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
旅居者和“外国人” 豆瓣
作者: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 6
陈向明编著的《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将近两年的实地研究和文本分析,对一群留美中国学生与美国人的人际交往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基础上,了解他们的行为、感受和意义解释,并围绕被研究者提出的7个“本土概念”,阐述了他们的跨文化人际交往状况和心态,特别是他们如何在一块陌生土地上从彷徨、无助到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这一艰难过程。《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的特点是资料丰富,分析鞭辟入里,文笔平实、亲切,不仅结合了作者本人对跨文化人际交往的思考,而且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展示了他们的内心感受和思维变化过程。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 豆瓣
所属 作品: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
作者:
约翰·古得莱德
译者:
苏智欣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2
西奥多·赛泽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二十周年纪念版的序言里,简练精辟地评述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两项重大教育工程的性质。一项是全美优质教育委员会的报告,题为“处在危机中的国家”。这是专门回应当时“公众普遍的看法,认为我们的教育系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另一项则是:美国学校教育史上规模最大和最复杂的调查研究之一,即学校教育研究”,本书就是这一调研的综合报告。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的研究和写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延伸到80年代初。这是一个有深度、有收获、令人筋疲力尽的学习过程。成千上万的研究数据是从一批有代表性的美国中小学校收集上来的。在本书第一版的附录A里,我们列举了一系列的技术报告和其他原始资料,显示了这些数据的广泛性。列在附录B里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在采集数据的最后阶段雇用的半时工。因为纪念版需要给新序言和后序留出空间,所以删去了原版中的这两个附录,以及原版的序和其他的一些前面部分。原版里为27000人—那些为我们的调研提供了数据的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领导人—所致的献词仍保留在新版里。
《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的研究和写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延伸到80年代初。这是一个有深度、有收获、令人筋疲力尽的学习过程。成千上万的研究数据是从一批有代表性的美国中小学校收集上来的。在本书第一版的附录A里,我们列举了一系列的技术报告和其他原始资料,显示了这些数据的广泛性。列在附录B里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在采集数据的最后阶段雇用的半时工。因为纪念版需要给新序言和后序留出空间,所以删去了原版中的这两个附录,以及原版的序和其他的一些前面部分。原版里为27000人—那些为我们的调研提供了数据的学生、家长、教师及学校领导人—所致的献词仍保留在新版里。
特权 豆瓣 Goodreads
Privilege: The Making of an Adolescent Elite at St. Paul's School 所属 作品: Privilege
8.2 (42 个评分)
作者:
西莫斯·可汗
译者:
蔡寒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一部参与式观察研究的范本,作者通过考察一所美国精英高中的日常,研究精英意识和行为是如何一步步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易得的情况下,这些年轻人在接纳美式勤奋观的同时,不再比拼知识的占有。他们淡化了对“高尚情趣”和“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这条成为精英的道路很特别,奇妙地结合了当代文化习俗和古典价值观。像圣保罗和常春藤这样的院校看上去越来越不像一个排外的游艇俱乐部,而是越来越接近我们多样性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包含细致具体的社会规则的微观世界。
教育社会学 豆瓣
所属 作品: 教育社会学
作者:
吴康宁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 6
《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学等多学科视角,在历史考察与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德育改革和公民教育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可能性等重大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教育社会学》首先对公民、公民教育、德育等概念予以澄清,然后论述了社会变迁与公民教育的互动关系,并对我国德育与公民教育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全面阐发,最后借鉴国外公民教育思潮与实践经验,对我国公民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体系进行了建构尝试。
《教育社会学》有关我国公民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推动我国德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促进培养合格公民提供了有益参考。
《教育社会学》有关我国公民教育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推动我国德育思想和实践的发展、促进培养合格公民提供了有益参考。
必要的乌托邦 豆瓣
作者:
张行涛
2003
作为一个历史久远的话题,在世纪之交对考试进行社会学的研究具有特定的意义。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等级结构经历着剧烈的变动,任何人都希望能进入社会的上层,而考试这一手段正是芸芸众生进身的阶梯。在等级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考试,如何分析考试影响下的学校教育,是本研究的关注焦点。在本书中,笔者尝试着提出“考选世界”这样一个概念。将其置于等级社会的背景中,试图对考试进行社会学的解释。
通过要素方面的考生、考官、考场和考卷,互动方面的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和士仕互动,本研究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考察考选世界。通过研究,本书指出考选世界最终只是一种等级社会的遴选机制,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造就着等级的结果;考试在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并在等级社会中产生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书可作为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及考试研究人员的重要读物。
通过要素方面的考生、考官、考场和考卷,互动方面的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和士仕互动,本研究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考察考选世界。通过研究,本书指出考选世界最终只是一种等级社会的遴选机制,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造就着等级的结果;考试在一段时间内仍将继续存在,并在等级社会中产生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书可作为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及考试研究人员的重要读物。
娇惯的心灵 豆瓣
The Coddling of the American Mind: How Good Intentions and Bad Ideas Are Setting Up a Generation for Failure 所属 作品: 娇惯的心灵
6.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格雷格·卢金诺夫
/
[美] 乔纳森·海特
译者:
田雷
/
苏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7
为什么中产阶级的家长都成了“虎爸虎妈”,作为“直升机式”教育方法的信徒,把孩子们照看得密不透风?
