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原生家庭 豆瓣
Toxic Parents
8.3 (106 个评分) 作者: (美)苏珊·福沃德博士 / (美)克雷格·巴克 译者: 黄姝 / 王婷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阳光博客 2018 - 5
不健康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家庭心理疗伤经典之作。苏珊·福沃德博士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是如何伤害子女,并特续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的。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主旨并不在于控诉这样的父母,而在于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这本书的作者苏珊·福沃德对我有特殊的影响。在北京大学学习时,一次在图书馆借到了一本书《情感敲诈》(Emotional Blackmail),这本书让我读得很过瘾,尤其是长期困扰自己的一些东西一瞬间就明白了,这种理解来得相当简单容易。那时我就想,为什么不这样写书呢?为什么非得将书写得晦涩难懂呢?
也许这是一个重要的起因,为什么我自己的书会写成我现在的风格。
——武志红
读到流泪,所有被自我怀疑,焦虑,不安全感的所困扰的孩子都应该看一看。
——读者评论
终于明白我那莫名的烦躁、焦虑、愤怒真正的来源,为什么十年前没遇到这本书呢?可惜,早点遇见就能早点解脱。
——读者评论
阅读这本书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要完成一个“阻断”。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当我们检视和察觉了自己的“毒素”之后,当我们逐步完成了“疗毒”过程之后,我们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是,拿出信心和勇气“阻断毒源”。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孩子。
——豆瓣网友
才看到前言就激动掉泪了,就好像自己想了很久的话被人写了下来。
——豆瓣网友
2021年9月8日 已读
配合《可爱的诅咒》一起食用效果更佳
心理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豆瓣 Goodreads
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
8.0 (533 个评分) 作者: 【英】罗伯特·戴博德 译者: 陈赢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8
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它基于TA沟通分析心理学的理论,讲述了一个抑郁症病人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在书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2021年6月21日 已读
看起来浅显,实际上读完感觉仍有一些疑问萦绕心头,需要继续思索答案。蛤蟆从此再也没见过苍鹭,意味深长。很喜欢最后一章朋友们在倾听各自的人生计划的时候心里的小嘀咕,很真实,也很真挚。
心理学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豆瓣
8.9 (15 个评分) 作者: [美]卡伦·霍尼(Karen Horney) 译者: 冯川 译林出版社 2016 - 6
2021年6月9日 已读
好书,基本全部症状都躺枪,虽然没有告诉读者神经症的治愈方法,但是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也只能通过自己去探寻吧,光是能接收到知识,让我能够更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以及其产生的原因,已经对我很有帮助了,也逐渐变得不怎么焦虑了
心理学 精神分析
可爱的诅咒 豆瓣
The Curse of Lovely
8.2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雅基·马森 译者: 王丽 九州出版社·阳光博客 2016 - 2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这样人,他 (她)们将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对陌生人也是有求必应,而且一旦停止这样做,就会觉得非常内疚,仿佛受了一场“可爱的诅咒”。在他(她)们看来,很多事情的优先级都高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结果支持了所有人,却让自己崩溃。
心理学家把这些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的人称为“圣母型人格”。
本书作者是一名心理治疗师,也是一名深受“可爱诅咒”折磨的“圣母”,她曾经在手臂骨折的情况下还坚持为家人开车,甚至一同去划船,直到医生开出诊断证明,打上石膏,她才觉得自己可以歇一歇了。这件事让她意识到,如果不想办法解除这个“诅咒”,人生终将被摧毁。于是,她联系了一位曾经一起工作十年的心理治疗师,尝试性地迈出了解除“诅咒”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为本书“播种”的第一步)。
作者从自己的治疗过程中受益良多,同时,也从寻求治疗的咨询者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在这本书里,她将分享“圣母们”自我治疗和心灵成长的故事。
本书不是让人们放弃对这个世界表达善意,而是鼓励过人们为自己争取一些时间和自由,毕竟,每个人都有权利好好爱自己。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几乎章章躺枪。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有很多,比如交流中传递更多信息的是表情动作而非语言,这种受伤很难和他人诉说,因为难以被理解,对方只会觉得你在胡思乱想或者大惊小怪;比如寄希望于他人会改变,因为几乎不可能所以应该果断放弃并更重视自己能够掌控的部分。给出的建议都很有用且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和《冷暴力》一起读。心理问题都有些共通的地方。
心理学
冷暴力 豆瓣
Le Harcèlement Moral: la violence perverse au quotidien
7.9 (24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 译者: 顾淑馨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7
畅销法国20年的心理学经典
...................
