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
黑暗弥漫 (2011)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W ciemności
7.5 (22 个评分) 导演: 阿格涅丝卡·霍兰 演员: 罗伯特·温茨凯维奇 / 本诺·菲尔曼
其它标题: W ciemności / 无光岁月(港)
二战时,在德国占领下的波兰,管道工波德克(罗伯特·维凯威兹 Robert Wieckiewicz 饰)与搭档扎佩克兼做着小偷的勾当,错综复杂的下水道成了他们最好的隐匿处和贮藏室。他和城市中被封锁的犹太区做生意,跟德军中的乌克兰军官是旧相识,乱世中享有一点生活的自在。不久德国人开始屠杀、搜捕犹太人,部分不想被押往集中营的犹太人和波德克达成交易,按人头计价得到了藏身下水道的机会,黑暗又臭气熏天的下水道成了波德克收留犹太人的避难所,地面上的犹太人很快被抓捕一空,在物价飞涨和德国人持续的高压下,扎佩克离他而去,波德克只靠自己艰难维系着下水道中犹太人的安全……
我曾是希特勒的保镖 豆瓣
作者: (德)罗胡斯·米施/口述 / (法)布尔西耶 译者: 袁粮纲 作家出版社 2006 - 8
本书作者罗胡新·米施曾是希特勒的贴身保镖,1940年至1945年间,从柏林的总理府到希特勒的私人住宅,从“鹰巢”、“狼穴”到纳粹总部,他在5年当中日夜守在希特勒身边,直到第三帝国灭亡。他目睹了纳粹大小头目的许多活动见证了许多历史时刻,也了解希特勒不少秘密,其中包括这个大独裁者与情妇爱娃的私生活……
希特勒自杀后,米施是最后一个离开地堡的德国军人之一。战后,他在苏联被关押了9年,释放回国后隐居一隅。现在,89岁的米施成了那段历史最后一个活的见证人。
本书由法国《世界报》记者尼古拉·布尔西耶文字整理。
第三帝国-党卫队-时代生活丛书 豆瓣
作者: [美]时代生活丛书编辑部著 译者: 孙逊 海南出版社 2000 - 10
一段心绪难平的历史,一缕挥之不去的悲哀;翻看着一张张拂去历史尘迹的图片,50多年前的腥风血雨扑面而来,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对历史、对人性的反思之中。
假面舞会 豆瓣
MASQUERADE:DANCING AROUND DEATH IN NAZI-OCCUPIED HUNGARY
作者: (美)迪瓦达·索罗斯 译者: 宋嘉 南海出版公司 2011 - 9
1944年,德国人的坦克碾过匈牙利的街道,几百万犹太人陷入绝境。
大儿子保罗被征为炮灰,小儿子乔治无处可避,妻子忧心忡忡近乎崩溃,岳母执意不肯出门躲藏,而我必须找到地狱的出口,领着家人和朋友活下去。在长达十个月的暗无天日的日子里,要有尊严地活下去,需要的不只是勇气……
作为最早进入公众视野的犹太幸存者故事之一,《假面舞会》以平实幽默的笔触实再现了集中营外犹太人的生活境遇,记录了他们在悲剧和苦难面前不可磨灭的丰富智慧和坚韧精神,令无数读者深深动容。
《假面舞会》作者迪瓦达·索罗斯,著名律师、世界语爱好者、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的父亲,著有《现代鲁宾逊》、《假面舞会》等。
2014年8月20日 已读
至少四星半。如此人生。智慧、勇气、爱。书名乐观又切题,内容比冒险小说还惊险带劲。
第三帝国
珍瓏棋局 豆瓣
作者: 帕羅.莫倫西 译者: 傅小葉 天培 2002 - 9
在一列前往維也納的夜快車上,為了打發漫長的車程,西洋棋大師費雪與旅伴下起西洋棋。此時,車廂闖進一名魯莽的年輕人,不但批評起大師的棋藝,還說起兩個天才棋手對決的故事:
兩個西洋棋神童,一個是德國人,一個是猶太人,在棋賽中交手,從此成了勢均力敵的死對頭。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猶太人被迫退出西洋棋界,然而,卻在集中營再度與對手相遇。他們每次下棋一定要有賭注,一無所有又被關進集中營的猶太人,能用什麼做為賭注呢?猶太人為了贏棋,發明隱含奧妙玄機的「珍瓏棋局」。
聽完故事的第二天,費雪被發現死在自家豪宅的庭院裡,書桌上還擺著「珍瓏棋局」特殊的棋陣。這一連串事件難道只是是機緣巧合?
