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勾引者手记 豆瓣
所属 作品: 诱惑者日记
作者: [丹麦] 索伦·克尔凯郭尔 译者: 余灵灵,徐信华,杨华译 九洲图书出版社 1998 - 10
本书是丹麦著名哲学家日兰·克尔凯郭尔关于人生哲理探讨的一部名著。作者将自己传奇式的一段经历,用深邃的哲理加以分析,揭示了人类情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情结:对真实情感的追求的强烈与艰难。
萨福抒情诗集 豆瓣
所属 作品: 你是黄昏的牧人
8.6 (18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萨福 译者: 罗洛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9 - 3
译序
萨福是古代希腊抒情女诗人。她的活动时期大约在公元前610—前580年。她的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过巨大影响。传说中的司文艺的女神有九位,而柏拉图称萨福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关于萨福的生平和身世,存在着各种矛盾的说法,美国学者达得理•费茨甚至说:人们告诉我们许许多多关于萨福的事情,而我们却几乎什么也不知道。今天的读者未必会读对那些烦琐的考证感到兴趣,因而下面谈的只是一种被认为可以接受的说法。
萨福出身于累斯博斯岛的米蒂利尼一个贵族家庭,父亲叫斯卡曼德罗尼摩斯,母亲叫克勒斯。她和安德罗斯岛的一个叫凯科拉斯的商人结婚,据传由于政治原因,她和其他贵族一起被暴君庇塔库斯放逐,在西西里岛的锡拉丘兹度过一段流亡生活。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米蒂利尼度过的。她有一个女儿也叫克勒斯。她有三个兄弟,其中一个叫卡拉克索斯,因为花钱为一个叫多加丽的妓女赎身,曾引起萨福的不快。据传她爱上了一个年轻的渔夫法翁,失恋后从琉卡迪亚悬崖上跳海自尽。这大约是后人编造的故事。另一种说法是:她是在家中在她女儿克勒斯照料下病逝的。下面这首诗,就是她在临终前写给她女儿的:
我得提醒你,克勒斯
悲叹的声音
在一个诗人的家里
是不相称的
它们,对我们的家
也不合适
关于萨福所从事的活动,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她是女祭司,有的甚至说她是妓女,这些说法都缺乏事实根据。
在萨福的时代,即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科学和文化艺术都是繁荣的。累斯博斯岛被认为是希腊歌曲的源泉。在米蒂利尼,上等人家的妇女可以参加社交集会,写诗和吟诗。萨福的诗,就是一边弹着竖琴,一边吟唱的。她就是这些社团的主要人物之一,由于才华出众,慕名而至的人很多。有些人家把自己的女孩子送到萨福身边,向她学习技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类似学校的团体。萨福在诗中提到的一些女孩子的名字,如安娜多丽雅、阿狄司、贡吉拉、希罗、泰玛斯等等,可以看作是她的学生或是女伴。她们在一起弹琴,唱歌,跳舞,参加一些宗教性的活动,例如祭祀爱情和丰饶女神阿佛洛狄忒。下面两首诗,可以看作是这种生活的写照:
在春天的薄暮
在满月盈盈的光辉下
女孩子们聚集在一起
好像环绕着祭坛
*
而她们的脚移动了
有节奏地,好像从前
克利特岛的姑娘们
用温柔的脚步
在开花的柔滑的草地上
围绕着爱的祭坛
跳起环舞
萨福就是在这样的希腊文明的背景下,在这样的悠闲幽雅的生活中,从事着诗歌艺术的创造。
现存最早的萨福作品的版本,是公元前3世纪写在纸莎草纸上的抄本残片。没有资料能够说明前此300年间萨福作品的出版和流传情况。根据萨福现存作品颇多异文和变体来推断,她在世时可能并没有写下来的稿本,而是以(或主要是以)口头传播的方式在流传,并由别人记录下来。直到亚历山大时代,她的作品才得到搜集整理,编为抒情诗九卷,哀歌一卷。这个版本在中世纪失传,此后只能在别人作品中见到她的作品的引文。古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尼西奥斯引用过她的阿佛洛狄忒颂歌,郎加纳斯在《论崇高》中引用过《他不只是英雄》一诗,亚里士多德引用过《我们完全知道》一诗的断片。一些语法学家也引用过她的一些断片或残句。因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萨福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断章残简。