※编辑推荐※
☆ 盘踞法国畅销榜50周,被译为24种语言;
☆ 首次全面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精神虐待行为,让无数受虐者如梦初醒的经典之作。法国心理学家与被害人学专家伊里戈扬的代表作;
☆ 伤人不见血的冷暴力 广泛 存 在于婚姻、亲子关系、职场和社会中,施虐者披着关系亲密的外衣,肆无忌惮地渗入受虐者的生活,使其成为自己精神虐待的猎物。本书意在指导受虐者认清自己的处境,跳出这一恶性循环;
☆ 伊里戈扬通过大量案例探讨了冷暴力的各种表现形式与危害,详细剖析了施虐者与受虐者的特点与关系。她饱含同情,笔锋犀利,从专业角度为受虐者立起一面镜子,让丑恶无可遁形,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提出了“精神虐待”这一概念,它广泛发生在婚姻、家庭和职场中,施虐者通过拒绝直接沟通、言语歪曲、讽刺、嘲笑、轻蔑、否定人格等常用手段来欺凌、控制受虐者,摧毁其自尊,改变其思维方式,使这种关系持续下去,让受虐者无法逃脱。这类冷暴力现象并不如身体暴力明显,只会让受虐者有苦说不出,一味检讨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伊里戈扬探讨了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精神虐待的不同阶段、施虐者的主要手段,并站在施虐者和受虐者双方的角度做了详尽的分析。之后,她阐明了精神虐待的短期和长期后果,并分别针对家庭和职场中的精神虐待现象提出了建议。
...................
※名人推荐※
伊里戈扬完成了一部对心理治疗特别有价值的巨著。阅读此书成为独特的经验。我相信许多读者会意外发现,书里不仅有一面反映自己人生的镜子,还有最重要的,由一个深入了解问题的目击者提供的协助。唯有像这样的目击者在身旁,我们才有勇气和力量,面对本身痛苦的真相,也才可能去了解,最终获得疗愈。
——犹太裔德国心理分析师艾丽斯·米勒(Alice Miller)
伊里戈扬提出许多关于这个主题的严肃课题。她明智地建议我们,不要把这整个问题内化或变成心理负担,而应认清,人生充满涉及权力的极端行为。当权力问题失控时,受伤的就是灵魂。
——美国心理治疗知名作家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
...................
※媒体推荐※
精神虐待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心理谋杀。这类现象比你想象中还要普遍。
——法国《商业文摘》
冷暴力的实施者是天生的控制狂,他们经常营造出热情、积极而吸引人的表象,对他人进行的精神虐待不易证明。伊里戈扬清楚这一点,她希望通过本书唤起受虐者对冷暴力的认识,同时也让她的同行们留意到某些危险的迹象。《冷暴力》充满了对受虐者的同理心,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实用建议。
——美国《出版人周刊》
本书帮助读者清楚且完整认识到,带着不同面具的冷暴力是施以怎样的手法去伤害他人。也让周遭原本对此过程无法想象且难以理解的人,正视问题的严重性。
——德国《慕尼黑水星报》
性学三论 豆瓣 Goodreads
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
7.3 (41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译者: 徐胤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5 - 4
《性学三论》是心理学宗师弗洛伊德开性学先河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他首度将精神分析法运用于性研究,通过梳理从幼儿期到青春期,寻常男女性冲动的萌芽和成长,发现并探讨每个人性困惑中的关键心理因素。
这本弗洛伊德著作中罕有的直白、易读的作品,于1905年首次出版,一经问世就受到保 守“禁欲主义”之抨击,被斥为“大逆不道”。但作为一部真诚、造福于人的科学著作,其伟大并不会因此黯淡!在这之后的二十余年中,《性学三论》再版四次,直接启蒙了整个现代西方社会对“性”的看法和认知,至今仍为全世界人提供参考和帮助。
本版《性学三论》是首个无删节德文汉译本,独家收录李银河长文导读。
中国社科院李银河教授读后称赞:“译者中文文笔洗练优美,使人读起来爱不释手。如果有人想读此书,我当然会推荐这个译本。”随后,她特地为本书撰写长文导读,为读者释疑。该篇导读本版独家收录。特别收入《性学三论》实践篇《爱情心理学》《文化的性道德与现代人的精神病》,深度解疑两性生活中常见的性困扰及现代人精神压抑的根源。
总能做出正确决定的幸运法则 豆瓣
作者: 【英】理查德·怀斯曼 译者: 陈蕾 2018 - 11