義大利小說家帕羅?莫倫西以多層次的技法,交錯時空,在文本中交替不同主角,輔仁大學義大利文系系主任康華倫讚譽推薦他的寫作風格著重內省及分析,而且獨樹一格。
本書特點
★《雙面小提琴》作者:帕羅.莫倫西,又一扣人心弦力作!
得獎紀錄
2003-06-30.入選:「防疫100好書推薦」人生風景類書單
1985-12-31.入選:美國《洛杉磯時報》年度最佳好書
1985-12-31.美國《紐約時報》年度風雲榜,《珍瓏棋局》榮獲最佳好書
2014年6月6日 已读
两位天才西洋棋师——金发纳粹X黑发犹太富商の儿子鏖战一生的故事,直至集中营还不善罢甘休……复仇的火焰。布局和故事都很巧妙,有看电影一样的速度感。
第三帝国
二战军服全记录 豆瓣
作者: (英)安德鲁·莫罗 译者: 叶正茂 / 王立非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1
本书全面整理二战军服史料,根据二战中的主要战区分为五个部分(即欧洲战场、地中海战场、东线战场、西北欧战场和太平洋战场),进而从背景、编制和制服(包括徽章)三个方面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各参战国军队,其中对于军服的介绍涉及制服沿革、样式、色彩和军衔标识等方面。书中文字简洁而介绍全面,并配有365幅插图、160幅照片、53幅军衔徽章图和14幅军队编制图,这些补充材料与介绍文字相得益彰,且具有极高的参考和收藏价值。
第三帝国的艺术博物馆 豆瓣
Das Braune Haus Der Kunst. Hitler Und Der "Sonderauftrag Linz": Visionen, Verbrechen, Verluste
作者: [德]罗尔 译者: 孙书柱 / 刘英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1
本书披露了希特勒及纳粹在1933年至1945年期间,以强行购买、没收、查抄、抢夺等手段在德国以至整个欧洲搜集、霸占美术作品的过程,以及战后这些艺术品的命运,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希特勒及纳粹的罪行。在对收藏这些艺术品的林茨博物馆所进行的研究中,本书作者、柏林历史学家首次利用了一份财产目录——那是希特勒1938年至1945年间让人编制的——据此能够精确地分析希特勒及其代理人的收藏计划。一份遗物清单显示,191件收藏品在1945年后不翼而飞,至今下落不明。本书最后,详细叙述希特勒对美术的兴趣和劫掠美术品的过程以及部分艺术品的现状;并附1945年后不知去向的191幅作品的图片。
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 豆瓣
Mein Leben in Deutschland vor und nach 1933
9.3 (6 个评分) 作者: (德)卡尔•洛维特 译者: 区立远 学林出版社 2008
《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是洛维特流亡日本期间,为了争取哈佛大学怀顿图书馆的征文奖金而写作的,该次征文邀请德国的流亡者将1933年前后在德国的印象写下。当时可能因为内容不符主办单位期望而未得奖,此份书稿遂也被遗忘多年,直到洛维特遗孀整理遗稿时发现,终于在1986年于德国出版。