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百年孤独 Goodreads 豆瓣
Cien años de soledad
9.5 (1022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范晔 南海出版公司 2011 - 6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豆瓣
7.9 (36 个评分) 作者: [美] 欧·亨利 译者: 崔爽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5 - 1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精选了欧·亨利二十九篇短篇小说代表作:被人们所熟知的《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带家具出租的房间》……充满神秘色彩的《绿色之门》、《托宾的手相》……拜金主义背景下发生的《财神与爱神》、《擦亮的灯》……
他的故事展现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悲悯、独特的幽默和不到最后一秒绝对猜不到的结局,带给您拍案叫绝的读书体验。它们描绘了欧·亨利那广阔的世界,从他挚爱的纽约街道,到国界以南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
欧·亨利的作品将会一直成为好故事的典范。
作者简介
霍乱时期的爱情 Goodreads 豆瓣
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
9.0 (719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杨玲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9
★马尔克斯唯一正式授权,首次完整翻译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作品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纽约时报》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完成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再现了时光的无情流逝,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去年在马里安巴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兰·罗伯-格里耶 译者: 沈志明 译林出版社 2007 - 7
“去年,在马里安巴,你记得我们去年在马里安巴的那段爱情吗?”
“还记得那段爱情吗,去看在马里安巴?”
“你真的不记得那段爱情了吗,去年在马里安巴?”
“其实我们都清楚,去年夏天就是现在,此地就是马里安巴。”
“也许我们错过了,那段爱情?,就在去年的马里安巴。”
“去年你曾说过,如果我爱你,那么明年的这个时候我来带你走。”
……
罗伯-格里耶的电影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被誉为新小说和新浪潮的完美结合。小说被拍摄为同名电影后轰动了法国,在全世界风靡一时,当年即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影片讲的是一个少妇来到一处疗养胜地,遇见一个陌生的男子,自称去年在马里安巴与她约定今年一道私奔。女人虽告诉对方她从没去过马里安巴,他们并不相识。但在男子的坚持与说服下,她终于相信了他的话,确认了过去的关系,最后与他私奔出走。
麦田里的守望者 豆瓣
作者: [美] J.D.塞林格 译者: 施咸荣 2015 - 2
隐世奇才“麦田里的守望者”永远离世,谜一般的生活留下种种揣测和传说,每一个人都能在“麦田”里找到自己青春的痕迹,经典“麦田”已经影响几代人,必将影响更多代人,尤其是年轻人,“麦田”让青少年的质问、怀疑和逃避得到应有的承认和发泄,青春的史诗,反抗成人世界的宣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纪念版)》以主人公霍尔顿自叙的语气讲述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它不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霍尔顿是个性洛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
★我虽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
——J.D.塞林格
★大学生对塞林格作品的响应,说明他比任何人都更贴近时代,并且捕捉到了当前正在自我与文化之间发生着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斗争。
——菲利普•罗斯
