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
古罗马的教育 豆瓣
Roman Education:from Cicero to Quintilian
作者: 葛怀恩 (Aubrey Gwynn) 译者: 黄汉林 2015 - 3
当今大学、中学、小学的三级教育建制和班级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发源于古罗马,而古罗马的教育则通过接续和改造古希腊的教育理念和形式而来。
古罗马的文教理念和形式基本上由两个人奠定:共和制晚期的西塞罗和帝国初期的昆体良。
通识教育的目的并非把一种专家的知识细节给予每个学生,而是使学生掌握这类一般的原则,以便有助于学生日后恰当地使用已获得的知识。正如西塞罗在《论演说家》中所说的:成为任何一种“艺”的分支方面的专家是一回事,清楚地懂得生活的一般目的是另一回事。
《古罗马的教育——从西塞罗到昆体良》是一部讲述古罗马的文教理念和形式的著作。古罗马的文教理念和形式基本上由两个人奠定:共和制晚期的西塞罗和帝国初期的昆体良,因而,本书副标题就是“从西塞罗到昆体良”。同时,作者对西塞罗之前的早期罗马的传统和新希腊—罗马的文教亦有颇为精审的描述。
当今学校的三级教育建制和班级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发源于古罗马。葛怀恩(Aubrey Gwynn)这本《古罗马的教育》为我们窥察古罗马文教的历史发展提供了方便之门,有利于我们熟悉西方的古典文教理念和形式。
《古罗马的教育》全书章节划分颇详,行文简要却面面俱到。全书大致按时间顺序论述,分为四个部分:西塞罗之前的罗马文教状况、西塞罗的“人文”教育理念、西塞罗之后至昆体良之前的新变化、昆体良的古典文教理念。
学校的变革 豆瓣
所属 作品: 学校的变革
作者: [美] 劳伦斯·阿瑟·克雷明 译者: 单中恵 / 马晓斌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13 - 10
学校的变革,ISBN:9787532862429,作者:〔美〕克雷明 著,单中恵,马晓斌 译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艺术家和卢梭主义者帕克、比较激进但没啥水花的费尔霍普学校、“思想活跃且有分歧的大家庭”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这些都是好生动的记忆点hhhh“进步教育协会1955年解散了,两年以后它的刊物《进步教育》也停刊了,这标志着美国教育学上一个时代的结束。”这话读来有点儿伤感啊...
教育史 教育学
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 豆瓣
所属 作品: 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
作者: 吉拉尔德·古特克 译者: 缪莹 2008 - 9
《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传记式介绍》是作者Gerald L. Gutek在芝加哥劳尤拉大学从事教育学史和教育哲学教学三十多年以及在北密歇根大学、奥特本学院和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任访问学者期间撰写的。其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史实的堆积,也不是长篇大论的史评,而是以史上对教育思想和实践有深远影响的人物为线索,通过传记式手法,缓缓而生动地讲述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的哲学和实践以及他们对当世和后代的影响。
《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传记式介绍》给了我们亲近大师的机会,它像是时光机器,载我们回到过去,与大师们并肩作战,共同继承传统的遗产,接受时代的重托。
想知道有哪些大师吗?想与他们神聊吗?
