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神学
精神的婚恋 豆瓣
The Spiritual Espousals
作者: [比] J. V. 吕斯布鲁克 译者: 张祥龙 商务印书馆 2012 - 11
本书是基督教神秘主义传统中最有影响力的作者之一吕斯布鲁克(1293—1381)的重要著作。作者基于本人的神秘体验,以灵性的、隐喻式的,而非理论思考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了其神秘的灵修之路,描述了神人之爱的神秘体验历程,也就是灵魂如何在敬虔的朝圣途中遇见上主,并最终在沉思中栖息于上主中,甚至通过神而成为神。这一历程经过了三种追求神爱的生活:行动的生活、内在的激昂的和渴望的生活、沉思的生活。
2020年10月21日 已读
真正的“爱”不会因为爱人的消失就退却,因为他在根本之处不依赖于爱者或所爱者的个体
哲学 宗教神学
论秩序 豆瓣
作者: 奥古斯丁 译者: 石敏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 4
《论秩序》是古希腊哲学家奥古斯丁早起作品选集。奥古斯丁是希腊化早期的哲学家、政治家,出生于北非,在罗马受教育,在米兰接受洗礼。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本书是其早期的作品。全书分为论幸福生活、论秩序、论教师、论宗教、论善的本性等篇。本书是《希腊化和中世纪早期哲学经典集成丛书》之一种。
不可言说的言说 豆瓣
Reden vom unsagbaren : die frage nach Gott in unserer zeit
作者: H.奥特 译者: 林克 / 趙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1
奧特認為上帝並不是一般人世間的人與物,所以祂不是外在於我們的研究和分析對象;上帝也不是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所以上帝的存在也不是邏輯推論所可以證明。要言說上帝必須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體會上帝的存在……。中國文化向來著重人倫關係,故此奧特提出的倫理神學(人倫神學),可以為華人的哲學性神學及佈道神學提供發展的新方向。
圣洁 豆瓣
Holiness
作者: J. C. 莱尔 译者: 李漫波 / 朱保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0
圣洁是基督教救赎的目标,基督徒被称为义,是为了成为圣洁。莱尔主教在本书中指出了各种对于圣洁的错误理解,并从正面阐述了圣洁的本质和成圣的道路。该书继承了奥古斯丁主义的圣洁传统,是讨论圣洁主题最为经典的著作之一,当代著名神学家巴刻受其影响颇大。该书自1879年出版以来,一直畅销不衰。
亲吻神学 豆瓣
Liebesbriefe hinter Klostermauren 所属 作品: 亲吻神学
8.8 (5 个评分) 作者: [德] 施皮茨莱 编 译者: 李承言 三联书店 1998 - 5
书摘

因为他或者她意识到自己已被引导到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所以没有人感到自己远离上帝。相反,人之爱的经验就像一条直接通向上帝的跳板或者道路。对具体的你的渴望与对上帝的渴望融为一体,这在他们的书信中时时有所表露。这不难理解,因为事实上这是“肉身化”了的爱。于是,实现爱的具体形式便成为追随基督的一种形式。所以对具体的你之爱一变而成为基督成人这过程的继续,基督是作为圣父之爱的标志而成为人的,这并非为了通过爱去解救“人类”,而是为了去解救每一个个别的具体的人。上帝爱我们并非将我们当成普遍的人类的一部分,而是因为我们是位格,因为我们是具有具体和独特品格的个体。

当读者打开阿贝拉尔(Abaelard)与海萝丽丝(Helo-ise)的往来书信时,犹如被引入一幕无比美丽、无比丰富的戏剧,会看到一座空荡荡的舞台随着演员的出场而渐渐活跃起来。这些书信是伟大的爱情与友谊之独一无二的人性见证。海萝丽丝是一位——人们曾完全正确地评说——伟大的献身于爱的女性,她在某种程度上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纯洁的爱的本质就是如此,而且只能如此。阿贝拉尔写给海萝丽丝的信证明,他是一位致力实现基督之爱的崇高理想不知疲倦的斗土。他为此将他的整个生命孤注一掷,这一生命没有海萝丽丝是不可想象的。他使海萝丽丝也卷进了他那急风暴雨般的生活所掀起的大大小小的波涛之中。

