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教育的终结 豆瓣
所属 作品: 教育的终结
作者:
安东尼·克龙曼
译者:
诸惠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1
◆
1、《教育的终结》是近二十年来西方文化界探讨大学使命的扛鼎之作,在美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2、享誉全球的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政府管理学讲席教授、美国 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鼎力推荐:正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人文学科放弃了它们在通识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帮助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教育的终结》一书雄辩而富于激情地揭示了人文学科迷失的原因。
◆正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人文学科放弃了它们在通识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帮助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教育的终结》一书雄辩而富于激情地揭示了人文学科迷失的原因。
安东尼•克龙曼认为,通过恢复对于生命的意义这一亘古常新的根本问题的追寻,人文学科可以复兴其失去的权威和声望。
——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哲学家
◆《教育的终结》敏锐、有力、精细,而且非常引人入胜!
——弗朗西斯·奥克莱(Francis Oakley),美国威廉姆斯学院荣休校长
◆《教育的终结》一书强烈捍卫了人文学科。
——《华尔街日报》
◆ 内容简介———————————————————————————————————
“人为什么而活”——这是人生中最重大的问题。然而,在现代研究理想的影响下,今天的大学从教室里摒除了这一问题。在这本雄辩、流畅而又深思熟虑的著作中,安东尼•克龙曼通过考察人文学科的衰微、学术研究理想的转变、大学的转型等重大主题,探讨了大学放弃追寻人生意义的深层原因。作者主张,大学不仅传播知识,也是探讨生命意义的场所。他呼吁复兴大学中失去的人文学科传统,通过精细而批判性地阅读文学和哲学巨著来追寻人生的意义。
1、《教育的终结》是近二十年来西方文化界探讨大学使命的扛鼎之作,在美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2、享誉全球的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政府管理学讲席教授、美国 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鼎力推荐:正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人文学科放弃了它们在通识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帮助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教育的终结》一书雄辩而富于激情地揭示了人文学科迷失的原因。
◆正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人文学科放弃了它们在通识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帮助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教育的终结》一书雄辩而富于激情地揭示了人文学科迷失的原因。
安东尼•克龙曼认为,通过恢复对于生命的意义这一亘古常新的根本问题的追寻,人文学科可以复兴其失去的权威和声望。
——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哲学家
◆《教育的终结》敏锐、有力、精细,而且非常引人入胜!
——弗朗西斯·奥克莱(Francis Oakley),美国威廉姆斯学院荣休校长
◆《教育的终结》一书强烈捍卫了人文学科。
——《华尔街日报》
◆ 内容简介———————————————————————————————————
“人为什么而活”——这是人生中最重大的问题。然而,在现代研究理想的影响下,今天的大学从教室里摒除了这一问题。在这本雄辩、流畅而又深思熟虑的著作中,安东尼•克龙曼通过考察人文学科的衰微、学术研究理想的转变、大学的转型等重大主题,探讨了大学放弃追寻人生意义的深层原因。作者主张,大学不仅传播知识,也是探讨生命意义的场所。他呼吁复兴大学中失去的人文学科传统,通过精细而批判性地阅读文学和哲学巨著来追寻人生的意义。
论基督教君主的教育 豆瓣
所属 作品: 论基督君主的教育
作者:
[荷] 伊拉斯谟
译者:
李康
商务印书馆
2017
- 8
本书的表述形式是一系列的劝戒和箴言(以简洁易记的语句概括教诲的关键要领),对象是开明的统治者。其中的“基督教教义”其实只是它对于领袖和法治所赋予的高度的道德地位。
