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Social Character in a Mexican Village 豆瓣
作者: Erich Fromm / Michael Maccoby 1996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revolution in 1920, Mexico quickly became an increasingly industrialized country. The vast changes that occurred in the first fifty years after the revolution inspired Erich Fromm and Michael Maccoby to find out how the Mexican people were adapting. The result, Social Character in a Mexican Village,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social phenomena.
The authors applied Fromm's theories of psychoanalysis to the study of groups. They devised an ingenious method of questionnaires, which, combined with direct observation, clearly revealed the psychic forces that motivated the peasant population. In his new introduction, Michael Maccoby thoroughly explains the basis of the study, how it originated, and how it was carried out. He goes on to delineate the results and determine their impact on the present day. Social Character in a Mexican Village throws new light on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ressing problems, the impact of the industrialized world on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 of the peasant. This ground-breaking work will be invaluable to the work of sociologists, anthropologists, and psychoanalysts.
On Suicide Bombing 豆瓣
作者: Talal Asad Seagull Books 2008 - 1
Like many people in America and around the world, Talal Asad experienced the events of September 11, 2001, largely through the media and the emotional response of others. For many non-Muslims, "the suicide bomber" quickly became the icon of "an Islamic culture of death"& mdash;a conceptual leap that struck Asad as problematic. Is there a "religiously-motivated terrorism?" If so, how does it differ from other cruelties? What makes its motivation "religious"? Where does it stand in relation to other forms of collective violence?Drawing on his extensive scholarship in the study of secular and religious traditions as well as his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polit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theory and research, Asad questions Western assumptions regarding death and killing. He scrutinizes the idea of a "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 claim that "Islamic jihadism" is the essence of modern terror, and the arguments put forward by liberals to justify war in our time. He critically engages with a range of explanations of suicide terrorism, exploring many writers' preoccupation with the motives of perpetrators. In conclusion, Asad examines our emotional response to suicide (including suicide terrorism) and the horror it invokes.On Suicide Bombingis an original and provocative analysis critiquing the work of intellectuals from both the left and the right. Though fighting evil is an old concept, it has found new and disturbing expressions in our contemporary "war on terror." For Asad, it is critical that we remain aware of the forces shaping the discourse surrounding this mode of violence, and by questioning our assumptions about morally good and morally evil ways of killing, he illuminates the fragile contradictions that are a part of our modern subjectivity.
2021年9月27日 已读
这本书比较不像社会学,更像是政治哲学。开篇一章的问题超越了具体经验,既现代国家以人道主义的法律为限(却常逾越)发动的战争war与极端组织的恐袭terror真的有本质区别吗?倒是挺期待下周课上穆斯林同学怎么讲,不过我稍微感觉作者在前面通过回到伊斯兰传统来驳斥其他学者也有些问题,大概像“你们都不懂伊斯兰,才单纯误以为suicide bombing是一种前现代的,牺牲的,仪式性的杀人自杀行为。”
人类学 宗教 政治 政治哲学 文化研究
论集体记忆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哈布瓦赫 译者: 毕然 / 郭金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10
这本书主要翻译了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重要作品《记忆的社会框架》中重要的部分,以及研究《新约》空间基础结构的《福音书中圣的传奇地形学》的结论部分。
The Soap Opera 豆瓣
作者: Muriel Cantor / Suzanne Pingree SAGE Publications, Inc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history,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the content and the impact on audiences of soap operas. A sociologist and a specialist in women's studies combine to review the content of soap operas, and the way in which they are produced. How have the themes of soap operas changed with social convention? How do these massively popular serials aimed at a female audience portray women at work and at home? The impact of soap opera on its audience, the different varieties of soap opera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structure, content, and commercial purpose between soap operas and prime time television are also discussed.
继承人 豆瓣
8.7 (22 个评分) 作者: (法)布尔迪约等 译者: 邢克超 商务印书馆 2002 - 11
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ISBN:9787100034883,作者:(法)P.布尔迪约(Pierre Bourdieu),(法)J.-C.帕斯隆(Jean-Claude Passeron)著;邢克超译
2020年8月15日 已读
这个译本真的打脑壳,感觉不少不是惯用的译法。回头写一下书评!当当之前满一百减五十买到的,现在还能买到原价十一块一本的书还是很感动了。
布迪厄 教育社会学 文化 文化研究 法国
Landscapes of Power 豆瓣
作者: Sharon Zuki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 3
This study analyzes five different types of American urban communities to demonstrate the manner in which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ower have constructed the urban landscape. It uses such examples as Disneyworld and Henry Ford's industrial complex to show how powerful interests have shaped the land.