在《旧约》和《新约》中,你会发现,死者复活之伟大奇迹仅有利于或者至少有利于女人,要么是为了女人,要么是在女人身上完成的。《旧约》向我们讲述了两个应母亲的请求令死者复活的故事,这便是以利亚及其门徒以利沙创造的奇迹。福音书只有三个有关主耶稣基督令死者复活的奇迹:这三个奇迹都是有利于妇女。事件本身就证实了上面援引保罗的话:“妇女通过复活重新得到死去的人。”在伯利恒城门耶稣唤醒了寡妇的儿子,因为寡妇的悲痛使耶稣无比感动,他将儿子还给了母亲。耶稣还接受了拉撒路的姐妹玛丽亚和马大的请求,使他的好朋友拉撒路复活。甚至一位会堂主管也请求耶稣,耶稣便给他的小女儿以同样的恩宠。这就证实了:“妇女通过复活重获她们死去的人。”因为睚鲁的小女儿在死亡之夜——犹如那些重新得到家庭成员的身体的人那样——立刻重新得到她自己的身体。然而所有这些生命复活都是应
少数人的请求发生的。

时代将使我的神父失去一些他所具有而我自己认为颇为神圣的坦诚性格;然而,正如魔鬼不愿人人都成为圣者那样,那些邪恶和狡猾的人(如我本人)也善于避免使你成为话柄的机会。我自己出于种种原因,虽然允许自己小心呵护我与你的交往,但并非所有的修女都能如此,正如并非所有的神父都具有我的神父那样的坦诚一样。即使上帝将这种宝贵性格赐予他们,你也不要认为他们会持有相同的意见。我告诉你,我真正担心的是那些人对你可能造成伤害,他们比魔鬼还要凶恶。姊妹也许会认为,她们可以做我曾做过的一切,她们这么认为是有道理的……
事实上,自从女儿将自己托付给我以来,我的行为极为谨慎。因为我必须考虑到,魔鬼可能会通过我去诱惑她们,因为我也不过是个罪人而已。感谢上帝,尽管我相信在我身上找不出什么严重过失,因为上帝无时不在地庇护我。但是,我要承认,我还得在女儿面前努力掩饰我那些不完美的地方(这类不完美之处很多,想必女儿早已有所察觉)。
属于这方面的还有我对我的保罗的爱和担心。我不得不常常提醒他,他对修会意味着什么,虽然我并不愿用这些批评来干扰他。

西笃会(拉丁文为Cistercium,意为“新修道院”,由此而产生“西笃会士”这个词)与1098年开始的本笃会的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小群修士在香槟隐修院(Chaim-pagne)院长罗伯特(Robert)率领下与一直主宰着克吕尼(Cluny)本笃会的修院生活方式决裂,重新回到圣本笃的原始规章,开始新的生活。
贝恩哈德体质孱弱——他患贫血病和胃病。尽管如此,西笃隐修院第三任院长哈丁(S.Harding,1060—1134)在他于修会任职三年后,即1115年,仍然派他带领12名修土去香槟地区创建克莱尔沃隐修院。贝恩哈德由此出发进行布道活动,很快便远近闻名,以致该隐修院的名字与他个人不可分割。他那博人好感而光彩照人的风度使他的活动更加有成效,克莱尔沃的修士数目急速上升,并以这里为中心建立了许多分支隐修院。贝恩哈德个人就建立了64所。这些隐修院推行的基本路线介乎独处的欲望与通过完成各种使命而不断提高的要求之间。
贝恩哈德生性聪敏,这种品格容易接受神秘思想,但同时也具有领导才能。这些性格的特征在他那些当时看来十分频繁的通信中都有所表露。他是一位激进的斗土,为了宣扬西笃会士的理想、反对克吕尼的僧侣,他义无反顾地投入斗争。因此他于1129年应圣蒂耶里的威廉(Wilhelm von St.Thierry,约1080—1148)的请求,撰写了《护教学》一书。这大大提高了他在许多修会中的声望。 他经历了1130年至1145年间旷日持久的教会政治斗争。在此期间,教皇、主教、隐修院院长以及神学家有些视他为敌人,有些视他为朋友。
在他的所有著作和论辩文章中无不显示出一位非凡人物的独有魅力:充满对上帝之爱的激情,宽厚而又激进,脆弱而又坚强,积极主动而又善于沉思,先天的神秘主义倾向,无私因而往往不妥协,广交朋友而又对敌人毫不留情。他努力捍卫言论自由,力图在自己一生中实现他在布道和著作中所宣扬的东西。贝恩哈德的神学理论和宗教思想集中表现在他大量的布道词、论文和对《圣经》各个篇章的阐释之中。
贝恩哈德对整个发端于西笃的修院运动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这一运动最明显的特点是文法与文献、哲学与文学、神学与艺术、思辨与冥想之间的紧密联系。所有这一切都来自贝恩哈德对《圣经》的深刻理解。这无疑是神学家兼作家的这位克莱尔沃的贝恩哈德给人印象最深的性格特征。他的86篇《雅歌诠释》即对《雅歌》三章1节之前各章节的诠释,是灵修神学的杰作,同时又是理解12世纪隐修院神学的钥匙。这是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之作。他以基督和灵魂来解释爱着的男人与被爱的女人的关系。这表明他毫不犹豫地离开传统的辩论规则,寻求一种不平常的诠释途径。他的文风带有论战气味,但同时又显示出他高度的机敏和诗人天赋。
