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老实人 豆瓣 谷歌图书
Candide ou l'optimisme
8.0 (15 个评分) 作者: (法)伏尔泰 译者: 傅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8
《老实人》是伏尔泰哲理小说代表作。主人公“老实人”最初相信老师邦葛罗斯的乐观主义哲学,即在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完美。他是一位男爵收养的私生子,由于他爱上男爵的女儿,结果被赶出了家门,从此他四处漂泊流浪,一路上他遭遇种种的折磨和灾难,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陷害,迷信,可是他仍然坚信他的完美世界观。直到他到了一个黄金国,国内遍地都是黄金、碧玉和宝石,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他终于慢慢认识到社会的残酷和冷漠,于是他抛弃了以往的哲学思想,并开始相信人生应该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豆瓣
8.1 (20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陈阳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 - 11
【内容简介】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大文豪让·雅克·卢梭临终遗作,是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在“再没有兄弟、邻人、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的悲凄境况下,坦然展露的思想和感情。书中收录了十篇漫步遐想,表达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怀。
【编辑推荐】
卢梭临终遗作,一个孤独隐居者的自我对话。
书中收集了十篇漫步遐想录,是卢梭“为自己而作”。卢梭自己也说过——“我做的事情与蒙田一样,只是目的完全相反。他的随想录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我的遐想录则完全是写给自己的。”
书中展露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与情怀。同时,本书也凭着自身发放的光耀,照亮了无数在世俗社会当中卑污的灵魂。
最明智之举莫过于在我力所能及之处,做我乐于去做的事,无论群居还是独处。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卢梭的叙述中充满矛盾,当他想要表现得坚强,他的文字中却透露着脆弱。这是他从未因他人而改变自己的证据,他只是变得越来越自我。因此他是纯粹的,而这份纯粹无关道德。
哲学 法国 随笔
阳台 豆瓣
8.4 (30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热内 译者: 程小牧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8 - 8
在一所名叫“大阳台俱乐部”的高级妓院里,顾客扮成自己最渴望成为的人物:主教、法官、将军等;穿上自选的戏服、念着自编自演的台词,对为自己配戏的扮成罪女、女贼、母马的妓女们大施淫威……妓院之外正在发生革命暴动,法院、教会、王宫被攻陷摧毁,在一片混乱中,妓院里的假法官、假将军、假主教被拥立为真的,而妓院老鸨伊尔玛夫人则摇身一变为女王。
埃梅短篇小说精选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马塞尔·埃梅 译者: 李玉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11
马塞尔·埃梅的短篇小说以奇巧的构思、幽默的语言,将现实主义内容与怪诞形式相结合,形成其鲜明的艺术特点。本书共收入其短篇小说28篇,几乎囊括了作者的所有名篇佳作。比如《穿墙记》《图发尔案件》《死亡时间》《铜像》《生存卡》《假警察》《侏儒》等。
2020年8月6日 已读
脑洞太大,越看到后面越喜欢
小说 法国
彩画集 豆瓣
8.6 (5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蒂尔·兰波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5
精神上的搏斗和人与人之间的战斗一样激烈残酷。
——兰波《地狱一季》
他(兰波)是众多流派之父,不是任何流派的亲人。
——亨利•米勒
我没有看到写(例如)《地狱一季》的困难,一切都是直接表现,喷涌迸发,烈度。
词语中的烈度对于我是无谓的,对于我并不提供什么。
在《彩画集》中的情况却相反,含有极高价值的事物不止于一个方面
——保罗•瓦莱里
从十六岁后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兰波似乎始终处于一种躁动不安、焦灼求索的状态。他为什么放弃写传统形式的诗作,转而致力于散文诗?这显然与波特莱尔发表著名的散文诗之后,巴黎诗风的变化有关。