★塞林格是我最痴迷的作家……也许是那种青春启迪和自由舒畅的语感深深地感染了我。它直接渗入我的心灵和精神……
——苏童
★塞林格的寿命不止91岁,塞林格将和他的作品一起永生。
——郑渊洁
《麦田里的守望者(纪念版)》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霍尔顿几乎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要真正这样做,又是不可能的,结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厌恶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却又糊里糊涂地叫来了妓女;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又迷恋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与她搂搂抱抱。因此,他尽管看不惯世道,却只好苦闷、彷惶,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
柏林苍穹下 豆瓣
Der Himmel Über Berlin
7.7 (19 个评分) 作者: [意] 塞巴斯蒂亚诺·托马 / [德] 洛伦佐·托马 译者: 毛先勇 后浪丨海峡文艺出版社 2020 - 3
2019年诺奖得主彼得·汉德克参与编剧的名作改编
同名电影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等多项国际提名
内文三色细密排线,黑白铺色,金色点缀
光影糅合诗文,向经典致敬
驻守柏林城的无翼天使,为了触碰所爱之人的脸颊
他放弃身份,坠落为人
———————————————————————
★ 编辑推荐
🎬 诺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参与编剧 ,电影史经典名作改编绘本
本书由同名电影《柏林苍穹下》改编。原作电影由导演维姆·文德斯与201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彼得·汉德克共同编剧,获得多次戛纳电影奖提名,成为影史经典名作。作者将时空转换为现在的柏林城,用画面定格光影,同时加上可供阅读的台词,带领读者重新体会这部跨越了三十余年的经典名作带来的感动。
🔖 诗文与对话相糅合的唯美文风
作者不仅保留了原作中的经典台词,还加入了西莫纳·弗拉斯加的现代诗《候鸟》以及其他作家的文学作品以充实人物感情,使得本就如诗一般的词句更具有艺术气息。书中出现的歌词也并非杜撰,而是取材于老虎与百合花乐队,以及梅赫特·贝克尔的几首知名歌曲。
🕴 多视角下跨越重重阻碍的寻爱之旅
书中玛丽恩、丹密尔、荷马等人对于自身生命价值的反思与对人生的考量饱含深意,让读者以不同的视角感受到了生活的多面性。诗句,歌词与画面的精妙融合将追寻人生意义的整个故事娓娓道来:
拥有无限生命的天使丹密尔倾听着柏林众人的忧愁哀怨,他不懂人间所谓的爱为何物,却在与人生失意的马戏团女演员玛丽恩相遇后感受到了爱情的萌动。人的一生虽然短暂,生活却能将这普通的一生充实成饱满的岁月。在倾听过百年的烦恼后,丹密尔终于以爱为契机下定决心放弃永生,为了玛丽恩和平凡的生活转化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类。伴着丹密尔内心的感慨,他们终于跨过人与神的距离相见并相爱。随着悠扬的歌声,丹密尔在结尾道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生命不止有短暂的痛苦与循规蹈矩,选择自己想要的,勇敢为之付出也是一种幸福。
▫ 精心取材的真实场景,三种色彩的梦幻结合
本书中所有场景均取材于现实柏林,作者深厚的绘画功底将现代柏林的知名场景,如大屠杀纪念碑、勃兰登堡门等逐一呈现于画面之上。细密排线勾画出的光影效果,使画面更加立体、真实。书中大量使用黑白进行铺色,并加入金色点缀,使画面光影更加灵动。作品中所有出场人物形象均参考还原自电影原作。这部作品可谓是两位作者以大胆创新向电影原作表达的真诚致敬。
★ 内容简介
守护柏林的天使丹密尔与朋友日日关注着人世间的一切,他们看着普通人的一生,寻找着人活在世界上的意义。在一次观看马戏团演出的时候,丹密尔被马戏团的女演员玛丽恩吸引,逐渐走入她的生活,观察一个普通人的喜乐。丹密尔得知世界上有一种感情名为爱,他在注视与思考下终于明白了自己在经历漫长生命后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他决定放弃天使的永生成为一个普通人,与玛丽恩共度余生。
★ 媒体推荐
“这部杰作的意志被传承到现在,并且化作了这本诗一样的作品——如此美妙的精彩绘本。”
——新德报
“塞巴斯蒂亚诺与洛伦佐托马创造的这本极有诗意的作品,贴近现在的生活,会让我们感受到更多。”
——此地报
“这本诗一般优美的作品也许是对于即将迎接自己70岁生日的导演最好的礼物。”
——柏林早报
“重温这部电影能够让我们收获最初的感动吗,塞巴斯蒂亚诺与洛伦佐托马的这部作品更加贴合我们的时代背景,能够触发我们心中更深层的情绪。”
——纽伦堡报
★ 获奖记录