为什么这些中产阶级的孩子,虽能在学术履历的“军备竞赛”中脱颖而出,却在青春期时成为前所未见的脆弱一代,从焦虑到抑郁,这一代似乎毫无免疫力?
为什么生于互联网时代,孩子们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
为什么大学也失去了教育者的担当,把学生当作永远都对的消费者,迎合学生成为改革目标,一时间,几乎所有文明传统关于教育的智慧都被抛在脑后?
《娇惯的心灵》是一部“社会科学的侦探小说”,作者抽丝剥茧,回答了“钢铁”是怎么没能炼成的美国故事。对于任何一位关注教育、青少年心理,以及互联网一代的读者都值得一读。
亚马逊网站4.7星好评 | 甘阳 童世骏 施一公 渠敬东 联袂推荐
《彭博商业周刊》2018年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100本书
--------------------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的每一天都要受到父母的严格安排和设计。放学后,不再能自由玩耍,而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以及其他有人组织并监管的活动,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超过其他孩子。
生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他们往往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青少年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比例大幅激增,自杀率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心理焦虑,已经成为大学生寻求心理治疗的首要问题。
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有些善意的保护可能会适得其反,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反而会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脆弱的一代”。这不能简单归咎于父母和教育管理者,更不能归咎于“娇惯”的孩子,全社会应共同反思和努力做出改变。
为什么这些中产阶级的孩子,虽能在学术履历的“军备竞赛”中脱颖而出,却在青春期时成为前所未见的脆弱一代,从焦虑到抑郁,这一代似乎毫无免疫力?
为什么生于互联网时代,孩子们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
为什么大学也失去了教育者的担当,把学生当作永远都对的消费者,迎合学生成为改革目标,一时间,几乎所有文明传统关于教育的智慧都被抛在脑后?
《娇惯的心灵》是一部“社会科学的侦探小说”,作者抽丝剥茧,回答了“钢铁”是怎么没能炼成的美国故事。对于任何一位关注教育、青少年心理,以及互联网一代的读者都值得一读。
亚马逊网站4.7星好评 | 甘阳 童世骏 施一公 渠敬东 联袂推荐
《彭博商业周刊》2018年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2018年最值得关注的100本书
--------------------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的每一天都要受到父母的严格安排和设计。放学后,不再能自由玩耍,而要参加各种补习班以及其他有人组织并监管的活动,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超过其他孩子。
生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却惯于在社交媒体构筑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意见的共鸣,面对不同的观点和立场,他们往往用举报的方式来消除自己的不安全感。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美国青少年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比例大幅激增,自杀率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心理焦虑,已经成为大学生寻求心理治疗的首要问题。
与其为孩子铺好路,不如让孩子学会如何走好路。有些善意的保护可能会适得其反,过度保护和过度教育,反而会让我们的孩子成为“脆弱的一代”。这不能简单归咎于父母和教育管理者,更不能归咎于“娇惯”的孩子,全社会应共同反思和努力做出改变。
高贵与卑贱的距离 豆瓣
作者:
周宗伟
2007
- 3
《高贵与卑贱的距离:学校文化的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内容共分四章,分别为“差别”、“控制”、“对抗”、“抉择”,也即反映了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被生产利用的四个不同过程。第一章主要对学校文化中的差别利用及制造的过程进行分析。以学校为核心的整个教育体系是实施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机制,第二章主要对以学校为核心的教育行为中的“控制”问题进行考察。在反映学校文化的日常生活中,各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抗技术总是被教师与学生灵活机巧地运用着。第三章主要对学校文化中的这种抵制术进行深入剖析。对于社会的控制,作为个体的人时常处于“两难”的状态,人们不得不通过一种观念的“换算”权衡利益得失,以便做出合适的选择。第四章即描述了学校文化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换算”与“选择”现象。在结语部分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种教育的理想。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豆瓣 谷歌图书
7.5 (18 个评分)
作者:
程猛著
Beijing Book Co. Inc.
