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奥古斯都 豆瓣 Goodreads
Augustus
9.0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郑远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5
◆ 《斯通纳》作者约翰•威廉斯的扛鼎之作,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不同于《斯通纳》在蒙尘50年后才重回大众视野,《奥古斯都》一面世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时隔40多年仍然受赞誉,且因《斯通纳》的畅销而为更多读者所了解和喜爱,是一部经时间洗礼而魅力有增无减的佳作。如果说《斯通纳》 是每一段人生的镜子,那么《奥古斯都》就是每一个灵魂的肖像。
◆ 如果人生没有退路,至少可以选择义无反顾。
纤弱的少年,忽然被卷入残酷的权力之争——“是命运抓住了我,而我选择不躲开它的怀抱。”命运成就了奥古斯都,而奥古斯都将这个名字铸成了永恒。
------------------------------------
本书以书信体形式写成,其中也夹杂了日记、回忆录、会议记录、军事传单等,借罗马众人之笔描绘出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一生。
奥古斯都本名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孙。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身亡,遗嘱指定屋大维为其养子和继承人。这个男孩纤瘦的身影在空旷的操场上缓缓而行,方向不定,好像要找出一条路来——他向谋杀者施援,与旧友为敌,和对手结盟,使派系之争横行的罗马恢复了自由。36岁时,屋大维获得尊号“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全力维护着罗马的秩序与和平,甚至将自己的独生女称作“我的小罗马”。凭着对这二者的爱,他在权谋倾轧的罗马世界中义无反顾地前行着……
--------------------------------------
威廉斯重新创造了罗马帝国——从尤利乌斯•恺撒之死到奥古斯都的生命终点,从一个病弱的男孩到一个在远征中险些送命的病弱男人再到一个貌似冷酷无情的统治者,宫廷、元老院和人们尔虞我诈。他采用书信体和多视角,末了所有的声音如拼贴画一般融汇于主人公身边。
——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
沉浸于《屠夫十字镇》《斯通纳》和《奥古斯都》——特别是《奥古斯都》——就是进入一位能工巧匠的建筑,他无畏地直面人生的危机与救赎。
——《洛杉矶书评》
这个世界令人着迷,它的复杂、奢华、政治犬儒主义、民众的轻信以及暴力酷似我们自己的世界。
——《纽约客》
在美国作家所写的历史小说中,这是一部卓越之作。
——《华盛顿邮报》
《斯通纳》和《屠夫十字镇》的读者会在这里遇到一个他们所不知的全新的约翰•威廉斯:《奥古斯都》是一部设定在古罗马的书信体小说。他在自己的后期小说中还能展现全新形象并获得高度评价——是一位难得的天才。
——The Millions网站
一部极广阔又极精细的小说,两方面相辅相成,无一失色。
——《金融时报》
《奥古斯都》让人欲罢不能,充满生气。
——《巴黎评论》
如果有人已准备好暂且把现代道德观放在一边并获得一点关于自己的知识,这部关于一位老皇帝的小说会让你颇有启发……这位让人震惊的美国作家展现了遥远的生命如何酷似我们自己,这就是他的天才之处。
——《新政治家》
2021年12月29日 已读
译笔尤其好,算是把约翰威廉斯的三本长篇都读过了。
传记 历史 小说 文学
浅草小子 (2021)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浅草キッド
7.5 (141 个评分) 导演: 剧团一人 演员: 大泉洋 / 柳乐优弥
其它标题: 浅草キッド / 淺草小子
#日本影讯# 大泉洋、柳乐优弥将主演Netflix新片[浅草小子](浅草キッド,暂译)。该片由剧团一人([晴天霹雳])自编自导。大泉洋饰演传奇艺人深见千三郎,柳乐优弥饰演其弟子北野武,故事围绕深见千三郎培养北野武的历程展开。该片将于2021年冬季登陆Netflix。
倒数时刻 (2021)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IMDb 维基数据
Tick, Tick…Boom!