在本书中,伊拉斯谟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马基雅维利力图教导攫取权力的统治者,如何才能最好地维持这份权力。而伊拉斯谟却直言不讳地赞同欧洲的世袭王室,明确指出,打乱现行秩序会引发分岐,不利于社会整合,代价过于高昂,因此难以考虑。统治者的臣民只有遭受赤裸裸的暴政,才有正当理由发起政治挑战。基于这种对于现状的认可与支持,伊拉斯谟在本书中为自己设下的问题是:如何确保那些世袭王位的统治者受到正确的教育,以便公正而仁慈地进行治理,使君主之治理永远也不传统沦为压迫。
在本书中,伊拉斯谟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马基雅维利力图教导攫取权力的统治者,如何才能最好地维持这份权力。而伊拉斯谟却直言不讳地赞同欧洲的世袭王室,明确指出,打乱现行秩序会引发分岐,不利于社会整合,代价过于高昂,因此难以考虑。统治者的臣民只有遭受赤裸裸的暴政,才有正当理由发起政治挑战。基于这种对于现状的认可与支持,伊拉斯谟在本书中为自己设下的问题是:如何确保那些世袭王位的统治者受到正确的教育,以便公正而仁慈地进行治理,使君主之治理永远也不传统沦为压迫。
古罗马的教育 豆瓣
Roman Education:from Cicero to Quintilian
作者:
葛怀恩 (Aubrey Gwynn)
译者:
黄汉林
2015
- 3
当今大学、中学、小学的三级教育建制和班级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发源于古罗马,而古罗马的教育则通过接续和改造古希腊的教育理念和形式而来。
古罗马的文教理念和形式基本上由两个人奠定:共和制晚期的西塞罗和帝国初期的昆体良。
通识教育的目的并非把一种专家的知识细节给予每个学生,而是使学生掌握这类一般的原则,以便有助于学生日后恰当地使用已获得的知识。正如西塞罗在《论演说家》中所说的:成为任何一种“艺”的分支方面的专家是一回事,清楚地懂得生活的一般目的是另一回事。
《古罗马的教育——从西塞罗到昆体良》是一部讲述古罗马的文教理念和形式的著作。古罗马的文教理念和形式基本上由两个人奠定:共和制晚期的西塞罗和帝国初期的昆体良,因而,本书副标题就是“从西塞罗到昆体良”。同时,作者对西塞罗之前的早期罗马的传统和新希腊—罗马的文教亦有颇为精审的描述。
当今学校的三级教育建制和班级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发源于古罗马。葛怀恩(Aubrey Gwynn)这本《古罗马的教育》为我们窥察古罗马文教的历史发展提供了方便之门,有利于我们熟悉西方的古典文教理念和形式。
《古罗马的教育》全书章节划分颇详,行文简要却面面俱到。全书大致按时间顺序论述,分为四个部分:西塞罗之前的罗马文教状况、西塞罗的“人文”教育理念、西塞罗之后至昆体良之前的新变化、昆体良的古典文教理念。
古罗马的文教理念和形式基本上由两个人奠定:共和制晚期的西塞罗和帝国初期的昆体良。
通识教育的目的并非把一种专家的知识细节给予每个学生,而是使学生掌握这类一般的原则,以便有助于学生日后恰当地使用已获得的知识。正如西塞罗在《论演说家》中所说的:成为任何一种“艺”的分支方面的专家是一回事,清楚地懂得生活的一般目的是另一回事。
《古罗马的教育——从西塞罗到昆体良》是一部讲述古罗马的文教理念和形式的著作。古罗马的文教理念和形式基本上由两个人奠定:共和制晚期的西塞罗和帝国初期的昆体良,因而,本书副标题就是“从西塞罗到昆体良”。同时,作者对西塞罗之前的早期罗马的传统和新希腊—罗马的文教亦有颇为精审的描述。
当今学校的三级教育建制和班级制度,从根本上来说发源于古罗马。葛怀恩(Aubrey Gwynn)这本《古罗马的教育》为我们窥察古罗马文教的历史发展提供了方便之门,有利于我们熟悉西方的古典文教理念和形式。
《古罗马的教育》全书章节划分颇详,行文简要却面面俱到。全书大致按时间顺序论述,分为四个部分:西塞罗之前的罗马文教状况、西塞罗的“人文”教育理念、西塞罗之后至昆体良之前的新变化、昆体良的古典文教理念。
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 豆瓣
所属 作品: 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
作者:
吉拉尔德·古特克
译者:
缪莹
2008
- 9
《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传记式介绍》是作者Gerald L. Gutek在芝加哥劳尤拉大学从事教育学史和教育哲学教学三十多年以及在北密歇根大学、奥特本学院和苏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任访问学者期间撰写的。其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史实的堆积,也不是长篇大论的史评,而是以史上对教育思想和实践有深远影响的人物为线索,通过传记式手法,缓缓而生动地讲述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的哲学和实践以及他们对当世和后代的影响。
《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传记式介绍》给了我们亲近大师的机会,它像是时光机器,载我们回到过去,与大师们并肩作战,共同继承传统的遗产,接受时代的重托。
想知道有哪些大师吗?想与他们神聊吗?
