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pdf
孔子与杜威 豆瓣
作者: [美]安乐哲 译者: 姜妮伶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今天,当杜威的思想百年之后重回中国大陆,世界的地缘政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中国从欧美文明史意义上的远东边缘地带,逐渐回到其曾经几千年引领世界的文明中心,其原发的力量开始彰显。中美哲学对话、儒学和实用主义对话的新生儿——儒家实用主义对于人类文明的历史走向必将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杜威 豆瓣
John Dewey: Religious Faith and Democratic Humanism 所属 作品: 杜威
作者: [美] 斯蒂文·洛克菲勒 译者: 赵秀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本书从信仰的意义与价值方面详尽地再现了约翰·杜威的生活和思想,这一角度此前从未被全面考察过。洛克菲勒表明杜威思想的展开与其生活实践和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特别强调了信仰与道德观在杜威思想中的中心地位,本书还关注杜威激进的民主重建观念以及他对美国的民主精神传统的贡献。
2021年11月25日 想读 哇...
无pdf
草鞋十字架 豆瓣
作者: 黄蕉风 2013 - 1
宗教社会学论著《草鞋十字架——墨家基督徒的神思冥想》。本书从儒学第四期、中国墨学发展史、汉语神学等多个角度,系统介绍了“耶墨衡论”“耶墨对话”等具备开拓性的汉语神学课题,并第一次提出了“墨家基督徒”的概念。
旭日旗下的十字架 豆瓣
作者: 查忻 稻鄉出版社 2007
基督教在世界各地擴張的過程中,學校教育便時常成為一種 傳佈的工具,也因此基督教學校往往成為亞非地區西式教育 的先驅。作為臺灣西式教育先驅的基督教學校,自一九三○ 年代日本軍國主義興起,以至於皇民化運動展開後,成為西 方列強代表的基督教與日本軍國主義的角力場。本書旨在剖 析一九三○年代以降基督教學校面對日本軍國主義多次挑戰 的過程,以及作為基督教學校經營主體的歐美宣教士的應對方式,帶領讀者一探殖民地社會裡政教互動中的多角關係。
论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关系 豆瓣
所属 作品: 论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关系
作者: 【美】克莱德·克拉克洪 译者: 吴银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5
本书以1960年克拉克洪在布朗大学为“查尔斯•K•考弗讲座”(Charles K. Colver Lectures)所做的主题演讲为基础整理而成,本书显示了他在人类学学科史以及古典学方面的渊博知识。在演讲中,他对哲学、文学、语言学以及人类学著作所涉及的内容,都能信手拈来。
他的主题演讲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他回顾了人类学与古典学的历史关系,然后探讨了对人的研究和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最后试图对希腊文化的特征作出界定。第一讲主要涉及人类学学科史上“摇椅人类学家”这一代人的研究;而第二讲则主要谈及希腊人类学的问题,从哲学著作中分析希腊人的思想观念;第三讲围绕希腊神话的戏剧、诗歌等来分析希腊文化所具有的“一元”与“多元”等九对二元关系。
学堂乐歌之父 豆瓣
作者: 谷玉梅 2018
长期以来,被李叔同大师称为“吾国乐界开幕人”的沈心工先生(名庆鸿,字叔逵),在后人的眼里仅限于学堂乐歌运动的开创者。同时,由于相关史料的缺失,学术界对于沈心工先生的研究也几乎囿于这个框架之内,而对这位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巨匠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透彻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音乐艺术界的一大憾事。
1897~1927年,沈心工先生在交通大学度过了他人生为辉煌的时期。他30年如一日,殚精竭虑,教书育人,为交通大学各项教育工作作出了贡献,给交通大学留下了巨大的治学财富,使后人至今仍受益匪浅。作为西安交通大学曾经的学子和音乐艺术领域的探寻者,作者深感有责任全面系统地将沈心工先生推介给所有人。