7.8 (459 个评分) 导演: 林-曼努尔·米兰达 演员: 安德鲁·加菲尔德 / 亚历山德拉·希普
其它标题: Tick, Tick…Boom! / 滴答,滴答……轰隆隆
设定在1990年,主角为加菲饰演的Jon,一个年轻、雄心勃勃的音乐剧作曲家。他在纽约一边当侍者,一边写一部叫《Superbia》的音乐剧,希望能平步青云,开启事业。但他从女友Susan那里感受到了压力,对方已经厌倦了任男友的职业前途牵制自己的人生;同时,Jon的室友Michael也放弃了创作梦想,做了一份高收入的广告业工作。快30岁的Jon非常焦虑:自己的梦想是否值得继续拼搏?
全裸导演 第二季 (2021) 豆瓣
全裸監督 シーズン2
7.1 (184 个评分) 导演: 武正晴 / 后藤孝太郎 演员: 山田孝之 / 满岛真之介
1989 年日本平成时代伊始,村西(山田孝之饰)叱咤成人视频世界,推出了大量系列主题视频。但是,这些视频都无法与他和黑木香(森田望智饰)合作的传奇佳片《我爱 S&M》相媲美。黑木香欲与村西再度合作,但由于他们之间渐行渐远,这个愿望最终没能实现。在此期间,村西欲向卫星广播领域发展。为了实现“让色情作品如雨水般从天而降”的宏伟梦想,村西筹措了更多的资金。对此,川田研二(玉山铁二饰)非常质疑村西的决定。然而村西对亲密盟友的意见不置可否,并抛开对方成立了自己的新公司钻石映像。他开始在钻石映像推广新的女演员,其中包括乃木真梨子(恒松祐里饰)。与此同时,他的前搭档荒井敏(满岛真之介饰)已成为古谷(国村隼饰)手下的黑道成员,对村西有着复杂的感情。
印度合伙人 (2018)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Padman
7.5 (194 个评分) 导演: R·巴尔基 演员: 阿克谢·库玛尔 / 拉迪卡·艾普特
其它标题: Padman / 护垫侠(台)
电影曾译名《护垫侠》,根据印度草根企业家Muruganantham真实事迹改编。因为卫生巾关税高昂,在2012年印度仍有80%以上的女性在生理期无法使用卫生用品,初中文化程度的主人公拉克希米(阿克谢·库玛尔 饰)为了妻子(拉迪卡·艾普特 饰)的健康,寻找低成本的卫生巾的生产方法,却被全村人视为变态、疯子;最后他远走大城市德里,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美女合伙人帕里(索娜姆·卡普尔 饰),最终发明了低成本卫生巾生产机器,并开放专利,为印度全国对于女性经期卫生观念带来变革,2018年7月印度取消卫生巾进口关税。“权势之人、强壮之人不会让国家变强,女性强大、母亲强大、姐妹们强大后,国家才会强盛。”
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18 个评分) 作者: Yiyun Li Random House 2017 - 2
In her first memoir, award-winning novelist Yiyun Li offers a journey of recovery through literature: a letter from a writer to like-minded readers.
(From Amazon)
2021年6月10日 已读
说来也奇怪,这本小书断断续续读了很久,几次看得快落泪。这是一本很特别的随笔,它一面是文学评论和游记,另一面是70后的个人反思。我第一次读到那么私人、女性的政治记忆,比如在供销社想买两只小鸡回去喂养;比如年龄尚小的她羡慕是square上女大学生戴的遮阳帽;比如在大学军训的农场故意在黑板报上暗中表达意见。沉重的时代终究变成了个人轻盈的记忆,但也挥之不去。
传记 移民文学 美国 随笔
华尔街之狼 (2013) Fantastika IMDb TMDB Min reol 维基数据 豆瓣
The Wolf of Wall Street
7.4 (1165 个评分) 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演员: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 乔纳·希尔
其它标题: The Wolf of Wall Street / 华尔街狼人(港)
在危机四伏的投资界,掌管史崔顿·奥克蒙公司的乔丹·贝尔福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饰)生活侈靡、实力雄厚。1987年,22岁的乔丹进入罗斯柴尔德公司,从接线员做起,在高级经纪人马克(马修·麦康纳 饰)指点下,进入了股票经纪人充满欲望的世界。半年后因“黑色星期一”,乔丹转投靠贩卖“便士股票”的小公司,凭借巧舌如簧大获成功。后与邻居唐尼(乔纳·希尔 饰)和一班老家的朋友另立门户,靠着游走在法律灰色地带,公司获利颇丰,获称“华尔街之狼”。然而,FBI已经开始留意他……
本片根据前华尔街股票经纪人乔丹·贝尔福特的个人自传《华尔街之狼》改编。
Emile Durkheim 豆瓣
作者: Steven Luke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 8
This study of Durkheim seeks to help the reader to achieve a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his ideas and to form critical judgments about their value. To some extent these tow aims are contradictory. On the one hand, one seeks to understand: what did Durkheim really mean, how did he see the world, how did his ideas related to one another and how did they develop, how did they related to their bi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how were they received, what influence did they have and to what criticism were they subjected, what was it like not to make certain distinctions, not to see certain errors, of fact or of logic, not to know what has subsequently become known?