古代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美国革命时代的托马斯·杰弗逊……都会一一向你走来……
《教育学的历史与哲学基础:传记式介绍》给了我们亲近大师的机会,它像是时光机器,载我们回到过去,与大师们并肩作战,共同继承传统的遗产,接受时代的重托。
想知道有哪些大师吗?想与他们神聊吗?
古代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启蒙运动时期的卢梭,美国革命时代的托马斯·杰弗逊……都会一一向你走来……
见证民主教育的希望与失败 豆瓣
作者:
费瑟斯通
2005
- 11
本书是作者在196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先后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的汇编,是一本有关美国民主教育的论文集,集中体现了美国在追求教育民主思想的历程中所进行的各项实践活动和学校教育的改革。其中有几篇文章是作者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任《新共和》杂志的编辑时所写的,而近期的文章则反映了作者在密歇根州立大学从事师范教育工作时的情况。书中还有一些文章谈到了有关杜威和卢梭的教育思想、美国的城市学校、民权以及作者所仰慕的教师们的工作情况等。
如歌的教育历程 豆瓣
作者:
李平沤
2008
- 1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18世纪法国政治著述家、哲学家、文学家和音乐家。卢梭于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他出生后8天,母亲因产后失调去世;10岁那年,其父与一军官发生斗殴,逃离日内瓦。幼小的卢梭从此成了孤儿。他从来没有上过学,全靠自学成才。他那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是自己刻苦努力和丰富人生经历的结果。他当过雕刻匠的学徒,当过流浪儿,当过富人家的仆役、跟班和家庭教师,几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他都经历过。因此,他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状况,能洞察社会的积习和政治腐败的原因,每有著述,都能表达老百姓的心声,切中时弊,受到人民的欢迎。卢梭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新爱洛伊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山中来信》《论法国音乐的信》《就戏剧问题致达朗贝尔的信》和自传体小说《忏悔录》等。
在西方的教育史上,卢梭的《爱弥儿》是一部经典著作,书中阐述的许多思想和原理,哺育了现代教育学。本书从卢梭的生平经历以及对《爱弥儿》一书人物、内容的分析入手,为我们解读了卢梭教育思想的精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
上篇 绪论
一、卢梭为《爱弥儿》付出了沉重代价
二、卢梭教育思想的萌发和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爱弥儿》是卢梭哲学思想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
四、《爱弥儿》的写作方法
五、《爱弥儿》中的人物和各卷的内容
1 《爱弥儿》中的人物
2 各卷的内容简介
中篇 如歌的教育历程
一、人生的第一个时期
1 人要受三种教育
2 对天性的呵护应始自孩提
3 自然的教育的双重作用
4 婴儿的啼哭
5 孩子的牙牙学语
二、人生的第二个时期
1 童年的基本状况
2 童年时期的思维
3 消极的教育
4 本章的小结
三、童年的第三个阶段
1 好奇心——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
2 “这有什么用处?”
