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
聆听音乐 豆瓣
Listening to Music 所属 作品: 聆听音乐
9.6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雷格·莱特(Craig Wright) 译者: 余志刚 / 李秀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聆听音乐(第5版)》主要结构分三部分,音乐元素、音乐史和美国通俗音乐。在讨论任何音乐概念的同时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并有一目了然的图表作必要辅助。存在于每一章节中的“聆听指南”和“聆听训练”两个部分是本书最具特色的精华。分成41个短小的章节,便于学生阅读、学习和消化。在这个过程中,爵士乐现在占了两章,摇滚和叮盘巷各占一章。此外,开始的新部分预习每个历史时期,并把各时期的音乐和历史事件为学生做成了插图丰富的年表。在每个部分的结尾,你可以看到一个“音乐风格列表”,回顾每个时期的风格内部的音乐要素,并列举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和主要体裁。《聆听音乐(第5版)》所有的列表都在第七章的结尾给予预告,在那里风格的概念被引入了。
2020年10月15日 已读 摸鱼读完的
艺术
萨福抒情诗集 豆瓣
所属 作品: 你是黄昏的牧人
8.6 (18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萨福 译者: 罗洛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9 - 3
译序
萨福是古代希腊抒情女诗人。她的活动时期大约在公元前610—前580年。她的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过巨大影响。传说中的司文艺的女神有九位,而柏拉图称萨福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关于萨福的生平和身世,存在着各种矛盾的说法,美国学者达得理•费茨甚至说:人们告诉我们许许多多关于萨福的事情,而我们却几乎什么也不知道。今天的读者未必会读对那些烦琐的考证感到兴趣,因而下面谈的只是一种被认为可以接受的说法。
萨福出身于累斯博斯岛的米蒂利尼一个贵族家庭,父亲叫斯卡曼德罗尼摩斯,母亲叫克勒斯。她和安德罗斯岛的一个叫凯科拉斯的商人结婚,据传由于政治原因,她和其他贵族一起被暴君庇塔库斯放逐,在西西里岛的锡拉丘兹度过一段流亡生活。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米蒂利尼度过的。她有一个女儿也叫克勒斯。她有三个兄弟,其中一个叫卡拉克索斯,因为花钱为一个叫多加丽的妓女赎身,曾引起萨福的不快。据传她爱上了一个年轻的渔夫法翁,失恋后从琉卡迪亚悬崖上跳海自尽。这大约是后人编造的故事。另一种说法是:她是在家中在她女儿克勒斯照料下病逝的。下面这首诗,就是她在临终前写给她女儿的:
我得提醒你,克勒斯
悲叹的声音
在一个诗人的家里
是不相称的
它们,对我们的家
也不合适
关于萨福所从事的活动,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她是女祭司,有的甚至说她是妓女,这些说法都缺乏事实根据。
在萨福的时代,即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科学和文化艺术都是繁荣的。累斯博斯岛被认为是希腊歌曲的源泉。在米蒂利尼,上等人家的妇女可以参加社交集会,写诗和吟诗。萨福的诗,就是一边弹着竖琴,一边吟唱的。她就是这些社团的主要人物之一,由于才华出众,慕名而至的人很多。有些人家把自己的女孩子送到萨福身边,向她学习技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类似学校的团体。萨福在诗中提到的一些女孩子的名字,如安娜多丽雅、阿狄司、贡吉拉、希罗、泰玛斯等等,可以看作是她的学生或是女伴。她们在一起弹琴,唱歌,跳舞,参加一些宗教性的活动,例如祭祀爱情和丰饶女神阿佛洛狄忒。下面两首诗,可以看作是这种生活的写照:
在春天的薄暮
在满月盈盈的光辉下
女孩子们聚集在一起
好像环绕着祭坛
*
而她们的脚移动了
有节奏地,好像从前
克利特岛的姑娘们
用温柔的脚步
在开花的柔滑的草地上
围绕着爱的祭坛
跳起环舞
萨福就是在这样的希腊文明的背景下,在这样的悠闲幽雅的生活中,从事着诗歌艺术的创造。
现存最早的萨福作品的版本,是公元前3世纪写在纸莎草纸上的抄本残片。没有资料能够说明前此300年间萨福作品的出版和流传情况。根据萨福现存作品颇多异文和变体来推断,她在世时可能并没有写下来的稿本,而是以(或主要是以)口头传播的方式在流传,并由别人记录下来。直到亚历山大时代,她的作品才得到搜集整理,编为抒情诗九卷,哀歌一卷。这个版本在中世纪失传,此后只能在别人作品中见到她的作品的引文。古希腊历史学家狄奥尼西奥斯引用过她的阿佛洛狄忒颂歌,郎加纳斯在《论崇高》中引用过《他不只是英雄》一诗,亚里士多德引用过《我们完全知道》一诗的断片。一些语法学家也引用过她的一些断片或残句。因而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萨福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断章残简。