《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研究/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艺术学系列》力图以沈心工先生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以时序为轴线,分为五个大篇讲述沈心工先生的生平业绩。分别为“是雏凤鸣世,似新燕出巢——沈心工的1896至1903”“如淞浦春声,若秋寒炭火——沈心工的1903至1911”“着两袖清风,赢千秋英名——沈心工的1911至1927”“非夕阳暮鼓,然时却英雄——沈心工的1927至1947”“唤民族自强,引寰宇振聩——沈心工音乐教育思想的传承”。每篇又分为若干章节铺开详尽描述,期望以此向广大读者展示一位更加真实、更加全面的沈心工,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位带着历史沧桑、满负家国责任的文化英才的传奇一生,同时也为填补沈心工音乐、教育思想研究领域的空白献上一己之力。
公民教育理论发展的谱系学研究:从柏拉图到卢梭 豆瓣
作者: 胡君进 2021 - 2
本书指出“公民的形成”或“人的形成”是公民教育研究的根本问题。秉持这一问题意识,本书作者将柏拉图的《理想国》、洛克的《教育漫话》和卢梭的《爱弥儿》作为核心考察文本,概述了这三种典范性公民教育理论的本质和形式,勾勒和梳理了不同理论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力求在精读、深思、比较的基础上,关照当下教育若干重点问题并提出自身见解。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内核和本质,继而推动中国公民教育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西里尔·诺伍德与中等教育理念 豆瓣
Cyril Norwood and the Ideal of Secondary Education
作者: 加里·麦卡洛克(Gary McCulloch) 译者: 武翠红 2019 - 11
加里·麦卡洛克教授对西里尔·诺伍德的传记研究, 阐释了教育史研究中如何运用传记方法,清晰地呈现了19世纪末至二战间英国中等教育发展历史的画面。这一时期,是英美中等教育变革的重要阶段。在激进理念和利益争斗的过程中,中等教育的内涵和地位逐渐明确和建立。在这样的背景下,西里尔·诺伍德扮演着多个角色,参与着、实践着和推动着中等教育改革,为中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本书中,加里·麦卡洛克教授对西里尔·诺伍德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系统研究,将诺伍德所处的社会背景与其生活、教育、职业生涯联系起来,深入分析了诺伍德所提的教育、社会和政治理念,探索中等教育理念的起源与发展。同时,本书还清晰地呈现了中产阶级在中等教育发展中的态度和作用、中产阶级的社会阶层情感和形象,以及公学与现代文法中学之间的矛盾,深刻剖析了中等教育改革背后复杂的社会因素。这些都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一时期英国中等教育的改革。
进步教育的式微 豆瓣
The Death of Progressive Education:How Teachers Lost Control of the Classroom
作者: 罗伊·洛(Roy Lowe) 译者: 苗曼 2020 - 8
《进步教育的式微——英国教师是如何丧失课堂自主权的》是 部关于“二战”后英国课堂政治变迁的著作。它深入追踪了英国教育发生演变的一段社会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教育从原本由教师自主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一步步演变为学生的在校教育经验须受控于一系列外部因素与力量的局面。 本书检视了使这场演变变得不可避免的一些关键社会政治事件,并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教师失去了自主权即意味着“以儿童为中心”进步性的教育正在远去。 本书详细阐述了我们的学校是如何演变成 这种局面的。它将给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以及想对过去60年教育体系变化有 多了解的人们带来巨大的帮助。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 可贵的是作者还借此提出了现代社会之愿景,以及学校在塑造社会环境中应担当何种角色等深远问题。