兰波认为,诗人必须成为“通灵者”、“无比崇高的博学的科学家”,“通过长期、广泛和经过推理思考的过程,打乱所有的感觉意识”,通过所谓“言语的炼金术”,寻求一种“综合了芳香、音响、色彩,概括一切,可以把思想与思想连结起来,又引出思想”、“使心灵与心灵呼应相通”的语言,以求达到“不可知”。这“不可知”并非某种形而上的客体,有时与他诗中所说的未来的“社会之爱”有关,又或者是某种理想。以上种种,可以说就是兰波的象征主义。
本书收入法国天才诗人、象征主义大师兰波所有的散文诗作品,包括《地狱一季》《彩画集》,并附有著名的《“通灵者”书信》二封以及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等人的评论。《地狱一季》和《彩画集》虽形式独特,含义诡谲难解,却展现诗人在巴黎诗风转变后,所创造出的新诗学与对创作的探索。作品流露出十九世纪末的法国生活风情,与彼时之文化传统相呼应,字里行间回响着诗人对自我与世间的挑战。
风格练习 豆瓣
Exercices de style
7.4 (56 个评分) 作者: 雷蒙·格诺 译者: 袁筱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
《风格练习》是法国作家雷蒙•格诺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首次出版于1947年,1963年由伽利玛出版社再版时作了修改。这本书以九十九种不同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公共汽车上,有个年轻男子,衣着外貌有些乖张,与人发生争执,但很快就离开原地抢了个空座;之后不久,他又出现在圣拉萨尔火车站,与另一年轻人在一起,两人在讨论外套上衣扣的事情。
1949年,《风格练习》首次被改编成戏剧,在圣日耳曼德普雷的红玫瑰酒馆上演。1954年被改编成歌曲,在布鲁塞尔的口袋剧场演出。1980年再次被改编成戏剧,在蒙帕纳斯剧院演出,并在法国电视三台播放。二十一世纪以来,新的改编剧目每年都上演,还产生了各种语言的变体和滑稽模仿,在文学杂志和互联网上流传。
这本书已出版三十五种语言版本;其中,意大利语译本由著名作家翁贝托•埃科翻译。
恶之花 豆瓣
Les Fleurs du Mal
作者: (法) 波德莱尔 译者: 郑克鲁 2014 - 6
《恶之花》是波德莱尔的代表诗集,刻画了忧郁和理想冲突交战的轨迹,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恶,发掘恶中之美。原诗集的六个部分不是按照写作年代先后来排序,而是根据内容和主题划分为六个诗组,各有标题:《忧郁与理想》《巴黎风光》《酒》《恶之花》《叛逆》《死亡》。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除了原诗集的六组诗,本书还另设一个篇章,精选了原诗集中的遗珠和波德莱尔的其他佳作作为增补诗,足以展现波德莱尔在诗歌创作上的才华。
乌合之众 豆瓣
Psychologie des Foules
7.5 (1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陈剑 译林出版社 2016 - 1
·社会心理学的扛鼎之作!
·法语母本直译而来,原汁原味。
·收录法国哲学家、蒙田挚友拉·波哀西的《论自愿为奴》。
《乌合之众》细致描述了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人们在群聚状态下的心理、道德、行为特征。解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而统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体的这些特点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的。
第一口啤酒 豆瓣
作者: (法)菲利普·德莱姆 译者: 怀宇 / 郭昌京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 - 8
德莱姆善于在寻常生活中发现微小的题材,他写垃圾,写墨水漏痕,写餐具上的图案,写闭上眼睛时眼皮后面不断变化的光斑;他写打手机时微斜着脑袋的姿势,写在车站迎接朋友时小小的担心,写进酒馆前最后慢下来的几步。按照德莱姆的自叙,“短文是与人们想停止的时间的一种关系”,它们是逝水年华的一幅幅照片,在对习以为常的生活加以陌生化处理后,隔着时空的距离,自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美。在这部散文集中,德莱姆的超越之处在于他不仅仅写乐趣,还写出了乐趣之外的尴尬、懊恼、沮丧和矫情;在这种种不愉快之中的诙谐内核,有了自嘲的况味,也显示出法国式的达观和幽默。
单程票 豆瓣
Un Aller Simple
作者: [法] 迪迪尔·范·考韦拉尔特 译者: 李珂 新星出版社 2016 - 9
■ 法国龚古尔奖获奖作品。
■ 畅销二十余年的经典,在法国,它比家书更温柔。
■ 终有一天,我们会启程,离开童年最初的家。故乡终会沦为故去的家乡,父母终会变成另一户人家。纵使再不舍,都只能告诉自己:走吧,别回头!人生只能买到单程票!
