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
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 豆瓣
作者: 陈向明 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 1
《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讲述质的研究论文究竟是什么样子?质的研究者如何在“实地”开展工作?如何确定研究问题及选择研究对象?根据什么来建立思维框架?如何进入研究现场并与研究对象建立和保持关系?在收集和分析材料时采取何种策略?如何得到研究结论?如何检验研究结果的质量?——以上种种都是质的研究的初学者所关注的问题。
2020年8月3日 已读
读了后三份研究,每一份都突出了质性研究者“把自己作为工具”的特点,一个好的(有情调的)质性研究者一定擅长与自己沟通。也非常认同量化研究上的“信度”对于质性研究没有意义的观点。二读《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大二的时候上质性研究用的范本,确实非常经典;《“我”的试读》呈现得比较完整,这份研究的思路对研究大学中的xxx现象都有一定借鉴意义。
教育学 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 豆瓣
作者: 刘良华 2007 - 8
《全国教育硕士系列教材•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是一本非常实用且很有特色的教育研究方法指导用书。作者将教育研究方法分成实证研究(描述研究)、理论研究(批判研究)和应用研究(变革研究)三大类型,并给予它们同等的重要地位,强调研究应该将日常真实的实践问题与相宜的理论问题有机结合。《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在对上述研究方法进行系统介绍的同时,还围绕一些重要的专题提供了大量著名案例,以帮助学习者领会其中的策略技巧和研究精神。《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内容丰富,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最大的特点是将“研究方法”还原为“研究报告”,用典型的“研究报告”例释具体的“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在同类著作中出类拔萃、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适合本科生、研究生及各类教育研究者阅读和参考。
点击链接进入新版: 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
建构扎根理论 豆瓣
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A Practical Guide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 所属 作品: 建构扎根理论
作者: 凯西·卡麦兹 译者: 边国英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 3
《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讲述了扎根理论是具有高度影响力的处理质性资料的方式,其创立于1960年代,被西方社会科学界公认为是过去四十多年中,质性研究发展中最重要的,却也是最受争议的方法论基础之一。
在《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中,作者引导读者接触在社会研究中使用扎根理论的技术,为那些对这个领域还陌生的人提供了清晰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通篇使用了许多精选的例子,描画出了扎根理论的奠基人格拉泽和施特劳斯所提出的扎根理论图景之外的另一种景象。作者认为,扎根理论必须从其实证主义源头那里继续发展,把过去20年来由建构主义者所提出的很多方法和问题融人进来,使其成为一种更加细致和更具反思性的实践。因而《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对于学生、研究新手以及经验老道的社会科学家,都是一种基础性的阅读。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豆瓣
作者: 裴娣娜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5 - 10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是作者裴娣娜教授的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并广泛地吸取了我国和西方教育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全书对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研究的构思和设计,教育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的前提下,又广泛地吸收了当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成果;还将数学方法应用于教育科研,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这样既提高了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又反映出教育研究方法的时代特点。
如何研究网络人群和社区 豆瓣
Netnography: Doing Ethnographic Research Online 所属 作品: 如何研究网络人群和社区
作者: 罗伯特·V.库兹奈特 译者: 叶韦明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6
本书是一本从文化路径进行网络研究的方法论初级读本。本书试图全面介绍、解释和说明对网络人群和社区进行研究的一种特定方法——网络民族志。网络研究是一个较新的领域,网络民族志也是一种较新的研究路径,它与其他定性研究方法的不同在于,不但与多种形式的文化研究相融合,还提供一组以网络为中介的民族志方法的严格原则。 究、其他形式的线上社会行为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有益。 这些读者可能是教授、学术研究者、本科生或研究生、市场研究者或者其他类型的专业研究者或顾问。 本书的主题涵盖多种线上文化体验。 网络民族志方法不仅帮助研究者研究论坛、聊天和新闻组,还有博客、影音材料、照片图像、播客社区、虚拟世界、网络游戏玩家、移动社区和社交网站。
这个世界日趋数字化,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社区进行互动,并形成特有的网络群体与相应的文化。为了与这种新的文化现象保持同步,研究方法也必须更新。本书正是介绍这样一种新方法,为需要应用者提供实践的指南。
本书对于那些对线上社区和文化研究、其他形式的线上社会行为感兴趣的读者特别有益。 这些读者可能是教授、学术研究者、本科生或研究生、市场研究者或者其他类型的专业研究者或顾问。 本书的主题涵盖多种线上文化体验。 网络民族志方法不仅帮助研究者研究论坛、聊天和新闻组,还有博客、影音材料、照片图像、播客社区、虚拟世界、网络游戏玩家、移动社区和社交网站。
教育研究: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第4版) 豆瓣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Qualitative, and Mixed Approaches 4th Edition 所属 作品: 教育研究: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第4版)
作者: 伯克·约翰逊 / 拉里·克里斯滕森 译者: 马健生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 9
·编辑推荐
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研究方法?
