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生祥
种树 豆瓣
9.1 (45 个评分) 林生祥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大大樹
種樹/林生祥
Planting Trees/Lin, Sheng Xiang
Featuring
平安隆 Takashi Hirayasu
大竹研 Ken Ohtake
定價:350元
發行日期:2006年10月6日
Featuring
平安隆 Takashi Hirayasu
大竹研 Ken Ohtake
【種樹】以「農民」為主題,描述了1990年後期出身美濃的農村青年自都市回鄉後,尋找出路、連結其他農民,共同努力找回自己所認定的農村生命力與人性價值的故事。林生祥與鍾永豐以更謙卑的態度,就美濃客家農村社區為田野調查範圍,採集社區成員的生命故事。
音樂創作方面,【種樹】帶進了「氣候音樂」的概念,企圖用聲響表現台灣南部「熱帶海島濕熱氣候」的特色。唱腔上,有別於過去作品中的激昂音色,改採質樸的人聲表現方式。除了原有的創作班底-包括主唱林生祥、筆手鍾永豐,還加入了沖繩音樂大師平安隆(Takashi Hirayasu),以及日本吉它好手大竹(Ken Othake)。平安隆與大竹研歷經不同的音樂訓練,卻同樣身處東亞海島文化,也同樣在國際舞台上備受肯定。
三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音樂家,自2003年第一次在流浪之歌音樂節合作後,曾一起在歐洲、美國與日本演出。生祥為了更了解日本與沖繩的文化,而使彼此間的合作更深刻,於2006年夏天旅居日本與沖繩兩個月,一面完成種樹專輯中的創作,一面向平安隆學習沖繩三弦、音樂與文化;同時也與大竹研切磋亞洲樂人如何發展出吉他演奏的特色。
三位樂人最後再聚林生祥與鍾永豐的家鄉美濃,在美濃自然場景的環繞下,以近二十天的時間,生活在一起,並完成這張【種樹】專輯的錄音。【種樹】專輯除了樂人跨國界與文化的參與外,還有錄音混音工程師Wolfgang Obrecht遠自德國帶著器材到美濃支援錄音工作,整張專輯錄音在美濃的民宿湖美茵完成。
專輯中的歌詞創作,除了林生祥的老搭檔鍾永豐持續貼近社會的觀察外,更加入了新起的美濃詩謠創作者邱靜慧與谷雨。值得一提的是,專輯歌詞的英文翻譯是由目前任教於柏克萊東亞所、【Yellow Music: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的作者Andrew F. Jones擔任。專欄散見於台灣各報副刊的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則以詩經般的文采將歌詞翻譯成日文。
三弦/平安隆 Takashi Hirayasu
平安隆成長於沖繩,在二次大戰後美軍占駐沖繩期間,接觸到藍調、搖滾、R&B等西方音樂。20歲開始正式學習沖繩傳統樂器─三弦(sanshin)。而後進入喜納昌吉的 Champloose樂團,,為樂團注入融合東/西方、傳統/現代的嶄新活力,引起日本一陣「沖繩熱」的風潮。
九○年代,平安隆單飛,第一張個人專輯「KARIYUSU NO TSUKI」,呈現了他在沖繩所有的音樂經歷。與美國吉他名手伯斯曼(Bob Brozman)合力製作的「螢火蟲」(Jin Jin),以沖繩島唄與Brozman的夏威夷滑音互相唱和,獲得國際一致好評。兩人持續合作的「慢慢來」 (Nankuru Naisa)更引入留尼旺Sega傳統樂,平安隆使用標準日語描寫1960年被美軍占領,直到1972年才歸還日本的沖繩人民的時代悲劇,以民謠向逝去的歷史致敬。平安隆在日本各地巡迴演出和講習。
吉他/大竹研 Ken Ohtake
日本中生代吉他好手,近年與沖繩民謠大師平安隆合作演出,被譽為最沉穩內斂的搭檔夥伴曾與林生祥於2003年10月「流浪之歌音樂節」、2005年9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2005年12月「美濃音樂祭」、2006年2月「文建會文化行春」草根之聲新演繹......等合作演出
菊花夜行军 豆瓣
9.7 (180 个评分) 交工乐队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1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串聯有聲出版社
台灣第一個備受歐洲樂評矚目的本土樂團
2000年金曲獎最佳作曲人、最佳製作人
2001年最新音樂史詩創作,魔幻吟唱土地現實!