On the other hand, one seeks to assess: how valuable and how valid are the ideas, to what fruitful insights and explanations do they lead, how do they stand up to analysis and to the evidence, what is their present value? Yet it seems that it is only by inducing oneself not to see and only by seeing them that one can make a critical assessment. The only solution is to pursue both aims—seeing and not seeing—simultaneously. More particularly, this book has the primary object of achieving that 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 without which no adequate critical assessment is possible. It is a study in intellectual history which is also intended as a contribution to sociological theory.
All Will Be Well 豆瓣
作者: John Mcgahern Knopf 2006 - 2
In his award-winning novels and stories, John McGahern (one of “the greatest Irish writers”—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explores the ordinary lives of men and women to reveal the intricate workings of the human heart and mind. Now, in All Will Be Well, he turns to his own life, telling the story of his childhood in the Irish countryside and the beginnings of his life as a writer.
McGahern grew up the eldest of seven children in County Leitrim, where North and South meet under the Iron Mountains. His early years were marked by his father’s violent nature, the selflessness of his mother—a teacher of uncommon independence—and the tragedy of her death when McGahern was only nine. With extraordinary poignancy, he describes her and how her love remained a source of strength for him and his siblings, helping them to survive their father’s tyrannical rule and, ultimately, enabling them to break free into their own lives.
McGahern traces his career as a writer as it takes him increasingly far from home—to Dublin, London, Paris, Helsinki, Spain, the United States—before it brings him back to the almost unchanged landscape in which he had grown up and which had indelibly shaped his life and work. His lyrical descriptions of the fields and quiet roads of his home catch the subtle beauty of one of Ireland’s least known counties, while his portraits of its inhabitants are drawn with great insight and tenderness. “The people and the language and landscape…were like my breathing.”
All Will Be Well is a haunting, illuminating memoir.
大空头 (2015) TMDB 豆瓣 IMDb Eggplant.place 维基数据
The Big Short
8.4 (1018 个评分) 导演: 亚当·麦凯 演员: 克里斯蒂安·贝尔 / 史蒂夫·卡瑞尔
其它标题: The Big Short / 大卖空(台)
贾瑞德·韦内特(瑞恩·高斯林 饰)是一个能把40亿美元单子做成37亿美元收入的德银代理人,迈克尔·布瑞(克里斯蒂安·贝尔 饰)是独眼基金管理人,马克·鲍姆(史蒂夫·卡瑞尔 饰)是华尔街世家出身,本·霍克特(布拉德·皮特 饰)是康沃尔资本退休银行家。华尔街这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鬼才在2007年美国信贷风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过做空CDO而大幅获益,成为少数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大量获利的枭雄。但他们真的能在危机中全身而退么……
