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
敌人 豆瓣
作者: 格非 2020 - 1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双料得主,清华大学教授——格非于1991年的长篇处女作,先锋小说阵营里的第一个长篇
▲极具侦探小说的外貌,神秘模糊的叙事展现扑朔迷离的家族故事
▲先锋小说阵营里的第一个长篇
————————————
内容简介:
《敌人》是格非创作于1991年的长篇处女作,被认为是当代先锋小说阵营里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始于一场蔓延在赵家的神秘大火,财主赵少忠继承了祖父的遗产以及一张写在宣纸上的嫌疑者名单,继续着赵家几代人的苦苦寻找:是天意还是有人故意放火要灭了这个家族?仇敌是谁?然而“敌人”却一直没有出现,接连出现的是发生在赵家的一系列恐怖和死亡事件。赵少忠的老婆,儿子赵龙、赵虎,女儿梅梅、柳柳,孙子“猴子”等人都难逃离奇的死亡,所有人物的命运似乎都被一种神秘不可知的力量所操控。那隐匿的敌人、空缺的真相,致使整个家族笼罩在惊悚恐惧的氛围之中。
敌人从未真正出现,却又似乎无处不在。在这种黑暗而令人战栗的恐惧经验中,现代人对于生存困境与生命状态的困厄与无知,成为更加触目惊心的命题。
————————————
编辑推荐:
▲格非创作于1991年的长篇处女作,先锋小说阵营里的第一个长篇。
格非属于擅长对文学、社会、历史等问题做深入思考的学者型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坚韧、优雅、准确、睿智等特质,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格非在80年代凭小说《迷舟》一举成名,成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发表于1988年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费解的一篇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提的作品。格非早期的作品像一个个谜语,在结构、语言上都作出了很多尝试,让人捉摸不定。《敌人》作为格非的长篇处女作,也富有格非早期创作的先锋性特点。
▲被称之为神秘小说,表达原始的恐惧的母题。赵家的大火消失多年以后,留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其实已经不是有关大火的记忆,而是一种莫名的恐惧。是这种原始的恐惧,派生了所谓的“敌人”;也是这种恐惧,把人一个个推向了毁灭和死亡的境遇。诚如格非自己所说:“《敌人》试图表达的核心是一种恐惧。恐惧是无法被忘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历史,又是现实。”正是有了这种深邃的恐惧母题,《敌人》才得以被称为神秘小说,因为神秘总是与恐惧相联的,它更多的是一种黑暗而令人战栗的经验。
▲极具侦探小说的外貌,神秘模糊的叙事展现扑朔迷离的家族故事。小说并非以出示事实真相为目的,恰恰相反,所谓的真相在格非的小说中常常是隐匿的,空缺的。这不仅是一个叙事策略,更重要的是,这种空缺和隐匿完成了格非对现实的隐喻性理解:谜底(真相)的本源性缺乏。在《敌人》的阅读中,我们经常处于文字的惊悚之中,主人公也一个个地神秘死去,但“敌人”究竟是谁呢?格非故意在小说中留下了一些线索,但是你如果轻易地把他对应于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那都中了作者的圈套。作者显然无意给出具体的答案,他最终的目的是要把答案引至另外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人的内心。人的内心一旦被敞开和照亮,我们会立即发现,真正的敌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和自己内心中那些阴暗的品性。
————————————
名人推荐:
“格非的写作坚韧、优雅而纯粹。他的小说曾深度参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革命,他的叙事研究也曾丰富中国小说的美学肌理。他的写作既有鲜明的现代精神,又承续着古典小说传统中的灿烂和斑斓。他的叙事繁复精致,语言华美、典雅,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这种话语风格所独具的准确和绚丽,既充分展现了汉语的伟大魅力,又及时唤醒了现代人对母语的复杂感情。”
——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
“我们小说家里面有两个大学者,其中一个就是格非,这两个小说家最让人骄傲。”
——莫言
“格非的写作坚韧、优雅而纯粹。他的小说曾深度参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革命,既有现代叙事艺术的繁复、精致,又承继了古典小说传统中的灿烂和斑斓。尤其他作品中那些人性的迷思与暗语,已成当代文学重要的语言奇观。”
——谢有顺
“格非无疑是极为出色的,他的语言纯净优美,叙述平静而有韵味,故事单纯而出人意料。”
——陈晓明
“他既把西方先锋文学叙事的巨大能量和可能性带进来,又带出《红楼梦》的叙事。格非身上是这样的一种汇集,中国的、西方的、读者的、作家的、学者的、教授的,所有这一切汇集到格非上面,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多重性。”
——欧阳江河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 2
《米》讲述主人翁五龙为了填饱肚子来到城市,在米店做伙计,饱受欺凌和漠视,经历了接连不断的阴谋和杀机。他霸占米店,凭着骨子里的狠劲儿渐渐发迹,成为小城一霸,从此展开对仇人的报复,引发众人生死沉浮。五龙ZUI后也被人报复,濒死之际他带着一火车大米,在回乡的路上死去。
《米》有评论家称之为“一半是历史,一半是寓言”,又有称之为一部精致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米雕”。总之,《米》是苏童为数不多的长篇中最值得重视的一部小说。
小说的前半部分被翻拍为电影《大鸿米店》,因为过于真实地描写了人性,雪藏七年才被解禁。
