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
雪隐鹭鸶 豆瓣
作者: 格非 中华书局 2019 - 8
此书为著名作家、学者格非解读《金瓶梅》经典之作。全书共分三卷。卷一(经济与法律)和卷二(思想与道德)联系明代社会史和思想史脉络,将《金瓶梅》置于十六世纪全球社会转型和文化变革的背景中详细考察;卷三以细腻生动的随笔和例话形式对《金瓶梅》文本展开细读,赏析其文章修辞的精彩之处。格非认为,《金瓶梅》是一部激愤之书、悲悯之书,更是一部别开生面、寄意深远的呕心沥血之作。《雪隐鹭鸶》对《金瓶梅》展开全方位解读,正是要鼓励读者穿透偏见和曲解,去索解隐秘、探幽访胜。
书名“雪隐鹭鸶”四字取自《金瓶梅》中的诗句,喻指《金瓶梅》中深远幽微的人情世态和历史文化信息。
敌人 豆瓣
作者: 格非 2020 - 1
▲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双料得主,清华大学教授——格非于1991年的长篇处女作,先锋小说阵营里的第一个长篇
▲极具侦探小说的外貌,神秘模糊的叙事展现扑朔迷离的家族故事
▲先锋小说阵营里的第一个长篇
————————————
内容简介:
《敌人》是格非创作于1991年的长篇处女作,被认为是当代先锋小说阵营里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始于一场蔓延在赵家的神秘大火,财主赵少忠继承了祖父的遗产以及一张写在宣纸上的嫌疑者名单,继续着赵家几代人的苦苦寻找:是天意还是有人故意放火要灭了这个家族?仇敌是谁?然而“敌人”却一直没有出现,接连出现的是发生在赵家的一系列恐怖和死亡事件。赵少忠的老婆,儿子赵龙、赵虎,女儿梅梅、柳柳,孙子“猴子”等人都难逃离奇的死亡,所有人物的命运似乎都被一种神秘不可知的力量所操控。那隐匿的敌人、空缺的真相,致使整个家族笼罩在惊悚恐惧的氛围之中。
敌人从未真正出现,却又似乎无处不在。在这种黑暗而令人战栗的恐惧经验中,现代人对于生存困境与生命状态的困厄与无知,成为更加触目惊心的命题。
————————————
编辑推荐:
▲格非创作于1991年的长篇处女作,先锋小说阵营里的第一个长篇。
格非属于擅长对文学、社会、历史等问题做深入思考的学者型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坚韧、优雅、准确、睿智等特质,在中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格非在80年代凭小说《迷舟》一举成名,成为“先锋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发表于1988年的中篇小说《褐色鸟群》曾被视为当代中国最费解的一篇小说,是人们谈论先锋文学时必提的作品。格非早期的作品像一个个谜语,在结构、语言上都作出了很多尝试,让人捉摸不定。《敌人》作为格非的长篇处女作,也富有格非早期创作的先锋性特点。
▲被称之为神秘小说,表达原始的恐惧的母题。赵家的大火消失多年以后,留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其实已经不是有关大火的记忆,而是一种莫名的恐惧。是这种原始的恐惧,派生了所谓的“敌人”;也是这种恐惧,把人一个个推向了毁灭和死亡的境遇。诚如格非自己所说:“《敌人》试图表达的核心是一种恐惧。恐惧是无法被忘却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历史,又是现实。”正是有了这种深邃的恐惧母题,《敌人》才得以被称为神秘小说,因为神秘总是与恐惧相联的,它更多的是一种黑暗而令人战栗的经验。
▲极具侦探小说的外貌,神秘模糊的叙事展现扑朔迷离的家族故事。小说并非以出示事实真相为目的,恰恰相反,所谓的真相在格非的小说中常常是隐匿的,空缺的。这不仅是一个叙事策略,更重要的是,这种空缺和隐匿完成了格非对现实的隐喻性理解:谜底(真相)的本源性缺乏。在《敌人》的阅读中,我们经常处于文字的惊悚之中,主人公也一个个地神秘死去,但“敌人”究竟是谁呢?格非故意在小说中留下了一些线索,但是你如果轻易地把他对应于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那都中了作者的圈套。作者显然无意给出具体的答案,他最终的目的是要把答案引至另外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人的内心。人的内心一旦被敞开和照亮,我们会立即发现,真正的敌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和自己内心中那些阴暗的品性。
————————————
名人推荐:
“格非的写作坚韧、优雅而纯粹。他的小说曾深度参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革命,他的叙事研究也曾丰富中国小说的美学肌理。他的写作既有鲜明的现代精神,又承续着古典小说传统中的灿烂和斑斓。他的叙事繁复精致,语言华美、典雅,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这种话语风格所独具的准确和绚丽,既充分展现了汉语的伟大魅力,又及时唤醒了现代人对母语的复杂感情。”
——第三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
“我们小说家里面有两个大学者,其中一个就是格非,这两个小说家最让人骄傲。”
——莫言
