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
The Wall 豆瓣
9.5 (438 个评分) Pink Floyd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7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ony/Columbia
Pink Floyd 的 The Wall 也许是音乐史上极具迷惑力和富想象力的专辑。The Wall 录制于1979年,联合艺术家电影公司在1982年拍摄了这张专辑的同步电影 The Wall。
故事是围绕着一个虚构的,将一位名为 Pink Floyd 歌星的孤独比喻成一堵精神上的墙这个故事所展开的,而墙是由他在人生各个阶段所产生的,而且无法排斥的一种精神失落,它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并随他的人生成长也日益增长演化发展而成的。专辑的开篇便是通过邀请无意识的观众进入 Pink 的演出(In The Flesh?)而展开的,刚一出世 Pink 就面对着如履薄冰的人生(The Thin Ice),然后转回到孩提时代对在二战中阵亡的父亲的回忆(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1]),上学后又不得不面对填鸭式的刻板教育制度的伤害(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 以及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2);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又对其的过分看护而使其感受不到任何家庭的温暖(Mother),他不由得自问「我该相信政府吗?他们会把我送上火线吗?我该修建一堵墙吗?」;但在甜言蜜语的回答中,他看到的却是这个世界依旧充斥着漫天而降的炸弹和奔向掩体的平民(Goodbye Blue Sky);他迷惑了,不知何去何从(Empty Spaces);于是他自甘堕落下去,在他对性的憧憬和渴望中(Young Lust)高喊到「I need a dirty girl」;然而在现实无奈的空虚中,只能假装一切都好,但日复一日,爱变得灰暗,他却变老并得不到任何快乐(One Of My Turns);他感到的只是剃刀般的冰冷和葬礼的鼓声,以及对女友离去后所发出的凄惨的哀鸣(Don't Leave Me Now);此时的 Pink 已经完全绝望,他已不再相信任何人,他觉得他就象一块墙上的砖头被强行禁锢在其中迷失了自我(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3);最后,在他结束曲(Goodbye Cruel World)中彻底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隔离开而结束了第一盘的内容,而此时,Pink 已完全建立起来的自我封闭的墙,它表明他已深深地陷入精神失落的旋涡里。
第二盘在 Pink 面对外面的世界寻求自我解脱(Hey You)中开始,而美妙的吉他演奏曲(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以及低沉的管乐曲(Nobody Home)折射出此时 Pink 的孤独情感,对人生迷茫的他哀叹到「..But I've got nowhere to fly to」;精神忧郁的 Pink 面对电视中反映二战时期的电影时唤起他悲伤的回忆,不由发出痛苦的哀鸣(Vera);随后在一片鼓乐齐鸣般的古典弥撒风格的颂歌合唱中,引出了整部专辑的核心曲目(Bring The Boys Back Home)中则唱出了他强烈的反战心声;当他的唱片公司使用药物诱使其完成(Comfortably Numb)后,他不由得想逃避,发问到「这场表演还要继续下去吗?」为何不转身逃走?然而此时此刻,他已没有退路,他不得不将这场表演进行下去(The Show Must Go On);在演出现场,他那种忧郁不振的情绪最终异化为一种莫名的憎恶和歇斯底里般的法西斯式发作(In The Flesh),他嚎叫到「If I had my way, I'd have all of you shut」;他不愿被社会带走他的灵魂,宁愿(Run Like Hell);在温暖但混乱的战栗中,他再度迷茫,孤立无援只能(Waiting For The Worms),伴随着痛苦,他的心在流血,精神已疲倦不堪,终于将这场表演(Stop);而在(The Trial)中,他通过对自己在精神上进行的审判,最终将他心灵中的这面墙推倒后,Pink 终于走出墙外(Outside The Wall)和人们又会聚在一起而结束全曲。回首往事,墙那边又是一群疯狂的小孩们,他们是否又在建造他们自己的墙吗?这张唱片向我们展示了追求理想的曲折路程,它以内心的沉思为主,以「墙」比喻人性的枷锁,在经历种种挫折和失败后,不再沉沦,不再逃避,勇敢地走出「墙」外,寻找自己的新天地。