流行音樂的文化 豆瓣
作者: Andy Bennett 译者: 孫憶南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本書從搖滾與迷幻流行等樂種開始,一路談到叛客(龐克)與重金屬,以及rap、rave與techno等各類曲風的起源,並透過活潑生動的文字,勾勒出戰後流行音樂的文化、社會與歷史概況。作者Andy Bennett不僅從社會學、媒體研究與文化研究的角度切入,更突破傳統英美觀點,大量引述德國、荷蘭、瑞典、以色列、澳洲、紐西蘭、墨西哥、日本、俄羅斯、匈牙利等地的實例及相關研究,讓我們一覽全球青年文化與流行音樂之間的文化關係。
伦敦人 豆瓣 Goodreads
Londoners: The Days and Nights of London Now-As Told by Those Who Love It, Hate It, Live It, Left It, and Long for It
7.6 (20 个评分) 作者: [加]克莱格·泰勒 译者: 华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9
【内容简介】
“伦敦人就是你目之所及的那些平常人。”
和我们一样,他们在大城市寻找、失去,在大城市祈祷、迷惘,在大城市里获得回报,也被大城市伤害。
作家克莱格•泰勒,历时5年,不分昼夜,穿梭在伦敦的各个角落,从200多次的访谈中选取85位普通人。在他们之中,有实现职业理 想的货币交易员、见惯世间百态的失物招领处职员、曾当过演员的水管工,也有环卫工、出租车司机、急救护理人员、房地产经纪人、厨师、飞行员等。这一个个普通人的真实故事,悲喜交集,构成了伦敦这座城市的众生浮世绘。每一个字都敲打着我们的心,引发我们的共鸣。
“当一个人厌倦了伦敦,那他肯定也厌倦了生活。”但是,只有在大城市生活过的人,才会明白其中的复杂况味:爱它、恨它、渴望它、厌倦它、逃离它,或是留下来,继续生活。
【编辑推荐】
☆ 口述史大师克莱格·泰勒经典非虚构作品,献给所有在大城市中生活、迷茫、挣扎、打拼、奋斗的人!
☆ 引发全球各大城市生活的人强烈共鸣的口碑之作,《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等百余家媒体盛赞。
☆ 历时5年,200多次采访,85个普通伦敦人口述的悲喜故事。货币交易员、失物招领处职员、水管工、环卫工、出租车司机、急救护理人员、地产经纪人、厨师……他们用梦想与眼泪交织的故事,也是你的故事:爱这座城、恨这座城、逃离这座城、渴望这座城。
☆ 你只要对人本身充满兴趣,不一定生活在伦敦,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 真实还原每一位普通人的讲述。这些平凡人物真实的生活经历,让你感觉声音和故事汹涌而来,它们既不是“官方的声音”,也不是专家的观点,而是生机勃勃充满大众气息的讲述,就好像伦敦自顾自地在讲述着自身,使该书带有一种口述史特有的真实魅力。
☆ 对一座城市最公正、最完整的呈现。城市的美好、迷人、丑恶与肮脏之处都在此书中一览无余,多样性与琐碎并存,这是一个独一无二、让人爱恨交加的伦敦。
【媒体及名人评价】
丰富多彩的万花筒,描绘了一个伟大的、凌乱的、嘈杂的、令人生畏的、让人振奋的、令人发狂又着迷的、不断变化的地方……在泰勒充满耐心和同理心的书写中,普通人成为诗人、哲学家、演说家。
——《纽约时报》
你只要对人本身充满兴趣,不一定生活在伦敦,都应该读读这本书……克莱格•泰勒可以进入口述史大师之列。
——《文学评论》
一座城的一部辉煌口述史。
——《卫报》
这是由大量的碎片组成的一座纪念碑。
——伊恩•辛克莱(英国作家)
从这本书中了解到的关于伦敦人的事情,我感觉比做一个40多年的伦敦人能了解到的还要多。
——《泰晤士报》
至少十年来关于伦敦的最好的书。
——《伦敦人》
本书无论对于伦敦还是它的人民都有着充分的公正,每个人都会喜欢它,不管他们热爱这个地方,还是后悔曾经去过那里。
——《观察家》
本书无疑是今年关于伦敦的最杰出和最具创造性的著作……难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之情。
——《伦敦标准晚报》
阅读泰勒令人兴奋的速写,让我想要立刻坐上第一趟到尤斯顿的火车。
——《威尔士艺术评论》
忘记约翰逊和狄更斯吧——泰勒已经找到了关于这座城市最恰当的总结。
——《麦克林》
充分展现了21世纪的伦敦样貌,无论对于生活在那里的人还是想去那儿的人,都是一部必读之作。
——《妇女空间》
独异性社会 豆瓣
Die Gesellschaft der Singularitäten: Zum Strukturwandel der Moderne
7.8 (5 个评分) 作者: [德]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Andreas Reckwitz) 译者: 巩婕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5
“对于一个正在全面转向独异性的社会,能说些什么呢?”