从萨福现存的作品来看,她所抒写的大多是个人的情怀,几乎没有触及当时的政治或时事。她是用当地的口语写作的,大多是和她的学生或女伴的谈话,对神的祈祷,坦率地谈她的爱,嫉妒,以及对敌手的攻击。她也写了一些供女孩子们在婚礼上歌唱的祝婚歌,以及庆祝阿佛洛狄忒节日的颂歌。她的诗是情深意挚而又朴素自然的,是独具特色而又富于魅力的。可以说,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2500多年前的富于生活情趣的女性世界。
近百年来,西方一些学者和翻译家在研究和翻译萨福的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亨利•瓦尔顿的《萨福》(伦敦,1885),是当时最完备的英译本。J.M.爱德蒙的《希腊抒情诗》(伦敦,1922,1928),较前书更为完备。C.R.海内斯的《萨福•诗和断片》(伦敦—纽约,1926),书中附有不少插图,包括钱币、花瓶、绘画、雕塑等。阿瑟•韦加尔的《累斯博斯的萨福》(美国加登城,1932),为传记和背景材料,正文中,间或有诗。C.M.鲍拉的《希腊抒情诗》(牛津,1955),有萨福的十二首诗和一些断片的译文,并附评论。S.夸西莫多的《希腊抒情诗》(米兰,1951),其中有萨福作品的希腊原文和意大利译文。
1958年,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玛丽•巴纳德的《萨福》一书,有的评论家誉之为“接近完美的英译本”。译文保持了萨福的真挚、朴素、自然的风格,没有多余的文饰,不把一些断片“拉长”或改写为完整的诗,然而从中仍能感到萨福的机敏和诗意。
萨福的名字很早就传入我国。1908年,苏曼殊译了拜伦《唐璜》中的一章,即为人熟知的《哀希腊》,首两句是:“巍巍希腊都,生长奢浮好。”奢浮即萨福。然而,多年来,萨福的作品却只有零星的译文。因取前面提到的玛丽•巴纳德的《萨福》作为蓝本,将萨福的诗和断片100首全部译出。除若干残句外,萨福现存的作品大都在此了。这个译本旨在为我国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提供一个可读的本子,因此不去比较各种版本的异同,注释也尽量从简,不去作烦琐的考证。译文采用现代汉语,并力求保持原作口语化的特点。
萨福曾经充满自信地说,未来的人们是不会忘记她的。译完本书,我觉得她说得不错。
罗洛
1986年夏,上海
蒙田随笔全集·第一卷 豆瓣
作者: [法]米歇尔·德·蒙田 译者: 马振骋 2018 - 2
▲马振骋凭一己之力,花费五年时间,手写译完《蒙田随笔全集》,获“首届傅雷翻译出版奖”。
▲以伽利玛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蒙田全集》为底本,并参考收在《七星文库》中的《蒙田全集》译出。
▲穿越四百多年的历史,让蒙田的生命在中华语境中得以再生和延续。
——————
《蒙田随笔全集》,共一百零七章,分第一、二、三卷,八十余万字,是蒙田随笔的全译本。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蒙田以博学著称,在全集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等无所不谈,特别是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作者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娓娓而谈的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他的随笔全集是十六世纪各种知识的总汇,有“生活的哲学”之称;其散文语言平易通畅,不假雕饰,不仅在法国散文史上开创了随笔式作品之先河,而且在世界散文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
在超群绝伦的作家中,如荷马、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所有读者不论什么年纪,处于什么时际,都可以看出他们的心灵;而另一些作家只是在特定的时刻才显现其全部意义。蒙田属于后一种。要能够欣赏他的真正价值,年纪不能太轻,人生阅历与挫折不能太少。他思想的自由与正直给我们这一代被命运抛入纷扰乱世的人,带来了最珍贵的帮助。
——斯蒂芬•茨威格
这样议论自己,辨析自己飘忽的思维,把灵魂在其惶惑、变动、未完满状态下的重量、色彩与曲折和盘托出。这个艺术只属于一个人,他就是蒙田。几个世纪过去,总是有一群人站在这张画像前,凝视它的深度,看到里面反映出自己的面孔;他们停留愈久看到的愈多,也永远不能说清楚他们看到的是什么。
由于对最精微的心理不断地检验与观察,所有这些组成人类灵魂的摇摆松动的零件,经他的调试最后完成了一次神奇的组合。在他的十指之间掌握了这个世界的美。他完成的是幸福。
——弗吉尼亚•伍尔夫
在我的精神里,或许还在我的肉体里——谁知道呢?——都有蒙田对离经叛道的爱好。有这么一个人写作,增加了世人对生活的乐趣。
——尼采
失乐园 豆瓣
