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
24重人格 豆瓣
8.3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梅伦·韦斯特 译者: 李永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2
我究竟怎么了?我仿佛被恶魔缠住了,在镜子面前我说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我的嘴巴里发出别人的声音。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卡梅伦·韦斯特30多岁,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拥有幸福的婚姻和可爱的孩子。这个“声音”是戴维发出来的,戴维是第一个出现在卡梅伦生命中的分身,是他的24个分身中的一个,他详细地描述了卡梅伦小时候的恐怖受虐经历;还有8岁的克莱,紧张兮兮,说话结结巴巴的;12岁的尘儿,温柔、能干,她对于自己生活在一个中年男人的身体里,感到很失望;巴特,开朗幽默,以孩子们的保护者身份自居;利夫,浑身充满精力,干劲十足,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韦斯特。还有其他19个分身——他们的性格、习性、记忆都各不相同。
在《24重人格》一书中,韦斯特将他自己的人格分裂的令人心碎的经历,以及他治疗满是创伤的心灵的过程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他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他尽力维持他与妻子、儿子的关系,渴望过一种正常的生活。
而且它还是一个能令读者着迷的故事。韦斯特在书里描述了多重人格患者的各个分身们和谐相处的珍贵的和前听未有的资料,心灵扭曲的痛苦、诡秘的气氛和最终的希望……
自杀与美好生活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吴飞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 1
本书为“思想与社会研究系列”之一,对自杀行为作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分古典德性的极限追求、上帝面前的神性和罪性、现代自杀问题的诞生等三个部分。本书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严格的历史或思想史的梳理。近些年来,对西方自杀历史的研究已经相当丰富。本书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是将欧美学界的这些成果介绍到中国来,也不是全面勾画出自杀思考的哲学史。就本书叙述的时段而言,很多惊心动魂的讨论还根本没有开场。本书所触及的时段,有很多自杀问题相关的人与事,作者也并未谈及。这本书所要做的,是选取古典、中世纪、英国现代早期这三个时段,看其中的人们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思考和处理方式,由此勾勒出他们对待美好生活、人性善恶,以及政治建构的相互勾连但又非常不同的思想脉络。
荣格自传 豆瓣
8.0 (11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卡尔·荣格 译者: 刘国彬 / 杨德友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5 - 6
荣格说:我的一生是一个潜意识充分发挥的故事……这种罕有旅程的诚挚传记,记录他终生无止尽的困惑、疑沮与不快乐,完成了一本深具思想史意义的独特自传。生命就像以根茎来延续生命的植物,真正的生命是看不见、深藏于根茎的;露出地面的部分生命,只能延续一个夏季,然后凋谢。然而,我从未失去的是埋藏于内心深处的潜意识,它持续地在永恒的流动中生存;我的梦境、各种幻觉犹如火红的岩浆,于是,我欲加工的生命在其中被赋予了形状。
我的抑郁症 豆瓣
6.9 (32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丽莎白·斯瓦多 译者: 王安忆 新星出版社 2007 - 1
《我的抑郁症》以独特个性的语言和极富感染力的素描,讲述了一个抑郁症患者如何与这种最常见的疾病作斗争的经历。全书真情流露,又不失幽默风趣,在美国出版后引起轰动,被誉为“一部让人摆脱抑郁的杰作”。
拉康 豆瓣
作者: 达瑞安・里德 / 朱迪・格罗夫斯 译者: 黄然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 8