.
吃饭不只是求饱,而是要吃得“正确”“健康”;不参加“大众旅游”,而是要“旅行”;
工作不应该只为稻粱谋,而应该要有意义和乐趣;恋爱结婚不只是为了尽社会义务,而是要进一步发展个人,获得“全新体验”(比如育儿)。
.
如今的机构和个人,其兴趣和努力方向都只是追求独一无二,追求独异于人。这场独异性的狂欢,标志着现代社会的结构转型。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世界的未来。
.
谁想了解我们的时代,就必须读《独异性社会》。
.
一部伟大、沉遂的成功之作,以应对社会的无所适从。
.
一本特别的书,别出心裁地抓住了我们的时代。
.
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全局性理论。
.
【获奖】
作者凭借此书的研究获2019年莱布尼茨奖
.
获2018年莱比锡欧洲图书奖提名
.
获2017年巴伐利亚图书奖
.
2019年3月15日,世界奖金最高的科学奖项莱布尼茨奖(2019)公布,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获奖。莱布尼茨奖评委会给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的评语是:当 今时代最重要的、最具独创性的社会学家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将凭借其出色的研究工作荣获莱布尼茨大奖。他广泛而细致地研究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结构转型,并结合了自己对日常生活、工作、消费和数字主体化的社会学观察。
.
【内容简介】
独异才是王牌,不凡方获推崇,普遍标准之物没有吸引力。过着平凡日子的普通人被看作千篇一律的面孔。万事万物的新准则,就是品位不凡、人生精彩的“真”主体,还有那些 无可替代的货品、文化活动、社团和城市。晚现代是独异性的狂欢。
基于这一论断,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仔细研究了21世纪初以来,独异化进程在经济、劳动、数字技术、生活方式和政治各领域的表现。他意在提出一种现代性理论,借助这种理论,他揭示了这一进程如何与社会的文化产业化紧密交织,揭示了这一进程的矛盾式发展动态,也揭示了它的背面。独异性社会不单单承认胜利者;它还制造着各种不公、悖论和失败者。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书。
.
【媒体评论】
“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全局性理论。“
——时代周刊
.
“一本伟大、沉遂的成功之作,以应对社会的无所适从。“
——南德意志报
.
莱克维茨的理论很诱人。要建设框架性的社会话语,是绕不过它去的。
Friedhard Teuffel, 明镜日报,.2017年10月23日
.
简而言之,莱克维茨的《独异性社会》让我们一览晚现代经济、文化、政治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Dieter Schnaas, 经济周刊,2017年10月14日
.
《独异性社会》第一次以清楚、可信的方式展现了那些决定我们共同生活的东西。
Meredith Haaf, 南德意志报,2017年10月26日
.
《独异性社会》是本季最热门的新书之一。
德国电视二台,“视角”栏目,2017年11月3日
.
《独异性社会》为一场辩论做了一番有作为的总结发言。这是一场关于晚现代普遍适用的规则、价值,以及综合情况解决之道的讨论。
Mirko Schwanitz巴伐利亚广播电视台2017年11月2日
.
读莱克维茨的新书对读者是有挑战的。无可争辩的是,很多的见解、还有一些出色的描绘和杰出的叙述都摆在了他们面前。
Wolfgang Knöbl, soziopolis.de, 2017年11月14日
.
莱克维茨写了一本特别的书,别出心裁地抓住了我们的时代。
Tobias Becker, 明镜周刊文学版2017年12月/2018年1月
.
到处是冲突和新的阶级——因为文化!有位社会学家为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总体理论框架。
Alexander Cammann, 时代周报,2017年11月23日
.
谁想了解我们的时代,就必须要读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的书。
Svenja Flaßpöhler, Deutschlandfunk Kultur 2017年12月30日
.