上帝之道成了肉身而达到人的得救这一论题,贯穿他的神学思想。这一论题的展开成为教理与过时的信仰、神学思想与神秘主义反思的结合。这一杰出的神学论述在后来影响了整个西笃会的唯灵论。所以,西笃会的改革正是由于贝恩哈德的努力才获得其内容上的和神学理论上的形式的。
正如下列选文所表现的那样,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爱在西笃会的神学理论中占有很高的地位。神学所缺乏的是思辨上有机性的品格;于是,一个新概念受到人们的关注:Experi-entia,即上帝与人相遇的个人经验。在西笃会土的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11和12世纪那种宗教精神的亢奋状态,它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在个人之爱的情感张力场内重新经验着人与上帝的关系。
西笃会的修士钟情于爱(amor)。对他们而言,一切精神性认识都与爱有密切联系,爱就是一条接近上帝、接近人的途径。他们认为,爱是一团无焰的火,它不断地燃烧起来,成为雅歌形式的新婚之爱,并诱使人完全将自己奉献给上帝。

在爱者及其以完美的爱爱着的人所喜欢的一切财富中,爱所爱的是共同拥有,它乐于共同拥有而不愿独自占有能够使两人欢乐的东西。但对于两人所不喜欢的东西,爱自身也宁可放弃,它不想拥有朋友不喜欢因而也不愿拥有的东西。
在证明可爱性时,爱关注的始终是激起它所爱的人产生爱,这样他才不至只是单方面地接受爱。如上所说,爱所爱的就是被爱。对于爱者而言,只要它没有感觉到爱中的共同性,它便不会仅仅满足于去爱某种共同的东西。
如果爱要将它所拥有的东西变成共同的占有物,那么,这东西首先就是爱本身。爱总是对他人怀有好感,它厌恶孤独。可以说,爱沉迷于对共同拥有物之爱,所以它不由自主地慷慨赠予,以便达到爱的共体。
那种将其所拥有者保留下来,为自己所用而不愿将之变成共同占有物的爱,会是怎样一种爱呢?反之,如果爱者自身不被人爱,而只是爱人,那么这爱者会得到怎样一种慰藉呢?“孤独者多么可怜!”(传4:10)孤独的爱将自己钉上了十字架,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仇恨自己,因为它根本不愿孤独而是想互为伙伴。它不可能被剥夺它的爱的冲动以及它的本性,因此它也不可能不爱共同拥有它的财富,不可能不爱爱本身的共同性。
所以,与我们心中的爱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者有两个东西:对共同拥有的爱与爱的共同性。二者缺一爱就算不上是幸福的爱。
爱在共同拥有中寻求善,在爱的共同性中所要寻求的不是别的,而是幸福。如果存在着某种人共同爱着而又缺少爱的共同性的东西,那么,这爱便缺少它自己想拥有的东西。反之,如果人共同爱着而又缺少人想要共同爱的东西,那么,这爱便缺少它自己不愿失去的东西。
这便是属于我们、存在我们心中、在我们中间的爱。怀有这种爱,我们还不算完全幸福。但是,只要我们共同占有能够使一切人完全得到满足的最高财富,只要一种共同的相互之爱将我们联结起来,只要借助这种爱达到不存在无共同性之物的境界,那么,我们将来会是非常幸福的。
……
返璞归真 豆瓣
Mere Christianity 所属 作品: 返璞归真
9.6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刘易斯 译者: 汪咏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3
《返璞归真》是C. S.路易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应邀到英国广播公司发表的战时系列讲话,讲述超越不同派别基督教的纯粹信仰。
《返璞归真》将信仰的真谛娓娓道出,它被公认为是路易斯最受欢迎的著作,并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宗教著作之一。
本书将带我们回到路易斯给成千上万处于动荡不安的战争中的人们带来更新的时代,他的话语在今天仍和往日一样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
2020年7月30日 已读
主啊...宽恕我吧,宽恕我吧,宽恕我吧,我再也不会离开你的身边了,再也不会离开你的身边了...保守我吧...