繼「我等就來唱山歌」在2000年金曲獎大放異彩後,交工樂隊隨即馬不停蹄地,參加了歐洲世界音樂節的巡迴演出,是台灣第一個獲得歐洲重量級樂評矚目的本土樂團。2001年,不斷求新求變的交工樂隊,全新推出音樂史詩創作「菊花夜行軍」。藉由農村青年阿成返鄉完成自我的故事,描繪九○年代的農村現實,並首度呈現外籍新娘的心境。
音樂創作上,企圖以聲音創造畫面動感;實地採集或再製環境音,如農村仙人的放送聲、鐵牛車聲、口哨聲,或是以嗩吶聲模仿摩托車的加速聲,索引出整張專輯的聲音脈絡。此外,無論是哀悼公路的祭文式朗詩,或是將菊花擬人化的歌詞創作圪,魔幻寫實的風格,譜寫出一部農村變遷史。
我等就来唱山歌 豆瓣
9.2 (53 个评分) 交工乐队
发布日期 199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串聯有聲出版社
什麼是「交工」?
農忙時節,田地裡的工作又粗重又煩瑣,需要大量人力勞動,非單一家庭所能負擔。農民們於是互助組成「交工班」合力採收田裡的收成,今天做我家的工、明天做你家的工、後天換他家的、、、,直到農事結束。這種互助共濟的制度普遍存在於台灣的農村,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不似都市中全以金錢交易買賣勞動 力, 「交工」制度是造成農村地區的人際關係網絡如此緊密的重要因素,也是值得現代都市社會學習的極富效率的進步制度。
為何取名 「交工樂隊」?
西元1999年年初,交工樂隊的成員們回到美濃的菸樓錄音室,開始錄製「反美濃水庫專輯」。美濃鄉親們把這專輯的錄製當作自己家的大事,本著「交工班」的精神,出錢出力,為這張「我等就來唱山歌」專輯提供了最佳的製作條件。專輯完成後,大家決定要更努力向鄉親學習「交工」的進步精神,因此將樂隊定名為「交工樂隊」。
交工樂隊簡介
交工樂隊以在地傳統音樂為基礎,使用鑼、鼓、嗩吶、月琴…等傳統樂器,結合現代音樂手法創造呼應現實社會的客家新民謠。在九○年代台灣民眾音樂的發展史上,交工樂隊在文化界裡不僅被譽為跨越廿世紀到廿一世紀最重要的樂團,也是許多樂評認為標的台灣新音樂創作時代里程碑的音樂隊伍。
野生 豆瓣
8.8 (30 个评分) 林生祥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09年4月21日 出版发行: 大大樹音樂圖像有限公司
「野生」亦循此一脈絡深入,且試圖以新視角提出舊議題--相較於因政策不公與結構失衡而導致的農業問題,「野生」所聚焦的「女性」命運,揭示之「重男輕女」文化現象,更為古老地存在傳統農村宗族社會中。自上世紀以來,經受現代化與全球化劇烈衝擊,原該一生縛於家務與農事勞動的女性,初次轉型扮演「出外人」,在各場域迸發「在家是零星,出外像野生」的生命力。
專輯以女性生命史出發,從出生時的感嘆「哀哉妹落地」(野生),到臨終之際仍一心執念「轉妹家」的姑婆,書寫幅度橫跨生與死,內容涵括形塑性別差異的童年經驗(分捱跈、莫噭)、旁觀家族衝突卻無發言權的妹仔(分家)、押老本養豬的辛苦姆媽(姆媽莫驚驚膽膽大)、離家北上的心緒(木棉花、南方)等。
「野生」係指那些成長於性別偏見下,不被期待、不受重視、「自顧自大像放生」的女性們,相對於自小被寄予厚望、「惜命命」的男丁,處境有如「野生」一般;而她們自力與嚴苛的生存挑戰拼搏,活出迥異於男性的人生風景,本質上亦等同於一種「野生」精神。
我庄 豆瓣 Spotify
8.9 (51 个评分) 生祥乐队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13年5月31日 出版发行: 风潮唱片
我庄,是我的故乡,是每一个后现代农村的呼唤。
呼唤传统的质朴,呼唤简单的真实,更呼唤土地的自由。