极速车王 (2019) TMDB 豆瓣 IMDb Eggplant.place 维基数据
Ford v Ferrari
8.2 (768 个评分) 导演: 詹姆斯·曼高德 演员: 马特·达蒙 / 克里斯蒂安·贝尔
其它标题: Ford v Ferrari / 极速之王
基于真实故事,聚焦由汽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带领的一队美国工程师、设计师,以及他旗下的英国车手肯·迈尔斯,亨利·福特二世要求谢尔比打造一辆全新的赛车,希望能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锦标赛上打败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法拉利。最终福特GT40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成功击败法拉利,并蝉联了1967和1968年的冠军。
米歇尔·福柯传 豆瓣
7.7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迪迪埃·埃里蓬 (Didier Eribon) 译者: 谢强 / 马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6
米歇尔·福柯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思想家,他的著作对哲学、社会学、史学、文学、政治学、法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改变了这些学科的既定面貌。
福柯是一名“戴面具”的哲学家。他早年求学巴黎,学习心理学、哲学。之后,工作、讲学于瑞典、波兰、德国、突尼斯、巴西、日本 、美国。1950年代后期,福柯成为一个崭露头角的年轻知识分子,与戴高乐派交好。1960年代中期,他成为结构主义化身,将自己定位为法国思想时尚界的新星。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他又成为一名左派和社会活动家。 然而,就在同一时期,他“悄悄地”获得了法兰西学院这个法国学术最高荣誉殿堂的讲席。1984年,因感染艾滋病去世。
本书以简洁、清晰可读的叙述,有条不紊地追溯了米歇尔·福柯的生命足迹,揭开了围绕这位辉煌哲学家的许多神话和谣言,促使我们认真思考福柯的每一部著作及其观点,并重新构建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今天的法国的文化、政治和思想生活。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2019) 豆瓣
ストレンジャー~上海の芥川龍之介~
8.0 (152 个评分) 导演: 加藤拓 演员: 松田龙平 / 冈部崇
其它标题: ストレンジャー~上海の芥川龍之介~ / A Stranger in Shanghai
该剧根据芥川龙之介的《上海游记》改编。影片讲述100多年前,作为大阪每日新闻记者的芥川龙之介来到上海的所见所闻。
2020年1月15日 看过
原来当时在芥川短篇里读到的“人血饼干”,缘起还是在中国。能拍这种迷你剧真的太好了,很克制也有对芥川做诠释。倒是从外人眼里看到那个中国总有不忍。
传记 日本 松田龍平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2019)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Richard Jewell
7.9 (641 个评分) 导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演员: 保罗·沃尔特·豪泽 / 山姆·洛克威尔
其它标题: Richard Jewell / 李察朱维尔:惊世疑案(港)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
理查德·朱维尔作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爆炸案中发现炸弹装置的保安,而被全世界所熟知。当时他迅速采取行动,拯救了无数生命而成为英雄。但在几天之内情况就急转直下,梦想成为执法者的他遭受媒体和公众的诽谤,竟成为联邦调查局的头号嫌疑犯,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朱维尔向独立律师沃森·布莱恩特寻求帮助,坚定地宣称自己无罪。然而,在为朱维尔洗脱罪名的过程中,布莱恩特发现自己对抗的是联邦调查局、佐治亚州调查局和警方的联合阻力。在对抗的同时,他也不断提醒理查德不要相信任何试图毁灭他的人……
最大的小小农场 (2018)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The Biggest Little Farm
9.0 (143 个评分) 导演: 约翰·切斯特 演员: 约翰·切斯特 / Molly Chester
其它标题: The Biggest Little Farm / 我家有个开心农场(台)
只为了坚持对爱狗的承诺,约翰与茉莉这对疯狂夫妻索性来去乡下开农场!本片历时十年追踪,跟着这两位疯狂的梦想家和他们的爱狗,远赴乡间打造出与自然和谐共存,物种多样的开心农场。他们种植了上万棵果树,两百种作物,并畜养各种动物好朋友,包括一只令人难忘的猪妈妈艾玛,和她的公鸡男友油头。当农场的生态系统被重新唤醒时,他们心目中的完美世界,开始出现一连串令人难以预料的疯狂转变!