2018
- 12
其它标题: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
“读书的料”在此指改革开放之后出生并进入精英大学的中国农家子弟。借助自传社会学和深度访谈,本书对他们通过教育向上流动过程中的文化生产进行了深描,揭示了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学校化的心性品质在这一过程中的特殊意义。通过展现这些中国农家子弟的文化自主性,剖析循规本身的创造性及其与文化生产的内在关联,本书突破了“底层缺乏文化资本”这一为学界默认的观念,提出了底层文化资本理论。本书也特别关注了这样一种文化生产的暗面,直面了“子不承父业”的阶层跨越之旅对个体道德、情感和文化世界的冲击。
学校生活社会学 豆瓣
作者:
刘云杉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9
《学校生活社会学》内容简介:我们怀着兴奋、不安与期盼的心情,把这套《教育社会学》丛书奉献给新世纪的读者。 我们确实很兴奋! 我们的兴奋不为别的,就为我们自己多少也为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一点努力。如同我国许多社会科学学科一样,我国的教育社会学也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我国的教育社会学起步并不算太晚。早在1922年,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陶孟和先生就出版了我国第一本较为系统地论述教育与社会之关系的著作《社会与教育》;在其后至1949年的27年间,诸多学者或翻译、或著述、或开课,都为创建教育社会学这门学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战火频仍、国破民乱的社会状况虽可催发出一些揭露与呐喊的优秀文学作品,也能刺激某些人文学科的发展,却难以在总体上为社会学科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这一时期的我国教育社会学既未能像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初创时期那样,完成在制度上确立独立学科地位的全部过程,也未能对教育社会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与我国教育中的诸多社会学问题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至于1949年之后的一段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不仅未能得到发展,甚至连生存权利也被彻底剥夺,教学与研究完全中断——整整30年呵。要知道,这30年可是西方教育社会学群雄四起、迅速发展的30年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们便不得不进行教育社会学发展史上迄今闻所未闻的所谓“学科重建”。由于专业人员的匮乏、研究经费的短缺以及学术精神的萎缩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常常感到这一学科重建工作的举步维艰……
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学科重建工作基本上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尽管这一重建工作存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但我们的研究队伍、尤其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中青年研究队伍毕竟在逐渐壮大,我们的研究领域毕竟在逐渐扩展,我们的研究水平也毕竟在逐渐提高。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终于从初始时的以学科概论性研究为主、分支领域性研究为辅的状况,逐步转变为后来的以学科概论性研究与分支领域性研究并重的局面;直到发展为现今的以分支领域性研究为主、学科概论性研究为辅的格局。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学者中终于有一批人能对教育社会学的特定分支领域进行专门的、较为深入的系列化研究,并撰写出专著。
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学科重建工作基本上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尽管这一重建工作存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但我们的研究队伍、尤其是经过专业训练的中青年研究队伍毕竟在逐渐壮大,我们的研究领域毕竟在逐渐扩展,我们的研究水平也毕竟在逐渐提高。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终于从初始时的以学科概论性研究为主、分支领域性研究为辅的状况,逐步转变为后来的以学科概论性研究与分支领域性研究并重的局面;直到发展为现今的以分支领域性研究为主、学科概论性研究为辅的格局。中国大陆的教育社会学学者中终于有一批人能对教育社会学的特定分支领域进行专门的、较为深入的系列化研究,并撰写出专著。
去学校化社会(汉英双语版)/万千教育 豆瓣
所属 作品: 去学校化社会(汉英双语版)/万千教育
作者:
伊万·伊利奇(Ivan Illich)
译者:
吴康宁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
- 9
1994年,Deschooling Society的繁体中文版《非学校化社会》(吴康宁译)在我国台湾地区出版,引起了海峡两岸学者强烈的关注和持续的研究兴趣。为了满足我国大陆读者阅读该书的需求,万千教育编辑部约请有名教育社会学者吴康宁教授重新翻译了这部巨著。
无声的革命 豆瓣
作者:
梁晨
/
张浩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8
1949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革命。
新中国高等教育生源开始多样化,以往为社会上层子女所垄断的状况被打破,工农等阶层的子女逐渐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等制度安排共同推动了这一变革的出现。这场革命虽然不及社会政治革命那样引人瞩目,却同样意义深远。受教育者本人在实现命运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国家和地方精英的身份构成,传统社会中封闭的阶层关系和结构被彻底改变了。
本书利用1949—2002年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学生学籍卡片的翔实材料,力图将这一革命及其成就呈现出来,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新中国高等教育生源开始多样化,以往为社会上层子女所垄断的状况被打破,工农等阶层的子女逐渐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以及重点中学等制度安排共同推动了这一变革的出现。这场革命虽然不及社会政治革命那样引人瞩目,却同样意义深远。受教育者本人在实现命运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国家和地方精英的身份构成,传统社会中封闭的阶层关系和结构被彻底改变了。
本书利用1949—2002年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学生学籍卡片的翔实材料,力图将这一革命及其成就呈现出来,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