研究的开展已经遍布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实际上,《教育研究: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这本书所提到的研究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着,帮助了许多领域的人们增长知识、解决难题,当然也包括教育领域。
学习研究方法让你学到如何针对一项研究提出问题,你会明白何时可以相信某个研究发现;判断哪些研究会比其他研究更站得住脚;你将学会提出问题,并开展研究,解决问题。
很多读者在职业生涯的某一时刻会被要求去做研究综述、撰写研究计划、设计问卷或是用实证的方式来验证某个观点。那么首先应该学会如何使用研究方法。
为什么要选择这本《教育研究: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
这是一本平等对待不同类型教育研究的书,在500多页的篇幅中,它公平且客观地告诉大家每一种方法的长处及其适用情况,展示专家们如何进行高水平的研究,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每一种方法的介绍都同样详细,而不像很多书那样只强调某一种而忽略其他的研究方法。我们认为,如能仔细而正确地使用,书里所有的研究方法都能在你的研究中发挥其优点。
《教育研究: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这本书所特有的结构让有关教育研究的学习变得更轻松,也更结合实际。除了时事短文把日常事件和每章关注的研究问题联系起来之外,每章开头都有目标清单,以帮助学生思考他们到底将学到什么;行文中会有及时的复习问题帮助巩固知识点;在每章结尾都有小结、重要术语列表、问题讨论、研究练习、行动研究日志、相关网站和推荐阅读。
·内容简介
根据研究过程的主要内容或步骤,本书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以宽泛的方式定义科学,说明研究的一般过程。然后讨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接着描述研究过程中的探索(知识产生)和验证(知识验证)的部分。
第二部分研究设计详细地解释了如何提出研究设想、撰写文献综述、提出研究问题与假设以及如何撰写研究计划。也解释了教育研究伦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写知情同意书。
第三部分研究基础讨论一些研究者充分理解或实施一项研究前必须知道的概念,如测量,六种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测验法、问卷法、访谈法、焦点小组讨论法、观察法以及二手资料或现有资料收集法。然后详细介绍选择被试样本的步骤。最后详细论述定量、定性和混合研究中效度和信度的重要性,说明影响研究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供具体方法用以防止错误的发生。
第四部分选择研究方法广泛讨论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说明如何适当地使研究设计与不同的问题相匹配。我们介绍了下列定量研究方法: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单一事件研究和非实验定量研究,还介绍了下列定性研究方法:现象学、民族志、个案研究、扎根理论以及历史研究。最后介绍了混合研究方法。
第五部分分析数据用两章讲解定量数据的分析(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用一章讲解如何分析定性研究与混合研究的数据。
第六部分撰写研究报告提到如何用可以在教育杂志上发表的格式来准备研究报告。
质性访谈方法 豆瓣
Qualitative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Hearing Data
作者: (美)赫伯特·J.鲁宾 / 艾琳·S.鲁宾 译者: 卢晖临 / 连佳佳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 5
《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主要讨论了研究设计、访谈实施和数据分析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提出了相应的工作目标和实施路径,并在讨论的过程中结合了大量的研究实例,详细明确地提供了不同种类的研究展开操作的可行办法。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建议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自己的研究兴趣,根据书中提供的指导,具体思索并回答有关这一主题在各个阶段应解决的问题。《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研究指南,既适合质性研究的初学者作为入门的指导,也适合正在做研究的学者作为研究参考。
质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豆瓣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Approach 所属 作品: 质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 莎兰.B.麦瑞尔姆 译者: 于泽元 2008 - 1