Paradise Lost 所属 作品: 失乐园
8.7 (13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弥尔顿 译者: 刘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6
《失乐园》以史诗一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诗中叛逆之神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却毫不屈服,为复仇寻至伊甸园。亚当与夏娃受被撒旦附身的蛇的引诱,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知识树上的果子。最终,撒旦及其同伙遭谴全变成了蛇,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了伊甸园。该诗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的崇高精神,是世界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一部极重要的作品!
初恋总是诀恋 豆瓣
LE PREMIER AMOUR EST TOUJOURS LE DERNIER 所属 作品: 初恋总是诀恋
6.7 (11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塔哈尔·本·杰伦 译者: 马宁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11
这本书讲述了阿拉伯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不平衡和误解。读者从故事中读到的全是爱情,也是寂寞,秘密和不理解。爱的需要很快变成了一种对自我的寻求,因为要爱另一个人,要给予,就要先爱自己一点。然而,虽然女人使一切变得完善,传统和宗教却更倾向于帮助男人建立他的小权力。在这样一个国家里 ,爱并非如此简单。
——塔哈尔•本•杰伦
1971年他定居巴黎后,开始描绘关于被剥夺的北非的经历。他的灵感来自塞万提斯,是安达卢西亚的阿拉伯文化影响了塞万提斯,马蒂斯,还有费尔南多•佩索阿(“我每晚读一首,就像别人读祈祷文”)。他在青年时期见证的不公滋养了他的虚构作品,“那时话语权属于摩洛哥的男人和当权者,没有人会去问穷人或女人的看法。”
——英国《卫报》
------------------------------------------------------------------------------------------------------
首位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北非法语作家
《神圣的夜晚》作者塔哈尔•本•杰伦
四十年来,本•杰伦一直在以写作的方式展现他与故土的关系:诗歌、小说、寓言、随笔……虽然与妻子和四个孩子生活在法国,但他依然保留着摩洛哥国籍,且每年有两个月回国度过。一个真实的国度,多少虚构的故事,皆来自对那片北非沙漠的爱与恨。阅读本•杰伦的小说,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魅力无穷的地方,同时也有令人反感之处,这种矛盾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作者深深爱着这个国度,却又不得不远离它而生活。
胡萝卜须 豆瓣
所属 作品: 胡萝卜须
8.8 (8 个评分) 作者: 儒勒•列那尔 译者: 徐知免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3 - 10
一个叫“胡萝卜须”的小男孩,满头红发,一脸雀斑。他的家不曾给他任何温暖,有的只是母亲的捉弄、爸爸的冷漠、哥哥的欺负、姐姐的取笑。为了获得关注和认可,胡萝卜须做了很多蠢事,好笑又令人心酸。随着成长,他渐渐明白,只有独立才能挽回自尊,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怀着希望,勇敢面对成长。
一个渴望爱却得不到爱的孩子,一个个让人边笑边流泪的故事。如果读童话会使人善良,那么在不如意甚至感到整个世界都在背弃你时,看看胡萝卜须,请记得不要有恨,你还有你自己。
白河夜船 豆瓣
白河夜船
7.6 (25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本芭娜娜 译者: 徐静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1
◆ 治愈,从这里开始。
∽ ∽ ∽
航行于黑夜的河流上
日本治愈系天后吉本芭娜娜的三个恋爱故事
同名电影由安藤樱、井浦新主演
∽ ∽ ∽
过分的温柔,是否一定来自过分的冷淡呢?