马尼拉之战 (2021) 豆瓣
Thrilla in Manila
导演: 李安 演员: 迈克·加萨威 / 大卫·奥伊罗
其它标题: Thrilla in Manila / 马尼拉的震颤
李安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后的又一部3D电影,电影有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拳击界的史诗”,将透视出那个年代众多卓越的拳手和著名的拳赛,向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众多卓越的拳手和著名的拳赛致敬。剧中的重头戏是前世界重量级拳王乔·弗雷泽与阿里之间那场被称为“马尼拉式震撼”的传奇之战。
卡波特 (2005)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Capote
7.9 (134 个评分) 导演: 贝尼特·米勒 演员: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 凯瑟琳·基纳
其它标题: Capote / 冷血字传(港)
电影重现了饱受争议的同性恋作家卡波特写作小说《In Cold Blood》的历程,深入到卡波特敏感而又残酷的内心世界。
小说主角的原型是1959年美国一个凶残杀手佩里(克利夫顿·克林斯 Clifton Collins Jr.饰),他为了区区100美金而杀害了一家四口。敏感的卡波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饰)嗅到了这桩新闻的写作价值,他得到了杂志社的帮助,前往案发地调查关于杀手的一切,一篇纪实文学在卡波特心里酝酿,而功成利就的欲望也在他内心翻滚。
然而,当他和佩里展开长时间的访问接触,却发现眼前这个凶手和自己惊人的相似。佩里把卡波特视为知己,一次次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然而,在卡波特心里,佩里也只能让位于他的作品,他的名利。
佩里沦为自己深信的人手中的一颗棋,而卡波特,也在作品成名后,终生无法为自己的残忍而释怀。
2019年10月1日 看过
我真的很爱卡波特,他那些中短篇还有童年逝去的故事,以及他给人的想象,我总觉得可以从他那学到什么。看这部《Capote》时,我近乎要当记录片看了。那种深入骨髓的敏感,必然引发残酷与虚伪。对他艳羡而扼腕。
人物 传记 剧情
波西米亚狂想曲 (2018) IMDb TMDB 豆瓣 Eggplant.place 维基数据
Bohemian Rhapsody
8.3 (1769 个评分) 导演: 布莱恩·辛格 演员: 拉米·马雷克 / 本·哈迪
其它标题: Bohemian Rhapsody / 波希米亚狂想曲:摇滚传说(港)
本片是对皇后乐队、传奇主唱弗雷迪·莫库里以及他们音乐的致敬盛宴,这是一段充满爱、痛苦、接纳和音乐的旅程。
弗雷迪·莫库里(拉米·马雷克 饰)曾是希思罗机场的一名普通搬运工,对音乐满腔热血的他,与布莱恩·梅(格威利姆·李 饰)、罗杰·泰勒(本·哈迪 饰)、约 翰·迪肯(约瑟夫·梅泽罗 饰)组成皇后乐队。这个殿堂级乐队的从无到有,从疏离到重聚,从低谷到巅峰,仿佛就是弗雷迪一生的缩影。在最后的日子里,弗雷迪做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决定——在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拯救生命”大型摇滚乐演唱会上,将所有热血付诸于歌声。
于尔根·哈贝马斯:知识分子与公共生活 豆瓣
Jürgen Habermas: Eine Biographie
8.3 (6 个评分) 作者: [德]斯蒂芬·穆勒-多姆(Stefan Müller-Doohm) 译者: 刘风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7
【内容简介】
斯蒂芬•穆勒-多姆经过多年深入调研,亲自采访了哈贝马斯,以及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的各种人物,最终为读者奉上了一部传记大作。它是首部全面记录这位当代最富名望的知识分子生平的作品。以相关历史事件为背景,本书既记述和探讨了哲学反思与知识分子介入的相互作用,亦探索并展现了个人生活史与作品史之间的关系。本书清晰地勾勒出一位举世无双的思想家的画像:他不仅创立了交往行为理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哲学成就,而且每当他察觉社会发展滞后,不能为保证自由平等的生活条件提供可能性时,会立刻成为毫不妥协的批判者。
.
【媒体评论】
这本书真是太有趣了。——《卫报》
.
《哈贝马斯传》是一位成就非凡、仍然健在的知识分子的传记,他的读者远远超出了学术界。斯蒂芬•穆勒-多姆是一位讲故事高手,会让你情不自禁、手不释卷地一口气读完本书。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传记写作的艺术了。——《华盛顿图书评论》
.
很少人会对哈贝马斯的评判提出异议——不论是他的哲学思想,还是他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所发挥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当下时代其他任何一位思想家。斯蒂芬•穆勒-多姆的这部传记作品以极大的严谨和对主人公的支持佐证了上述结论。——《国家报》
.