3 判断力的培养
4 “我对书是很憎恨的”
5 他为什么让爱弥儿读《鲁滨逊漂流记》
6 一桌盛宴引发的思考
四、我们所施行的教育到这个时期才开始
1 一个重大的抉择
2 我们即将进入社会的大门
3 一个萨瓦省的牧师的信仰自白
4 《信仰自白》惹祸殃
5 如何使他身临危险而心不受危险
五、游历归来始成家
1 女子与男子的教育有所不同
2 健康的夫妻生活
3 现在是到了让苏菲和爱弥儿相会的时候了
4 终身伴侣慎选择
5 游历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6 《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
7 在地上也如同进了天堂
六、《爱弥儿和苏菲》
七、本篇的小结
下篇 教育是百年大计
一、《爱弥儿》中的几个基本论点和教育原理
二、政治教育从尊重人格开始
三、道德教育步武先贤
四、美学教育取法自然
五、需要注意的是他说话的动机
六、寓言什么时候学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七、卢梭的宗教思想
1 迷途知返的羔羊又跑出了羊圈
2 卢梭的宗教思想的形成
3 卢梭致函博蒙大主教告诉他《信仰自白》的内容
4 本章的小结
八、卢梭笔下的女性
1 一篇批评男权的文章
2 两个令人喜爱的女人
3 本章的小结
结束语
附录一 朱莉论儿童教育
附录二 卢梭年谱
附录三 参考书目
后记
在西方的教育史上,卢梭的《爱弥儿》是一部经典著作,书中阐述的许多思想和原理,哺育了现代教育学。本书从卢梭的生平经历以及对《爱弥儿》一书人物、内容的分析入手,为我们解读了卢梭教育思想的精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序
上篇 绪论
一、卢梭为《爱弥儿》付出了沉重代价
二、卢梭教育思想的萌发和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爱弥儿》是卢梭哲学思想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
四、《爱弥儿》的写作方法
五、《爱弥儿》中的人物和各卷的内容
1 《爱弥儿》中的人物
2 各卷的内容简介
中篇 如歌的教育历程
一、人生的第一个时期
1 人要受三种教育
2 对天性的呵护应始自孩提
3 自然的教育的双重作用
4 婴儿的啼哭
5 孩子的牙牙学语
二、人生的第二个时期
1 童年的基本状况
2 童年时期的思维
3 消极的教育
4 本章的小结
三、童年的第三个阶段
1 好奇心——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
2 “这有什么用处?”
3 判断力的培养
4 “我对书是很憎恨的”
5 他为什么让爱弥儿读《鲁滨逊漂流记》
6 一桌盛宴引发的思考
四、我们所施行的教育到这个时期才开始
1 一个重大的抉择
2 我们即将进入社会的大门
3 一个萨瓦省的牧师的信仰自白
4 《信仰自白》惹祸殃
5 如何使他身临危险而心不受危险
五、游历归来始成家
1 女子与男子的教育有所不同
2 健康的夫妻生活
3 现在是到了让苏菲和爱弥儿相会的时候了
4 终身伴侣慎选择
5 游历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6 《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
7 在地上也如同进了天堂
六、《爱弥儿和苏菲》
七、本篇的小结
下篇 教育是百年大计
一、《爱弥儿》中的几个基本论点和教育原理
二、政治教育从尊重人格开始
三、道德教育步武先贤
四、美学教育取法自然
五、需要注意的是他说话的动机
六、寓言什么时候学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七、卢梭的宗教思想
1 迷途知返的羔羊又跑出了羊圈
2 卢梭的宗教思想的形成
3 卢梭致函博蒙大主教告诉他《信仰自白》的内容
4 本章的小结
八、卢梭笔下的女性
1 一篇批评男权的文章
2 两个令人喜爱的女人
3 本章的小结
结束语
附录一 朱莉论儿童教育
附录二 卢梭年谱
附录三 参考书目
后记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史 豆瓣
作者:
刘黎明
2014
- 4
历史视野中的西方教育哲学 豆瓣
作者:
杜普伊斯
2006
- 8
《历史视野中的西方教育哲学》清理了从柏拉图的教育哲学开始直到当下备受关注的后现代教育思潮的进展,各个章节围绕着大致相同的几个方面的问题而展开:人是什么;如何认知;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善;学校的目的;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评价学生;如何协调自由和纪律;总结。 作者把这些教育思想和思想家划分为两大阵营,即保守主义阵营和自由主义阵营,并探索了这两个阵营在不同时期对这九个问题的回答。其中保守主义肇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经罗马时期、早期基督教时期,并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顶峰;文艺复兴之后是早期自由主义者如卢梭开始登场,至杜威乃灿烂一时,其后便出现了保守和自由的斗争和融合问题,以及这种状况的尝试性的解决。
夸美纽斯的生平和教育学说 豆瓣
作者:
[苏] 阿·阿·克腊斯诺夫斯基 (А.А.Красновский)
译者:
杨岂深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
- 8