这部专辑广受注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配合。例如,在专辑中多次出现的反战内容唱出了广大美国社会民众对越战深刻反思的心声,而把自己比作是「墙上的一块砖头」且无足轻重,便采取逃避的方式以求解脱,这种思想又与当时美国社会中「垮掉的一代」的处世态度不谋而合,因此也同样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共鸣。这部抱负不凡的概念专辑凭其极富社会反叛性的内涵而在全球掀起热潮。该专辑在美发行后于当年 12 月 15 日进入美专辑榜并名第列 51 位,六周后升至榜首并一举蝉联 15 周冠军,而在美国同期发行的单曲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2) 也以其特有的叛逆性而成为其单曲榜的4周冠军,并且也是他们历史上唯一一首单曲榜冠军歌曲。The Wall 的演出则是一部耗费心力的舞台表演(如此奢华以至于乐队只能将它带到少数几座城市进行演出)并被改编成一部完整的电影。该专辑同期在全球攻陷了几乎所有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排行榜并占据榜首位置(在日本和英国可能没有那么好的评价,英国Q杂志给出的很普通的三颗星的打分)。The Wall 同样标志着 Waters 和 Gilmour 最后一次作为合作伙伴在一起工作。乐队在下一部专辑 The Final Cut 完成后便宣告解体。
最美妙的旅行 豆瓣 Spotify
8.6 (183 个评分) 声音玩具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独立发行
声音玩具是近来华语乐坛最让人惊喜的后摇滚之声。也许后摇滚这个泛化的概念并不足以准确界定声音玩具的特征,因为他们会在长达11分钟的漫长器乐演奏(后半部分有少许人声)中表达出后摇滚绵长的结构特征,而这一进程中吉他的突兀音色和整首乐曲的宏大叙事表象又不时把听者带回30年前进步摇滚和艺术摇滚盛极一时的年代,让人联想到Yes的吉他激情和King Crimson在宏伟弦乐落幕后的唯美键盘音色,同时他们又没有艺术摇滚实质上的史诗冲动,也听不到具有那种时代特征的电颤琴之声。“声音玩具”固执的维系着对甜美至极的和谐曲调的追求以及对个人情感生活的倾诉欲望,“星期天大街”和“爱铃”一样,不失时机的借用Dream Pop的吉他音色构筑梦幻般的时间绵延感,后者诡异而极具诱惑力的旋律似乎暗示着一些中亚音乐的元素,这一切都显示出他们作为当代国内最出色独立乐队的丰富灵感和想象力。

声音玩具前身“朝圣者的背叛”成立于1998年,由区波、李琨、黄锦三人组成,沉默而低调,一直潜心于自己的音乐,深居简出。2001年,朝圣者的背叛更名“声音玩具”,声音玩具的音乐带有浓厚的布鲁斯情结,音乐整体构成诡异而强大,现场富于戏剧性。虽然他们的现场很难出现POGO的壮观景象,但他们向着人性隐秘部位的触摸与延伸却感染着许多敏感善良的青年人。自行出版唱片《最美妙的旅行》。

《最美妙的旅行》记录的是历史悠久的声音玩具的一个片段。在此表现出非常成熟的曲风,每一个细处都精雕细刻。《最美妙的旅行》的封面一派静谧祥和,和音乐的感觉搭配得相得益彰:动中有静,起中有伏,非常放松、舒服。声音玩具的现场要比CD还更好一些,能放得更开,娴熟的技巧能尽情发挥出来,感觉也就更post rock(后摇滚)一点。
Vespertine 豆瓣
8.9 (61 个评分) Björk 类型: 电子
发布日期 2001年8月25日 出版发行: One Little Indian
Vespertine, released in August 2001, is an album by the Icelandic singer/songwriter/musician Björk. It sees Björk creating an introverted, quiet world of swirling microbeats and personal lyrics. On the cover she can be seen wearing the swan dress (designed by Marjan Pejoski) that caused a stir at the 2001 Academy Awards.
The album was originally released both on CD and on DVD-Audio in 2-channel (48khz/24bit) and 5.1-channel (96khz/24bit) advanced resolution. It peaked at number eight in the UK Albums Chart and at number 19 in the U.S. Billboard 200. It was also nominated for Best Alternative Album at the 2002 Grammy Awards. Recently music webzine Drowned In Sound named Vespertine the number-one album of the last six years not to garner press attention.[1] Stylus Magazine placed it 36th on their 'Top 50 Albums: 2000-2005 Vespertine was also selected as one of the 1001 Albums You Must Hear Before You Die.