从萨福现存的作品来看,她所抒写的大多是个人的情怀,几乎没有触及当时的政治或时事。她是用当地的口语写作的,大多是和她的学生或女伴的谈话,对神的祈祷,坦率地谈她的爱,嫉妒,以及对敌手的攻击。她也写了一些供女孩子们在婚礼上歌唱的祝婚歌,以及庆祝阿佛洛狄忒节日的颂歌。她的诗是情深意挚而又朴素自然的,是独具特色而又富于魅力的。可以说,她为我们创造了一个2500多年前的富于生活情趣的女性世界。
近百年来,西方一些学者和翻译家在研究和翻译萨福的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亨利•瓦尔顿的《萨福》(伦敦,1885),是当时最完备的英译本。J.M.爱德蒙的《希腊抒情诗》(伦敦,1922,1928),较前书更为完备。C.R.海内斯的《萨福•诗和断片》(伦敦—纽约,1926),书中附有不少插图,包括钱币、花瓶、绘画、雕塑等。阿瑟•韦加尔的《累斯博斯的萨福》(美国加登城,1932),为传记和背景材料,正文中,间或有诗。C.M.鲍拉的《希腊抒情诗》(牛津,1955),有萨福的十二首诗和一些断片的译文,并附评论。S.夸西莫多的《希腊抒情诗》(米兰,1951),其中有萨福作品的希腊原文和意大利译文。
1958年,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玛丽•巴纳德的《萨福》一书,有的评论家誉之为“接近完美的英译本”。译文保持了萨福的真挚、朴素、自然的风格,没有多余的文饰,不把一些断片“拉长”或改写为完整的诗,然而从中仍能感到萨福的机敏和诗意。
萨福的名字很早就传入我国。1908年,苏曼殊译了拜伦《唐璜》中的一章,即为人熟知的《哀希腊》,首两句是:“巍巍希腊都,生长奢浮好。”奢浮即萨福。然而,多年来,萨福的作品却只有零星的译文。因取前面提到的玛丽•巴纳德的《萨福》作为蓝本,将萨福的诗和断片100首全部译出。除若干残句外,萨福现存的作品大都在此了。这个译本旨在为我国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提供一个可读的本子,因此不去比较各种版本的异同,注释也尽量从简,不去作烦琐的考证。译文采用现代汉语,并力求保持原作口语化的特点。
萨福曾经充满自信地说,未来的人们是不会忘记她的。译完本书,我觉得她说得不错。
罗洛
1986年夏,上海
极简音乐史 Goodreads 豆瓣
西洋音楽史 所属 作品: 极简音乐史
8.4 (9 个评分) 作者: (日)冈田晓生 译者: 尹宁 南海出版公司 2017 - 9
《极简音乐史》是西方音乐史入门级趣味读物,只要1小时,即能读懂西方音乐史。
你是否觉得古典音乐高高在上,不接地气?在古典乐迷眼里,现代流行音乐是否“缺乏内涵”?其实,各类音乐是相通的,你一定想不到流行音乐的源头竟来自“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早已不知不觉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文艺复兴以后,音乐走出教堂,音乐家们创作和演奏音乐,同时也在编织历史。
《极简音乐史》作者冈田晓生打破写作旧习,以妙趣横生的文字将音乐与扑朔迷离的历史结合,娓娓道来西洋音乐史的光辉灿烂。有如打开一扇门,让读者领略西方音乐这条泱泱大河。
《极简音乐史》像一本欧洲观光指南, 带你去巴黎找寻肖邦,去威尼斯探访蒙特威尔第,去德国乡下邂逅巴赫。了解音乐史,体味人类历史上美好的音乐,便能欣赏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美妙风景。《极简音乐史》带你用阅读的方式聆听音乐,从另一个角度碰触世界,感受生活的美好。
世界著名歌曲45首 豆瓣
10.0 (7 个评分) 作者: 本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 - 11

江泽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与国际社会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文化交流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用各种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优秀文化介绍给全世界,同时也要学习和了解外国的先进文化,这对促进我国与世界各民族之间交流和增进友谊具有重大意义。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沟通。我们在国际交往中,如能了解一些对方的文化,则会大大拉近彼此的距离,更容易获得相互认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帕瓦罗蒂等世界三大男高音访华时,就曾经演唱过精心准备的中文歌曲,一下就拉近了与我国观众的距离。由此想到,中国的艺术家越来越多地登上国际舞台,到国外推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同时,如果他们在适当的场合,能演绎一下对方的文化艺术,不仅体现对别国文化的尊重,也会使我国的艺术家更加受到对方的尊重,从而会进一步提高文化交流的效果。不仅文化交流时如此,其他交流时,可能也会起到类似的效果。