“格非的写作坚韧、优雅而纯粹。他的小说曾深度参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革命,既有现代叙事艺术的繁复、精致,又承继了古典小说传统中的灿烂和斑斓。尤其他作品中那些人性的迷思与暗语,已成当代文学重要的语言奇观。”
——谢有顺
“格非无疑是极为出色的,他的语言纯净优美,叙述平静而有韵味,故事单纯而出人意料。”
——陈晓明
“他既把西方先锋文学叙事的巨大能量和可能性带进来,又带出《红楼梦》的叙事。格非身上是这样的一种汇集,中国的、西方的、读者的、作家的、学者的、教授的,所有这一切汇集到格非上面,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多重性。”
——欧阳江河
迷舟 豆瓣
作者: 格非 2013 - 8
本书为花城出版社重点丛书“中篇小说金库”系列丛书第5辑中的一册。收入著名作家格非的中短篇代笔作。
1987年发表的《迷舟》,是一篇具有浓郁抒情风格的小说。北伐时期,年轻的旅长萧奉命坚守要塞棋山。故乡人的一次偶然传话,让萧悄悄地回到了故土。然而,当他一踏入家园便出现了命运的失控状态:他先是与杏坠入恋情,在约会时,逃过了杏的丈夫的宰割,却没能改变另一个偶然性的到来——警卫员以一种必然性的推断,认定萧的秘密行动是通报敌情,于是枪杀了萧。因为故事的关键性部位出现空缺,而令人惊奇,格非也从此以'叙述空缺'而闻名'先锋作家'之中。小说展示了作者对人类个体命运的非理性探究,对偶然性、神秘以及宿命感的深刻体验。书中还收入《大年》《青黄》《傻瓜的诗篇》等数篇中短篇作品,同样延续了格非的这一审美追求。
除文本外,本书附加若干有关作家及作品的背景材料,如作家的创作手记、回忆录、访谈、评论,包括照片、手迹等,使之更加充实、完善,既可作为文学史参考资料,亦可作为文学青年及文科学生的文学范本。
褐色鸟群 豆瓣
作者: 格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3
格非著《褐色鸟群》
“有价值悦读”丛书
整齐的作家阵营 传世的名篇名作
有益的阅读经验 恒久的收藏价值
本书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有价值悦读”丛书中的一种。
2019年5月16日 已读
自从看了《望春风》很喜欢格非老师文字中的浪漫和温柔。或许作为先锋派的代表,他的作品中总会有一些超现实的东西存在。《迷舟》如此,《褐色鸟群》亦如此。这本书最后对世界文学及其作者的探讨值得精读。
小说 当代文学 文学 格非
边缘 豆瓣
作者: 格非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 - 1
《格非作品系列:边缘》以一个老者弥留之际的灵魂袒露为线索,用追忆的形式平行展开了“我”、仲月楼、徐复观、宋癞子、杜鹃、小扣、胡蝶、花儿等人的故事。他们终其一生,都挣扎在人生与历史的边缘。边缘,正在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存境遇。格非用自己的叙事复活了几乎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时空飘忽,片段跳荡,全书弥漫着一种伤感的宿命和宗教般的宁静。
文学的邀约 豆瓣
作者: 格非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8
小说家如何阅读小说?大家如何解析大家?
且让我们跟随当代著名小说家、茅盾文学奖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先生的引领,一起去丰富而又神秘的文学世界遨游,穿越叙事的迷宫、拨开文字的遮蔽,共同领略仅属于文学的奇幻之美。
写作固属不易,阅读又何曾轻松?我们所面对的文本实际上不过是一系列文字信息而已,它既在语法的层面上(为我们经验所熟知)陈述事实,也在隐喻的意义上形成分岔和偏离;它既是作者情感、经验和遭遇的呈现,同时又是对这种经验超越的象征;既是限制,又是可能。既然文学作品的意义有待于读者的合作,我更倾向于将文学视为一种邀约,一种召唤和暗示,只有当读者欣然赴会,并从中发现作者意图和文本意图时,这种邀约才会成为一场宴席。
山河入梦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格非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 4
“江南三部曲”是著名作家格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构思,沉潜求索,到2011年终于完成定稿的系列长篇巨作。作者在坚守高贵艺术性的同时,用具有穿透力的思考和叙事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 《山河入梦(江南三部曲)》是“江南三部曲”的第二部。故事背景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江南,主要人物则与《人面桃花》相衔接。陆秀米之子谭功达在新中国成为梅城县县长,在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中混杂了“桃花源”的梦想,而从上海流落到梅城的少女姚佩佩偶遇谭功达,成为他的秘书。在个体无法抗拒的现实中,谭功达的雄心屡遭挫败;憧憬着纯美情感的姚佩佩,则被命运捉弄,沦为逃亡的嫌犯。谭功达被下放到“花家舍”后,发现自己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桃花源”已在此实现;他与姚佩佩的爱情虽历经磨难,却劫数难逃,以心跳加速般的节奏展开…… 《山河入梦(江南三部曲)》以充实的细节、饱满的笔墨和沉静深入的思索,勾勒出二十世纪中期中国的社会现实图景,寓言般地呈现了个体在时代剧变中的曲折命运与精神求索。
