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伦理学与生活(第11版) 豆瓣
Ethics: Theory and Practice, 11th Edition 所属 作品: 伦理学与生活
作者: [美] 雅克·蒂洛 / [美] 基思·克拉斯曼 译者: 程立显 / 刘建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8
我们为什么要有道德?什么是美好生活?
伦理学领域的创造性杰作、广受欢迎的伦理学权威教材
著名现当代伦理学家周辅成审阅推荐
为身陷道德困惑的人们指点迷津
★编辑推荐
▶广受欢迎的伦理学权威教材 自1977年初版以来,四十余年历经十次修订,始终紧跟当今世界的前沿理论动向和案例研究
▶知行合一,高擎人道主义伦理学旗帜 通过综合描述的、规范的和分析的伦理学,作者致力于把伦理学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提倡生命价值、善良、公正、诚实和个人自由原则,重视知行合一的美德伦理学
▶贴近生活,为身陷道德困惑的人们指点迷津 以培养正义感和健全的公民人格为夙愿,以追求真善美为最高价值,本书致力于帮助每一个道德主体解决道德困惑,进而改善社会风气,推动全社会的道德化和公正化
▶博古通今,创造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共鸣 兼采古典与现代伦理学之精华,汲取儒家伦理的中庸、和谐与仁义合一的道德理论,并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视为美德伦理学的两大代表人物,为读者奉上了一堂贯通古今、融会中西的道德伦理课
▶译文上乘,名家推介 伦理学大师周辅成老先生审阅推荐并数易其稿亲笔作序,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魏英敏、王海明等大力推介
★媒体推荐
我希望为发展我国的伦理学而努力的同仁们,真正以西方的优秀研究成果为借鉴,更加努力前进,让中国的伦理学,最终赶上和达到全球的领先地位!
——周辅成,著名现当代伦理学家
★内容简介
作者直面当今社会深刻的道德危机,将伦理学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的阐释,鼓励道德主体的反思、批判和创新精神。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本书对描述的、规范的和分析的伦理学进行了科学综合,汲取东方伦理学的精华,构建了“人道主义伦理学”体系;力倡生命价值、善良、公正、诚实和个人自由等五条道德原则,为生命(医学)伦理、企业伦理、媒体伦理、环境伦理、性伦理等广泛的社会伦理问题提供了应对之道。
本书自面世四十余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持续增长的读者群。本书不仅为哲学与伦理学专业师生所喜爱,也广受非专业读者的欢迎。正如中国伦理学大家周辅成先生所言,本书体现的“知行合一”的为学为人之道,必将在广大中国读者当中引起灵魂深处的共鸣。
精神的婚恋 豆瓣
The Spiritual Espousals
作者: [比] J. V. 吕斯布鲁克 译者: 张祥龙 商务印书馆 2012 - 11
本书是基督教神秘主义传统中最有影响力的作者之一吕斯布鲁克(1293—1381)的重要著作。作者基于本人的神秘体验,以灵性的、隐喻式的,而非理论思考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了其神秘的灵修之路,描述了神人之爱的神秘体验历程,也就是灵魂如何在敬虔的朝圣途中遇见上主,并最终在沉思中栖息于上主中,甚至通过神而成为神。这一历程经过了三种追求神爱的生活:行动的生活、内在的激昂的和渴望的生活、沉思的生活。
2020年10月21日 已读
真正的“爱”不会因为爱人的消失就退却,因为他在根本之处不依赖于爱者或所爱者的个体
哲学 宗教神学
伦理学名词解释 豆瓣
作者: 罗国杰 人民出版社 1984
《伦理学名词解释》是为广大读者编写的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通俗工具书,共收入词目540条,分为三个部分:一、伦理学原理,二、中国伦理学史,三、外国伦理学史。
反对完美 豆瓣
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所属 作品: 反对完美
6.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迈克尔·桑德尔 译者: 黄慧慧 中信出版社 2013 - 5
《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是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继《公正》、《金钱不能买什么》之后,又一次从社会热点入手,激发我们通过理性思考更深刻地把握现实问题的著作。
在书中,作者敏锐地指出,人类利用高科技手段追求完美正在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父母将可以在基因超市中自由定制子女的先天特质;运动员将可以通过基因改造提升赛场表现;学生将可以通过服用记忆药片代替寒窗苦读……这究竟会带来个体的彻底解放,还是社会的无限混乱?