哲学 宗教神学
论自由意志 豆瓣
所属 作品: 论自由意志
8.4 (11 个评分) 作者: [古罗马] 奥古斯丁 译者: 成官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独语录》是奥古斯丁与自己理性的对话,反映了他在哲学体系上的最早努力。整篇著作开始于讨论灵魂,对灵魂的探讨逻辑地导向考察真理、错误、普遍的怀疑、灵魂的不可朽坏性,以及理智知识的起源问题。而理智的起源则是上帝的“理智之光”。而《论自由意志》则主要回答恶的来源问题。在这篇对话中,奥古斯丁反驳摩尼教认为恶是实体的说法,提出恶是虚无,是善的缺乏的观点,认为人作恶还是行善都是藉意志的自由选择,而人也因此配享幸福或该得不幸。此外,奥古斯丁还针对有人把世间的苦难、痛苦、不幸等种种现象都归结到上帝身上的看法,作出了辩护。纵观两篇对话录,《独语录》略显晦涩,而《论自由意志》则无论在言语表达还是在逻辑层次上,都显得更加流畅、自然、丰富、有力。由此也可以看出奥古斯丁哲学思想的不断成熟。
四种爱 豆瓣
The Four Loves 所属 作品: 四种爱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刘易斯 译者: 汪咏梅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7
本书为刘易斯的散文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一本,作者文笔之优美、见解之精辟、学养之博大,实在令人佩服。书中深入探讨亲情、友情、爱情、圣爱,为普天下寻爱者不可错过的好书。
2020年7月4日 已读
上帝是爱,上帝又不是爱——爱一旦变成上帝,亦即沦为魔鬼。
宗教神学
敬虔与圣洁生活的严肃呼召 豆瓣
A Serious Call to a Devout and Holy Life
作者: (英)劳威廉 译者: 杨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9
本书出版于1728年,适逢启蒙运动肇始,理性主义对基督教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劳威廉揭橥敬虔生活的本质,郑重呼吁信徒殷勤操练默想和祷告,做时间和金钱的好管家,过敬虔和圣洁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活出基督信仰。概述唤醒了许多沉睡的生命,对卫斯理兄弟、怀特菲尔德、威伯福斯、慕安德烈、C.S.路易斯等属灵领袖影响深刻。在今天这个世俗化的时代,劳威廉的呼吁依然如暮鼓晨钟。
给孩子们的信 豆瓣
所属 作品: 给孩子们的信
作者: [英国] 刘易斯 译者: 余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本书在西方是少年儿童的必读书籍,是路易斯与很多热爱纳西亚传奇的儿童读者的通信集,它循循善诱地帮助儿童成长,使他们树立一些基本的人生原则,得到更多心灵的营养。
愚人颂 豆瓣 谷歌图书
Moriae Encomium 所属 作品: 愚人颂
6.3 (6 个评分) 作者: [荷兰]伊拉斯谟 译者: 许崇信 / 李寅 译林出版社 2010 - 1 其它标题: 愚人颂
伊拉斯谟的《愚人颂》主要以“愚人”的口吻评论当时的世态世象,对以罗马教廷为代表的宗教权威和以君主制度为代表的世俗权威极尽讽刺之事,当然也没有忘了为法学家、哲学家之类不讨作者喜欢的人士捎上一笔,他很俏皮地称这些人为“贤人”,极尽嬉笑怒骂之能事;而把普通人称为“愚人”,则满怀同情、大唱赞歌。除此之外,本书还选收了伊拉斯谟的其他文章、书信,以及后世学者们的评论。
卿卿如晤 豆瓣
A Grief Observed 所属 作品: 卿卿如晤
作者: [英国] 刘易斯 译者: 喻书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3
《卿卿如晤》是一篇悼亡手记。
这是路易斯痛失爱妻之际,在那些“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午夜”里写下的文字。
《卿卿如晤》是路易斯对生和死、信托的失丧与重建等人生母题的深刻思考,包括了他对那一段悲恸岁月进行的鞭辟入里、诚挚坦率的内省;同时,这又是一份细腻真实人心灵记录,展示了他在苦难面前怀疑生活意义的挣扎之旅,也再现了他如何重新归正信仰、心存坚忍奔跑天路的生命之迹。
本书问世以来,即以灵性而细腻的语言、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读者,成为治疗人们的心灵伤痛的一剂“恩典良药”。有人说,这是迄今为止讨论悲痛问题最好的一部作品。