出于这个考虑,我特请李岚清同志组织挑选了45首世界著名歌曲,推介给中国的艺术家们和从事其他对外交往活动的同志们参考,希望有助于他们在国际交往中能提高对彼此文化的尊重,增加对不同文化认同,增强彼此友谊和交流的效果。
谁杀了古典音乐 豆瓣
Who Killed Classical Music? 所属 作品: 谁杀了古典音乐
作者: (英)莱布雷希特 译者: 查修杰 / 施壁玉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 - 3
从巴赫和亨德尔的时代开始,本书深入描述古典音乐这个产业,它将告诉你许许多多的古典音乐明星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也让你看到隐藏在串串音符之下的贪婪与私欲。作者认为古典音乐死了,而且是艺术自我毁灭的牺牲品,他邀请我们一起来找出谁是凶手。
沉思音乐 豆瓣
Contemplating Music
作者: Joseph Kerman 译者: 朱丹丹 / 汤亚汀 2008 - 4
《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是一个音乐家对音乐的现代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分析,涉及音乐学及音乐研究的其他领域,分析基于自己对二战以来英美这些学科的理解。书中具体围绕:音乐学与实证主义:战后的年代、民族音乐学与“文化音乐学”等内容展开。
简明牛津音乐史 豆瓣
The Concise Oxford History of Music 所属 作品: 简明牛津音乐史
作者: 杰拉尔德·亚伯拉罕 译者: 顾犇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在西方知识文化界(特别是英语世界),“牛津”代表着某种值得信赖的公认权威。仅在音乐学术界,以“牛津”命名的权威著作就有享有盛誉的《牛津简明音乐词典》(国内已出中译本)、《新编牛津音乐指南》和多达十卷的《新编牛津音乐史》等等。这部《简明牛津音乐史》是即这个音乐中的“牛津”系列中的一种,正是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上乘之作。
本书的特点在于:
1、历史的连续感不仅体现为主流的沿革檀变,而且还隐伏在支流、暗流、甚至对流的相互交织中。亚伯拉罕在此书中所力图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幅幅多彩、复杂、有时恐怕还显得有些混乱的音乐历史图景。他所竭力追求的是,将伟大人物和伟大作品重新放回到他(它)们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去。
2、全书的脚注多达两千余条之巨(!),谱例三百多个,图片近七十幅。这些脚注(以及正文)不仅常常以权威口吻点明资料的出处以及课题研究的现状,而且还以侦探般的嗅觉指出前人的事实错误。这种类似“钱钟书式”的旁征博引和对各种语言的自如驾驭,非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所不能。尽管对于普通读者,注意这些资料出处也许只会妨碍阅读的流畅,但对于专业学者和音乐学子,这种周匝细密的治学精神和严肃态度不仅具有示范作用,而且这些资料出处还可以成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向导。
3、亚伯拉罕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中所长期从事的乐评实践滋养了他另一个出众的学术-艺术素质:生动的音乐感受与锋利的文字表达。与较为客观的历史性研究不同,对音乐的点评和估价必须充分展示现时的、个人的艺术洞见。这也许正是艺术史不同于普通历史最显著的特征。亚伯拉罕在这本书中所采取的是“低调”处理,着墨不多,点到为止。作为一位资深乐评家,他对音乐风格、音乐家以及个别作品的审美判断和艺术评说非常准确到位,但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他又注意控制自己的笔端,注重音乐本体的形式构造,从不炫耀文字中的过分花哨,更排斥情绪上的过度煽情。
新音乐的哲学(第五版) 豆瓣
Philosophie der neuen Musik 所属 作品: 新音乐的哲学(第五版)
作者: [德国] 西奥多·阿多诺 译者: 曹俊峰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4