海德格尔精简的人生总结,“一个人出生、工作,然后死去”,可能适合放在亚里士多德身上,但绝对不能用来形容这位可能是当下时代的“希腊大学问家”的哲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不只是因为他仍然健在,仍精力充沛地书写新作,还因为他对哲学、社会学、政治理论、文化批判主义的巨大贡献,需要在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背景下,加以理解和体会。与其另一部作品《阿多诺传》一样,斯蒂芬•穆勒-多姆再次证明了他在重要思想家丰富而杂乱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中抽丝剥茧、去芜存菁的能力。——马丁•杰(Martin Ja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哈贝马斯之前是,现在也依然是一位典范的知识分子……他是一个柏林人,对旧世界的意义有着清醒的认识,对新世界的前景又充满了希望。这本书是关于这一挑战、对哈贝马斯所做出的承诺的典范之作。——《澳大利亚人报》
.
公共知识分子是一个被危及的物种——幸好还有于尔根•哈贝马斯。——《南德意志报》
.
那些刻上了哈贝马斯烙印的大辩论、历史学家之争、关于科索沃战争及欧洲政策的争论,又浮现在读者眼前。——亚历山大•卡姆曼,德国《时代周报》,2014年6月12日
.
穆勒-多姆的这部著作,以全面详实的资料为读者呈现了目前在施塔恩贝格生活的这位社会哲学家的经历和作品。它拒绝任何猎奇视角,而是稳稳地按时间线铺陈出他的各个生活阶段和作品史。——马丁•鲍尔,《南德意志报》
.
穆勒-多姆抵达了“流淌的哲学思想熔岩”深处,向人们展示了话语共同体如何在公共空间中形成,以及个体如何成为知识分子运动的熔炉和投射面。——迪特•卡尔特瓦塞,《广闻报》,波恩,2014年6月14日
.
穆勒-多姆搜集汇总了大量资料……这本书无疑将会是一本具有权威性的哈贝马斯传记。
——安德里亚•吕迪西,《星期五》杂志,2014年6月19日
.
穆勒-多姆……的《哈贝马斯传》是一部大作。穆勒-多姆细致入微地讲述了一位学者一波三折的学术生涯,分析了影响哈贝马斯人生道路的政治思想对抗,讲述了被哈贝马斯所影响的形形色色的争论。这一切令德国的当代史栩栩如生地跃然眼前。——斯蒂芬•吕德曼,《新奥斯纳布吕克报》,2014年6月18日
.
……内容扎实,细节丰富……——乌维•余斯图斯•温泽尔,《新苏黎世报》,2014年6月24日
.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德国有一位拿得出手的知识分子,而且他本人并不在意这种地位,那么这个人就是,正如我们从这本认真严谨的传记中所了解的, 于尔根•哈贝马斯。——《达姆施塔特回声报》, 2014年6月18日
.
斯蒂芬•穆勒-多姆这部篇幅宏大的传记作品,引用了很多报章、论文、演讲和书籍中的文字,这表明,社会争论可达到多么高的智识水准。——安德里亚•吕迪西,奥地利广播公司,2014年6月20日
彳亍躓頓七十年 博客來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葉啟政 遠流 2013 - 11
葉啟政出生在日治時期末年的新竹,在肅殺的1950年代就讀於學風開放的新竹中學,培養了對於思想、電影的興趣,並不顧家庭反對,以優異的數學成績考入台大哲學系。
大二轉入心理系,跟著楊國樞先生讀書,當時正是行為主義與實證主義當道的年代,葉啟政一方面受實驗心理學的訓練,另一方面也種下日後出國改唸社會學博士的種子。
葉啟政赴美唸書時,正逢學生運動風起雲湧、西方馬克思主義左派理論勃興;回台任教,則碰上台灣經濟起飛、社會逐漸穩定、但文化認同的問題與自由民主的推動則漸漸浮上檯面的階段。葉啟政以台大社會系教授的身份向政府提出建言、興辦雜誌、發表文章、集會結社,更透過教學啟迪年輕的心靈──後來許多學生在1980年代末參與學運、投身媒體、從事政治。
儘管葉啟政在台灣社會轉型的眾聲喧嘩中曾經發出議論,但他最嚮往的還是獨自一人從事思想工作。從台大社會系退休之後,應世新大學之聘,擔任講座教授,帶領讀書會,潛心著述。
透過葉啟政學生何榮幸的整理執筆,捕捉了年屆七十的葉啟政回憶過往的點滴,把這個人的生命歷程,鑲嵌進台灣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發展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