The album was re-released in 2006 as a DualDisc including a lower-quality DTS 96/24 version of the original advanced resolution 5.1 mix. The DualDisc also formed part of the box set.
On August 22, 2008 Björk wrote an open letter on her official website expressing her anger at the fact that Valgeir Sigurðsson has over the years been credited with writing the instrumentals for the album. She explained that he had been only an engineer and programmer (and that she herself had produced every track on the album), and argued that part of the reason was to do with sexism in the music industry.
Among My Swan 豆瓣 苹果音乐 Spotify Discogs Discogs Discogs Discogs Discogs Discogs Discogs Discogs Discogs Discogs Discogs Discogs 豆瓣 豆瓣
8.5 (137 个评分) Mazzy Star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199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Capitol
Among My Swan is the third album by the band Mazzy Star. Although Among My Swan did not contain any US Billboard Hot 100 hits like its predecessor, So Tonight That I Might See, this album did garner the band its highest-ranking single on the UK Singles Chart, when "Flowers In December" reached #40 in November 1996. The album's second single, "I've Been Let Down", did not chart in either the United States or the UK.
Among My Swan relied less on the echo effect that was nearly ubiquitous in all tracks on the previous two albums. Hope Sandoval's voice is paired with simple acoustic instrumentation that marks most of the tracks. The guitar and harmonica accompaniment on "I've Been Let Down" is a prime example of this. These tracks are not markedly different in sound or feel from the preceding two albums.
Among My Swan is widely considered to be Mazzy Star's final album; although the band has not officially broken up, they have released no new material since the release of "I've Been Let Down" as a single in 1996, and lead singer Hope Sandoval has gone on to form Hope Sandoval & The Warm Inventions, which released an album in 2001.
民谣乐队Mazzy Star(迷乱星辰)于1996年推出的专辑,曲风迷幻、黑暗。
Play 豆瓣
8.7 (36 个评分) Moby 类型: 电子
发布日期 199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V2
Moby可以说是电子音乐界的异类,家庭环境是造就他特立独行的最大因素,父母亲皆是磕药的摇滚激进份子,
早在幼年时期,父亲就因磕药车祸身亡,孤独与不快乐似乎已成为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从吃素、不抽烟,磕
药及喝酒,提倡环保、人文思想以及反暴力、对社会不平等之看法,一再出现于电子音乐哲学家、思想家的作
品专辑中,从最新专辑「PLAY」单曲<Why Does My Heart Feel so Bad?> 的MTV中,Little Idiot Moby
(Moby卡通人物化身)身处在已被战争、人类破坏殆尽的地球上,四处可见枯死的树木、荒凉的沙漠及被大海淹
没的陆地,孤单的行走而无人理会,始终在他身边的只有一只毫不起眼的小狗,结尾部份在梯子顶端观看月亮