《拉康(西方文化图文速读)》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在过去的20多年间,雅克·拉康不仅是法国学术界最受瞩目的学者,也成为全世界关于语言、文学以及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话语权威。拉康运用现代结构主义的语言学概念对整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新审视,不仅深刻的改变了精神分析在20世纪后半叶的命运,而且使他所代表的符号精神分析对当代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代文化研究的许多扛鼎人物,包括德里达、福柯、罗兰·巴特、詹姆逊等著名理论家,都和拉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欧洲心理分析学校的成员和伦敦布吕内尔大学的心理分析学硕士课程的讲师,达瑞安·里德对拉康的学说具备了特有的熟悉和理解,这使他在驾驭精神分析符号学这一复杂和烦难的课题时能够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为《拉康(西方文化图文速读)》配图的朱迪·格罗夫斯是一个娴熟于用图像解说思想的画家和插图作者,他在把握深奥的哲学思想和抽象概念方面表现的独到之处,使得《拉康(西方文化图文速读)》生色不少。
论死亡和濒临死亡 豆瓣
作者: 罗斯 2005 - 5
《论死亡和濒临死亡》是一部拓荒性的作品,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是心理分析一生,长期研究病人临死前的状况和心理活动。她说,临死之际的病人“常常被人回避,没有人对他们诚心诚意。”她主张坐在病人身边,倾听病人诉说他们的心里话。她说,“我的目的是要打破职业偏见,让病人说出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该书把死亡过程分成五个心理阶段:拒绝,愤怒,挣扎,沮丧,接受。她的观点虽然现在已被广为接受,甚至变成了常识,但在该书出版之际确实革命性的。
我想平静地生活 豆瓣
作者: 田口蓝迪 译者: 李建云 漓江出版社 2004 - 5
日本网络女王田口蓝迪获奖随笔。
作家 的青春成长史、文学探索史。
本书首版于2000年,荣获第一届妇人公论文艺奖,作者自喻为是对“青春期的家庭作业做出的自成一格的解答”,故此书可视为作家的青春成长史、文学探索史。书中趣味盎然地描绘了作者成长的环境,在一个缺少爱的家庭中的少女酷爱上了文学,为追求自主而离家出走,在颠沛流离中感触满怀,进入网络时代后借助电子书信大胆直言,一举成名。是网络时代的文学灰姑娘的心灵随笔集。
人类梦史 豆瓣
作者: [英] 安东尼·史蒂文斯 译者: 杨晋 海南出版社 2002 - 1
梦是奇怪和神秘的,在这本关于梦的启蒙书中,作者对人类这种不可知部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通过对关键性历史人物的梦境,包括希特勒、笛卡儿、弗洛伊德、荣格还有作者本人以及他的病人的分析,提示了人类做梦的源动力;通过对大脑的探索和一个世纪以来的实践积累,证明了人类梦境与人类的起源、进化的历史以及个人种族的历史有关。
弗洛伊德 豆瓣
作者: (法)巴班 译者: 黄发典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 7
《弗洛伊德:科学时代的解梦师》是“发现之旅”口袋本画册系列中的一本,通过阅读,人们可以发现弗洛伊德医师的一生:犹太商人子弟、全心投入科学探索、设法建立声誉……以及弗洛伊德经常强调的:“精神分析”与考古学颇为类似,因为两者都是从事湮没事物的发掘。
同性恋亚文化 豆瓣
7.8 (27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 1
同性恋是一种跨文化而普遍存在的现象。同性恋者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文化群体,具有独特的行为规范和方式。无论从同性恋活动对家庭和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影响程度,还是同性恋者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同性恋研究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领域。作者多年来致力于对中国同性恋现象的深入研究,其学术观点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和肯定。本书是国内社会学界在同性恋研究领域最早的成果之一。
睡眠与做梦 豆瓣
Sleep and Dreaming
作者: [英] 雅各布·恩普森 译者: 陈养正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昼夜的划分,必定是地球生活中最深奥的奇事之一。总而言之,它是一种仁厚的安排,既令我们得以借助自己设定的短暂木憩来恢复活力,免于劳顿而无法自拔,也不至于因为时光的不断飞逝而受到责难。我们是间歇性的生物,总是黎明即起、日落欢息。我们的意识会很快疲劳,因此要间歇地运作,而翌日的世界将会发生惊人的变化,或者令我们舒服,或者令我们不安;同样地,夜晚与睡眠相伴随,以甜蜜的影像巧妙地满足我们之所需。这一切令人类惊叹不已。生物时常不知不觉地进阙如少觉的暗黑梦乡,去体验大量的幻象,连天使都为之惊叹。我们的主命如此之脆弱,却能够经受这样不同的极端,从来不曾有任何哲学家对此给出过解释。                 ——艾丽斯·默多克《黑王子》
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彭丽新等] 译者: 彭丽新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0 - 10
全文着重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的错失,提出不仅神经病患者,而且在正常人的日常行为中也可能因潜意识的内部斗争而改变思想行为,从而把早期精神分析方法推广到正常人的心智生活的分析和错失行为的改正上。