当我独自与内心的黑暗正面相对
一种莫名的坚强便莫名涌了上来

【内容简介】
《白河夜船》叙述了一位失恋的女大学生在友人的陪伴下去江边散心时,偶然看到了百年一遇的奇特景观。在朦胧的迷雾中,她再度与恋人遥遥相会。然而当浓雾消散,她又重新回到沉重的、忧伤的生活中。
《夜和夜的旅人》中,故事围绕“我”的哥哥和他的两个女朋友展开。在年轻人还没有弄懂为什么爱或是为什么不爱的时候,哥哥出车祸死了。“我”却在一个人为的偶然之中看到了哥哥和美国女友的孩子。
《一种体验》的主人公实际上是一个叫阿春的女子。“我”和阿春曾经是真正的三角关系,三个人甚至住在一起。可是阿春死了以后,“我”才明白阿春在“我”生命里的意义远远超过那个男人。在现在的男友水男的安排下,“我”得到了某个类似于巫师之类的男子侏儒田中的帮助,在异度空间与阿春相会。
“吉本芭娜娜的写作简介、真诚,充满了疗愈的魔力。它抓住了读者的心并拒绝再放开。”
【媒体评论】
“吉本芭娜娜的写作简介、真诚,充满了疗愈的魔力。它抓住了读者的心并拒绝再放开。”
——《纽约时报》
“吉本芭娜娜是一位讲故事大师。故事的感官性被隐晦地隐藏起来,却强烈无比。语言简洁得令人不可置信。”
——《芝加哥论坛报》
“吉本芭娜娜的成就已经成为一个传奇。”
——《波士顿环球报》
“吉本芭娜娜的小说是关于易逝的爱与美丽的思考,忧郁而可爱。”
——《华盛顿邮报》
2020年8月16日 已读
诗织从事的职业是陪睡,纯陪睡,客户都是些在极为微妙复杂的情形中受到了伤害、精神十分疲惫的人。我想我需要这个职业。我很依赖抱枕,当我在抱抱枕的时候我希望我就是抱枕,因为它是被怀抱着的,那是我渴望的。如果现实中有这么一种职业就好了,想来想去,我好像明白了嫖娼的意义。不知道社工是否提供这个职能?如果是的话,也许我根本甚至不需要什么伴侣,只需要social worker.
文学
关于人生,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来自童书 豆瓣
作者: 陈赛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4
【编辑推荐】
1、深入且动人的童书导读,关于世界最经典的童书作家童书
2、体会只属于孩子的纯粹感受,还原孩子看待世界的独特视角
3、读懂童书,读懂绘本,读懂孩子,才知道如何让孩子与世界的相遇更美好
4、人的一辈子有三次读童书的机会,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抚养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生命即将落幕,面对衰老、疾苦、死亡的时候。如果第一次你没有机会,第二次请不要再错过,第三次希望你依然保有对世界的热爱与好奇
5、献给那些内心柔软、深沉爱着这个世界和孩子们的人,你的感受我们都懂得,只等你来读,其后的共鸣会让你感动到热泪盈眶
【内容简介】
日本儿童文学家柳田邦男说:“人的一辈子有三次读童书的机会,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抚养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生命即将落幕,面对衰老、疾苦、死亡的时候。我们都会出乎意料地从童书中读到许多可以称之为新发现的深刻意义。”本书是作者陈赛几年来就童书阅读的经验与体会写就的集合本。
隔着二三十年的时光,和自己内心的那个孩子重聚
成长,或许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天真,失去好奇心,失去想象力,失去人生的各种可能性。