★《米》是当代文学大家苏童首部长篇、声名鹊起之作。苏童说,“我第一次在作品中思考和面对人及人的命运中黑暗的一面。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痛苦、生存和毁灭的故事,我写了一个人有轮回意义的一生。”
★《米》自1991年出版以来,多次再版,豆瓣评分8.2,已成为当代不得不读的文学经典
★灰色电影《大鸿米店》原著作品,电影因过于真实地描写了人性而被禁七年,只演出了这本书的前半部分
★全新设计,质感用纸,精装典藏,苏童亲写新序推荐
2019年6月22日 已读
城市里掩埋着罪恶,但其实罪恶都埋在人心。所谓天道好轮回,米店冯家这几代人终究是在自己的罪恶中徘徊。或许正因为绮云的刻薄,独立,让她继续活了下来。五龙,从枫杨树来最后也没回到枫杨树去,他渴望的落叶归根终究是一场泡影。
中国当代文学 小说 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苏童
褐色鸟群 豆瓣
作者: 格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3
格非著《褐色鸟群》
“有价值悦读”丛书
整齐的作家阵营 传世的名篇名作
有益的阅读经验 恒久的收藏价值
本书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有价值悦读”丛书中的一种。
2019年5月16日 已读
自从看了《望春风》很喜欢格非老师文字中的浪漫和温柔。或许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他的作品中总会有一些超现实的东西存在。《迷舟》如此,《褐色鸟群》亦如此。这本书最后对世界文学及其作者的探讨值得精读。
小说 当代文学 文学 格非
我与地坛 豆瓣
9.2 (30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9
《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2019年5月1日 已读
现在坐在地坛公园的长椅上,听着麻雀的叫声,正对着残影斑驳的瓦墙,仿佛自己就在书里。
中国文学 史铁生 当代文学
边缘 豆瓣
作者: 格非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
《格非作品系列:边缘》以一个老者弥留之际的灵魂袒露为线索,用追忆的形式平行展开了“我”、仲月楼、徐复观、宋癞子、杜鹃、小扣、胡蝶、花儿等人的故事。他们终其一生,都挣扎在人生与历史的边缘。边缘,正在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存境遇。格非用自己的叙事复活了几乎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时空飘忽,片段跳荡,全书弥漫着一种伤感的宿命和宗教般的宁静。
飞行酿酒师 豆瓣
作者: 铁凝 2017 - 8
该书是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的Z新力作。也是铁凝任中国文联、作协主席后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它集中了铁凝十余年间创作的全部短篇小说。作者以其流畅的文笔,深邃的思想内涵及超凡的文学功力和文本的掌控力,润物无声地将当今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状况描述出来,可谓五味杂陈。如《春风夜》《1956年的债务》《火锅子》《风度》《暮鼓》《咳嗽天鹅》《七天》等等。书中讲述的虽然都是普通人的普通故事,甚至是些细微的琐碎的日常生活故事,但读后却让人深思。
小说体现了铁凝一贯的语言风格,清新、质朴、流畅,没有刻意的雕琢,更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而是在舒缓从容的讲述中,将其思想内涵渗入到人的心灵。
2018年1月16日 已读
第一次认真的阅读铁凝的文字,不似其他作者那般神神叨叨,铁凝文字里仿佛住着一个冷漠?或者是冷静窥探世界的人,不管其性别,他(她)总是带着与旁人不同的视角,对一些芝麻大的事儿抽丝剥茧。最感人的也是最喜欢的是《火锅子》,希望老了以后也有这样一个可以相濡以沫的人。
当代文学 短篇小说 铁凝
空山2 豆瓣
作者: 阿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1
此次的《空山2》是一年前出版的《空山1》的延续,依旧用两部系列作品《达瑟与达戈》、《荒芜》来讲述藏地小村的故事。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小说进程的延续,阿来越来越注重叙述的辐射范围,作品也越来越具有现实冲击力。
现实一种 豆瓣
8.5 (52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作家出版社 2008 - 5
《现实一种》是注重从1986年到1998年的写作旅程,十多年的漫漫长夜和那些晴朗或者阴沉的白昼过去之后,岁月留下了什么?书里的这些中短篇小说所记录下来的,就是我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
天堂蒜薹之歌 豆瓣
作者: 莫言 作家出版社 2012 - 10
《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1988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力作。 19年前,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极具爆炸性的事件——天堂县蒜薹全部滞销,数千蒜农忧心如焚,县府官员不闻不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数千农民因为切身利益受到了严重的侵害,自发地聚集起来,包围了县政府,砸了办公设备,酿成了震惊全国的“蒜薹事件”。小说以高羊、高马、金菊、方四叔、方四婶的生活经历为纬,深刻地、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农民当时当下的生存状态剖析了农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