阿多诺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他自幼学习音乐,熟知西方音乐史,又钻研过西方各派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形成了以社会批判理论和否定的辩证法为主线的哲学思想,并用这种哲学思想去研究20世纪欧洲的新音乐,《新音乐的哲学》就是其成果之一。
本书包括三篇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论文,早的一篇是1940—1941年写成的《勋伯格与进步》,第二篇是时隔七年之后写成的《斯特拉文斯基与倒退》,后一篇是在两篇文章结集出版时(1948年)撰写的“导论”,目的是要说明为何要选择新音乐中的两个极端的代表人物作为论述的对象、概括论述新音乐总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以及《新音乐的哲学》所用的方法。
每当精神产品被遗弃并被放透到历史之中,纯粹的时间进程代替了现实事物发展的地位时,如下怀疑就得到了证实:那种精神产品并未被人们所熟悉和掌握,而且还受到了排斥。但《新音乐的哲学》所带有的锋芒却可能有益于现今的音乐状况。
舒曼钢琴曲选 豆瓣
作者: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 编 1960 - 6
《舒曼钢琴曲选》由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编。《舒曼钢琴曲选》主要收录了蝴蝶、狂欢节、大奏鸣曲、幻想曲集、交响练习曲、童年情景、克莱斯勒利安那、幻想曲、花纹、新事曲、间奏曲、预言鸟、浪漫曲等曲目。
车尔尼24首钢琴左手练习曲 豆瓣
作者: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 2003 - 3
车尔尼24首钢琴左手练习曲:作品718,ISBN:9787103026915,作者:(奥)车尔尼(Czerny)作曲;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
小奏鸣曲集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者: 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 1
本书分小奏鸣曲、回旋曲及其他、小奏鸣曲的进度三部分,收录了海顿、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的作品
小奏鸣曲是对奏鸣曲而言,因为它相对短小、单纯,故称为小奏鸣曲。它由一至三个乐章构成,各乐章之间有对比的主题和对比的速度要求。弹奏小奏鸣曲会提高演奏耐力,丰富音乐表现力,扩充演奏技术范围。是进入奏鸣曲学习阶段必不可少的练习。
巴赫初级钢琴曲集 豆瓣
10.0 (7 个评分) 作者: [德] 巴赫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 8
《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包括:小步舞曲、波罗涅兹舞曲、进行曲、摩塞塔舞曲、布列舞曲、加伏特舞曲、诙谐曲、萨拉班德舞曲、序曲等。
车尔尼钢琴流畅练习曲作品849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奥)车尔尼 曲,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 编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 7
《车尔尼钢琴流畅练习曲(作品849)》内容简介:车尔尼是贝多芬最得意的学生,又是李斯特的老师。由于他所处的时代,使得他的作品既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又和浪漫主义有密切的联系。车尔尼的有些练习曲,甚至可以说是为学习浪漫派作品做准备的练习曲。因此,学习车尔尼练习曲,不论对演奏古典主义的还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作品,都有极大的帮助。
车尔尼钢琴初步教程作品599 豆瓣
9.5 (8 个评分) 作者: 车尔尼 人民音乐 2000 - 7
《车尔尼钢琴初步教程(作品599)》由钢琴家车尔尼创作。其基本内容包括:识别音符的初步练习,固定位置的五指练习,大指移位练习,音域超过一个八度的练习,带有低音谱表的练习等。
巴赫小前奏曲与赋格曲 豆瓣
所属 作品: 巴赫小前奏曲与赋格曲
作者: (德)巴赫曲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 7
