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馆藏
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 豆瓣
Die Zeit mit Antonioni: Chronik eines Films
8.1 (14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维姆·文德斯
译者:
李宏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9
文德斯是“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安东尼奥尼(1912-2007)是世界著名的意大利导演,20世纪电影的代表性人物。从40年代到80年代初安东尼奥尼拍摄了近30部影片,其中《奇遇》、《夜》、《蚀》、《红色沙漠》、《放大》等作品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 1985年的一次中风使安东尼奥尼变得行动不便,并丧失了说话写字的能力,只能画草图,因此沉寂影坛 10年。1994年,他重燃创作欲望,在文德斯的协助下再执导筒拍摄《云上的日子》。本书是文德斯在这部电影拍摄期间所写的日记,字里行间饱含着他细致的洞察力和对安东尼奥尼的崇敬之情,真实而感人地记录了当代电影著名作品的完成过程。这是一本电影大师写电影大师的书,但不是单纯的人物和作品描述或评论,而是两位大师合作过程的思想、精神、技术交流与碰撞以至融合的特殊经验记录,在电影史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文德斯详细地记述了一部电影如何付诸实现的许多细节--包括幕前幕后的每个环节,整个团队人员的相互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沟通,一些拍摄技术的处理,突发情况的应对等。没有高深的理论、概念之类的东西,只要对电影术语稍有认识,谁都能够轻松愉快地读完,了解一部电影是如何诞生。
文德斯论电影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维姆·文德斯
译者:
孙秀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5
《文德斯论电影》收集了文德斯早期电影学院学生时代所作的电影笔记与摇滚乐评,而至晚近对德国电影界的批判,以及对电影前途的省思等散文。
本书收录了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两本重要著作:《情感电影》与《影像的逻辑》,循序结集了文德斯自一九六八年到一九八八年二十一年间所作的散文、影评及对话。前者论及电影里的摇滚乐、前卫电影、对西部片的热情、对德国的认同问题等等,后者则探索其个人导演生涯的发展,并逐一讨论自己的作品,解析每一件作品成形之前的创作历程。
“影像是脆弱的。大部分的时候无法适切地表达影像……写作得要格外当心。”文斯除了藉由写作将电影经验传承下去,也藉之观察电影、观察自己,以及反省电影评论的危机。
文德斯的个人际遇、生活逸闻极其娱乐兴味,其分析精辟入微,却又不流于好为人师的学派作风;这种种累积起来,对读者而言正是不自觉的欣喜。
本书收录了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两本重要著作:《情感电影》与《影像的逻辑》,循序结集了文德斯自一九六八年到一九八八年二十一年间所作的散文、影评及对话。前者论及电影里的摇滚乐、前卫电影、对西部片的热情、对德国的认同问题等等,后者则探索其个人导演生涯的发展,并逐一讨论自己的作品,解析每一件作品成形之前的创作历程。
“影像是脆弱的。大部分的时候无法适切地表达影像……写作得要格外当心。”文斯除了藉由写作将电影经验传承下去,也藉之观察电影、观察自己,以及反省电影评论的危机。
文德斯的个人际遇、生活逸闻极其娱乐兴味,其分析精辟入微,却又不流于好为人师的学派作风;这种种累积起来,对读者而言正是不自觉的欣喜。
贾想1996—2008 豆瓣
8.9 (38 个评分)
作者:
贾樟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3
该书是贾樟柯本人第一本有关电影创作的著作,是对其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纪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
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发行其间还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贾樟柯的第一本电影专著,该书汇集了贾樟柯从影十二年里所写的心血文章和重要演讲,对谈实录。
全书文字风格坚定或迷惘,愤怒或幽默,更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良知的乡愁”的深切情怀。
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发行其间还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贾樟柯的第一本电影专著,该书汇集了贾樟柯从影十二年里所写的心血文章和重要演讲,对谈实录。