桑德尔指出,人类利用科技追求完美,貌似是大众的狂欢,实则蕴藏着深深的危机——维系人类社会的道德基础很可能坍塌,人类在宇宙间的地位也会错乱。在清晰的论证和简洁的语言中,我们将逐渐体会到在 “反对完美”立场的背后,作者对人在天地中位置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人应该如何接受自身作为一个偶然存在?真是个好问题。其实“自爱”也有“接受的爱”(肯定本质)和“转化的爱”(追求福利)之分的,完美主义者就是由于前者薄弱吧。桑德尔从几个角度反基因改良反优生学→反对完美,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教育角度,野心过度的父母,强力介入孩子生活各个层面,高压敦促孩子达成各种成就(比如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给婴儿割双眼皮等等),以追求完美,他们无法理解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个恩赐,这种高压栽培孩子的方法在精神上跟基因改良确实很相似。其实我更想去探讨如何克服自身的完美主义…虽然桑德尔没有提及。有什么出路吗?能够认识并且接受自己是被无条件地爱着,不容易,Lord,如果我们早一点儿感受到你的爱,也许就能早一点儿接受不那么完美的自己了吧。
哲学 社会学
论基督教君主的教育 豆瓣
所属 作品: 论基督君主的教育
作者: [荷] 伊拉斯谟 译者: 李康 商务印书馆 2017 - 8
本书的表述形式是一系列的劝戒和箴言(以简洁易记的语句概括教诲的关键要领),对象是开明的统治者。其中的“基督教教义”其实只是它对于领袖和法治所赋予的高度的道德地位。
在本书中,伊拉斯谟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马基雅维利力图教导攫取权力的统治者,如何才能最好地维持这份权力。而伊拉斯谟却直言不讳地赞同欧洲的世袭王室,明确指出,打乱现行秩序会引发分岐,不利于社会整合,代价过于高昂,因此难以考虑。统治者的臣民只有遭受赤裸裸的暴政,才有正当理由发起政治挑战。基于这种对于现状的认可与支持,伊拉斯谟在本书中为自己设下的问题是:如何确保那些世袭王位的统治者受到正确的教育,以便公正而仁慈地进行治理,使君主之治理永远也不传统沦为压迫。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伊拉斯谟是个虔诚的基督徒,用基督的标准估量一切东西, 他想培养的王子是“温和的、和平的(“和平”这个词在伊拉斯谟这儿指涉的范围还比较广)、宽厚的、有远见的、能控制自己的欲望的、有理性的、能判断的、总是想着别人的事情的、诚实、坚定、如一、公正……”你会发现这不是“人”,其实是耶稣神性的世俗化了(或者就是伊拉斯谟的理想化自我?);说回“和平”,这是伊拉斯谟一个挺重要的概念,它是广义上的和平,包括人和人之间的、国之间的、国家教会之间的、教会和教会之间等等一切关系的和平,大家都信仰同一个宗教(基督教),说同一种语言(拉丁语,伊拉斯谟反对本民族语言教学),服从同一个世俗领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可见确实,他在信仰和行动上都是世界主义者。如果伊拉斯谟像他的好基友莫尔一样写一本《乌托邦》,不知道会怎么样。
哲学 政治哲学 教育哲学 教育学
论人文教育 豆瓣
所属 作品: 论人文教育
作者: (意)维柯 译者: 王楠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 1
本书囊括了维柯自任大学教授以来的所有开学典礼演讲,这些演讲对古今各类艺术和科学进行了深度剖析,并系统论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方法、内容及次序等方面,其思虑精深,见解卓越,对今天的读者仍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是一部优秀的思想文献。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第三篇演讲,《论真正的学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人精神的选择的自由却是恶的原因,即滥用自由意志,但这还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为了克服滥用自由意志造成的恶果而产生的“学问”被错用,这些知识本意是要抚慰精神,但是却成了焦虑和烦恼的根源。知识本身是无过的,是人恶的意志浸入了知识,这所谓“恶的意志”就是虚荣和虚伪,是与知识不相干的炫耀,这后果就是被剥夺了对事物的真正知识。真正的学识首先就是精神的谦逊。【这篇好极了!