从未脱离对农业社会的书写,从未疏远对人情世代的观照,林生祥这回唱的是每一个农村的真实情状。远望优美的田园,人气最高的是便利超商;读书不再为了学问,追寻的是利禄;老式菜园生养的人口,是渡海而来的新移民;仙人所在的庄头,唯留真实与现实。
所以老搭档钟永丰说,我庄同时存在着真实人生与化外仙人。仙人们忠于自我,「若我们对另类世界的想像与渴望尚未陨没,终会明了:他们有我们永远到不了的孤独与自由。」
于是,林生祥以更温柔的姿势吟唱。录音现场里,生祥的六弦月琴与大竹研的空心吉他、早川彻的贝斯、吴政君的打击,在即兴创作的愉悦中构筑了我庄的生动场景。一幕幕精彩的音乐布幔升起,我们听见了更加温润的歌声、更加圆熟的乐团默契,以及更加自由的创作语彙。
从交工乐队时期的《我等就来唱山歌》、《菊花夜行军》,生祥与瓦窑坑时期的《临暗》,到生祥与乐团时期的《种树》、《野生》、《大地书房》,2013年的《我庄》,更回归了生活的真实。
頭擺頭擺 豆瓣
9.0 (35 个评分) 林生祥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18年6月1日 出版发行: 山下民謠
说起童谣创作,我一直有一个遗憾,2001年交工乐队做完菊花夜行军专辑之后,预告了下一张作品将会是童谣,结果无疾而终。我学到一个教训,还没有做到的事就不要说,我希望以后的自己尽量多做少说。
2008年中,我的女儿不预期来报到,没有什么心理准备,早产女儿一出生,医院叫我签下病危通知单,女儿直接让医护接手,让我体验到生命的无常与无能为力。太太和我能够为女儿做的事很少,有一天我忽然想到可以为女儿唱歌,于是就开始在新生儿加护病房的会客时间为女儿小声开演唱会,几乎每天唱歌给她听,连续两个多月,女儿病床附近几位经常没有家长来探望的小孩,也全部被护士推到女儿身旁听演唱会。出院以后我乐此不疲,常常胡乱编写歌曲,洗手歌、洗澡歌、摇篮曲等......,忽然间我才明白,童谣不是想写就可以写,有了小孩就自然可以哼唱出来。
原来这是女儿带来的礼物!
2012年开始,因为参与公部门童谣书写的计划,我把乱唱的精神编写成歌,数量早已超过一张专辑的规模。2014年到2017年,见性基金会邀请我做足见幸福讲座,我带着这些童谣巡回台湾乡村小学六十几场,加上其他零星学校的邀请,前后大概做了将近一百场,走了很大一圈,我都跟朋友开玩笑说我在培养我的年轻听众,10年后他们就会走进我的演唱会了。
我的童谣制作的原则是玩乐、能量、不追求整齐划一、也不要练太勤劳,小孩来参与录音一定要留下美好的回忆。童谣的创作让我重温童年的野放,陪伴女儿成长,歌曲一定要女儿认可才算数,是无心插柳的作品,这张作品跟我之前的概念专辑不同,也希望能够陪伴你们珍贵的亲子时光。
阳光普照 电影配乐 豆瓣
9.5 (81 个评分) 林生祥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19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好有感覺音樂
《陽光普照》為鍾孟宏導演的第五部劇情長片,敘事的主題回到家庭,影像風格上將延續一貫的冷靜客觀的角度及美學,但在本片的設定上希望能有更多的陽光感,營造出世人曝露在陽光普照下無所遁形的無奈和焦躁,在冷靜、安靜的鏡頭和情緒中去表現出一種極大的溫暖和情感。電影中的角色是社會裡的中產階級,如同大多數平凡的家庭一般,他們的經濟狀況稍有餘裕,然而他們如何面對生活裡的那隱隱作痛的刺,如何好好地生活,並且不放棄保持前進的意志,透過對於角色的深刻描述,相信能引起廣大共鳴。