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 豆瓣
作者: 王葎 2009 - 7
《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以合法性危机的反思为基础,分别从价值共识与价值观教育的合理边界、价值权威与价值观教育的正当主体、价值教化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法三方面探讨了价值观教育合法性的现代重建。围绕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问题,《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试图以一种对于合法性概念的有效诠释,将它与价值观教育的现代困境以及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重建问题联系在一起相互阐释与说明。
豆瓣
作者: 尤根·莫特曼 (Jürgen Moltmann) 南與北出版社 2014
「人」是甚麼?針對這個問題,今天可以從社會學、心理學、各類世界觀以及神學獲得許多的答案。
在本書中,當代最著名的德國神學家莫特曼闡明了各種人的圖像,並藉由這些圖像回溯到他自己的神學論述中:他從基督宗教的信仰解釋人性與人道精神,並且對於各種為了神化個人,而將人類圖像絕對化的思想提出批判。
因此,莫特曼認為,基督宗教對於人的觀點就是以「被釘十字架的基督」為指標:「在各種違背上帝旨意的非人性化處境中,那位被釘十字架的基督所體現出的新的人性,展現出完全符合上帝形像的人。」
盼望倫理 豆瓣
Ethik der Hoffnung
作者: 莫爾特曼(Jürgen Moltmann) 译者: 王玉靜 道風書社 2015
本書的出版了卻了莫爾特曼的一椿個人心願,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他就多次計劃寫作此書。從本書標題來看,莫爾特曼顯然把《盼望倫理》視為《盼望神學》的一部姍姍來遲的倫理學附錄,但從具體篇章來看,它又遠遠超出《盼望神學》所蘊含的反抗性政治倫理,涵蓋了莫爾特曼近來關注的兩個新論題,即生命神學與正義問題。
本書共五章。第一章提供全書的理論基礎,第二至四章先後闡發了個體生命倫理、地球生態倫理和政治倫理,最後一章則在安息日和復活語境中重申和平問題。
中國教育史 豆瓣
作者: 高明士 臺大出版中心 93 - 9
傳統中國的教育活動,可包括:官學、帝王學、私學三大類,此屬狹而廣的教育定義。官學是教育政策實施之地,理論上是該時代教育活動的代表,但實際上則以私學教育為盛。在制度上,教育有別於考試;因此,有關考試或科舉制度,不在本書範圍。
一部中國教育史,可說是由「學」到「廟學」的演變過程。 這是中國,或者說東亞傳統教育的一大特色。歷來有關這一類教育史著作,幾乎忽略學校園地中的「廟」制及其教育意義。由「學」到「廟學」的演變,固然有被政治利用的一面,但是在當時專制政體之下,則有其不得不的苦衷。
從另一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時,此一歷史演變的重點,其實也試圖從專制政體下爭取教育自主發展的可能性,在傳統時代,無可否認,這是兩難的事。只是從教育自主發展的實質表現來考量時,即使在今日,恐怕也不盡如意。本書試由教育史發展的觀點提醒讀者,爭取教育自主發展,本是歷史的使命,傳統與現代並未脫鉤,在追求全球化之今日,實有必要隨時回顧。
蒙台梭利教育考察报告 豆瓣
作者: [美] 威廉·H·克伯屈 译者: 丁道勇 2021 - 1
本书旨在对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和实务,做一个全面的考察。本书先会表明蒙台梭利的各项教育学说之间的关联,随后考察这些教育学说与其它类似学说之间的关联。进而,本书考察了蒙台梭利博士对于美国教育的贡献。书中对于蒙台梭利的理念和实践,做了有力的分析,尤其是指出了蒙台梭利方法的各种缺陷。譬如,蒙台梭利所倡导的儿童自由概念是不充分的、蒙台梭利的教具是一种贫乏的自我表现活动、蒙台梭利对于读写算的强调可能危及儿童的真实生活经历等等。 作者的结论是,蒙台梭利的学说在本质上还是19世纪中叶的,比20世纪初的教育理论发展迟滞了五十年。 全书分为九章,分别是:导言、教育即发展、自由的学说、蒙台梭利系统中的自我表现的充分性、自我教育、实际生活的练习、基于教具的感官训练、学校艺术:读写算、结论。同时克伯屈还提供了一个提纲,对各章内容做了提纲挈领地概括。
教育社会学概论 豆瓣
所属 作品: 教育社会学概论
作者: 钱民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1