古代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美国革命时代的托马斯·杰弗逊……都会一一向你走来……
2020年10月10日 已读 复习外教史过程中翻阅,其实这是一本相当巧妙的外教史教材(加上孔子),传记+述评的形式,比帕尔默那本深度、可读性都强多了(dbq我踩一捧一了),每份传记结束后还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思考题和作业(我觉得这些超级有趣!),不知道会不会真的有老师想参考这本来上外教史。
哲学 教育史 教育哲学 教育学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四卷) 豆瓣
作者: 吴式颖 编 2002 - 1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4卷)(精)》研讨了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这个时代最主要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思想流派,阐述各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解释教育问题,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三卷) 豆瓣
作者: 吴式颖 编 2002 - 1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3卷)(精)》研讨了中古时期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这个时代最主要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思想流派,阐述各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解释教育问题,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 豆瓣
作者: 吴式颖 编 2002 - 1
《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1卷)(精)》研讨了古代东方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分析与评价这个时代最主要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思想流派,阐述各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解释教育问题,探讨教育的客观规律。
中国教育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教育史
作者: 孙培青 / 杜成宪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6
本书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揭示其内在联系。对教育制度的研究,主要以人才的培养为中心,论述其方针政策、管理措施、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及经验与教训;对教育思想的研究予以重视,通过对主要代表人物的分析介绍,来反映各历史时期教育思想的发展,以总结教育理论思维的经验。运用辩证方法对教育历史作实事求是的评价,区分精华与糟粕,以便古为今用,提供历史借鉴。
西方博雅教育思想的起源、发展和现代转型 豆瓣
作者: 沈文钦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 8
《西方博雅教育思想的起源、发展和现代转型:概念史的视角》讲述概念的历史语义学分析。在20世纪之前,所谓liberalarts(或liberal sciences,liberal studies),其本质的含义是“符合自由人身份的知识”或“符合绅士身份的知识”,liberal education的本质含义是“自由人的教育”或“绅士的教育”。在17—19世纪的英国,liberal具有两层最为基本的语义维度:①符合绅士身份的、绅士般的、高贵的、高雅的;②博学的、丰富的、广博的、通识性的。liberal education的概念一方面反映了古典教育的“雅”、“俗”分野,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古典教育“尚博”、“尚通”的基本精神。而在20世纪,liberal的基本语义是“自由的”、“解放的”。
伟大教育家的学说 豆瓣
作者: 罗伯特·R·拉斯克 / 詹姆斯·斯科特兰 译者: 单中惠 / 朱镜人 2012
罗伯特·R·拉斯克、詹姆斯·斯科特兰编著的《伟大教育家的学说(精)/西方教育史经典名著译丛》选取了20世纪西方著名教育史学者撰著的研究教育史的著作,这些流传广泛的名著对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丛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经典性。入选书目是在西方教育界流传广和影响大的著作。二是独特性。入选书目是能体现西方教育史学界不同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著作。三是代表性。入选书目是西方教育史研究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的著作。在我国首次策划和出版“西方教育史经典名著译丛”,无疑会有助于我国教育工作者开阔教育视野和拓宽教育思路,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译丛”将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专业的学生、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以及教育行政干部,提供一套经典的和重要的西方教育史读物。
西方教育十二讲 豆瓣
作者: 王保星 2008 - 1
《西方教育十二讲》有选择性地以十二个专题,通过对话的疗式展示古代希腊、罗马时期以来西方教育思想与制度演变的基本路径与探索主题,内容涉及西方自由教育传统的奠基性成型、中世纪时期理性与信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中世纪大学的诞生与知识传播、文艺复兴与西方教育人文性格的形成、宗教改革的教育意义、夸美纽斯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近代法国国民教育思想的滥觞、英国自由教育与科学教育观念与制度的博弈、西方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视野中的“儿童”理念与大学教育视野中的“大学教师”职责,并集中讨论了德国大学观的世界性价值和美国现代大学结构的完善问题。