洛维特在书中记录了自身早年的知识形成与纳粹主政后被迫流亡的经历,除了展现哲学家如何理解纳粹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从德国到意大利、日本各地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整个世界的变动。伽达默尔曾说:“洛维特是小故事的大师,这项才能并未因他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丧失。”面对景仰的师长海德格尔与压迫者站在一起,洛维特的叙述依旧锐利清楚。
灭绝的年代 豆瓣
The Years of Extermination: Nazi Germany and the Jews, 1939-1945
作者: [美] 索尔·弗里德兰德尔 译者: 卢彦名 / 胡浩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 2
该作品是近年来最为重要的历史巨作,是对人类
最黑暗的主题所作的一项最细致、最全面的研究
德国莱比锡书籍博览会奖
德国书市和平奖
“该书堪称是有关纳粹德国大肆屠杀欧洲犹太人的历史力作,以其超凡的表现力和生动的笔触将那一段历史描绘得如同一部小说,可以预见:这将是一部历久弥新的杰作。”
《纽约时报》书评
美国《纽约时报》年度优秀图
美国《出版者周刊》年度最佳
秘密 豆瓣
作者: [法]菲利普·格兰伯尔 译者: 谈珩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1
全法国青少年的最爱:2004年法国中学生龚古尔奖
全法国读者的最爱:法国《读书》杂志2004年度图书、ELLE杂志读者评选大奖
同名电影《秘密》荣获2008年法国电影恺撒奖10项大奖提名
我们从冰冷的现实(死亡、失落与渴望)中所得到的慰藉,在于生活本身就具有点点滴滴的美丽。格兰伯尔以鲜明的风格、深刻和优雅的笔调捕捉到了这一点。《秘密》在讲述一个精彩故事的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的历史观。
——美国著名作家柯伦·麦凯恩(Colum McCann)
一部精彩作品,它用文字说出了无法言说的秘密。
——法国《世界报》
《秘密》以一种简练、低回但又不动声色的方式,表现了战争的磨难、难以启齿的痛苦、羞耻,如何在无形中影响家庭,进而改变新一代的心灵。
——英国《独立报》
二十年前,精神分析学家菲利普·格兰伯尔的父母从巴黎公寓的阳台一起纵身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如今,他终于鼓起勇气,用这部自传体小说说出埋藏了半个多世纪的家庭秘密。
我是家中的独生子,却总觉得自己有一个哥哥,比他高大、俊美、强壮,像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他的生命。然而在阁楼上发现的绒毛小狗,却慢慢揭开了父母亲和整个家族的秘密。
“十五岁生日的第二天,我终于亲耳听到了我一直知道的故事……”在那个故事里,男孩果真有一个哥哥,哥哥的妈妈却不是我的妈妈。因为一段爱与背叛,因为绝望,年幼的哥哥和他的妈妈被送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
德国青年运动 豆瓣
Die deutsche Jugendbewegung
作者: 曹卫东 主编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候鸟们
谁赠于你们
在陆上,在海上
自如驾驭翅膀的学问?