《独异性社会》中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来自莱克维茨在劳动、数字化、生活方式和政治等领域所做的研究。这一理论可以解释未来几十年,因为它把以往互不相干的领域都综合起来进行思考。
Michael Schikowski, immer-schoen-sachlich.de 2017年10月26日
后现代的状况 豆瓣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10.0 (6 个评分) 作者: [美]戴维·哈维 译者: 阎嘉 商务印书馆 2013 - 10
本书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戴维·哈维新近的力作。全书力图从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转变,即从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向小规模、灵活的生产方式转变,来探讨资本主义文化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转变所导致的文化上的表现,就是人们体验时间和空间方式的改变,是新一轮的“时空压缩”,造成了一个在文化特征上的“拼贴社会”。作者认为,这种变化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文化的一种转移,而不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的岀现。
共同体的焚毁 豆瓣
The Conflagration of Community: Fiction before and after Auschwitz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J.希利斯·米勒 译者: 陈旭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7
◆ 解构主义批评代表人物、哈罗德•布鲁姆“伟大的对手”J. 希利斯•米勒力作。
◆ 以文本细读探究卡夫卡的作品如何预言了奥斯维辛,文学如何言说、记忆种族屠杀浩劫,以及深陷“后9•11”政治危机的世界将何去何从。
◆ 二十世纪“共同体的焚毁”湮没了超过六百万的生命,也泯灭了某种田园诗化的历史意识的欢腾。在米勒笔下,文学以言行事,冲破阿多诺立下的写诗禁令,见证策兰曾言及的不可见证之事,并由此指引我们从记忆走向行动。
“奥斯维辛之后,甚至写首诗,也是野蛮的。”
《共同体的焚毁》挑战了阿多诺有关大屠杀后的审美生产的著名言论,主张文学见证极端的集体与个人经历的可能性。米勒在各类文本和现实间构筑起一个本雅明式的异质星丛。从史蒂文斯诗歌中的共同体思想到让-吕克•南希、德里达、德勒兹等哲学家阐 发的共同体理论及相关论述,从卡夫卡的小说到与大屠杀相关的小说,再到莫里森的《宠儿》,从德国当初纳粹上台的国内变化到美国近年的形势走向,米勒辨析关于共同体的主要观点,细读创作于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剖析美国令人担忧的国内外情势,以文学生动的情感特质诠释了共同体的机制与悖反,既为曾经的大屠杀及奴隶制做出见证,也提醒当今屹立于自己的摩利亚山的我们时时肩负个人选择的重任
Talk of Love 豆瓣
作者: Ann Swidl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 5
Talk of love surrounds us, and romance is a constant concern of popular culture. Ann Swidler's "Talk of Love" is an attempt to discover how people find and sustain real love in the midst of that talk, and how that culture of love shapes their expectations and behaviour in the process. To this end, Swidler conducted extensive interviews with middle Americans and wound up offering us something more than an insightful exploration of love: "Talk of Love" is also a compelling study of how much our culture affects even the most personal of our everyday experiences.
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问题 豆瓣
作者: 贺照田 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2 - 2
专题:后发展国家的现代性问题,本专题收录了东亚各国的知名学者钱永祥、赵刚、瞿宛文、孙歌等就此一专题所展开的充满力度的文章。
在“阐释与分析”一栏中,辑录了福柯、伯林、哈耶克等西哲大家的重要文章,由国内颇具声名的学者邓正来、万俊人、田立年、李猛等译,篇篇都值得研读。
叙事的虚构性 豆瓣
The Fiction of Narrative: Essays on History, Literature, and Theory, 1957-2007
作者: [美] 海登·怀特 译者: 马丽莉 / 马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3
海登•怀特被誉为人类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从1973年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元史学》以来,怀特的作品对于历史学、文学研究、人类学、哲学、艺术史、电影传媒研究等将叙事学作为关注焦点的学科而言意义非凡。
本书由罗伯特•多兰作序,他巧妙地将怀特重要但难得一见的文章汇集成册,研究探讨他关于历史书写和叙事的革命性理论。怀特的这些文章大多采用论文体,内容涉及多位思想家,探讨诸多主题,文笔犀利,语言优美。
《叙事的虚构性》追溯怀特重要思想的演变轨迹,是历史编纂学者和学习者、历史理论和文学研究学者们的重要读物。
Nothing Ever Dies 豆瓣
作者: Viet Thanh Nguye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 4
All wars are fought twice, the first time on the battlefield, the second time in memory. From the author of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novel The Sympathizer comes a searching exploration of the conflict Americans call the Vietnam War and Vietnamese call the American War—a conflict that lives on in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both nations.
From a kaleidoscope of cultural forms—novels, memoirs, cemeteries, monuments, films, photography, museum exhibits, video games, souvenirs, and more—Nothing Ever Dies brings a comprehensive vision of the war into sharp focus. At stake are ethical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war should be remembered by participants that include not only Americans and Vietnamese but also Laotians, Cambodians, South Koreans, and Southeast Asian Americans. Too often, memorials valorize the experience of one’s own people above all else, honoring their sacrifices while demonizing the “enemy”—or, most often, ignoring combatants and civilians on the other side altogether. Visiting site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Southeast Asia, and Korea, Viet Thanh Nguyen provides penetrat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way memories of the war help to enable future wars or struggle to prevent them.
Drawing from this war, Nguyen offers a lesson for all wars by calling on us to recognize not only our shared humanity but our ever-present inhumanity. This is the only path to reconciliation with our foes, and with ourselves. