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迪丽丽的奇幻巴黎 (2018) 豆瓣
Dilili à Paris
7.7 (55 个评分) 导演: 米歇尔·欧斯洛 演员: 普鲁内尔·查尔斯·安布隆 / 恩佐·拉齐托
其它标题: Dilili à Paris / 迪莉莉的幻险巴黎(港)
十九世纪末正是巴黎的“美好年代”,新艺术百花齐放,新技术层出不穷,在这黄金盛世的背后却传出一连串女童被拐骗的声音,见义勇为的混血小公主迪丽丽和好友快递员踏上幻险旅程,穿梭于巴黎的各处名筑和大街小巷,拯救被困女童,途中邂逅居里夫人,毕加索,马蹄斯,罗特利特,莫奈,普鲁斯特,莎拉·波恩沙特,等众多时代天才名人,并得以慷慨相助。被誉为‘色彩魔术师’的法国动画大师米歇尔·欧斯洛继《叽里咕和女巫》、《夜的神话》、《王子与公主》等动画片大获成功之后,又一部经典之作问世。《迪丽丽的奇幻巴黎》勾勒了一幅绝美的巴黎风情画和群英谱。展示出现实题材和原创动画的可能性。本片《迪丽丽的奇幻巴黎》首次呈现真景与动漫结合的创作风格,实现了一场先锋动画革命。
千面英雄 豆瓣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8.1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约瑟夫·坎贝尔 译者: 朱侃如 金城出版社 2012 - 2
《千面英雄:奠定坎贝尔神话学理论基础的经典之作》被称为神话学大师坎贝尔的经典之作。追溯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神话系统中与英雄历险相关的故事,并从中揭示出相同的英雄原型。内容涉及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文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艺术及流行文化等不同领域,由此构建起坎贝尔独树一帜 的神话学体系,并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历史地位,成为一代学术宗师。
坎贝尔思想的创造性,在于将人文价值与宇宙性的精神体验,注入当代科学及艺术的诠释中,此一洞见。不仅丰富了神话学的研究领域。更为人类未来开辟出更多想象的空间《千面英雄》自1949年问世以来,已启发并深刻影响了全世界的几代学人,并以多种语言在各地出版,行销数百万册。
《神奇女侠》与哲学 豆瓣
Wonder Woman and Philosophy: The Amazonian Mystique
作者: [美]雅克·M.赫尔德 主编 译者: 简似竹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
★神奇女侠何以担当DC漫画头号女英雄,甚而风靡世界70年?
★神奇女侠跟超人关系如何?和小丑的女朋友哈莉•奎茵又有哪些异同点?
★在同样的道德困境面前,神奇女侠、蝙蝠侠和超人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而这么做的原因,究竟是创作者的个人喜好,还是三个超级英雄不同的人设所导致的自然结论,或者是粉丝强加的舆论压力所致?
★作为流行文化的DC漫画,如何在一个正派人物(而不像小丑及其女友)身上展现如LGBTQ文化、SM文化等“亚文化”元素而不至于人设崩塌或者“掉粉”?
★神奇女侠究竟是女权主义者,还是男性世界给女权主义者的一剂安慰剂?
神奇女侠既是性感尤物又是超级英雄,还是位全能的人类,有时甚至是神明,她引人入胜又极为模棱两可。第二次世界大战高峰时,她代表着女权主义楷模,而后又成为第一位领衔DC票房大片的女主角。她体现了世间的规范、价值与社会体系,又向其宣战。她彰显了人们的理想,同对又对这些理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提出严峻的挑战。
这是一本致力于专门讨论这位复杂又历久不衰的标志性角色的书。《〈神奇女侠〉与哲学:亚马逊神秘女郎》汇集哲学家和学者,协力探讨受人爱戴的亚马逊公主的迷人面向,同时也揭示出人们对自身的深刻哲学见解。
探讨的主题包括:身世起源故事与身份认同、宣传与艺术、利他主义与关怀伦理、超人主义的亚马逊人、情色描绘与漫画小说、创造女英雄的过程、主宰、关系、杀戮与酷刑的伦理等。
《〈神奇女侠〉与哲学》为这位极受欢迎的女性超级英雄身边的无数哲学问题,提供了精彩的独到见解。
有生之年非玩不可的1001款游戏 豆瓣
1001 Video Games You Must Play Before You Die
6.3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托尼•莫特(Tony Mott)主编 译者: 陈功 / 尹航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本书豆列:http://www.douban.com/doulist/2602718/
作为持续热卖的“1001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有生之年非玩不可的1001款游戏》将为你献上一份详尽的游戏指南,带你领略史上最伟大的电子游戏的风采。从早期经典到最新热门大作,本书汇集了各类兼具人气与评论盛赞的作品、冷门佳作,以及曾经改变游戏发展历史的里程碑式经典。
中文版 根据英文第2版制作,收录了截至2013年的1001款值得你了解与尝试的游戏佳作,其中包括《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s)、《爆破彗星》(Asteroids)、《吃豆人》(Pac-Man)等最早将电子游戏推向世界的街机经典,让雅达利、Sinclair、Commodore等品牌家喻户晓的电脑游戏,以及《光晕》(Halo)、《侠盗猎车》(Grand Theft Auto)、《生化危机》(Resident Evil)等早已成为流行文化符号的主机平台大作。
电子游戏是世界上最具动感活力的娱乐方式之一,《有生之年非玩不可的1001款游戏》不仅为读者奉上这一娱乐方式的终极攻略,更是骨灰级玩家和游戏菜鸟不容错过的佳作。本书中的每个条目都配有该游戏的实际操作截图,附上详尽的发售日期与游戏平台介绍;更有知名游戏评论权威解说,详细点评每款游戏的操作、艺术水准及对相应游戏类型的突出贡献。
“不管你身在何方,不论任何性别年龄,你都不能说这世上没有对你胃口的游戏。在这精心挑选的1001款游戏中总有一款适合你,希望这些游戏能够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正如它们影响了我与游戏结缘的一生。”
——彼得•莫利纽克斯(Peter Molyneux),游戏开发设计师,本书序言作者
“本书撰稿人中有很多是我所钟爱的。即使我还没有拿到这本书,我都可以向你保证它绝对是本值得拥有的佳作。”
——摘自知名综合性博客BoingBoing.net
“《有生之年非玩不可的1001款电子游戏》由来自全世界的专业电玩评论家团队编写,以时间顺序编排,完整地呈现了电子游戏自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的辉煌历程。”
——摘自国外知名游戏博客Kotaku.com
艺术的故事 (袖珍本) 豆瓣
The Story of Art( Pocket Format)
9.8 (15 个评分) 作者: [英] E.H.贡布里希 译者: 范景中 / 杨成凯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4 - 1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贡布里希的讲述把知识与智慧结合起来,以其独特的天赋,直接传播了他本人对艺术作品深切的热爱,《艺术的故事》因其平实简单的笔法、叙事清晰的技巧而受到持久的好评。贡布里希讲述他的写作目的是:“在大量炫赫的作品中,为丰富的人名、时期和风格找到浅显易懂的秩序来。” 他为视觉艺术注入心理学的洞察力,他让我们知晓艺术史就是 “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是 “一条生动的链条,将我们身处的时代与古埃及时期联系起来”。这部经典著作的新版,以袖珍本的形式焕往辉来,仍是艺术领域新来者的第一选择。
各种“主义” 豆瓣
Book of isms
7.6 (10 个评分) 作者: 约翰·安德鲁斯 译者: 徐龙华 新星出版社 2015 - 10