电影曾获第4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第13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提名,第38届德国电影奖金质电影奖杰出故事片。
希腊神话 豆瓣
Легенды и мифы Древней Греции
8.1 (14 个评分) 作者: 尼·库恩 译者: 朱志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1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民族关于神和英雄的故事总汇。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它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因其有较完整的体系和独特的文学魅力而流传久远。希腊神话与圣经神话对整个西方乃至人类的宗教、哲学、思想、风俗习惯、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接触西方文化,必然会遇到源自希腊神话的典故,而每一本重要的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几乎都涉及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些甚至直接取材于希腊神话。时至今日,我们虽不必“言必称希腊”,但对希腊神话作一系统的了解乃是每一个现代人所必需。
涉过愤怒的海 豆瓣
6.1 (9 个评分) 作者: 老晃 2020
全书包括《涉过愤怒的海》《浮冰》《鹈鹕小姐》三部中篇小说,为死去爱女寻仇的船长老金,极地出海捕鲸滞留浮冰之上的庄列松,想要把前女友被杀故事写进作品的小说家漆马……在一次次的追捕和逃遁中,海的辽阔冰冷和人性的复杂凛冽交相呼应,每个人都在试图涉过各自心中汹涌的海,抵达爱与宽 恕的彼岸。
———————————————————————
这位小说家出书晚是正常的,他不合群,又难以归类,作为一个深居简出者,一个被社交恐惧症和无穷欲望困扰的当代青年,他通过剖析男人的肉体与精神困境敲击现实每一寸墙壁,试图以此找到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途径,但当他冲破后,却发现身后的墙壁又对他关闭——他永远无法找到一扇可以通过两次的门。他寄希望于海洋和奥德赛,所以每个故事都和海洋有关,他笔下的人物都有着漂泊无常的命运,遭遇了一次次世俗风暴的洗礼,最终却选择把秘密埋葬在海底。他喜欢的海洋和宇宙一样,浪漫、残酷、虚无,这也正是我对他小说的感受。(neighbor)
————————————————————————
【作者的话】
老晃:《涉过愤怒的海》写在“江歌案”之前。写完就觉得应该拍电影。江歌案发生在次年冬季,彼时电影已立项,我的心情很复杂。
但小说最初的想法,仍然来自一起真实案件。和江歌的悲剧类似,也是一个中国女留学生被同学谋杀。第一次听到这件事,我满脑袋想的是受害人的父亲,乘坐十几个小时飞机去大洋彼岸认领女儿尸体的那种痛苦。他可能从未出过国甚至没坐过飞机,他是个普通的父亲,爱女儿,与女儿之间发生过这样那样的争吵,某一天却接到一个美国警察的电话……我不知道这一路他坐在响着陌生人鼾声的狭窄机舱里,是怎么熬到终点的。凶手潜逃、销声匿迹这个事实引起我极大的愤怒,我怕他逍遥法外。这种情绪驱动了我小说中的父亲,让他踏上复仇之路。
从一开始我就决定写一位船长,他有艘破船,一生都在海上漂流。他有密不告人的伤口,有的伤口一直在流血,他不允许它愈合。就像江歌的母亲。我花了几周时间构思故事。我写了七版完全不同的草稿……有一天,我突然“看到”故事结尾的画面:船长驾着他的破渔船,穿越汪洋大海,他想只身一人将凶手送到女儿遇害的地方……可以动笔了,我告诉自己。
石川啄木短歌 豆瓣
8.1 (31 个评分) 作者: [日]石川啄木 译者: 周作人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中日双语版《石川啄木 短歌》收录石川啄木《一握砂》的551首短歌,根据1962年周作人译《石川啄木诗歌集》和1962年岩波文库《啄木歌集》双语典校,完整还原周作人译作的石川啄木;
◆石川啄木的短歌对日常生活,四季变化,政治局势,亲友孩童均有独特的描写,并以细腻敏感的思绪对生活中的得到和丧失做出记录。作为英年病逝却留下了诗歌、评论和深刻文论的作家,其内容无论是创作水平,还是对生命超出时代的体悟,都拥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轻便小开本,以石川啄木手写诗帖作为封面,纯黑封面装帧,每首诗在每页以中日双语排版,阅读友好;至臻展现诗歌之美
草房子 豆瓣
8.6 (119 个评分) 作者: 曹文轩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9 - 6
这是一部讲究品位的少年长篇小说。