……
19世纪末20世纪初,“青年崇拜”席卷整个欧洲,在德国,浪漫主义的后裔们,发起了一场回击现代社会的青年群体运动——“候鸟运动”。自譬为候鸟的青年,漫游在德意志的广袤大地,他们寻找着未经现代性侵染的民间文化,以行动追求对德意志民族生活方式的重构。面对扑面而来的现代世界,候鸟们正在寻求一种区别于“西方”社会模式的有机共同体。
德国青年运动于1900年代以候鸟运动的形式在德国兴起,并迅速发展为一场全国性的青年运动。由于德意志民族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后发性质,德意志青年运动有其特殊性:在形式上,继承德意志知识人的漫游传统,德国青年运动以漫游山川的“候鸟运动”而兴起,从柏林旁边的小城施特格利茨肇始,短短三五年时间就发展成全德意志青年有组织的普遍运动;在精神上,当其他国家的青年热切地奔向现代性的地平线地,德国青年却返身走向前现代的自然和农业社会。运动中的青年们希望通过漫游,寻找尚未受到现代性侵染的民间文化中重构德意志民族的生活方式,以此建构出一种区别于“西方”社会模式的共同体。
这场运动不容忽视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另外两个方面。其一,从最初的候鸟运动,到后来的希特勒青年团、青年抵抗运动,德国青年运动与纳粹关系复杂;其二,许多著名的德国现代思想家都参与到德国青年运动之中,包括本雅明、容格尔、冯特、瑙曼,等等。这些思想家对德国现代思想影响至深,可称为现代德意志文化的形塑者。
德国青年运动不仅是时代现象,也不仅是人性现象,它是一种“原德意志现象”,这场运动构成了20世纪德国保守主义的开端。
《德国学术》以德国现代思想史为脉络,延展思路,格局包容,细挖穷考,触类广泛,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开阔的思想史视野,深入到德国思想的内里和细部,为国内广大的德国思想研究者提供详实的思想资料和新鲜的学术观点。
无法回答的问题 豆瓣
作者: 约阿希姆·费斯特 译者: 任翔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 1
阿尔伯特施佩尔是整个纳粹高层最难以捉摸的人物。他是第三帝国的首席建筑师、希特勒的宠臣、最亲密的伙伴施佩尔设计了帝国新总理府,发明了“灯光大会堂”,1942年他被任命为装备部部长但是。施佩尔本人却一直声明他是“不懂政治”的,他痛恨对犹太人的迫害,当希特勒下令毁灭柏林等德国城市的时候,他拒绝执行他的命令尽管如此,他仍然站在了纽伦堡的被告席上。
施佩尔生前身后留下了太多的谜团,他的经历、他的性格、他的思想,他和希特勒的交往和决裂使他成了所有研究第三帝国史的专家学者最关注的人物。本书的作者Joactlim Fest,是德国著名的第三帝国史专家,他于1973年撰写的希特勒传记是迄今为止史料最全面、最翔实、最权威的传记,Joachh Fest从1966-1981年一直帮助施佩尔整,理个人回忆录,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以及施佩尔个人的要求,在最后出版的回忆录中他有意回避了一些话题。
作废的捷克人 豆瓣
The Cancelled Czech
7.8 (9 个评分) 作者: Lawrence Block / [美] 劳伦斯·布洛克 译者: 尤传莉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1 - 1
《作废的捷克人》:伊凡•谭纳是世界各地隐秘组织的积极拥护者。朝鲜战争中的碎弹片让闹钟成了他最用不着的玩意——睡眠中枢被破坏,根本不用睡觉。人人皆欲诛之的纳粹余孽——雅诺斯•库塔切克被捷克政府拘禁,而且要因他在二次大战期间的罪行被押上绞刑台。但对于谭纳偶尔效命的超机密情报单位来说,雅诺斯•库塔切克活着比死了要更有价值。谭纳的任务很简单:只身去布拉格——突袭一座城堡——救出已丧失行动能力的罪犯。当然这只是最轻松的部分。谭纳还需要保住自己和俘虏的性命,顺利穿过重重铁幕下破碎的东欧。
德军总参谋部 豆瓣
作者: 瓦尔特・戈利茨 译者: 戴耀先 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2004 - 4
《德军总参谋部》全称为《1650年—1945年的德军总参谋部史》,作者瓦尔特·戈利茨是德国历史学家,著有《德军总参谋部简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兴登堡》、《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会战》等著作。《德军总参谋部》是作者的主要著作之一,最早以连载形式发表于德国《世界报》,成书、出版于1950年,1953年、1967年再版。30年后,作者应广大读者和出版社的要求,经过补充最新资料,结合当前形势,浓缩了第一版的内容,于1997年出版了新版《德军总参谋部》。本译本就采用了这一版本。
总参谋部是各国军队最重要的指挥机构之一,是最高统帅不可缺少的军事顾问。它负责贯彻国家最高统帅的命令和指示,平时负责搜集敌情,拟订并组织实施动员计划和作战计划,计划和组织军事训练和教育,战时指挥和协调军队的作战行动。对总参谋部的组织和建设,各国军队都历来给以高度重视。