你也许相当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撒切尔主义、多边主义。
可你熟悉多纳图主义、越山主义、萨德主义或光线主义吗?这类以(ism)结尾的词汇构成了英语中一支特殊的存在。
用一本书的容量写一类词语。本书作者上下一两千年,极尽搜罗之能事,为我们呈现了英语世界里最高大上的一类词汇 。
这本便携的口袋书,小巧精致,可以在碎片时间轻松阅读。依英文字母排序,四百多个条目,比字典解释长一些,又比百科全书短一些,令人充分了解意思的同时,又有盎然的阅读乐趣。
本书由读库出品,购买链接:http://tinyurl.com/n9afn36
妖怪大全 豆瓣
作者: [日本] 水木茂 译者: 王维幸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收录764种妖怪、112种神明,日本妖怪文化集大成之作
★较上一版增加46种妖怪,112种神明
★每一只妖怪的背后,都有一段被人遗忘的传说
★它们不只是邪恶的化身,还有可爱、善良的妖怪存在
★日本鬼怪漫画之父水木茂经典之作
★中文版绝版8年,复印版价格逼近200元
《妖怪大全》共收录764种妖怪、112种神明,讲述了19个在日本流传的与阴间有关的传说。水木茂笔下的妖怪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在他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古代绘画作品之后,结合自己的想法创造出来的。从妖怪到神明,水木茂汇集日本各地传说、民俗和神话,配以奇幻又富有创意的插图,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亦真亦幻的妖怪世界。
贾想 I 豆瓣 Goodreads
9.0 (108 个评分) 作者: 贾樟柯 / 万佳欢 编 理想国|台海出版社 2017 - 6
★ 刚才有年轻人问:“谁能救救我们?”我的回答可能会让年轻人不舒服:这是奴才的思维。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陈丹青
★陈丹青称他为“不一样的动物”。戛纳国际电影节“金马车奖”获得者,首个获得该奖的华人导演贾樟柯第一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著作。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北岛在一篇散文中写道: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最后他说,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将会是怎么个活法,我们将拍什么样的电影。
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个空洞的词——我们是谁?
——贾樟柯
★“邮政绿”皮面软精装设计,适合随身携带,细细品读“柯长”对电影艺术、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本书稿是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第一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著作,也是对其1996到2008年这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记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此书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此次经作者重新修订,改版推出。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也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乡愁的深切情怀。
摄影机面对物质却审视精神。
在人物无休止的交谈、乏味的歌唱、机械的舞蹈背后,我们发现激情只能短暂存在,良心成了偶然现象。
这是一部关于现实的焦灼的电影,一些美好的东西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迅速消失。我们面对坍塌,身处困境,生命再次变得孤独从而显得高贵。
<导演的话>(“1998年,小武”)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北岛在一篇散文中写道: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最后他说,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将会是怎么个活法,我们将拍什么样的电影。
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个空洞的词——我们是谁?