《巴赫小前奏曲与赋格曲》是通过深入研究巴赫的音乐风格,在比较众多权威版本并综合一些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定而成。在曲集中适当地编加了一些速度、表情记号以及对装饰音演奏的说明,旨在尽可能忠实于原稿的基础上,便于初学者能更好地理解与把握巴赫的音乐风格,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第1至12首是为初学者而作的12首小前奏曲。其中第1、4、5、8、9、10、11首发现于巴赫指导他儿子学习用的《为W.F.巴赫编写的钢琴小曲集》,剩下的5?则来自于巴赫的朋友、巴赫最热忱的崇拜者凯尔纳的手抄本。这12首小前奏曲最早由F.K.格里彭克尔收集并出版,曲目顺序按照调性同名大小调级进上行的规律来排列。
第13至18首是为初学者作为的六首小前奏曲,来自于福克尔的版本。其曲目顺序为巴赫本人所编排,分别为C大调、c小调、d小调、D大调、E大调、e小调。
第19首c小调二部小赋格曲,由凯尔纳作了一些重要的修改。这首赋格是否为巴赫本人创作还存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他人所创作的小提琴二重奏。
第20首C大调三声部赋格曲,大约为1732年创作于克森。以福克?藏本为原稿印制。
第21首C大调三声部赋格曲,根据《为W.F.巴赫编写的钢琴小曲集》的手稿印制。
第22至23首是两前奏曲与小赋格曲,分别为d小调和e小调。其中e小调完全根据巴赫的手稿印制。d小调略带有管风琴音乐的性质,格里彭克尔所用的手稿已遗失。
第24首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来源于凯尔纳的手抄本。
哈农钢琴练指法 豆瓣
所属 作品: 哈农钢琴练指法
9.2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哈农 编写 译者: 王九丁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 10
在《哈农钢琴练指法》里,有手指灵活、独立、力度和最大限度均衡以及手腕柔韧性的练习,所有这些都是要达到优美演奏不可或缺的因素。另外,这些练习已考虑到使左手能与右手同样灵巧。除极个别的练习曲是引自其他教材外,所有练习曲都是自编的。这些练习曲富有趣味性,不像大多数五指练习那样令学生厌烦,那些枯燥的练习简直非要具备艺术大师的耐性才敢去弹奏。
如今,学习钢琴是如此普遍,好的钢琴家越来越多,以致人们对平庸的钢琴演奏难以接受。所以,在哪怕是业余演奏会上弹一段一般难度的曲子,也要学上十年八年才行。然而,能够投入这么多年工夫来学这件乐器的人并不多。因此,由于功底不够,人们弹钢琴时经常动作不合规范或方法错误。凡在弹奏有点难度的经过音群时,总是左手生涩,第4指和第5指几乎不起作用,由于缺乏特别的练习,它们总比其他手指弱。在遇到八度进行、震音或颤音时往往十分勉强、疲劳,这样的演奏就不合章法,毫无表现力。编者花费了许多年进行工作,力图消除上述现象,力争把专门的练习概括成一集,它可以大大减少钢琴所需的练习时间。
如果我们每只手的五个手指能完全相等地发挥作用,那么它们就具备了弹奏所有钢琴曲谱的能力,剩下要面对的就仅仅是容易解决的指法问题了。
我们可以通过60首《钢琴练习指法》等作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编写的这些练习旨在让大家不用多看就能相当快地弹奏,使它们立刻就成为卓越的手指练习,这样就不必为琢磨它们而耽误时间。
人们还可以在多架钢琴上同时弹奏所有这些练习,使学生乐于进取,并适应合奏。
这本书可以碰到全部类型的难点,我们将它们加以编排为在前一段练习累了的手指在这一段能得到休息。通过这种组合,人们就可以不费气力,轻松地克服技巧难点。练习之后,演奏时手指会体验到非常的流畅。
拜厄钢琴基本教程 豆瓣
所属 作品: 拜厄钢琴基本教程
9.5 (12 个评分) 作者: 贺星编辑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 8
《拜厄钢琴基本教程》主要包括:音乐入门知识;单手与双手的触键练习;从全音符到八分音符的四手联弹;识别低音谱表中的音符等。《拜厄钢琴基本教程》有109条练习和34条附录练习,其间穿插了《布谷鸟》、《啊!苏姗姗》等22首小乐曲,使学琴者在这琴之初就体味到弹奏乐曲的乐趣。在济重趣味性的同时,注意知识与练习衔接、与时代同步,力求做到内容严谨。为符合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该版重新编写了说明文字。
艺术创造学 豆瓣
艺术创造工程
作者: 余秋雨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9 - 4
《艺术创造学》原名为《艺术创造工程》,本是作者的一份课堂讲稿,是余秋雨先生多年前在艺术教育的第一线进行了探索的成果之一,篇幅不大,却把古今中外对艺术的至高认知溶于一炉,既有奥义,又有实例,既是入门性文本,又是归结性文本,极有重量却又十分好读,足以切实指导艺术创作,也足以细致引领审美。因此自旧版出版至今,不管是大陆版还是台湾版都一直广受欢迎。这次新版,作者亲自删改过于冗长的表述,重新琢磨全书行文,使之更加干净、简明,全书搭配精彩图片30余幅,以求适合艺术领域之外的更多读者。余秋雨编写这部教材的主旨在于:为艺术表现寻找观众的心理依据。这个主旨的衍生成果,必然是为艺术表现找到美学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