《怪诞心理学》《正能量》作者、实验心理学大师理查德?怀斯曼又一思维实验,四大心理学法则助你识别运气和机会,总能做出正确决。
你一生当中会有很多运气,不同的运气造就了不同的生存状态,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看起来毫不起眼的行为实际却悄悄决定了我们一生的路径。运气经常在一念之间,决定了生与死、兴与衰、喜与悲。人们早已意识到运气的重要性,但一直误认为运气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只能受到迷信和宗教仪式的操控。于是人们试图通过佩戴幸运符、占星算卜、膜拜塑像、避免不吉利的数字等方式来增强生活中的好运气。然而这些方法都不会管用,因为这些迷信的想法都是出于人们无法正确地认识运气的本质。
英国实验心理学大师理查德·怀斯曼教授基于多年人类实验观察,系统地揭示了运气背后的心理学法则。怀斯曼教授总结出运气的4大基本法则和12项子法则,并提供了各种实用的方法来帮助你将这些法则融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彻底改变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你的人际关系、个人财务和事业。
在本书内容法则的指导之下,你可以做出正确决定,识别并抓住日常生活中的运气和机会。
乌合之众 豆瓣
Psychologie des Foules
7.5 (1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陈剑 译林出版社 2016 - 1
·社会心理学的扛鼎之作!
·法语母本直译而来,原汁原味。
·收录法国哲学家、蒙田挚友拉·波哀西的《论自愿为奴》。
《乌合之众》细致描述了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人们在群聚状态下的心理、道德、行为特征。解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而统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体的这些特点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的。
冰箱里的灯 豆瓣
Girl,Interrupted
作者: [美]苏珊娜·凯森 译者: 黄渭然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6
自我就像冰箱里的灯,平时熄灭着,需要你自己去打开冰箱的门。——萨特
-------------------------------------------------------
奥斯卡金像奖影片《移魂女郎》原作,安吉丽娜·朱莉、薇诺娜·赖德联袂出演
-------------------------------------------------------
只是一天洗了两次澡,你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病了?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总认为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不断自我否定,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实的活着?
如果从来没有叛逆过,那个疯狂的你会悄无声息地远离吗?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永远快速向前,都会这样的停摆时刻,无法前进,亦无法后退。不要怕,打开门,灯会慢慢亮起来。
===========================
在和一位从未谋面的精神科医生进行了一次面谈后,18岁的苏珊娜·凯森被塞进计程车送到了麦克林恩精神病院。这家精神病院在当地家喻户晓,以渐进式的治疗方法为病人提供暂时的庇护,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人罗伯特·洛威尔、歌手詹姆斯·泰勒和音乐家雷·查尔斯等社会名人都曾被收住在这里。此后长达两年的时间,凯森几乎都在这家精神病院的青少年女性病区里度过。
在那里,苏珊娜·凯森被诊断出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十八个月后被释放。
《冰箱里的灯》真实记录了凯森“我不够好”“我什么事都做不成”的自我否定,自己存在的种种叛逆,为缺失的安全感而歇斯底里。
她记录的心理问题,是我们每天都可能面对的问题。写这本书,她获得了内心的释放。读这本书,为我们内心的冰箱开门,亮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