每個人的人生與家庭,總有遭遇低潮困境的時刻,我們期望能夠鼓舞困境中的人們,保持走下去的勇氣,不管明天如何,結果如何,唯一的方法只有往前走,因為只有走下去,才有可能走出去。相同的道理也在我們的家庭,甚至國家裡印證,不管現在這塊土地有多困難,有多少矛盾衝突,一個堅定的信念和走下去的勇氣,總能帶我們到一個脫離黑暗的去處。
對於製作人林生祥來說,配樂是電影中的隱形演員,替鏡頭下的演員們說出台詞以外的台詞,那些無法言說的情感糾結與矛盾,透過樂句為演員發聲。《陽光普照》描寫一個家庭的故事,透過一個家庭情感變化、破碎的過程,讓人找到如何保有堅定的信念與走下去的勇氣,而林生祥為這個家庭四位主要角色,根據他們的性格與命運,設定器樂與旋律基調,寫出他們人生的主題音樂,每一個角色的以同一首樂曲為基礎,再以不同的編曲方式,延伸、推進並帶出情節發展的高低起伏。
在這樣的操作設定之下,電影配樂已不再是影像的襯底音樂,與影像結合時,音樂與影像的敘事交錯進行,即使在抽離影像之後,音樂也能夠獨立敘事,四位主要角色的人生主題曲,引領著聽眾隨曲目的流轉,也能在心頭上演一個關於家庭與生命掙扎的故事。
製作團隊成員中,以製作人林生祥為核心,邀集台灣、日本兩地的樂手,以及台灣、德國兩位優秀的錄音師共同合作。多元的音樂與文化背景,也帶來了多種樂器的使用,如吉他、月琴等主要的彈撥樂器,以及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與法國號等較古典的管弦樂、室內樂樂器,也還有電子音樂中常使用的合成器等等,創造出不同的音樂風格。
此外,在「為主要角色創作主題音樂」的概念下,以林生祥譜的曲子為基礎,加上各個樂手的創意激盪,每個角色的主題音樂在不同劇情開展下,以不同的編曲方式,使用不同的主奏樂器,而營造出快慢、明暗、高低等各種情緒與氛圍,讓整張作品不僅具有連貫性,音樂的敘事性也更為清晰。
男人與他的海 電影原聲配樂 豆瓣
9.2 (19 个评分) 林生祥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20年3月27日 出版发行: 好有感覺音樂
《男人與他的海》為外號黑糖的黃嘉俊導演的第三部紀錄長片,黃嘉俊在紀錄片、廣告及戲劇拍攝工作之餘同時進行劇本、電影及純藝術創作,對人與社會的題材有敏銳的觀察。作品風格溫暖清新,卻有深刻沁人的厚度力量,創作喜尋無人接觸的的新題材,期待以平易的語調,寧靜改變世界。黃嘉俊7 年前開始潛水,看見了海洋的美麗,及它遭受破壞的哀愁,也開始思考每個台灣人都應該擁有機會,了解這片該被珍惜的大海,而身為一位影像工作者,在陸地上紀錄這麼多故事,是不是該出發往海上了?而一趟神奇的海上漂流 , 讓黃導演發現了一段精彩、動人的海上男兒故事,2016 年,黃導演被邀請去拍攝廖鴻基在黑潮上漂流的過程。在大海中,廖鴻基在一張僅 3 米見方的方筏上,克難地用筆寫下大海的風景, 只為讓島上的人看見,雖然計畫難度高,過程卻很順利,彷彿有股力量在守護著,黃導演心想「一定要把這段大海的故事記錄下來」上岸後,廖鴻基與他道別,黃導演卻告訴他:「不,《男人與他的海》這部紀錄片,才要正式開始!」
Edamame 毛豆之歌 豆瓣
林生祥 类型: 民谣
发布日期 2018年12月11日 出版发行: StreetVoice
EDAMAME―台湾毛豆之歌的缘起
台湾毛豆产业的发展将近50年了,感谢上苍赏赐这方美好的土地,
感谢农政、农改单位的协助,让台湾成为孕育世界第一美味毛豆的故乡。
高雄美浓农家子弟出身的生祥,以清亮歌声的诠释,让人深受感动。
春风、秋雨,温暖土地、润泽土地,皆毛豆生长所需。祖先的血汗、
祖先的智慧,让毛豆产业在大武山下(即高屏地区)及嘉南平原稳定发展。
藉此「EDAMAME-毛豆之歌」的发表,我们感念…
我们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