130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1
《退步集》是陈丹青归国五年来部分文字的结集,三十余篇文章,话题兼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诸方面,自云“退步”,语涉双关,也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问。
灵魂之光 豆瓣
作者: 赵玫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2 - 9
从女性的角度感知社会、感悟人生、感化自我、感触亲情,是这部散文集的精华之处。女人的灵光、缜密、深蕴、风流,女人的理念、襟怀、情愫、探求,被作者饱蘸激情之妙笔,挥洒得溢光流彩,韵味无穷。华章迭出,让人不释掩卷;美文妙语,让人扼腕叹绝。全书不显雷霆万钧、排山倒海之势,却独具征魂夺魄、震撼人心之力。读者在理性感知的氛围内又饱览了一幅幅女性世界神秘而瑰丽的情感风景画卷。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豆瓣
7.1 (79 个评分) 作者: 许知远 海南出版社 2001 - 4
作者生于70年代后期,有人说这个年代出身的是充满物质感的一代,显然这是个武断的结论,每一代人中都会有人积极回应智力的承传,特别是生命力与想像力充沛的青年。《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是这个名叫许知远的青年在星巴克咖啡馆里、北大校园的男生宿舍床上、春天的北方城市街道边,一次次遭遇智慧或者青春的完成。许知远已试图搭建属于自己的某种具有自我信仰意味的文字领地,这信仰与精神的自由和智力锻炼有关。
哥伦比亚的倒影 豆瓣
8.6 (94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的第一部简体中文版作品,内中选编《九月初九》、《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等最能表现木心行文风格的散文13篇,并全文刊印1986年5月9日纽约《中报》副刊《东西风》发起的“木心的散文专题讨论会”文本。
杂的文 豆瓣 Goodreads
7.5 (108 个评分) 作者: 韩寒 万卷出版公司 2008 - 3
这是一本观点独特、言语犀利的杂文集。
什么样的事让韩寒有直指人心的气魄;
什么样的人会引起韩寒的注意;
什么样的电影值得韩寒一说——
韩寒说:没有分量的文字是没有力量的。
这本书集合了以韩寒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为基础的杂文,评论时事、人文、电影、艺术、赛车等等。
47楼207 豆瓣
7.1 (14 个评分) 作者: 孔庆东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3 - 4
书中的文间风格不统一,有些读者给予了批评。但我追求的就是不统一。龚自珍诗云:“从来才大人,面貌不专一。”我的才不大,但是也有“不专一”的权利吧。我有些不被大多数计者喜欢的文章,却很被另外一些读者赏识,这使我摔跟头捡钱――很欣慰。我想,即使有些文章真的水平不高,也不必非要删而隐之来显示自己的“痛改前非”和“出手不凡”吧。我故意乱排的文章体系,可以清楚地告诉那些学习写作的朋友:一个人是什么文章都可以写出来的,也是什么文章都可以展示出来的。
用破一生心 豆瓣
作者: 杨耀文 编 京华 2005 - 11
《文化名家谈史录》辑录史论散文极致经典,所选美文兼具时代、作者及风格流派的代表性,读之开阔阅读视野,陶冶思想情操,提高文学素养,激发审美情趣,令人获益良多。
五味 豆瓣
作者: 杨耀文 / 纵华跃 选 译者: 有2011年6月2版本 京华出版社 2005 - 11
一般来说,人们谈吃,只谈它们的好吃与不好吃,但是文学名家谈吃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仅仅是在谈吃,而是目光更多地放在了由吃而引发的情感上面,使人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既得到了美食的享受,更有着心灵上的强烈共鸣。这本书便收录了一些关于各地饮食的文章,不仅使我们在视觉上“品尝”到了各地的名吃,同时我们还能看到隐藏在这“吃”的背后的一个个小故事,还收录了关于饮食的风俗习惯的文章,是真正的名家之作。
文化名家谈佛录/名家雅谈 豆瓣
作者: 杨耀文 京华 2007 - 1
《名家雅谈•文化名家谈佛书9(新版)》精选了中国经典禅意散文名作40余篇。这些散文以优美朴素的文笔,从人生与命运、信仰一情感、宗教与智慧、迷与悟、生与死、因与缘、善与恶、苦与乐等多重角度,探讨了人生的意义,表达出诸多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或寻常平易,真切动人;或机智聪慧,独到精辟,但都流泻出一种对智慧、安宁、慈悲、圆满的人生大境界的追求与渴望。恰似品茗悟道,虽谈却远……俗话说:“于道不繁,茶禅一味”。在中国历经千载、影响深远的佛教,也是对人生的一种解读和启示。以智慧解读人生,人生就是一本书,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能读懂;以智慧启示人生,人生就是一个谜,吉凶福祸,变幻莫测,并非悟不透,关键是任何去认识。人生的目的在于对人生的体味和理解,真正的幸福,就是你在理解人生时那会心的一笑。缘在何处?近在咫尺可触处,远在云霞明灭间。“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黑色的孤独 豆瓣