哲学 政治哲学 教育哲学 教育学
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 豆瓣
所属 作品: 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
作者: 吉拉尔德·古特克 译者: 缪莹 2008 - 9
《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传记式介绍》是作者Gerald L. Gutek在芝加哥劳尤拉大学从事教育学史和教育哲学教学三十多年以及在北密歇根大学、奥特本学院和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任访问学者期间撰写的。其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史实的堆积,也不是长篇大论的史评,而是以史上对教育思想和实践有深远影响的人物为线索,通过传记式手法,缓缓而生动地讲述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的哲学和实践以及他们对当世和后代的影响。
《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传记式介绍》给了我们亲近大师的机会,它像是时光机器,载我们回到过去,与大师们并肩作战,共同继承传统的遗产,接受时代的重托。
想知道有哪些大师吗?想与他们神聊吗?
古代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美国革命时代的托马斯·杰弗逊……都会一一向你走来……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复习外教史过程中翻阅,其实这是一本相当巧妙的外教史教材(加上孔子),传记+述评的形式,比帕尔默那本深度、可读性都强多了(dbq我踩一捧一了),每份传记结束后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思考题和作业(我觉得这些超级有趣!),不知道会不会真的有老师想参考这本来上外教史。
哲学 教育史 教育哲学 教育学
如歌的教育历程 豆瓣
作者: 李平沤 2008 - 1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18世纪法国政治著述家、哲学家、文学家和音乐家。卢梭于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他出生后8天,母亲因产后失调去世;10岁那年,其父与一军官发生斗殴,逃离日内瓦。幼小的卢梭从此成了孤儿。他从来没有上过学,全靠自学成才。他那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是自己刻苦努力和丰富人生经历的结果。他当过雕刻匠的学徒,当过流浪儿,当过富人家的仆役、跟班和家庭教师,几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他都经历过。因此,他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状况,能洞察社会的积习和政治腐败的原因,每有著述,都能表达老百姓的心声,切中时弊,受到人民的欢迎。卢梭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新爱洛伊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山中来信》《论法国音乐的信》《就戏剧问题致达朗贝尔的信》和自传体小说《忏悔录》等。
在西方的教育史上,卢梭的《爱弥儿》是一部经典著作,书中阐述的许多思想和原理,哺育了现代教育学。本书从卢梭的生平经历以及对《爱弥儿》一书人物、内容的分析入手,为我们解读了卢梭教育思想的精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篇 绪论
一、卢梭为《爱弥儿》付出了沉重代价
二、卢梭教育思想的萌发和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爱弥儿》是卢梭哲学思想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
四、《爱弥儿》的写作方法
五、《爱弥儿》中的人物和各卷的内容
1 《爱弥儿》中的人物
2 各卷的内容简介
中篇 如歌的教育历程
一、人生的第一个时期
1 人要受三种教育
2 对天性的呵护应始自孩提
3 自然的教育的双重作用
4 婴儿的啼哭
5 孩子的牙牙学语
二、人生的第二个时期
1 童年的基本状况
2 童年时期的思维
3 消极的教育
4 本章的小结
三、童年的第三个阶段
1 好奇心——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
2 “这有什么用处?”