<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
在法国的一家影院,我观看了文德斯的最新纪录片《乐满哈瓦那》(Buena Vista Social Club)。这部主要拍摄于古巴、讲述几个老爵士乐手生活的影片也是用数码技术拍摄,而后转为胶片的电影。银幕上粗颗粒的影像闪烁着纪录的美感,而数码摄像机灵巧的拍摄特点,也为这部影片带来了丰富的视点。观看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观众热情的掌声,不禁让我感慨,一种新的电影美学正在随数码技术的发展而成型。数码摄像机对照度的低要求,极小的机身,极易掌握的操作,极低的成本,都使我们看到一种前景。
<有了VCD 和数码摄像机以后>
这些年来,我目睹了太多朋友想拍一部电影而经历的遭遇。有的人怀抱一叠剧本,面对“推销者勿入”的牌子,艰难地推开一家又一家公司。在各种各样的脸色面前,自尊心严重受挫,理想变成了凶手。有的人将希望寄托在人际关系之上,千方百计广交朋友,在逢场作戏中盼望碰到大哥,能帮小弟一把。但大哥总在别处,希望总在前方。有一天突然会有“老板”拿走你的剧本,一年半载后,才发现“老板”也在空手套白狼,而且不是高手。也有人在向外国人“公关”,参加几次外交公寓的party 后,才发现洋务难搞,老外也一样实际。大小娱乐报纸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北太平庄一带遛遛,心里依旧凄凉。机会看起来很多却无从入手。于是电影研究得越来越少,社交能力越来越强。几个同病相怜的朋友偶尔相聚,在北航大排档喝闷酒,猜拳行令时开口便是:“人在江湖漂呀,谁能不挨刀呀!一刀,两刀……”
<东京之夏>
后来有人跟我说,你选择小偷这样一个角色作为主要人物缺乏普遍意义,不符合你记录这个时代的创作意图。我觉得要谈一个作品里的角色有没有普遍性并不在于他具体的社会身份是什么,而在于你是否能从人性的角度去对这个特定的角色加以把握。
我之所以会对小偷这个角色感兴趣,是因为他给我提供了这样一种角度,通过这个角度去切入可以表现出一种很有意思的关系转换。譬如小武的朋友小勇,他本来也是个小偷,通过贩私烟、开歌厅,摇身一变,成了当地有头有脸的“民营企业家”。这里就有一个价值关系的转换:贩私烟→贸易,开歌厅→娱乐业,像小勇这样的人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如鱼得水地变来变去,不断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只有小偷,到什么时候他也只是个小偷。
我的这种美学偏好,可能多少来源于我对博尔赫斯小说的阅读经验。当然我读的是中文译本,所以我没有办法去判断他原来的文字。通过译本,我所接触到的是一个个不带修饰成分的具体的文字意象,博尔赫斯用这样一种简洁的文字通过白描为我们构筑起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想象世界—这正是我在拍电影的时候非常想去实现的。像《小武》里梅梅吻了小武以后那一组镜头的安排,画外配上了吴宇森《喋血双雄》里的音响,目的是想制造这样一种间离的效果:使我们的感知能够来来回回地在现实和非现实的两个层面上自由地进行穿梭。
<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对谈)>
但电影开演后,我一下跌进了杨德昌细心安排的世俗生活中。这是一部关于家庭、关于中年人、关于人类处境的电影。故事从吴念真饰演的中产阶级扩展开去,展示了一个“幸福”的华人标准家庭背后的真相。我无法将这部电影的故事一一道出,因为整部影片弥漫着的“幸福”真相让人紧张而心碎。结尾小孩一句“ 我才七岁,但我觉得我老了”更让我黯然神伤。杨德昌的这部杰作平实地写出了生之压力,甚至让我感觉到了疲惫的喘息。我无法将《一一》与他从前的电影相联系,因为杨德昌真的超越了自己。他可贵的生命经验终于没有被喧宾夺主的理念打断,在缓慢而痛苦的剥落中,裸露了五十岁的真情。而我自己也在巴黎这个落雨的下午看到了2000 年最精彩的电影。
<谁在开创华语电影的新世纪>