全书文字风格坚定或迷惘,愤怒或幽默,更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良知的乡愁”的深切情怀。
我心狂野 豆瓣
Lynch on Lynch
作者:
(美)克里斯・罗德雷
译者:
冯涛
三联书店
2004
- 4
《我心狂野:大卫·林奇访谈录》讲述大卫·林奇,1946年1月生于美国蒙大拿州密苏拉市,当代美国电影界的多面手,既是著名的编剧、导演,又是优秀的电视制作、摄影师、画家、作曲家。他在主流派和超现实主义之间保持着一种游刃有余的平衡,从《蓝丝绒》(Blue velvet,1986)的诡谲到《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1990)的极端暴力,从《迷失高速公路》(Lost Highway,1997)的混乱到《穆赫兰道》(Mulholland Drive,2001)的梦魇。他的作品无不透射出诡异、阴郁、迷茫及黑色幽默,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超现实效果往往令人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人们为他专门发明了“林奇主义”(Lynchian)一词。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 豆瓣
Hitchcock/Truffaut
8.9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弗朗索瓦·特吕弗
译者:
郑克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1
本书是法国电影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与世界级悬念大师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就电影艺术问题进行的对话录。这是一本最具“挑战性”的书,它揭示了希区柯克这个易受攻击而又敏感的人的真正本质,也记录下了自默片时代起便活跃在影坛上的这位大电影艺术家行将消逝的艺术秘密。这场交谈进行了四年,希区柯克回答了特吕弗关于自己电影生涯的500个提问。特吕弗以俄狄浦斯求神示的方式向他发出询问,试图通过希区柯克的全部作品去搞清“希区柯克式电影语言”的独特架构——正是这种架构形成了他不可模仿的风格。
等云到 豆瓣
8.0 (10 个评分)
作者:
(日)野上照代
译者:
吴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蛤蟆的油》之续本 讲述《罗生门》之后的黑泽明
黑泽明导演让他的自传《蛤蟆的油》结束于1950年,正是他的电影《罗生门》为全世界认识的那一年。他在自传中说:“写自传的我不能穿过这个门(《罗生门》)再前进了。《罗生门》以后的我,要从《罗生门》之后我作品的人物中去认识。”
那一年,野上照代第一次遇见黑泽明,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被黑泽导演称为“我的左膀右臂”。她参与了黑泽导演《罗生门》之后几乎全部作品的拍摄,见证了这个伟大电影人的大起大落,故而本书实为《蛤蟆的油》之续本。通过野上照代的笔,黑泽导演的刚强与淡定,认真与从容,以及“等云到”的那份坚持,都一一在读者面前展现。
内文插图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1107763/
野上照代:
我多么希望能够再有一次机会,跟黑泽摄制组一起在外景地一边等云到,一边在火堆旁烤着火听黑泽先生闲聊,跟大家一起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开怀大笑。然而,那已是不再复返的幸福时光。
如果黑泽明先生读了这本书,他一定会说:“那时的艰辛可不是这么回事,你还是不明白!”
黑泽明导演让他的自传《蛤蟆的油》结束于1950年,正是他的电影《罗生门》为全世界认识的那一年。他在自传中说:“写自传的我不能穿过这个门(《罗生门》)再前进了。《罗生门》以后的我,要从《罗生门》之后我作品的人物中去认识。”
那一年,野上照代第一次遇见黑泽明,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被黑泽导演称为“我的左膀右臂”。她参与了黑泽导演《罗生门》之后几乎全部作品的拍摄,见证了这个伟大电影人的大起大落,故而本书实为《蛤蟆的油》之续本。通过野上照代的笔,黑泽导演的刚强与淡定,认真与从容,以及“等云到”的那份坚持,都一一在读者面前展现。
内文插图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1107763/
野上照代:
我多么希望能够再有一次机会,跟黑泽摄制组一起在外景地一边等云到,一边在火堆旁烤着火听黑泽先生闲聊,跟大家一起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开怀大笑。然而,那已是不再复返的幸福时光。
如果黑泽明先生读了这本书,他一定会说:“那时的艰辛可不是这么回事,你还是不明白!”