但作者从童书阅读中找到了一个重回新奇世界的入口,从《小王子》到《花生》,从《野兽国》到《长袜子皮皮》······童书保留着最简单直白的眼光、最朴素真挚的道理,以及最细腻温暖的情感。作者用优美的笔触记录了这一段旖旎的阅读经历,这些文字可以帮助读者寻回童真与快乐,并提供心灵的滋养。
读懂童书,才知道如何把世界介绍给孩子
每一本优秀的童书,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童话故事,其实都是作者在用更妥帖的方式向孩子介绍这个世界。父母们往往并不能明白个中深意,也就无法将这些饱含深意的养分传达给孩子。本书向父母们引介了最优秀的童书,还在父母与童书作者之间架起一个桥梁,帮助父母们看懂童书、读懂故事,构建亲子共读第一步。
好笑的爱 豆瓣
所属 作品: 好笑的爱
8.1 (48 个评分) 作者: 米兰・昆德拉 译者: 余中先 / 郭昌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1
谁都笑不出来 “再给我倒一杯斯利沃维什。”克拉拉冲我说,我也不反对。我们为开酒瓶找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借口,不过,理由十足:我有一篇很长的论文发在一本艺术史杂志上,那天,我刚刚收到了相当丰厚的一笔稿费。 要说呢,我的论文实在是费了一番周折才得以发表的。我早先写的东西招来了不少争议和批评。所以,老派而又审慎的《造型艺术思维》杂志回绝了这篇文章,我只得把它转投给另一家对手杂志。尽管它的名气实在不太大,但它的编辑比较年轻,顾忌也比较少。 邮递员把汇款单送到学校,还捎带来一封信。一封无关紧要的信,上午,我由于陶醉于新赢得的声誉,只是匆匆地浏览了一遍。但是,等到回家后,夜深人静之际,酒也喝得差不多了,为了逗乐子,我从写字台上拿起那封信,冲克拉拉念道: “亲爱的同志――假如您允许的话,我愿使用这样的称呼――亲爱的同行――敬请您原谅一个您素昧平生的人冒昧地给您写信。我找您不为别的,只求您能读一读随信奉上的拙文。我并不认识您,但我很尊敬您,因为您在我眼中并非平凡之人,您的观点,您的推理,您的结论,始终以令人惊奇的方式,证实我本人研究的结果……”接着,就是对我名誉的一番盛情赞美,临了还有一个要求:请我无论如何也要为他的文章写一份阅读报告,推荐给《造型艺术思维》杂志,半年来那家杂志始终拒绝他的文章,并把它贬了一通。他们对他说,我的意见将是决定性的,于是,我从此就成了他惟一的希望,成了他在漆黑的深夜中惟一的一道微光。 我和克拉拉,我们就这一位扎图莱茨基先生开着各种各样的玩笑,这个崇高的姓氏刺激了我们;当然,我们的玩笑都是真诚的,因为他写给我的赞美辞令我慷慨大方,尤其当我手中还握着一瓶美味的斯利沃维什酒时。……
2020年8月4日 已读
《搭车游戏》很有感觉
文学
黑暗托马 豆瓣
Thomas l'Obscur 所属 作品: Thomas the Obscure
8.4 (38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林长杰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6
《黑暗托马》为布朗肖的第一部“虚构作品”。此书的英、德文译者都不讳言其翻译甚至阅读的困难性。福柯曾指出布朗肖作品的特色之一在于 “脱离表象的王朝”,而这正符合《黑暗托马》的阅读经验:没有过去、未来,没有动力、原因的一场爱情,轻浅地难以让人有明确的形象,但这些没有形象的意象却又如同噩梦般让人难以舍弃。