春尽江南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格非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 4
“江南三部曲”是著名作家格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构思,沉潜求索,到2011年终于完成定稿的系列长篇巨作。作者在坚守高贵艺术性的同时,用具有穿透力的思考和叙事呈现了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内在精神的衍变轨迹。 格非所著的《春尽江南(江南三部曲)》是“江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主要人物虽然衔接前两部《人面桃花》与《山河入梦》,聚焦点却是当下中国人的精神现实。小说主体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叙述所覆盖的时间幅度却长达二十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谭功达之子、诗人谭端午自我放逐到鹤浦,面对群体参与变动的时代,试图从《新五代史》找到解释;最初崇拜诗人的李秀蓉在社会剧变的潮流中成为律师,她改名换姓,以庞家玉的干练泼辣现身,最后却在虚浮而折磨人的现实中走向了绝望……围绕谭端午和庞家玉这对渐入中年的夫妻及周边一群人近二十年的人生际遇和精神衍变,小说广泛透视了个体人生在社会剧变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精神困境。 《春尽江南(江南三部曲)》作者以令人感佩的诚挚和勇气,用逼近时代粗粝的犀利文笔,深度切中了这个时代精神疼痛的症结。
人面桃花 豆瓣
6.2 (18 个评分) 作者: 格非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 4
《江南三部曲1:人面桃花》是“江南三部曲”的开卷之作。小说讲述晚清末年、民国初年江南官宦小姐陆秀米与时代梦想、社会剧变相互纠缠的传奇人生。因《桃源图》而发疯的父亲突然离家出走;所谓的“表哥”、抱着“大同世界”梦想的革命党人张季元来家寄居……对秀米来说,世界的神秘在猝不及防中突然打开。随着革命党被剿灭,张季元莫名惨死,他与秀米从未在现实中展开的情缘,却通过他留下的一本日记让秀米荡气回肠,也让秀米隐约领悟了革命党人创立大同世界的动机。辗转流离之后,秀米以革命党人的面目重新出现在江南普济。在她的革命蓝图中,混杂了父亲陆侃对桃花源的迷恋、张季元对大同世界的梦想……小说悬念迭生,余韵悠长。《江南三部曲1:人面桃花》中格非以他一贯的优雅和从容,将一个女子的命运与近代中国的厚重历史交织在一起,通过简单写出了复杂,通过清晰描述了混乱,通过写实达到了寓言的高度。
望春风 豆瓣
8.0 (60 个评分) 作者: 格非 译林出版社 2016 - 6
1958—2007,微缩五十年时代变迁,演绎幽微处世情人性。“中国最美的书”设计者陆智昌倾情担纲设计。
《望春风》是格非获茅盾文学奖后的首部长篇大作,亦是集其30年文学创作精华的成熟之作。《望春风》具有微缩中国乡村当代史的意义,在创作过程中备受文坛、媒体和读者瞩目。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乡村是无可回避的精神源泉。《望春风》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的返乡之旅,以回到“过去”来看“当下”的观念,余韵悠长、值得咀嚼的历史片段,置于时代长河背景的“桃花源”气象,如“清明上河图”般娓娓道来的手卷写法,描绘乡土中国的活色生香,发见普通人的高贵品质,定格日常生活的瞬间永恒。
“江南三部曲”写江南,《望春风》则是对江南故事最为专注、集中和彻底的表达。相对于“江南三部曲”,《望春风》更接地气,更加沉稳,更有温度,更多地关注时代洪流下乡村的人情之美。在对历史的沉思中,用宏阔又精致的结构,以及极为老辣纯熟的文字,对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作了告别。同时,为读者打开一个小小的山口,“仿佛若有光”。
-------------------------------------------------------------------------------------------------------------
儒里赵村,江南一座简朴而风景如画的乡村,号称祖先是世代簪缨的高门望族。在这里,似乎天大的秘密都能守得住。浩劫岁月中维持完整,时代变迁中悄然离析。小说刻写家乡的村庄逐渐衍变的复杂过程,通过个人命运、家庭和村庄的遭际变化,描写江南乡村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运动,并展现它可能的未来。
2018年12月29日 已读
我从别人的文字里读完各种人的一生,将他们的故事映射在了自己身上。回想起已经过的几千个日夜,好似也就这般平淡无奇,没有大风大浪也没有一帆风顺。或许再过几千个日夜,我朝过去望了望,又朝未来望了望,等不到什么回应,只有未明的风吹着。
中国当代文学 格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