德军总参谋部的雏形始见于17世纪后期,经两个世纪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成为世界各国军队所效仿的楷模,一战后战胜国将禁止和解散德军总参谋部专门列为《凡尔赛和约》的一个条款,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总参谋部死灰复燃,再次成为指导战争的主角。在德国军事思想、军队建设和战争指导等方面,德军总参谋部始终扮演了舵手和学校的角色,为德国军队培养了无数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杰出的将才,它的精神和传统不仅构成其军队的灵魂,而且对德国民众的思想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军总参谋部的历史就是德国军队的发展史。
作者以德军总参谋部所指导的历次战争,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为主线,结合各个时期德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介绍了德军总参谋部在近三个世纪里的形成、发展和没落过程,及其在军队建设和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描述了历任总参谋长的察性、优长、功过及其与政治和社会的关系。此书虽名为德军总参谋部发展史,实属一部德国军队发展简史和德国历代著名将帅小传。
钢琴师 豆瓣
作者: 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 译者: 刘士聪 / 谷启楠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5
《钢琴师》一书首先于1946年在波兰出版,原名为《城市之死》。这是波兰广播电台著名钢琴师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用生命和灵魂书写的一部回忆录。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在波兰消散,他怀着清晰而痛苦的记忆,用朴素的语言和一颗经受过死亡洗礼的心,以平淡而毫不夸张的语气讲述那段犹太人和整个华沙城一起被毁灭的经历。从天而降的战争,犹太人被像牲畜一样大批地转运和迁移,焚尸炉和毒气室里的魂灵,亲人的离散,疾病,饥饿和绝望折磨……
神秘的生命呼唤以及最后的得救。所有这一切都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引人深思。“书中塑造的形象不同寻常的清晰……可是它的道德内涵更引人注目:什皮尔曼拒绝把任何人描写成英雄或魔鬼。”“《钢琴师》是一部关于幸存的绝好回忆录……纳粹侵略的生动画面、对犹太聚居区情况的再现、以及他全家人与那么多犹太人一起被送到集中营的情景,所有这些都使读者感到心灵的震撼。什皮尔曼是技艺高超的作家。”
荣誉之剑 豆瓣
The Sword of Honour Trilogy
作者: [英] 伊夫林·沃 译者: 胡南平 译林出版社 2008 - 6
《荣誉之剑》代表了英国作家伊夫林·沃的最高艺术成就,它不仅是作家本人讽刺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英国文学中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典作品。与以往战争题材的作品不同,小说着重描写一个人对战争的体会。它虽然命名为“荣誉之剑”,内容却是对荣誉的幻灭。相对于一般战争作品的宏大的冲锋陷阵场面,它最大的场面却是描写一场溃不成军的大撤退。因而,它的基调是讽刺,又有一种怀旧的伤感和无奈。小说写到了很多历史场景,将讽刺与传奇、反讽与同情融合在一起表现战争。它记录的不是英雄的业绩,而是战争的荒诞不经和人生的混乱不堪。通过叙事者的个人视角,写出了一部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历史”。
希特勒的诅咒 豆瓣
作者: [美国] 詹姆斯·罗林斯 译者: 李玉兰 重庆出版社 2014 - 1
一旦完美人类出现,你我都将被取代……
珠穆朗玛峰上,村落居民离奇死亡,唐奥寺僧侣疯狂砍杀。在珠峰大本营等待登顶的美国医生莉萨•卡明斯突然变成山腹里一支神秘部队的追杀目标,而隐藏身份的西格玛中队司令佩因特•克罗是她唯一的伙伴。
丹麦,哥本哈根,一家书店的店主被人枪杀,书店也被蓄意的大火吞噬,一切只为夺取一本曾经属于进化论之父达尔文的《圣经》。西格玛中队指挥官格雷•皮尔斯通过《圣经》上手书的神秘如尼文进行追踪,发现了希特勒在二战败退后深埋喜马拉雅山里的秘密。
“钟”即将敲响,毁灭近在咫尺。西格玛中队再次接过重担,准备应对一个企图破坏世界、改变人类命运的百年阴谋……
西格玛中队:美国国防先进技术研究计划署(DARPA)下属特种部队,队员均为接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科学家,秘密从事保护国家安全的工作。
进化或屠杀,都在一念之间。达尔文与希特勒,仅仅一线之隔!