一部不安定的作品。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的附录将此书放在混乱时代的推荐书单,可说是意外地恰如其分。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在他著名的讲座中盛赞《黑暗托马》是一种“幻想的实现”。对于中文读者而言,《黑暗托马》中文版的问世,无疑能够补充法国思想中的失落环节。
2020年7月27日 已读
你是托马吗?我是安娜吗?也许是,也许又不是,也许我既是托马也是安娜。你像一面空镜子,通过你我看到的我却是很空、很空、很空无——虽然也许即使不通过你也是一样的——连「爱」也是空无的,缺无于你,在爱着你的限度内,缺无于我对你的爱。
文学
卢梭全集·第3卷 豆瓣
所属 作品: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作者: [法]卢梭 译者: 李平沤 2012 - 6
该书记录了卢梭在世的最后两年的作品,在卢梭的作品中,这是抒情意味最浓的作品之一。卢梭爱“孤独”,“我生来就对孤独和寂寞有一种天然的爱”。卢梭爱“散步”,“我只有在散步的时候才能写作,在其他时间,我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的”。他在第一张不可牌上写道:“要真正按这个集子的标题写,我应当在六十年前就开始写了,因为我整个的一生,只不过是一个长长地梦;这个梦,由我每天散步时分章分段地做。”
爱的设计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 译者: 胡辛凯 华夏出版社 2017 - 3
本书是阿兰·布鲁姆《爱与友谊》第一部分。在本书中,作者解读了卢梭和深受其影响的四位小说家——司汤达、奥斯汀、福楼拜、和托尔斯泰。
卢梭是爱的现代阐述者与倡导者,他发起了一场爱的运动——浪漫主义运动。这场伟大的运动立志要在孤立的布尔乔亚社会中为人的联合提供一个新基础。在本书中,卢梭与卢梭主义者们(Rousseauans)扮演了双重角色。他们是爱的伟大见证者,但他们运动的失败与19世纪末爱作为一个文学主题的垮台也是密切相关的。
2020年7月15日 已读
「性教育应该教孩子爱的能力,而不是教孩子如何做爱」。这话太好了,多数现代人其实都欠缺两种意义上的性教育。也正因此,性教育的工作必须要交给思考过人自然本性的哲人,毕竟,这个时代的爱欲(eros)和孤独(isolation)实在是个太过于棘手的问题...
哲学 政治哲学 教育哲学 文学
我将敢于亲吻你 豆瓣
6.8 (48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阿方斯娜·斯托尔妮 译者: 汪天艾 译林出版社 2016 - 1
她是20世纪最突出的“现代女性主义”声音,
她是“百年一遇的诗人”,
她是坊间传唱多年的歌曲,
她是电影孤独和悲剧的主题,
她颂扬女性爱欲的觉醒,
她主张女性成为独立的个体,
她是白银之海的女儿——阿方斯娜•斯托尔妮。
《我将敢于亲吻你》收录了阿根廷女诗人阿方斯娜•斯托尔妮的30首情诗。
阿方斯娜的诗歌是最突出的“现代女性主义”声音的代表,因为她明确表达了女性爱欲的觉醒,颂扬女性承认和表达自己的欲望,拒绝两千年的枷锁对女性情感和身体的压制。
除了对爱欲觉醒的颂扬,阿方斯娜的情诗中还有爱情的笃定、天真、全情投入,“投入爱中的时候,对自己的灵魂有了重新的认知”,更有对爱情的卑微与骄傲、恐惧与神圣的双重解读,全力表达爱付出爱,亦要求对方将自己作为并肩而立的平等存在,以完全的、对等的爱回应,拒绝让女人无限趋同于男人,而是解放自己的思想和身体,有权表达所思所想,有权争取所需所求,让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放大、被认可、被尊重。
2020年7月15日 已读
我会记得呼气吗?你会懂得呼气吗?
