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巴特
批评与真实 豆瓣
Critique et Vérité
8.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温晋仪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60年代初期,巴特在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研究符号学和结构主义,他对传统学院文学理论观点以及大众文学形态作了论述,其独特的观点被称为新批评,引起其他思想家的不满,认为他漠视和不尊重文化中的文学根源。巴特则发表《批评与真实》。
《批评与真实》可以被看成罗兰·巴特对新批评运动的宣言。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激烈地反驳了其论战对手、法国文学批评家雷蒙·皮卡 RaymondPicard 的论点和论据;第二部分,提出一种文学科学,即文学批评应该是一种开放式的、有风险的、赋予作品某种特殊意义的话语,它应该强加一种意义而不是分析意义如何产生。在论战中,罗兰·巴特把对手推向一种右派、甚至是极右派的立场,而自己则站在其对立面,加入到从普鲁斯特开始,经过弗洛伊德、拉康、乔姆斯基、马拉美、雅各布森、布朗肖,一直到巴塔耶、索绪尔、列维—斯特劳斯、卢卡奇、戈德曼等人组成的阵营。在这一阵营中,不再有诗人,不再有小说家,只有书写本身。
神話學 豆瓣
作者: 羅蘭.巴特 译者: 許薔薔 / 許綺玲 桂冠 1998 - 3
巴特寫作《神話學》的年代,是歐美大眾文化產品大量出現的時代。在這些作品裡,巴特表達出一種必須創出新理論來談論它們的迫切感,他想要解讀包含在事物及其媒介再現中的訊息。背後推動他的,是一股尋求意義的慾望。像是一個在沙灘上傾聽貝殼秘密的好奇小孩,巴特帶著他獨有的記號學嗅覺,為一個又一個流行符號作出詮釋,孕育著一個正在成長之中的新興學科——記號科學。
文之悦 豆瓣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屠友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6
这是一部以沉思风格呈现出来的格言作品,共分四十六个片段,循字母顺序排列。作者谈论欲望,审视身体,将语言的混杂看作是达到极乐之境的契机,判定断续可引动快乐,因而采用短片的写作形式。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也是主要的话题。这个译本还补入了《增补》和《文论》两篇,增加了作者论说书写与影像的文章和片段。
哀痛日记 豆瓣
Journal de deuil : 26 octobre 1977 - 15 septembre 1979
7.6 (5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著 / [法] 娜塔丽•莱热(Nathalie Léger)整理、注释 译者: 怀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1
每个人都有母亲,巴尔特的哀痛,也正是我们的哀痛
★全世界最特别的一部悼念书,最沉重的一册怀恋语
★当代最著名的理论家和文化评论家罗兰•巴尔特的内心密语和悲伤倾诉
★看哀痛作为一种情感,如何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她生病期间住的房间,是她故去时的房间,也是我现在就寝的房间。在她倚靠过的墙壁上,我挂上了一幅圣像(并不是因为信仰),我还总是把一些花放在桌子上。我最终不再想旅行了,为的是能够呆在家里,为的是让那些花永远不会凋落。
——罗兰•巴尔特,1978年8月18日
内容介绍
1977年10月25日,罗兰•巴尔特的母亲在经历了半年疾病折磨之后辞世。母亲的故去,使罗兰•巴尔特陷入了极度悲痛之中。他从母亲逝去的翌日就开始写《哀痛日记》,历时近两年。
这是一部特别的日记,共330块纸片,短小而沉痛的话语,记录下了他的哀痛经历、伴随着哀痛而起的对母亲的思念,以及他对于哀痛这种情感的思考和认识。
埃菲尔铁塔 豆瓣
7.6 (11 个评分) 作者: 罗兰·巴尔特 译者: 李幼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
这本小册子是罗兰· 巴尔特最为脍炙人口的分析性抒情散文之一,文字优美,内容深刻,对埃菲尔铁塔的现代化空间和巴黎的历史性时间,穿插描绘,互为衬托。作者还从结构观点阐释了埃菲尔铁塔的技术美学,读后不免令人对此世界纪念碑产生无限遐思。本书出版以来,读者赞赏不绝,后由著名摄影师配以大量历史图片和文字说明,遂使其成为一部有关埃菲尔铁塔的历史美学文献。
神话修辞术/批评与真实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屠友祥 / 温晋仪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8
本书收录巴特的两种著作,前者约14万字,后者2万余字。1952年巴特进入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从事词汇学和社会学研究,在其后的七年间在《新文艺》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揭露大众文化迷思的文章,后来集结成《神话修辞术》(Mythologies, 1957)。从此,巴特被公认是关于我们怎样通过语言、服饰、手势相互交流的最有独创性的评论家之一。60年代初期,巴特在社会科学高等学院研究符号学和结构主义,他对传统学院文学理论观点以及大众文学形态作了论述,其独特的观点被称为新批评,引起其他思想家的不满,认为他漠视和不尊重文化中的文学根源。巴特则发表《批评与真实》(Critique et verite, 1966)与其对抗,控诉那种陈旧的、布尔乔亚式的不重视语言细节、刻意忽视其他理论概念(如马克思主义)挑战的批评方式;他热情地呼吁读者要摆脱既成观念,按照现代思想看待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总是先由一种语言与其自身的冲突组成的。
中国行日记 豆瓣
Carnets du voyage en Chine
6.7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怀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有温度的历史,有态度的观察,纪录片镜头一样的素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外国学者眼里的七十年代中国。
1974年春天,正处“批林批孔”运动中的中国大地,迎来了一个包括学者罗兰•巴尔特、克里斯蒂娃和作家索莱尔斯在内的五人代表团。他们在20多天中访问了北京、上海、南京、洛阳和西安 等城市,参观了各地的重点景物、历史古迹以及学校、医院、人民公社、工厂。
在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旅程中,罗兰•巴尔特写了三本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在中国所见到的人和事,并加入了较为个人化的评价。
写作的零度 豆瓣
有09年1月3印本
7.6 (10 个评分) 作者: 罗兰·巴尔特 译者: 李幼蒸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
《写作的零度》(罗兰·巴尔特文集)由三个独立部分组成。《写作的零度》相当于一份早期结构主义文学宣言,针对萨特“什么是文学”的问题提出了摆脱激进文学倾向的中性文学观,对法国存在主义和左翼文学提出了深刻的批评,显著影响了其后西方当代文学思想的发展。《新文学批评论文集》包含了作者对若干法国文学经典作品所作的细腻分析,被视为结构主义文学篇章分析的典范。《法兰西学院就职讲演》为作者就任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典礼上的演讲词,相当于作者晚期文学思想的另一份宜言书。
恋人絮语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
8.9 (81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汪耀进 / 武佩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6
《恋人絮语》是一部无法用传统体裁定性的奇书。作者在此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糅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这是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恍如一万花筒:作者撷取出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作者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了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段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相形之下,以往的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发思”八股显得迂腐、浅陋……而这正是解构主义要证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