教育究竟是什么? 豆瓣
作者: 〔英〕乔伊•帕尔默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10
本书对古今中外100位最重要的思想家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刻挖掘,从不同视角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本书特色在于:
新领域: 列入本书的思想家,有一大批是中国教育学界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的新人物;另一些人,如达尔文、甘地等,虽然很熟悉,但一直在教育史和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视野之外。这些新人物的出现为教育史的研究开拓了新领域。
新问题:本书涉及的思想家多是开创性的人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另立新论:穷人教育学、被压迫者教育学、批判教育学、解放教育、巨型大学、反英才教育、计算机取代学校、非学校化社会、童年的消失、美国文化是童年的敌人、少就是多的课程论、多元智能理论、不分级学校、学校与政府分离……等等,可谓异彩缤纷。
新眼光:本书各篇文章提供了许多新史实、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史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思维定势提供了新的清醒剂,如林克编的《康德论教育》一书之不足信、卢梭《爱弥儿》的草稿和续编,赫尔巴特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学的尝试的失败,杜威明确反对儿童中心主义、强调教师作用……等等,都使人耳目一新。
新线索: 本书各篇之末都附有各思想家的著作目录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其他参考书目。这些书目既有19世纪出版的,又有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出版的,为进一步研究各思想家的教育观提供了最新的资料来源的线索。
新视野: 本书各篇作者来自许多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本书部分地反映了世纪之交前后各国同行对历代思想家教育思想研究的新动态、新成就、新水平。
学以为己 豆瓣
所属 作品: 学以为己
作者: 李弘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4
中国教育一直在寻求一种完美的机制,能够让个人的学习乐趣和社会责任获得平衡。而中国传统教育对此已有了深入的思考。本书从经济史、政治史、哲学史、民俗史等多学科角度去考察学校的设立,考试选才的体制,大众教育、家庭教育的开展等等,并以教育为基点勾连起与传统教育相关的思想与社会的 各个方面。
===========================================
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国学成果奖”(史部),被日本学者誉为“活跃于当今世界治中国教育及科举史之第一人者”的代表作。
入选《光明日报》《新京报·书评周刊》《中华读书报》《中国教育报》《出版人》等媒体的重量级年中/年末榜单。
巴黎高师史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弗朗索瓦·杜费 / 皮埃尔-贝特朗·杜福尔 译者: 程小牧 / 孙建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6
“大学院”是法国大革命时代建立的独一无二的高等教育系统,被拿破仑发扬光大。相对于培养优秀公民的普通“大学”系统,大学院致力于培养治国精英——法兰西的政治首脑,科学巨匠和精神领袖。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作为最负盛名的“大学院”之一,一所在读学生只有600-800人的学校,在两个世纪的历史中产生了大量诺贝尔奖得主、哲学大师和政治首脑——萨特、阿隆、格拉克、福柯、德里达、蓬皮杜……
对只闻其名、不谙究竟的中国读者来说,本书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这所独具神秘色彩的名校历史,描绘了一幅20世纪高师出身的杰出人物群像,并探讨了法国师范教育的独特传统以及20世纪以来高师所呈现的法国当代社会形态与文化精神。
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 豆瓣
所属 作品: 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
作者: 埃伦·康德利夫·拉格曼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 6
本书为近年来在美国引起巨大影响的不可多得的教育研究名著。书中论述了一百多年来美国教育研究的历史,从美国历史的角度来阐述与美国教育研究相联系的美国现实问题,把教育研究的历史既看成是一门科学的历史,又看成是正在进行着的美国当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从而揭示了令人困惑的美国当代教育研究的历史背后的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过程。本书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教育历史、改进中国教育现实的一面镜子。
译者前言1
中文版序3
英文版序5
导言缓慢的演变:教育成为大学研究的课题1
第一部分
科学的探索:早期的教育研究
第1章 勉强的伙伴:心理学家转向教育23
第2章 专业化与孤立化:教育研究成为一种职业41
第3章 技术带来的影响:测验与学校调查69
第二部分
不和谐的音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课程研究
第4章 政治、赞助和创业:课程改革的动态过程103
第5章 发展的观点:批评家挑战教育决定论128
第三部分
优秀与平等:长期存在的问题与教育研究的潜能
第6章 对抗的领域:学科与教育163
第7章 提供基础与放弃支持:联邦政府对教育研究的作用184
第8章 促进学习与改革:教育研究的新方向212
结论教育研究的重构231
注 释246
索 引305
译者简介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