文学
夜航船 豆瓣
所属 作品: The Night Ferry 夜航船
8.7 (14 个评分) 作者: 张岱 / 李小龙整理 中华书局 2012 - 2
《夜航船》,明代张岱(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著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等名著)撰。全书二十卷,按类分为二十部,以词条的方式撰写。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内容广采博收,涉及广泛,是一部百科全书类的著作。
《夜航船》并非高深莫测的古书,而是用较为浅显的文言叙述四千余个文化常识段子,这些条目绝大多数都是作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所必须熟知的内容。虽然也收录了一些现在看来荒诞不经的内容,但作为古人的情趣笑谈,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状况,也未尝不可以看看。
隐秘的幸福 豆瓣
Felicidade Clandestina 所属 作品: 隐秘的幸福
8.2 (11 个评分) 作者: [巴西]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 译者: 闵雪飞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6
《隐秘的幸福》是巴西现代经典作家、被誉为“卡夫卡之后最重要的犹太作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收录24个短篇,故事简单,具有浓厚的哲学意蕴,主题彼此各异,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隐约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探寻自我抑或自我意识的建立,囊括了克拉丽丝所关注的一切要素:自我、真实、存在、起源、时间、母性、表达……
2020年7月4日 已读 细碎的呢喃,对于琐屑日常敏感的思考,细致的情绪描写。《宽恕上帝》、《蛋与鸡》、《索菲亚的祸端》、《初吻》这几篇挺好的,算是比较接近了“不去表达可以表达之事”的写作。
文学
卢梭全集·第2卷 豆瓣
所属 作品: 忏悔录(第二部)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李平沤 商务印书馆 2012 - 6
该书是卢梭的自传的下卷,在卢梭的晚年完成。由于其在思想、艺术和风格上具有重要意义,而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由此也奠定了卢梭的文学地位。卢梭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19世纪的法国文学。
2020年7月3日 已读
我天生有着一颗感情外露的灵魂。对于它来说,活着就是爱。
哲学 文学
那没有伴着我的一个 豆瓣
Celui qui ne m'accompagnait pas 所属 作品: 那没有伴着我的一个
7.4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胡蝶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2
跟传统小说不一样,在《那没有伴着我的一个》里,故事情节不存在,空间被最小化(发生在他的房间里)。这是布朗肖对自己的呢喃,或者更确切地说,布朗肖的对象是一个陌生的“我”。否定喧嚣的世界,作家抹掉了“我”,是这部小说的主要意图。布朗肖写作《那没有伴着我的一个》,仅仅是为了使之成为一个文本,成为一种文学。
这部小说的时间参照是不存在的。布朗肖寻找的是“另一个时间,一个更古老、古老得可怕的时间”。这种时间的不存在性导致了写作的重复,同时也导致了现在的不存在和“这一次的不存在”。
所以会发生什么呢?我确实想过回避,想要卸下重负托付给他人吗?更确切地说是不让自己看到那个陌生人,不去打扰他,抹掉他的足迹,从而使他所完成的事能够分毫不差地完成,从而使这件事不是为了始终处于事件边缘、事件之外的我而完成。它的发生应该像电闪雷鸣般爆发、轰响、神圣,而我能做的只有无限地接近,抓住其中的不确定,维持这种不确定,坚持住绝不退让。是在以前吗,在我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那个像哨所的小房间里,在那里,已经消失的我却远没有感到从自身解脱,反而觉得有义务保护这种消失的状态,维持这个状态,从而使之延续下去,永远延续下去?不就是在那儿,在不属于任何人的极度悲伤中,我被赋予了以第三人称谈论自己的权利?
2020年7月3日 已读
“此刻我感觉到一个残酷的事实,他看不到我所看到的东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这就像是我们和情人一起游玩,看到一片繁花,我们以为共享了花的盛放。但是其实并没有这回事,因为你和你的情人从来不会看到一样的东西。所以,“是的,您不孤单,但我们是孤单的”。
文学
卢梭全集·第1卷 豆瓣
所属 作品: 忏悔录(第一部)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李平沤 商务印书馆 2012 - 6
该书是卢梭的自传的上卷,在卢梭的晚年完成。由于其在思想、艺术和风格上具有重要意义,而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由此也奠定了卢梭的文学地位。卢梭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19世纪的法国文学。
2020年6月30日 已读
不真诚吗?我觉得很真诚。
哲学 文学
给孩子们的信 豆瓣
所属 作品: 给孩子们的信
作者: [英国] 刘易斯 译者: 余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本书在西方是少年儿童的必读书籍,是路易斯与很多热爱纳西亚传奇的儿童读者的通信集,它循循善诱地帮助儿童成长,使他们树立一些基本的人生原则,得到更多心灵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