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豆瓣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f the Banality of Evil
8.3 (92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译者: 安尼 译林出版社 2017 - 1
●汉娜•阿伦特极具争议性的著作,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犹太政策进行全面总结,提出著名的“平庸的恶”概念,引发西方思想界长达五十年的争论
●详细记录纳粹战犯庭审全过程,还原历史现场,探讨战后审判的合法性
●无删节简体中文全译本首次出版
●特别收录阿伦特德文版自序与德国史学巨擘汉斯·蒙森导读
1961年,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犹太问题最终解决方案”重要执行者阿道夫•艾希曼开展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审判。汉娜•阿伦特就这场审判为《纽约客》写了五篇报告,后集结成书。《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这次引发全球关注的审判的全过程,并结合对大量历史资料的分析,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恶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恶魔,也有可能是平凡、敬业、忠诚的小公务员。艾希曼由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而犯下的罪并不能以“听命行事”或“国家行为”的借口得到赦免。
致后代 豆瓣 Goodreads
8.9 (71 个评分) 作者: [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18 - 2
《致后代:布莱希特诗选》完整呈现出布莱希特诗歌创作全历程,为国内首次全面译介。
布莱希特是“史诗剧”的创立者。但他作为诗人的地位一点也不比作为剧作家的地位低。奥登就非常推崇作为诗人的布莱希特,仅凭布莱希特已出版的少数诗歌,就把他列为影响自己的十多位诗人之一。
布莱希特以朴素语言,平民视角,以及社会关注,对所处的时代和生活其中的人类状况做出生动的反应,创造了全新的政治诗歌。
在他的诗中,抒情完全消匿于诗的宗旨背后,这种现代诗,被视为德语诗歌语言的伟大革新,已成为当代德语诗歌极其重要、无所不包的典范。
甄选布莱希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呈现其诗歌创作全历程:早期诗和早期城市诗(1913—1925),城市诗(1925—1929),危机时期(1929—1933),流亡初期(1934—1938),最黑暗的年代(1938—1941),美国时期(1941—1947),以及后期诗(1947—1956)。
铁道之旅 豆瓣 Goodreads
Geschichte der Eisenbahnreise : Zur Industrialisierung von Raum und Zeit im 19. Jahrhundert
9.2 (37 个评分) 作者: [德]沃尔夫冈•希弗尔布施 译者: 金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7
☆铁道、火车、城市、时间、空间……一次19世纪人类精神与工业文明交织的探索旅程。
☆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等诸多视角,探索人类工业意识之起源。
---------------------------
工业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人们又是如何在这其中 适应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铁道之旅》通过工业革命的代表之一—铁路——其创制、发展对于人类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试图重新思考工业文明如何发生于个体,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生产力、社会结构变化。
铁路出行给人们对于时间、速度、距离、危险、精神伤痛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对于城市—历史关系、事故、防御性措施等等方面的重新思考,试图去阐述,工业文明不仅在技术、建筑、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在这些变化其中,也发展出更多的设备、条例、思维去适应由工业革命带来的新规则、新秩序。
由此,工业化不仅是一场技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也是人们精神与身体、行动与思维对新秩序、新制度的一次适应过程。
-----------------------------
希弗尔布施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历史学家。
——Los Angeles Times Book Review
这是一本令人惊叹的书,惊喜、独具探索性、奇特充斥着这本铁道革命精神病理学分析的著作。
——The Village Voice
沃尔夫冈从城市规划、心理学、建筑学、经济学以及技术史等角度深入阐述了铁路在19世纪对人们心灵形塑的重要作用。
——Gregory McNamee
《铁道之旅》充满了令人信服的见解,其论述、观点与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密切相连。这本书涉略范围极广,已成为交通研究的经典作品,同时被社会学、现代性文化研究、感知研究广泛征引,成为这些领域进一步研究的奠基之作。二次修订相信会使得本书更令人信服。
——Javier Caletrí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