《教育社会学概论(第3版)》为教育学者、教育实践者和广大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提供了社会学的方法、理论和思考。透过社会学的想象力,将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放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中,使人们能清楚地看到教育与社会结构中的其他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与社会整体稳定、进步的关系。
永恒少年 豆瓣
所属 作品: 永恒少年
作者: [瑞士]玛丽 - 路薏丝·冯·法兰兹 译者: 徐碧贞 台海出版社 2020 - 4
本书由著名的荣格承继者玛丽-路薏丝·冯·法兰兹博士于1959-1960年在苏黎世荣格学院的冬季讲座精编而成。
永恒少年,典出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他来自古希腊母性崇拜仪式,也是被母亲的疼爱所深深包覆而无法完成个体化历程、长大成熟的孩子。作者相信永恒少年现象将日益普遍。
作品深入分析了脍炙人口的《小王子》与《无空间王国》当中 “永恒少年”的问题;深入解读“永恒少年”的心理与人生困境,并提出建议;同时附《小王子》的原书插图,结合文本与图像分析,展现荣格派分析技巧的多样面貌。
洛克与中国 豆瓣
作者: 韩凌 2019 - 10
本书以英国牛津大学博得礼图书馆藏“拉夫雷斯档案”中的洛克“中国笔记”手稿为突破口和核心内容,从不同角度整理、呈现和分析“中国笔记”的时代背景、结构内容、认识基础和知识来源,力图将这一全新史料完整准确地呈现在世界面前。洛克对中国的关注并不局限于《人类理解论》和《政府论》中的只言片语。洛克不仅多次在英国寻访中国人的踪迹,而且一直积极向东印度公司驻中国的亲友了解关于中国的第 一手信息,更重要的是,洛克收藏和阅读了大量关于中国的书籍,并于晚年写下了系统研究中国人哲学、信仰和礼仪问题的“中国笔记”。
本书是世界范围内专门研究洛克“中国观”的首次尝试,填补了洛克思想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双重空白,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献价值。
普尔奇内拉或献给孩童的嬉游曲 豆瓣
Pulcinella ovvero Divertimento per li regazzi 所属 作品: 普尔奇内拉或献给孩童的嬉游曲
8.0 (6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尉光吉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进入“神圣人”系列的前奏曲,读罢“神圣人”系列的回味品
★1797年,威尼斯共和国陨落,生命来到暮年的意大利画家詹多梅尼科·蒂耶波洛决定画一部以喜剧角色普尔奇内拉为主角的画集,题为“献给孩童的嬉游曲”。
★该画集共展示了一百零四个场景,这些场景连串起来便是普尔奇内拉的一生,也是詹多梅尼科的一生。正是回顾着自己的一生,七十岁高龄的画家才意识到他已活过,并且想要像普尔奇内拉一样活过,不问其意义,不问其结果,不问其成败。
★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生命的镜像呢?但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自然生命的对位解读。而这恰是阿甘本想要为我们呈现的一个进入自己生命的视角:生命的喜剧里,没有什么秘密,而只有一条出路,无时不在。
★生命形式,本然地人性的生命,事实上,是这样的生命:通过让生存的特殊工作(opere)和功能(funzioni)变得无作(inoperose),它,可以说,使这些工作和功能转向了空虚,并因此向可能性敞开。
★本书图文结合,彩色印刷,文笔是作为散文短章行家的阿甘本所一贯使用的,可读性强又不乏学理深度。
- 内容简介 -
普尔奇内拉是意大利那不勒斯地方戏剧中的一个喜剧角色。18世纪意大利画家詹多梅尼科·蒂耶波洛曾以其为主角画过一部题为“献给孩童的嬉游曲”的画集。本书即是阿甘本对这些画作的研究。在本书中,阿甘本不仅从艺术史的角度进入,更从古典学的角度切入,探讨了该喜剧角色的演变历程,以及这个角色在西方文化中所赋生的重要意涵。但阿甘本的落脚点却在哲学上,他将普尔奇内拉的生命历程视为人之生命形态的象征,并融入了他自己的“赤裸生命”等观念。很大程度上,此书是其“神圣人”系列研究的一次具体展演,可作为进入“神圣人”系列的前奏曲,也可作为读罢“神圣人”系列的回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