作者认为:日常生活中之所以常发生语误、笔误或误读等“错误”现象或动机性遗忘,是由于人把一些可能使自己觉得痛苦或难为情的想法、冲动或记忆,从意识的境界,经由不知不觉的过程放到潜意识境界,以免意识到此而感到不舒服。
但是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并未消失,当意识的自我有松懈时往往会突破阻抗力量,再度浮现到意识境界来,人们潜意识地给以否认,从而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误。作者由此展现了精神命定论的信仰:心智历程的任何微细动向,都必有精神上的原因可寻。错失行为为此研究提供了最方便的证明工具。
本书内容包括:专有名词的遗忘、外国字的遗忘、名词与字序的遗忘、童年回忆与遮性记忆、语误、读误和笔误、印象及决心的遗忘、误引行为等。
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 豆瓣
Cognitive Therapy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
作者: Denise D.Davis / Arthur Freeman 译者: 翟书涛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 10
本书由世界著名心理治疗专家Aaron T.Beck和他的助手共同完成。全书从人格障碍的历史、理论和研究谈起,而后详细地分析了不同治疗师对各种人格障碍的临床实践。人格障碍包括偏执型、分裂型、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依赖型、回避型等。书中逐一分析了不同人格障碍的相应的治疗方法,实用性、可操作性强。
我遗失了时间 豆瓣
Switching Time
8.4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贝尔 译者: 栖子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4
这本小说描述的是在一位心理医生和他的病患之间发生的故事。身陷绝望的卡伦出现在精神科医生理查德·贝尔的诊所里,控诉丈夫殴打她、母亲从她那偷走了钱,她饱受巨大的生理痛苦,常常丧失时间感,有时只是几分钟几小时,有时却是好几天、甚至长达数月。她彷佛中了魔咒,被时间的漩涡卷入截然不同的人生角色。故事由此而展开……
《我遗失了时间》正是贝尔医生在长达五年的疗程中所揭露的惊人真相,书中特别收录了卡伦变换成其他人格时寄给贝尔医生的信件和手绘图。
2010年2月10日 已读
上帝给了她太多的灵魂
精神分析
拖延心理学 豆瓣 Goodreads
Procrastination: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
8.0 (110 个评分) 作者: [美] 简·博克(Jane B. Burka) / [美] 莱诺拉·袁(Lenora M. Yuen) 译者: 蒋永强 / 陆正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
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心里住着狮子的女孩 豆瓣
作者: [美] 迈克尔·格林博格 译者: 张思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10
我女儿一疯,仿佛命运在一弹指之间就改变了,从此我和她的生命再也走不回去了。
1996年夏天,作者的女儿罹患躁郁症。“我女儿疯了。”作者说:“那年她15岁。她这一疯,我俩的人生顿时风云变色。我觉得好像要到好远好远的地方去,再也回不来了。”
《心里住着狮子的女孩》全程记录萨莉罹患精神病住院的一个月内所发生的点点滴滴。在夏天溽热的纽约街头,作者记录着躁郁症如何影响着萨莉和她的至亲,包括祖母、生母、继母,还有作者本人。书中还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谨守教义的犹太病人,精神异常的古典文学教授,热血的电影导演,梦想当文艺青年的房东还有打破传统的治疗专家。阅读本书,让人如入半梦半醒之境,身处红尘与超脱之间。
本书已被誉为“与精神疾病相关书写的新典范”,具有高度的纽约知性人文风格。作者书写了自己深刻的内心感受与家庭故事,并巧妙穿插作家乔伊斯当年如何为了自己发疯的女儿遍求名医的经过,以及与音乐家舒曼、美国诗人洛威尔等人的疯狂,重新审视艺术与偏执、疯狂与想象力之间的无解谜团。
有多少人,能用这样的方式观看自己?
——《纽约时报》
这本书一定会成为精神疾病相关书写的经典作品。高度推荐给各图书馆。
——《图书馆杂志》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充满知性又很有深度的书。行文清楚、真实、充满关爱又极具启发性,日后一定会成为相关作品的典范。
——《纽约时报书评》
心理疾病所到之处,不会有快乐结局。但这是一部好小说,最后的结局为一种升华后的胜利,得之不易。
——《泰晤士报》
2012年11月17日 已读
本来边读边做笔记打算好好写一篇读后感,但在过程中很多不怎么愉快的回忆纷至沓来。差点没能看完。要写也难免流于自怜。——有关于郁躁,精神分裂,抑郁,疗养病房和家属心情真实而客观的描述。挺好的一本书。但对此不感兴趣的人大概会觉得无聊吧。
精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