我的方法是根本不介入那个所谓的圈子之中,更对其中的恩怨不感兴趣。在北京,相对来说我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虽然多少有些封闭,但我在其中可以焦点集中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从一开始我就对自己的创作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划,希望能够逐渐在电影中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工作方法,让我能不太在意创作之外的事情,包括影展的得失和票房的好坏。因为这两者都不是我的终极目标,让我焦灼的永远是艺术上的问题,而艺术问题是你自己的事情,与圈子无关,与他人无关。
<经验世界中的影像选择(笔谈)>
我特别喜欢安东尼奥尼说的一句话,他说你进入一个空间里面,要先沉浸十分钟,听这个空间跟你诉说,然后你跟它对话。这几乎是一直以来我创作的一个信条,我只有站在真的实景空间里面,才能知道如何拍这场戏,我的分镜头差不多也是这样形成的,它对我的帮助真是特别大。在空间里面,你能找到一种东西,感觉到它,然后信赖它。
我拍了很多空间。火车站、汽车站、候车厅、舞厅、卡拉OK、台球厅、旱冰场、茶楼……后期剪辑的时候,因为篇幅的限制,好多东西不得不去掉,我在这些空间里面找到了一个节奏,一种秩序,就是许多场所都和旅途有关,我选择了最符合这条线的东西。
电影是一种工业,拍电影是一个非常有计划性的工作,一个导演独立制片的方法也是为了尽量减少工业带来的捆绑和束缚。那种束缚不单是制片人的压力,电影审查的控制,电影制作方法本身也是一种规范,DV 带给人一种摆脱工业的快感。在拍公共汽车站的时候,当地的向导先带我们去煤矿拍了一个工人俱乐部。出来以后,就是电影里那个地方,正好有一些人在等车。太阳已经开始下来,一下就有被击中的感觉。我就拍这个地方,一直拍,一直拍,拍了很多东西。当我拍那个老头儿的时候,我已经很满意了,他很有尊严,我一直很耐心地拍他,当我的镜头跟着他上了车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女人就闯入了,我的录音师说我那一刻都发抖了。我注视她的时候,她的背景是非常平板的工人宿舍区,那时候我特别有一种宗教感,就一直跟着拍;然后又有一个男人突然进入了,他们什么关系,不知道,最后两个人都走掉了。整个过程里面,我觉得每分钟,都是上帝的赐予。
<《公共场所》自述>
我还是习惯下午在黄亭子见人:约朋友举杯叙旧,找仇家拍桌子翻脸,接受采访,说服制片,恳求帮助,找高人指点。酒喝不多话可不少,我的家乡汾阳产汾酒,常有名人题词。猛然想起不知谁的一句诗:有酒方能意识流,大块文章乐未休。于是又多了一些心理活动。在推杯换盏时心里猛地一沉,知道正事未办,于是悲从心起。话突然少了,趴在桌子上看烛光跳动,耳边喧闹渐渐抽象,有《海上花》的意境。于是想起年华老去,自己也过上了混日子的生活。感觉生命轻浮肉身沉重。像一个老男人般突然古怪地离席,于回家的黑暗中恍惚看到童年往事。知道自己有些醉意,便对司机师傅说:有酒方能意识流。师傅见多了,不会有响应,知道天亮后此人便又会醒:向人赔笑,与人握手,全然不知自己曾如此局促,丑态百出。
到了下午,又在等人。客人迟迟不来,心境已然没有了先前的躁动,配合下午清闲的气氛,站起来向窗外望。外面的人们在白太阳下骑车奔忙,不知在追逐什么样的际遇。心感苍生如雀,竟然有些忧伤。突然进来一位中年女子,点一杯酒又让小陈放张信哲的歌,歌声未起,哭声先出。原来这酒吧也是可以哭的地方。
现在再去黄亭子,酒吧已经拆了,变成了土堆。这是一个比喻,一切皆可化尘而去。于是不得不抓紧电影,不为不朽,只为此中可以落泪。
<有酒方能意识流>
游戏研究读本 豆瓣
作者: 何威 / 刘梦霏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11
•国内首次以数字游戏研究为主题的原创学术成果集
•汇聚中国游戏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精华
•一览游戏研究的国际新近趋势
•掌握游戏研究的知识结构
•给渴望做游戏研究的学者们提供建议
这是国内首次以数字游戏研究(Digital Game Studies)为主题的原创学术成果集,汇聚了中国游戏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精华,也收录了少数海外游戏研究的重要篇目。包括“路径与方法”“美学与技术”“叙事与机制”“历史与产业”“玩家与文化”“严肃游戏与游戏化”等多个维度。它们或具备宽广学术视野,或引介关键理论资源,或提供鲜活案例,或呈现创新观点,开卷之际,游戏研究宽广而跨界的学术地图将在您眼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