2020年6月14日 已读 会有这样奇特、几乎不真实、像宗教一般的爱情吗?会有,神是爱他的,也是爱她的,他们本是祂在爱中所造的两个孩子,但感觉人与人的所有关联最终还是必将以痛苦——死别而告终。可是「死别」是痛苦吗?还是某人先于某人与上帝和好了呢?感觉,感觉,感觉,又是感觉。我还是不要去感觉,试着去思考吧。
宗教神学 文学
窄门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La Porte étroite 所属 作品: 窄门(精)/译文经典
8.0 (133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译者: 桂裕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4
究竟会不会有这样一种爱情,即使毫无希望,一个人也可以将它长久地保持在心中;即使生活每天吹它,也始终无法把它吹灭……?在《窄门》中,纪德将爱情中的神秘主义体验推向极致,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纯洁炙热、却又含着无边孤寂和无限辛酸滋味的爱情故事:
热罗姆与他的表姐阿莉莎自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爱情萌芽时,他和她各自偷偷地爱恋着彼此,以全部的纯真与热情,一心只想为对方而变成更好的人。两人自觉地披上苦行僧的袈裟,分别以爱人为自己唯一引导,竭力攀爬着通往美德巅峰的崎岖窄道。
爱恋至深时,他们间的精神交融达到如此和谐、如此愉悦的地步,以至完全无法忍受现实生活中任何不完美产生的可能。两人选择书信交流的方式,心灵愈是相通,形骸愈是相隔。事实上,母亲的不忠、妹妹平凡的婚姻使阿莉莎对尘世的幸福和爱情中欲念的成分充满了疑虑和拒斥。她疯狂地追求灵的境界,迷醉于向幸福无限趋近的过程而逃避幸福切实的降临;惟其如此,爱情才永不会“被完成”,而只可能在一种难合难离的痛苦纠结中愈发转浓转烈。阿莉莎深信唯有在上帝那里方能寻得至福,亦满心企盼与爱人绕过尘世,在上帝身边团聚。在一种迷狂的宗教情绪下,她甚至将自己的存在看做热罗姆穿越“窄门”、接近上帝的最大障碍。为了让爱人更加自由地到达天国彼岸、获得比爱情所能给与的平凡幸福“更好的”东西,她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2020年6月7日 已读
“为了你我把人生的高度设得那么高,以至于人间所有乐事对于我来说全是失落。”
宗教神学 文学
恋情的终结 豆瓣
The End of the Affair 所属 作品: 恋情的终结
8.4 (133 个评分)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柯平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4
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家莫里斯爱上公务员亨利的妻子萨拉。一次意外事件导致萨拉不辞而别, 莫里斯在恨和嫉妒中度过了两年。两年后 ,他们再次相遇,当初那段感情中炙热的 爱、恨、猜疑、嫉妒、信仰,再度折磨着莫里斯。这段恋情最终如莫里斯所言:变成了一桩有开始也有结束的风流韵事。莫里斯记述了爱情开始的时刻,以及最后的时刻。这本书里有狂热的爱、狂热的恨、狂热的猜疑、狂热的嫉妒、狂热的信仰,有爱情中所有狂热的情感。
2020年6月7日 已读
宗教小说。萨拉走向死亡与本德里克斯走向心灵的平静是同步的,这其实是一种很象征的写法,她以死亡换取了所爱之人的自我完整,就像替罪羊,替罪羊和萨拉做的一切都有很浓的宗教意味。萨拉的爱到最后和主的爱没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为了你的幸福,让我来承受痛苦吧」。从某种意义上看,萨拉到最后已经是“主”了,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萨拉死后出现了那么多神迹。随着萨拉的死亡,本德里克斯逐渐学会了相信和爱人,意识到真是因为自己的自私促成了萨拉的死亡。可以说,是萨拉的死亡使得本德里克斯认识到「真实自我」,并找回自我。这是一种救赎的姿态,以死亡救赎他人的姿态。
宗教神学 文学
重负与神恩 豆瓣
La pesanteur et la grâce 所属 作品: 重负与神恩
9.0 (9 个评分) 作者: [法] 薇依 译者: 顾嘉琛 / 杜小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有人把薇依的《重负与神恩》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相提并论,并称薇依为“当代的帕斯卡尔”。这位法国20世纪杰出的宗教思想家,沿循的是帕斯卡尔的神秘主义信仰之路: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艰难、绝非轻松的重负。本书不是系统的专门论著,是薇依的朋友、著名宗教学家梯蓬(G .Thibon,1903一)在薇依身后从她大量的手稿、言谈记录中整理成书的。这些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篇章渗透着薇依的深邃思考,显示了薇依的伟大心灵和崇高的信仰,是20世纪基督神秘主义思想史上一部不容忽视的著作。