作品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少男少女之间毫无暇疵的纯情,不幸少年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怆与优雅,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著坚守,垂暮老人在最后一瞬所闪耀的人格光彩,在死亡体验中对生命的深切而优美的领悟,大人们之间扑朔迷离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 …… 这一切,既清楚又朦胧地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作品格调高雅,由始至终充满美感。叙述风格谐趣而又庄重,整体结构独特而又新颖,情节设计曲折而又智慧。荡漾于全部作品的悲悯情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疏远、情感日越淡漠的当今世界中,也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通篇叙述既明白晓畅,又有一定的深度,是那种既是孩子喜爱也可供成人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一个一个人 豆瓣 Goodreads
8.2 (14 个评分) 作者: 申赋渔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 7
■最具个人特色的纪传体断代史;1979-2012的中国微叙事
《一个一个人》是一部纪实散文集,时间跨度三十年,从七十年代末到今天,记录了作者一路走来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所属年代的烙印。他们出现在作者的各个人生阶段:乡村生活、求学经历、打工生活、记者生涯。他们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农民、工人、电视台记者、商人、诗人。小人物的生活正是大时代的碎片,一幅幅肖像构成了一个长卷——中国社会的画卷。
■装帧设计
本书由著名书籍设计师朱赢椿装帧设计。书名及腰封文字由古琴演奏家成公亮题写。他的琴声曾被德国《法兰克福评论》称赞为,“从大自然中偷听来的音响和动静”。
设计灵感源于“破损斑驳的旧书”,喻指光阴的流逝。这本书的内容、外观皆为时间所打磨。时间碾过微渺的凡人,只留下一些终会被遗忘的故事。书中小人物被遗弃、被损害的命运,与封面设计的破旧感互为衬托。尽管如此,书和人都保留着自己的性格,以及在岁月之中,对善良和真挚的一些坚持。
在这本书里,你还会看见过去三十年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时代气息的物品,比如小人书、“大前门”烟盒、磁带的歌纸、照相馆简陋布景的黑白照,作者的相片也从黑白逐渐过渡到彩色,伴随着服饰的变化,最终是人的变化。整本书最初是泛黄的纸张,最后是明亮的纸页,暗示着岁月的积淀。朱赢椿通过设计,将时间感、书籍之美、哀而不伤的尊严融合在一起。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Morte accidentale di un anarchico
8.9 (130 个评分) 作者: [意] 达里奥·福 译者: 吕同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意大利剧作家达里奥•福代表作
★ 上演40余年经久不衰的剧目最新演出脚本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是意大利剧作家、199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达里奥•福的代表作。1969年,米兰火车站发生一起爆炸案,一名无政府主义者被指控为凶手,审讯期间,他突然跳楼身亡。达里奥•福迅速对此事做出反应,在做出精细的调查之后,写成此剧。一名身患演员狂症的“疯子”在警察局偶然接触到无政府主义者“偶然死亡”的材料,他随机应变,乔装成最高法院的代表复审此案,终于洞悉内情。所谓“意外死亡”,竟是警察对无政府主义者严刑逼供,将其活活打死后从窗口丢下,造成的畏罪自杀的假象。 该剧曾在意大利引起轰动,在两个演出季里,曾连演300场,观众超过三十万人次。在国内,孟京辉导演的同名话剧引起强烈反响,随而成为国内经典剧目。
“演出获取巨大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至少,是源自权力机关颠倒是非、捏造事实的伪善谎言,特别是源自他们对国家制度的恣意践踏。我们清醒地知道,我们的铤而走险可能被告发、被指控、被起诉。但无论如何,我们的行动是值得的。正如贝尔托•布莱希特所说:“黑暗时代中,我们揭露黑暗,美好时代才会到来。”——达里奥•福
寒冬夜行人 豆瓣 谷歌图书
9.2 (9 个评分) 作者: [意]依塔洛.卡尔维诺著 译者: 萧天佑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3
作者在此书中,借助别出心裁的形式,以读者的阅读经历构成小说的内容,表现艰难的现世生活中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与作为文学接受主体的读者的艰辛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