电影的力量 豆瓣
作者:
霍华德·苏伯
译者:
周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电影的力量》改变你看待电影的方式,甚至会因此改变你看待人生的方式。是什么让一部电影令人难忘、成为经典?哪些主题在广受欢迎的经典电影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你手中的这本从A到W的手册既不是一本标准的一板一眼的电影批评,也不是为编剧或作家、导演新手们制定的愚昧武断的创作章程,它凝聚了作者多年授课生涯积累的大量概念、理念和洞察,浓缩着组成令人感动的电影内容的关键性元素。以《电影的力量》为工具,你会和才华横溢的霍华德·苏伯一同跳脱窠臼、挣开桎梏重新考察电影,洞悉一部电影好坏究竟奥妙何在。罗塞塔石碑引领人类破解古埃及神秘文字,霍华德·苏伯为我们破译经典电影故事的神奇密码。因为他让我们明白,构思故事的智慧跟生活的智慧一样,创造经典电影的法则和创造意义非凡的人生的法则一样。
马龙·白兰度的浪子情怀 豆瓣
作者:
国欢
东方出版社
2006
- 10
野性男人有两种:一种如克拉克·盖博,野性不羁中透着成熟男人油滑世故的幽默感;一种如马龙·白兰度,要么冷硬如铁,要么热烈似火.拒绝幽默与汕滑。
他出生在一个混乱的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唯一的男孩。母亲是位“失败演员”,终日酩酊大醉地与一个又一个男人发生关系;父亲是个整日不着家的推销商,愤怒而抑郁。他的家族被视为一个“中了咒语的剧场”,到处是 “机关、布景、伪装与诡计”:女人以酒精为归宿,男人以冷漠为特征。他成名之前,家中多“怪里怪气者”;他成名之后,家中多“自杀者”。他在银幕上模仿爱情,演绎风尚,表演死亡,迷倒世间男女;诱惑那些迷恋自己的人,然后拂袖而去,让她们一个个发疯,为他剖腕,为他备服过量女眠药。他的儿子克里斯汀暴力成性,殴打兄妹,最后因枪杀妹妹之恋人而入狱;女儿吸毒成瘾,最后在生下孩子后自杀身亡……“这个男人毁了自己的生活,也毁了别人的生活,因为他从来不知道如何去爱,而且永远也不会知道。
“演戏你是个天才,可做人你是个失败者。” “世界可能在哀悼失去了一位有才气的演员,但就他这个人而言,他是个怪物。”他集“天才”与“ 被愚弄者”于一身,集“野心家”与“怪僻家伙”于一身,集“伟大人物” 与“可怜人”于一身……,“在神话般的荣光背后,他的生活完全是一片废墟”…… “从未有一个流氓如此被爱戴,从未有一个恶棍如此可爱”,这就是演员马龙·白兰度的本领。把坏人演成坏人,不算本领;把好人演成好人,不算本领;把坏人演成好人或把好人演成坏人,才是真的本领,这就是马龙· 白兰度“伟大”之所在:他身上间时具有“兽性”与“神性”,就是缺少世俗所谓“人性”……他以自然丰义风格重新诠释表演艺术,以个性强烈、独树一帜之“反英雄”格调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
他出生在一个混乱的家庭,是家中最小的唯一的男孩。母亲是位“失败演员”,终日酩酊大醉地与一个又一个男人发生关系;父亲是个整日不着家的推销商,愤怒而抑郁。他的家族被视为一个“中了咒语的剧场”,到处是 “机关、布景、伪装与诡计”:女人以酒精为归宿,男人以冷漠为特征。他成名之前,家中多“怪里怪气者”;他成名之后,家中多“自杀者”。他在银幕上模仿爱情,演绎风尚,表演死亡,迷倒世间男女;诱惑那些迷恋自己的人,然后拂袖而去,让她们一个个发疯,为他剖腕,为他备服过量女眠药。他的儿子克里斯汀暴力成性,殴打兄妹,最后因枪杀妹妹之恋人而入狱;女儿吸毒成瘾,最后在生下孩子后自杀身亡……“这个男人毁了自己的生活,也毁了别人的生活,因为他从来不知道如何去爱,而且永远也不会知道。
“演戏你是个天才,可做人你是个失败者。” “世界可能在哀悼失去了一位有才气的演员,但就他这个人而言,他是个怪物。”他集“天才”与“ 被愚弄者”于一身,集“野心家”与“怪僻家伙”于一身,集“伟大人物” 与“可怜人”于一身……,“在神话般的荣光背后,他的生活完全是一片废墟”…… “从未有一个流氓如此被爱戴,从未有一个恶棍如此可爱”,这就是演员马龙·白兰度的本领。把坏人演成坏人,不算本领;把好人演成好人,不算本领;把坏人演成好人或把好人演成坏人,才是真的本领,这就是马龙· 白兰度“伟大”之所在:他身上间时具有“兽性”与“神性”,就是缺少世俗所谓“人性”……他以自然丰义风格重新诠释表演艺术,以个性强烈、独树一帜之“反英雄”格调影响了一代人的生活。
一个人的电影 2008-2009 豆瓣
7.6 (8 个评分)
作者:
许鞍华
/
陈可辛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0
- 8
金牌华语电影人深度访谈,讲述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受访对象包括徐克、陈可辛、顾长卫、许鞍华、尔冬升、赖声川、刘镇伟、陈德森等。详细讲述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们的电影情感及心路历程。访谈文字如朋友间促膝交谈,真实洒脱而无矫饰,或睿智或诙谐,读者可于问答间翻开一幕幕光影,得窥著名电影人作品背后的喜怒哀愁,在回忆中拼接出一段段光阴,咀嚼摄影镜头之外的时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