,更透露出强烈的落寞感,似乎对他来说孤独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甚至全部。
如果说Moby是电子音乐界的鬼才或顽童,我想是没有人会反对的。不按常理、无法捉摸的音乐型式始终是世人
对其作品的见地,从单曲<Thousand>得到金氏世界记录「史上最快的歌曲」就可得到映证。对他的作品,要
以单一种音乐型式呈现是较为少见的,总是尝试性的融合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型式,又能将旋律诠释的如此完
美,就拿这次的新专辑「PLAY」来说,取样自1925年史学家Alan Lomax的田野录音作、黑人灵歌与蓝调福音,
搭配着Hip-Hop的节奏和凄美的弦乐与钢琴旋律,再加上Moby透过效果器的人声献唱与轻迷浪漫的民谣吉他,总
是很怀疑他的构想来源是如此的精湛及诡异,毕竟天才仍旧是少数的。
年度 专辑名称
1992 Moby
1993 Ambient
1995 Everything Is Wrong
1996 Animal Rights
1996 Everything Is Wrong: DJ Mix Album
1997 I Like to Score
1998 Animal Rights [Japan]
1998 Animal Rights [UK Bonus Disc]
1999 Play
年度 合 辑
1993 Early Underground
1995 Mixmag Live!, Vol. 7
1996 Rare: Collected B-Sides
1999 Story So Far
年度 单 曲
1991 Next Is the E
1991 Drop a Beat [EP]
1992 Go Remixes [EP]
1993 All That I Need Is to Be Loved
1994 Hymn [UK #1]
1994 Hymn [UK #2]
1994 Hymn [US]
1994 Feeling So Real
1994 Move EP [EP]
1995 Everytime You Touch Me
1995 Bring Back My Happiness [EP]
1995 Into the Blue (Remixes)
1996 That's When I Reach for My Revolver
1996 Animal Rights
1996 Come on Baby
1997 The James Bond Theme [US]
1997 James Bond Theme: Re-Version
1998 Honey [UK #1]
1998 Honey [UK #2]
1998 Honey [US CD #1]
1998 Honey [US CD #2]
1998 Honey [US 12"]
1998 Honey (Remixes) 1999 Run On [UK LP Single]
1999 Run On [Germany LP Single]
1999 Honey
1999 Bodyrock [UK]
1999 Bodyrock [US]
1999 Why Does My Heart Feel So Bad? [12"]
1999 Why Does My Heart Feel So Bad [CD #1]
1999 Why Does My Heart Feel So Bad [CD #2]
2000 Why Does My Heart Feel So Bad [Australia]
2000 Natural Blues [US CD SIngle]
2000 Natural Blues, Pt. 1 [UK CD Single]
2001 Natural Blues, Pt. 2 [UK CD Single]
2000 Run on, Pt. 2 [Import CD Single]
2000 Run on, Pt. 1 [Import CD Single]
Moby辉煌史
葛莱美奖提名 Grammy Nominations
最佳另类专辑「PLAY」for Best Alternative Performance (an album category)
单曲<Bodyrock>最佳摇滚乐曲<Bodyrock> for Best Rock Instrumental Performance
英国音乐大奖提名Brit Award Nomination
最佳国际男艺人Best International Male Artist
1999年美国得奖成绩 Best of 1999
村声音乐杂志 Village Voice 年度最佳专辑第1名
独奏音乐杂志 Solo Magazine 年度最佳专辑第3名,"Honey"年度最佳单曲第10名及90年最佳专辑第20名
美国娱乐周刊 Entertainment Weekly 年度最佳专辑第4名
滚石杂志 Rolling Stone 年度最佳专辑第5名
男性风尚杂志 GQ 年度最佳专辑第2名
亚马逊网络书店 Amozon.com 年度最佳专辑第4名
美国今日杂志 USA Today 年度最佳专辑第4名
美国专业杂志Gear Magazine 年度最佳专辑
时人杂志 People Magazine 年度最佳专辑
华盛顿日报Washington Post 年度最佳专辑第10名
芝加哥论坛 Chicago Tribune 年度最佳专辑第3名
波士顿全球日报Boston Globe 年度最佳专辑第2名
美国洛杉矶时报 L.A. Times 90年最佳专辑第10名
美国校园电台杂志 CMJ 年度最佳专辑第4名
美国DJ专业杂志 Mixer 年度最佳专辑第3名
1999年英国得奖成绩
英国Heal杂志 年度最佳专辑