源于期待 豆瓣
所属 作品: 在期待之中
作者: 西蒙娜·薇依 译者: 杜小真 / 顾嘉琛 2009 - 1
《源于期待:西蒙娜·薇依随笔集》由杜小真和顾嘉琛翻译。杜小真为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法国哲学研究;顾嘉琛为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作为一位回归内在生活的道德理想主义者,西蒙娜·薇依承袭了帕斯卡尔的神秘主义信仰之路,认为信仰不是拿来炫耀之物,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艰难地承担下来的重负。她拒绝激情,认为善的王国不在尘世,尘世生活是一种受到偶然性支配的荒谬游戏,而人生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消除上帝和生活于尘世的人之间的屏障,在异于上帝之处寻找上帝并且爱上帝。有人把她的作品与帕斯卡尔的《思想录》相提并论,并视其为“当代的帕斯卡尔”。
爱的秩序 豆瓣
所属 作品: 爱的秩序
作者: [德]马克思•舍勒 / 刘小枫 主编 译者: 孙周兴 等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6
20世纪的德语哲学家中,对现代基督思想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哲人,非舍勒莫属。在现代思想的论域中,舍勒走出了一条超逾教派立场的神学言路,直接把握、描述、阐发基督信仰中的福音原则(即个体性的位格之爱),在上帝论、启示论、基督论、信仰论、教会论诸论域重新确立位格之爱的优先地位,进而重建自然神学,将基督思想的本质质素注入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学,显明了基督教思想在现代性思想语境中的活力。
谁可以这样爱我 豆瓣
Redeeming Love
作者: (美)弗兰辛•瑞福尔 译者: 王汉川 / 杨倩 2011 - 1
“我曾向无数人敞开过我的身体,却未曾向任何人敞开过我的灵魂。”
安琪儿,命比纸薄的绝色女子,尚未成年即沦落风尘,直到某一天,烟花落尽,她在一份山长水远的爱情里面,踏上归途……
这是淘金热时期发生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美丽的安琪儿年幼被卖,长大后成为旧金山地区当红的妓女。她看透了男人,看透了世态炎凉,认为世上没有真正的爱,只有赤裸裸的利用。然而,敬虔、正直的迈克尔·何西阿爱她如瑰宝,并倾其所有娶她为妻。安琪儿回报他的却是抗拒、背叛和一次次地逃跑……
美国著名小说家弗兰辛·瑞福尔在圣经《何西阿书》的启发下,为读者讲述了一个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爱情故事,揭示了“爱和饶恕”的无穷力量。
道德论集 豆瓣
作者: [古罗马] 奥古斯丁 译者: 石敏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5
《道德论集》是奥古斯丁神学思想在伦理上的表达,是奥古斯丁最重要的伦理学著作之一。本书收录了九篇文章,分别讨论自制、婚姻的益处,寡居和贞洁,说谎的伦理,灵性与肉体的高低互补关系,死者礼仪中真正展现的信心等。借着九篇不同主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奥古斯丁的伦理思想和神学洞见。
从这些论著中,可以看到基督教即使在获罗马帝国承认其合法性后,在信徒生活上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奥古斯丁的这些不同文章是对于种种问题的回应,包括说谎、自制、贞洁、如何料理死者等看似简单,但无一不关涉基督信仰的“大事”。
论人类的教育 豆瓣
作者: [德] 戈特霍尔德·埃夫莱姆·莱辛 译者: 朱雁冰 华夏出版社 2008 - 10
本文集收入有莱辛的绝对原创性论著《论人类的教育》,莱辛通过研究历史上几位重要思想家,思考启示与历史问题,重新思考人类的神圣教育计划,从根本上通过历史性的理解来沟通启示与理性。本书还收有莱辛的精彩对话《恩斯特与法尔克》等以及注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