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
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 豆瓣
7.6 (9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译者: 林克明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4 - 10
在本书中弗氏道出了对人性与人类行为动机的主要看法。第一篇《性变态》详论同性恋、性错乱、及心理症患者的性冲动。第二篇详细分析幼儿性欲的来源、目的及其表达方式。第三篇《青春期的改变》饮食弗氏著名的原欲理论。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是独一无二的性学理论的经典。它不但是变态心理学学者们的瑰宝,而且,由于它对人性发展作了有系统和完整的探讨,也是心理学家、人类家、社会学家以及一般知识分子所不可不读的名著。《爱情心理学》饮食三篇文章,其中对男人恋爱的畸形心理,性无能的原因,以及处女的谜样的含意,都有极精辟的分析...
2019年9月30日 已读
关于“性对象”的变异,只讨论了三种inversion,要按照现在来说,人类对于性别认识和认知的差异已经不在限于男女,而是发展成为了十几种不同程度的到错。...学会了高级语汇的使用:“前戏”-“暂时性的性目的”、“自慰”-“自体享乐”、“接吻”-“口唇粘膜的使用”...现代人之所以产生不安的心理疾病是因为所谓的文明社会的灌输导致性本能的发展不在趋于动物性,而性本能受到压抑没能产生积极的“升华作用”(sublimation)...有的观点“我们知道女性性冷感常是表面的,局部的...”也太过武断了,因为即使比例极小,完全的性冷淡也是存在的。

##“性生活的冲动,即使在正常情形下,原本就很少受高级精神活动的驾驭。”
弗洛伊德
超越快樂原則 豆瓣
作者: Sigmund Freud 译者: 高申春等 米娜貝爾
接著《精神分析新論》之後,本書集弗洛伊德重要的著作於一冊:《超越快樂原則》、《群心理學與自我分析》、《自我與本我》、《抑制、症狀與焦慮》。《超越快樂原則》論述人的行為除快樂原則及由此派生的現實原則之外,還有一條更令符合人的本能的原則,也就是強迫性原則。《自我與本我》首先將心理區分為意識和潛意識,然後說明潛意識有描述意義上的、動力學意義上的區別;其次闡述自我從本我、超我從自我分化的過程。《抑制、症狀與焦慮》則是對壓抑與焦慮及心理防禦機制關係理論進行修正與補充的主要著作,闡明了「壓抑」與「防禦」兩個基本概念的聯繫與區別,以及它們在精神分析中的作用。
2018年6月4日 想读 一切生命的目标就是死亡。
弗洛伊德
寻找弗洛伊德 豆瓣
作者: [韩]李武石 科学出版社 2009 - 4
寻找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与经典案例,ISBN:9787030232489,作者:(韩)李武石 著,李光哲,李东根,杨华瑜 译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 豆瓣
Freud and Beyond: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analytic thought
8.7 (13 个评分) 作者: 史蒂芬·A·米切尔 / 玛格丽特·J·布莱克 译者: 陈祉妍 / 黄峥 商务印书馆 2007
本书全面易懂地介绍了自弗洛伊德以来现代精神分析思想发展的历史,内容涵盖了现代精神分析思想所有的主要分支,如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人际精神分析等,对各学派的缘起、流变作了清晰的阐述。
論佛洛伊德的“創造性作家與白日夢” 豆瓣
作者: Ethel spector 译者: 张秀玲 五南 2010 - 8
本書是「當代佛洛伊德:轉捩點與關鍵議題」系列之一,由國際精神分析學會出版。此系列每本書皆呈現一篇佛洛伊德的經典論文,接續則為主要精神分析教師和分析師們的討論文章。這些教師和分析師們來自不同國度和理論背景,所強調的重點也不相同。〈創造性作家與白日夢〉在1907年一場非正式的演講中第一次亮相,它沿著兩條軸線做探究:首先,它探討白日夢的根源以及白日夢和孩童遊戲間的關聯性。其次,它研究創造力的過程。本書的作者群提出他們各自對於佛洛伊德文章的評論,並致力於闡明精神分析幻想理論的轉折及其應用。他們的論文將佛洛伊德文章放置在歷史脈絡裡,描述白日夢和幻想的臨床價值,提出克萊茵學派對幻想的觀點,提供創造力和幻想的分析路徑,評論因佛洛伊德文章之多重翻譯所造成的模糊性,並且從現代生物學和發展學的路線來重新架構幻想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