《质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个案研究的扩展》在质化方法的研究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及报告的撰写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上为读者提供了充满实践智慧的指导和建议。与一般的同类书相比,《质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个案研究的扩展》有两个特点,其一,作者在论述的始终都贯穿了一些案例进行说明,使论述显得很系统、清晰。其二,《质化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个案研究的扩展》将个案研究方法放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即在每一个研究方法之后都特别讲述了其在个案研究中的运用,这对于对个案方法有偏爱的朋友有特殊帮助。
生活体验研究 豆瓣
作者: 马克斯.范梅南 2003 - 1
《生活体验研究》旨在介绍如何从事现象学实践和写作。马克斯·范梅南在书中推出了在教育学和与人相关的诸如心理咨询、护理、卫生健康等科学领域作人文科学研究的一种崭新方法,特别是对阐释型的现象学研究方法提供了详尽的方法论上的解释和大量的研究实例。它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关注人的生活体验以及如何将之建构成一个文本上引人注目并产生浓厚兴趣的研究课题。本书还就如何收集生活体验的原始材料方面提供了一套广泛而系统的方法。这些生活体验的材料构成了文本反思从而产生阐释性洞见的基础。作者间时还讨论了语言在人文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和把人文科学的研究视做一个持续不断、激进反思过程的重要性。作者特别强调了生活中的小轶事、小故事在现象学写作方法上的作用。对于不同的研究问题,作者也提出了如何构建研究文本的方法。最后,作者指出,选择哪一种研究方法本身就反映了研究者为人处事的角度和价值取向。
《生活体验研究》被北美和欧洲的许多大学用做从事教育学和其他人文科学研究的研究生教科书或参考书,并被译成了多国文字,广为阅读。
实践现象学 豆瓣
Phenomenology of Practice: Meaning-giving Methods in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and Writing 所属 作品: 实践现象学
作者: [加]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 译者: 尹垠 / 蒋开君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8 - 6
本书是一封邀请函,邀请读者怀着赤诚初心,以现象学的态度追问我们专业和日常生活的意义。作为一种质性研究,现象学始于哲学传统,不断吸引着人文科学和专业实践领域的人士用其方法进行探究。而本书的目的,便是引领读者真正“做”现象学研究,去践行现象学研究和写作。
马克斯•范梅南在本书中凝练了其方法论上的创新成就,阐释了“实践现象学”的三个方面:哲学方法、人文科学方法和语文学方法。他用严格、深刻而不失平实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扎实的方法指导、丰富的研究案例和动人的现象学文本范例。同时,他梳理了现象学思想传统,对现当代主要哲学家和人文学者的现象学作品进行引介。对于实践现象学而言,这些作品的首要意义不是提供既有理论基础,而是为探索生活现象和事件的原创研究提供洞见。由此,读者能够辨别实践现象学的独特性,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原初意义上的现象学研究。
除了在教育学领域,范梅南的现象学还在护理学、医学、临床和咨询心理学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拥有现象学的方法敏感性,对日常生活也有莫大的启迪作用。如果你对人类经验保有好奇之心,想学习探究经验的方法,不妨翻开此书,开启实践现象学探究之旅。
教育的现象学研究手册 豆瓣
作者: 巴里特(Loren S.Barrit) 比克曼(Ton Beekmman) 布莱克尔(Hans Bleeker) 米尔德(Karel Mulderij) 译者: 刘洁 2010 - 3
《教育的现象学研究手册》即向我们展示了研究者可以如何在人类丰富、真实世界的环境中收集口头和书面的描述性资料,细致地分析资料,形成恰当的主题和结构,并生动、饱满地呈现意义。《教育的现象学研究手册》的四名作者长期从事教育现象学的研究,他们在书中提供了自己非常个人化的从事研究的过程和对有关问题和困惑的思考,相信对中国的读者(特别是初学者)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书中提供的众多案例不仅可以使我们对教育现象学研究有更加直观、具体的了解,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我们对现象学之深奥和玄妙的畏惧和迷惑。
现象学给当代教育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它开拓的研究领域、新的看待事物的态度以及研究教育现象的方法。其“生活世界”的思想为教育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视界,让教育学者开始关注教育情境中师生的“生活体验”,关注生活“前反思”的意义。这种研究试图把我们从学术界一直处于支配地位的、违反直觉的研究方法和问题域,拉回到教育的日常体验中来,通过人化的、以语言描述生活体验及其意义的方式来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