■ 这是一本只要读了个开头,就能让读者沉浸其中的故事。——《书目》杂志
出生于炼铁小镇的青年皮埃尔独自来到巴黎打拼,终于成了优秀的外交官。但改头换面的他,却因此和故乡的家人有了隔阂:父母依然是一副炼铁工人的做派,当他们在巴黎的火车站与儿子相聚的时候,无论是不合时宜的穿着打扮,还是粗俗无礼的言行举止,都让皮埃尔不能接受。原本应该是幸福的家庭团聚不欢而散,父母直接搭乘着回程的列车离开了。而这一刻,皮埃尔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与父母成了截然不同的两家人,那个落后的炼铁小镇只有在回忆中才会显得美好。人生就像拽着一张单程票,从前都是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怪房客 豆瓣
Le locataire chimérique
8.0 (15 个评分) 作者: [法] 洛朗·托波尔 译者: 夏旻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 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金棕榈奖、金熊奖得主罗曼•波兰斯基自导自演,法国最美女星之一阿佳妮倾力出演,20世纪经典悬疑恐怖片
★ 《怪房客》完美诠释了萨特口中的“他人即地狱”。
★ 日常生活构筑起的梦魇,一个令人窒息的世界,怪诞的人物配合着荒唐的悲剧。那些陷阱或真或假,把人一步步引向迷失,眼见的一切只有“恐惧”。
特雷尔科夫斯基经人介绍搬进一栋老式公寓。前任女租客躺在医院中生死未卜,她是从租住房间的窗口跳下去的。她为什么要跳楼?特雷尔科夫斯基无暇顾及。他请来朋友庆祝乔迁之喜,却因声音太响遭到邻居投诉。他想成为一个完美房客,但事情发展偏离了他的认知。
各种怪事层出不穷:房间被人强行 闯入,他想要报警,却被房东喝令禁止;他在房间的墙壁上发现一个洞,从里面挖出鲜血淋漓的牙齿;他看见一个和女租客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出现在了对面大楼;还有人趁他睡觉时给他换上了女人的衣服……他突然明白,这栋楼的居民是想把他变成原先那位女租客的样子!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切都是他的妄想还是现实?疯了的是邻居还是自己?特雷尔科夫斯基走到窗口……
缓刑 豆瓣
Remise de Peine
7.6 (27 个评分) 作者: [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译者: 严胜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8
★ 龚古尔奖和法兰西学院大奖双料得主的童年珍藏
★ 童年建立在流沙之上,我们在其中盲目前行,就像一条没有铭牌的丧家犬。
★法国著名作家奥利维埃•亚当为偶像莫迪亚诺写下千字序言
这是一座二层楼的房子,正面的墙上爬满了常春藤。英国人称作“凸肚窗”的一扇凸起的窗户延伸了客厅的长度。在花园的一座平台的深处,吉约坦医生的坟墓掩映在铁线莲之中。他曾经在这里改进他的断头台吗?
年少的“我”和弟弟寄居在这栋属于三个女人的别墅里。周遭的成人世界充满了谜题:房子为什么没有男主人?阿妮为什么整夜哭泣?洛里斯通街的那伙人在干什么买卖?科萨德侯爵是否会在半夜回到城堡?“我”在看,“我”在听,“我”在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严重的事?及至人去楼空,再无踪影?
但“我”知道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事,因为警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