作者: 孔庆东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3 - 1
横看庄严竖看荒诞!这是孔庆东的一本精选集子,选自《空山疯语》、《井底飞天》和《独立韩秋》三本书,书中有他客居韩国两年的生活感受和记录,有对金庸小说的点评,还有一些面目虽严肃但文字绝不呆板的学术文章。所选文章篇篇精彩,用孔庆东自己的话说,那选取文章的编辑“就像黄世仁闯进杨白劳家,不抢那卤水豆腐,不问那二斤白面,也不看那二尺红头绳,直奔那如花似玉的喜儿… …。”孔庆东的书,绝不磨磨叽叽。翻开他的书,像是和一个大侠坐上了酒桌,一边痛快地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边听大侠心胸宽阔眉飞色舞地谈古论今,很快就打成了一片。
四十不坏 豆瓣
作者: 孔庆东 华文出版社 2005 - 9
《四十不坏》讲述人生的四十岁。四十岁的时候很牛,文武全才,混乱不挡,耳聪目明,头重脚轻,跟天天服用了“脑白痴”似的。四十岁时很衰,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双兔傍地,莫辨雄雌,好像《笑傲江湖》中“桃谷六仙”的亲爹似的。
四十岁绝对是男人的钻石年龄,青春期刚过,更年期尚远,食有鱼(虾皮也算),出有车(自行车也算),智勇双全,人才两丰,年富力强,前列尚康,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不论被挖到什么单位都是领导的随身膏药——哪儿疼往哪儿贴。
四十岁了,我更加理解了苏东坡的处世姿态:菊花开处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
四十岁了,还有这等幼稚的狂想。人若有一百岁的境界,八十岁的胸怀,六十岁的智慧,四十岁的意志,二十岁的激情,再加上两三岁的童心,不坏,真的不坏。
笑书神侠 豆瓣
6.6 (7 个评分) 作者: 孔庆东 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6 - 1
央视十套《百家讲坛》重点推荐!  金庸的武侠小说早已在亿万华人的心中生根结果,但一直为主流文化和正统学术圈所排斥。作为“金迷”,人称“北大醉侠”的孔庆东,曾在数以百计的大学、媒体及公共场所举办关于金庸的讲座,还将金庸讲到了韩国、新加坡。本书即他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所做的金庸系列讲座的讲演槁,同时还收入了他解读金庸的精髓;堪称集长成之作。  这个人,自称“长得像东北胡子”,或者像“抗日联军”,十年前他初登北京大学讲台时,学生们竟以为走来一位“电工师傅”。  这个人,曾以令人“笑喷”的《47楼207》等绝妙之文享有“北大醉侠”之美誉。2003年西岳秋风中,他与金庸大侠等“华山论剑”成为流传江湖的一段佳话。  2005年伊始,他又数度出现在CCTV“百家讲坛”上,讲金庸小说,讲中国武侠,同时也“夹带”出他自己的故事……
香草山 豆瓣
7.3 (25 个评分) 作者: 余杰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 - 1
《香草山》是作者余杰的一部自传性质的爱情小说。男女主人公廷生、宁萱从不相识到相识,从一般朋友一步跨越到亲密恋人,自是有很多浪漫和传奇色彩,但是,作者并不是要刻意表现他的恋爱生涯,而是在诠释“我们”为什么爱,为什么“我们”爱的背后不仅仅是甜蜜,而且还有无尽的叹息和受苦、奋斗、不可战胜的渴望实现人生价值的自由灵魂。
铁屋中呐喊 豆瓣
7.2 (12 个评分) 作者: 余杰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 - 10
这本书不是宽容的,它可能会得罪一些老前辈;这本书也不是成熟的,它通 篇充满了反叛与偏执。然而让我们一起重温鲁迅先生的教诲吧——“以为倘要完全的书,天下可读的书怕要绝无,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每一本书,从每一个人看来,有是处,也有错处,在现今的时候是一定难免的。”
压伤的芦苇 豆瓣
6.8 (10 个评分) 作者: 余杰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 - 1
随笔集《压伤的芦苇》是作者作品的第四个阶段,他将爱提升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它作为生命与写作的核心及本质。他试图通过自己的文字,感受爱,接近爱,传达爱,分享爱——爱既蕴含在温柔与宽容之中,也隐藏在尖锐与锋利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