西格玛中队重拳出击,寻找隐藏在进化论中的最终关键。
希特勒的追随者 豆瓣
作者: (德)古一多・克洛卜 译者: 周键 海南出版社 1999 - 6
编辑推荐:如果没有希特勒,“第三帝国是不可设想的。但是这位独裁者依靠的是全心全意为他效命的追随者们。他们帮助希特勒夺取了政权—成为他的执行人。希特勒的追随者们完成了他所命令的一切。他们给独裁统治的外表打上了烙印。戈培尔、戈林、希姆莱、赫斯、斯佩尔、邓尼茨—他们在纳粹统治权力斗争中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卷入政权所犯罪行的程度极其不相同。然而对这些人所作的心理分析结果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对纳粹时代的残暴
希特勒(上下) 豆瓣
作者: 伊恩·克肖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 8
《希特勒》(上下)是世界范围内研究希特勒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希特勒传记家之一伊恩·克肖对第三帝国、希特勒研究的划时代著作。他是纳粹德国元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第二次世界大战头号战犯;他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战争狂人、妄想吞并世界的野心家、种族灭绝者、法西斯强人、疯子和恶魔……他,就是震撼世界的枭雄希特勒!  伊恩·克肖是世界范围内研究希特勒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希特勒传记家之一。他的《希特勒》传记从企鹅出版社约稿到出版历时十八年之久。出版后引起世界媒体的广泛注意。《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星期日每日电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纷纷载文对此书进行评价,称《希特勒》(上下)的出版使众多的希特勒传记过时了,它是一部对第三帝国、希特勒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这本巨著“没有奇怪的解释,没有心理分析”(《基督教箴言报》)用新挖掘的史实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第三帝国认识!此书被誉为“对希特勒现象的最终解释”(《巴尔的摩太阳报》)。“所有已问世的关于这位德国大独裁者的传记中最令人信服的一本”(《波士顿环球报》)。此书刚一面世就被《纽约时报》作为编辑推荐书强力推荐!这一恢弘巨著向人们说明了这样一种史实:希特勒是怎样赢得德国“人心”,怎样获取并行使其绝对权力的。为什么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竟会听命于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统治,而这种统治竞赢得数百万计的人们的欢呼。人们因为一个人的意志而不能自拔。而此人正带领他们沿着毁灭的道路准确无误地走下去。一个现代国家的公民如何变成种族灭绝的同谋者,并导致前所未有的、举国上下发动的大规模屠杀:整个大陆遭受破败,他们的国家也终为颠覆。最大的赌博,而赌博的目的——对欧洲大陆的完全支配,是驱使他们铤而走险的诱因,他们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站在今天,重读历史,此次赌博本身就意味着自我的毁灭。
希特勒女秘书的遗著 豆瓣
作者: (德)安东·约阿希姆斯塔勒 译者: 陈建福 1991 - 5
本书是安东·约阿希姆斯塔勒根据希特勒女秘书克里斯塔·施罗德的遗著编写而成的。施罗德自1930年起在纳粹党机关中任职,自1933年起任希特勒的秘书。她虽然不是纳粹德国党政要人,没有参与纳粹德国的政治和军事决策;但是她属于希特勒身边内圈中人,能够目睹希特勒的种种言行、纳粹党领导层和大本营的某些活动。而且,她当希特勒的秘书整整12年,正好经历了纳粹德国的兴起和覆亡,经历了希特勒的上台和毁灭。因此,这本以她的笔记、书信等遗著为基础整理而成的书,为研究希特勒和纳粹德国的历史提供了不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