旅居者和“外国人” 豆瓣
作者: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 6
陈向明编著的《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将近两年的实地研究和文本分析,对一群留美中国学生与美国人的人际交往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行为、感受和意义解释,并围绕被研究者提出的7个“本土概念”,阐述了他们的跨文化人际交往状况和心态,特别是他们如何在一块陌生土地上从彷徨、无助到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这一艰难过程。《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的特点是资料丰富,分析鞭辟入里,文笔平实、亲切,不仅结合了作者本人对跨文化人际交往的思考,而且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展示了他们的内心感受和思维变化过程。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 豆瓣
所属 作品: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
作者:
约翰·古得莱德
译者:
苏智欣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2
西奥多·赛泽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二十周年纪念版的序言里,简练精辟地评述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两项重大教育工程的性质。一项是全美优质教育委员会的报告,题为“处在危机中的国家”。这是专门回应当时“公众普遍的看法,认为我们的教育系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另一项则是:美国学校教育史上规模最大和最复杂的调查研究之一,即学校教育研究”,本书就是这一调研的综合报告。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的研究和写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延伸到80年代初。这是一个有深度、有收获、令人筋疲力尽的学习过程。成千上万的研究数据是从一批有代表性的美国中小学校收集上来的。在本书第一版的附录A里,我们列举了一系列的技术报告和其他原始资料,显示了这些数据的广泛性。列在附录B里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在采集数据的最后阶段雇用的半时工。因为纪念版需要给新序言和后序留出空间,所以删去了原版中的这两个附录,以及原版的序和其他的一些前面部分。原版里为27000人—那些为我们的调研提供了数据的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领导人—所致的献词仍保留在新版里。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的研究和写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延伸到80年代初。这是一个有深度、有收获、令人筋疲力尽的学习过程。成千上万的研究数据是从一批有代表性的美国中小学校收集上来的。在本书第一版的附录A里,我们列举了一系列的技术报告和其他原始资料,显示了这些数据的广泛性。列在附录B里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在采集数据的最后阶段雇用的半时工。因为纪念版需要给新序言和后序留出空间,所以删去了原版中的这两个附录,以及原版的序和其他的一些前面部分。原版里为27000人—那些为我们的调研提供了数据的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领导人—所致的献词仍保留在新版里。
特权 豆瓣 Goodreads
Privilege: The Making of an Adolescent Elite at St. Paul's School 所属 作品: Privilege
8.2 (42 个评分)
作者:
西莫斯·可汗
译者:
蔡寒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一部参与式观察研究的范本,作者通过考察一所美国精英高中的日常,研究精英意识和行为是如何一步步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易得的情况下,这些年轻人在接纳美式勤奋观的同时,不再比拼知识的占有。他们淡化了对“高尚情趣”和“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这条成为精英的道路很特别,奇妙地结合了当代文化习俗和古典价值观。像圣保罗和常春藤这样的院校看上去越来越不像一个排外的游艇俱乐部,而是越来越接近我们多样性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包含细致具体的社会规则的微观世界。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研究 豆瓣
作者:
威廉·哈里森·伍德沃德
译者:
赵卫平
/
赵花兰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