3 判断力的培养
4 “我对书是很憎恨的”
5 他为什么让爱弥儿读《鲁滨逊漂流记》
6 一桌盛宴引发的思考
四、我们所施行的教育到这个时期才开始
1 一个重大的抉择
2 我们即将进入社会的大门
3 一个萨瓦省的牧师的信仰自白
4 《信仰自白》惹祸殃
5 如何使他身临危险而心不受危险
五、游历归来始成家
1 女子与男子的教育有所不同
2 健康的夫妻生活
3 现在是到了让苏菲和爱弥儿相会的时候了
4 终身伴侣慎选择
5 游历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6 《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
7 在地上也如同进了天堂
六、《爱弥儿和苏菲》
七、本篇的小结
下篇 教育是百年大计
一、《爱弥儿》中的几个基本论点和教育原理
二、政治教育从尊重人格开始
三、道德教育步武先贤
四、美学教育取法自然
五、需要注意的是他说话的动机
六、寓言什么时候学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七、卢梭的宗教思想
1 迷途知返的羔羊又跑出了羊圈
2 卢梭的宗教思想的形成
3 卢梭致函博蒙大主教告诉他《信仰自白》的内容
4 本章的小结
八、卢梭笔下的女性
1 一篇批评男权的文章
2 两个令人喜爱的女人
3 本章的小结
结束语
附录一 朱莉论儿童教育
附录二 卢梭年谱
附录三 参考书目
后记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不深,像那位友邻说的那样适合第一遍读《爱弥儿》的时候配合着读。非常认同李平沤先生“不能单就《爱弥儿》论卢梭教育思想”的观点,想了解卢梭的教育思想《爱弥儿》当然不能只读一遍,而且不能只读《爱弥儿》,《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新爱洛伊斯》+《爱弥儿》才是卢梭“如歌的教育历程”。
哲学 政治哲学 教育哲学 教育学
导读福柯《规训与惩罚》 豆瓣
How to Read Foucault’s Discipline and Punish 所属 作品: 导读福柯《规训与惩罚》
9.1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安妮·施沃恩 / [英]史蒂芬·夏皮罗 译者: 庞弘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6
-编辑推荐-
★《规训与惩罚》——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者永远无法绕开的经典之作——自出版以来获得了无数的讨论和引用,相关的二手文献层出不穷。那么,时至今日,为什么还需要一本关于这部被频繁征引的作品的导读书呢?
★ 因为本书作者感到,现今有关《规训与惩罚》的论述已经尤为明显地被三个重要缺失所损害,它们在福柯的叙述中常常是沉默的,然而如果没有它们的话,对于《规训与惩罚》的清楚明了、令人满意的解读便不可能出现。这些缺失正是作者在这本导读书中致力于修复的。
★ 福柯是一位如此复杂的思想家,而《规训与惩罚》的丰富性也只有通过多次的阅读才能够发现。本书的目标仅仅是通过忠实于福柯的实际文本而“推陈出新”。
-内容简介-
在《规训与惩罚》中,福柯呈现了一段刑法和刑罚的变迁史,以此探究西方社会为何从一种酷刑所带来的躯体惩罚转向了一种判处监禁的“温和”惩罚,并最终揭示了知识、权力和主体性这些常常不为人觉察的规划。
在本书中,作者试图使读者在第一次同这本充满挑战且令人激动的著作相遇时便倾注心力。本书将遵循《规训与惩罚》的章节结构,并时常引用福柯本人的话语,以便读者在原著中读到这些话语时,不会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从理论上说,本书将有助于为那些《规训与惩罚》的未来读者们提供一个平台,通过阐明这部著作的总体架构及其段落含义,它将帮助读者迈出第一步。简而言之,这本指南应当是一个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上个学期为了写课程论文读的...😅
哲学 社会学
勾引者手记 豆瓣
所属 作品: 诱惑者日记
作者: [丹麦] 索伦·克尔凯郭尔 译者: 余灵灵,徐信华,杨华译 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8 - 10
本书是丹麦著名哲学家日兰·克尔凯郭尔关于人生哲理探讨的一部名著。作者将自己传奇式的一段经历,用深邃的哲理加以分析,揭示了人类情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情结:对真实情感的追求的强烈与艰难。
卢梭全集·第4卷 豆瓣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李平沤 商务印书馆 2012 - 6
该书收录了多部著作,有《社会契约论》、《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淳朴》及其他著作,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首先批判了霍布斯等人的学说,他认为任何人对于自己的同类没有任何天然的权威,强力亦不能产生任何的权利。而这样的约定在形成集体力量的同时,又必须保证“与全体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卢梭认为每个结合者必须把自身及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集体。
中世纪教育文选 豆瓣
作者: 吴元训 编 2005 - 1
《中世纪教育文选》有重点地选编了中世纪12位著名思想家有代表性的教育理论著作。其中既有对封建教育的揭露和批判,也有对理想教育的追求与探索,许多思想对近代甚至现代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世纪教育文选》有助于读者了解中世纪教育思想发展脉络的大略,对于从事教育研究特别是外国教育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无知的教师 豆瓣
所属 作品: 無知な教師
9.1 (29 个评分) 作者: [法]雅克·朗西埃 译者: 赵子龙 2020 - 1