英国The Face杂志 年度最佳专辑第4名
英国DJ专业杂志 Jockey Slut 年度最佳专辑
英国Muzik音乐杂志 最佳单曲<Why Does My Heart Feel So Bed?>
英国Esquire杂志 年度最佳专辑
英国Ministry舞曲专业杂志 年度最佳专辑第8名
英国Evening Standard杂志 年度最佳专辑
英国Flipside杂志 年度最佳专辑第2名,年度最佳单曲<Run On>
英国Molo专业杂志 年度最佳单曲<Honey>
英国Q专业杂志 年度最佳专辑
英国Sky杂志 年度最佳专辑第8名
Wish You Were Here 豆瓣
9.5 (333 个评分) Pink Floyd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197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20分钟的歌曲再加上 "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 所组成的这部专辑依旧是根系于他们早期的 "Atom Heart Mother Suite" 和 "Echoes" 等这些作品,但我们宁愿看到另一种 Pink Floyd 的音乐风格。"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 的歌词完全是在赞美与称颂 Barrett 的聪明以及作为对其后来的隐退发出的一曲挽歌。整首歌曲由9段组成,而专辑选用了前面的5首片段作为整部专辑的开篇。对于该曲你往往最先可能被 Gilmour 忧伤的吉他主奏所打动,不过贯穿全曲的确是 Wright 有史以来最出色的键盘演奏,当然萨克斯演奏家 Dick Parry 如同在 Dark Side 中一样做了精彩的表演;而后面的4首片段则作为专辑的结束曲,伴随着风声以及David Gilmour 吉他的咆哮声和他的呐喊声中开始,并最终在波涛汹涌般的键盘声中逐渐结束整部专辑。本来该曲是作为一个整体演出的,但在1975年却被一分为二了。毫无疑问的是,这首歌曲就是针对并间接地回顾了 Pink Floyd 音乐历程上的第一个变故 —— 乐团创史人 Syd Barrett 中途离开乐队。1975年7月5日,当乐队录制完毕而进行混音制作阶段工作的时候,有一个陌生人来到录音室外面默默地看着里面工作的乐队成员,他就是 Syd Barrett。可惜当时他并不知道这部专辑就是题献给他的,在匆忙一瞥后,人们从此再也没在公共场合见到他。
在 VSC3 合成器极富规律的伴奏下,伴随着重复回声的组合引出了 "Welcome To The Machine" 开头的那部分音节,由此开始了一个针对当时音乐圈中广泛存在的“对金钱的追逐超过了对音乐制作创新的追求”现象的辛辣的讽刺,而将歌手 Roy Harper 引入并演唱 "Have A Cigar" 则似乎是 Waters 的耻辱,但当时在录制此曲的时候,本应担任主唱的 Waters 嗓子出了问题而无法正常演唱,刚巧他的朋友 Roy Harper 也同期在同一录音室录制别的作品,于是 Waters 便请他的朋友演唱了这首对唱片录音工业辛辣讽刺的歌曲,不过后来 Waters 对这个决定也无不抱怨说“not because he did it badly...it just isn't us anymore”。歌曲里面有一句歌词“Which one's Pink?”其实来自于一位对他们一无所知的美国唱片公司董事询问乐队时愚蠢的提问,后来在演唱会上,Waters 将这句话印到自己的T恤上。
唱片的标题曲 WISH YOU WERE HERE 同样也是针对 Syd Barrett,但也是 Roger Waters 对于徘徊在乐队成功的四周围的贪婪所进行的斗争中所感受到的紧张感,而根植于贯穿 Wish You Were Here 专辑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觉醒的主题不断的滋生发展并最终在后来的 The Wall 中萌发壮大。古典/爵士小提琴手 Stephane Grapelli 参加了该曲的录制,也就是全曲结束时那几个小节的风声的合成音响效果的录音。而歌曲的管弦乐片段其实是截取于 Tchaikovsky 的第四交响曲的录音。本曲以后成为乐队巡回演唱会上的保留曲目,即使是 Waters 离开乐队后,无论乐团还是他依旧喜欢在各自的演出中演唱它。
WISH YOU WERE HERE 专辑于75年9月27日进入美国排行榜并名列12位,并于10月4日升至榜首。而在英国,发行后第一周便荣登榜首,不过这要感谢提前预售的25万张唱片的功劳。Wish 专辑也是在他们离开了与之合作多年的 Capitol 唱片公司,并自组 Pink Floyd Music 公司后制作的第一部作品,另外他们将其作品改委由 Columbia 唱片公司发行而不是老东家EMI公司了。或许是因为上一张作品反映太好,它多少显得这张专辑有些失色,乐评家的评论甚至也仅以“了无长进”一笔带过。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张唱片,虽然具有一定程度的商业化倾向的表现,但在音乐创作的本质上,它仍然够资格称得上是一张质量均佳的好作品。
这张专辑在滚石杂志选出的500张历代最强专辑中排名第209位。
詩格洛絲 豆瓣
9.0 (92 个评分) Sigur Rós 类型: 摇滚
发布日期 2005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Geffen Rec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