本书是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朗西埃的哲学奠基之作,其中的思想要点,贯穿了他之后所有的研究。而本书写法,像是讲述故事,讲了一名法国教师雅科托的不凡经历。雅科托依据一本传统的小说课本,创设了他的教学法,他从书中的第一句话开始,教给只字不识的人如何阅读。而其中关键,就是教师自身并不授以具体的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教师只用“验证”学生是否学会。所以这套办法,甚至可以授以贫民父亲,让他们教孩子读书识字,解放智力。这不仅促生了一种社会改良的有效办法,更提出了一种平等的哲学。
尼各马可伦理学 豆瓣
Ἠθικὰ Νικομάχεια 所属 作品: 尼各马可伦理学
9.3 (28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廖申白 译注 商务印书馆 2003 - 11
尼各马可伦理学,ISBN:9787100035750,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著;廖申白译注
社会契约论 豆瓣
Du Contrat Social 所属 作品: 社会契约论
8.9 (83 个评分) 作者: 卢梭 译者: 何兆武 商务印书馆 2003 - 2
《社会契约论》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它探讨的是政治权利的原理,它的主旨是为人民民主主权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它的问世,是时代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向前进步的产物;它正确回答了历史进程提出的问题:法国命运的航船驶向何方。人类是幸运的,人民是伟大的,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总有人指引前进的道路,人民总能及时做出正确的抉择。“在18世纪的法国政治思想领域里,存在着三种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的学说:孟德斯鸠主张立宪君主制,伏尔泰主张开明的君主制,而卢梭主张民主共和制。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豆瓣
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 所属 作品: Lifetime Reading Plan
8.4 (38 个评分) 作者: [法]卢梭 译者: 李常山 商务印书馆 1997 - 2
本书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是1755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的绪论。当卢梭同时代的一些哲学家把人类的进步设想为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时,卢梭却已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进步与落后)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类不平等的产
乌托邦 豆瓣
Libellus vere aureus, nec minus salutaris quam festivus, de optimo rei publicae statu deque nova insula Utopia 所属 作品: 乌托邦
7.3 (1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托马斯·莫尔 译者: 戴镏龄 商务印书馆 1982 - 7
《乌托邦》内容简介:莫尔在1516年写成《乌托邦》,采取了非常严肃的态度,使用的是当时学术界通行的拉丁语,但是书中人名、地名以及其他专名,都是杜撰。他的时代是地理发现的大时代。新的航路,新的陆地,新的人民,一齐涌现出来,使欧洲人眼界顿开,打破了成见,解放了思想。在这样的气氛中,莫尔从一位航海家口里叙出一个乌托邦来,的确真假难分,有如能迷惑人的桃源仙境。原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谈到一个不合理的社会,熟悉英国这个时期历史的人一望而知,这指的是莫尔置身其中的英国社会。这一部分抨击了英国政治和社会的种种黑暗。然而作者点染巧妙,隐约其词,运用虚实相生的影射手法,使得倔强固执的英王也无从问罪作者。第二部分描绘乌托邦这个理想国,它同第一部分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关于未来的完美社会的全部设想都包含在这一部分。
心灵与自我的希腊模式 豆瓣
Greek Models of Minds and Self 所属 作品: 心灵与自我的希腊模式
作者: [美] 安东尼•朗 译者: 何博超 译 / 刘玮 编校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7
心灵与自我的问题是西方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主题,在这不足十万字的小书当中,这位古典学大师用十分刘畅的笔法,讨论了从荷马到晚期希腊哲学的各种心灵与自我的模式,对其中许多重要的主题都进行了独到而又深入地探讨。
论秩序 豆瓣
作者: 奥古斯丁 译者: 石敏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 4
《论秩序》是古希腊哲学家奥古斯丁早起作品选集。奥古斯丁是希腊化早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出生于北非,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本书是其早期的作品。全书分为论幸福生活、论秩序、论教师、论宗教、论善的本性等篇。本书是《希腊化和中世纪早期哲学经典集成丛书》之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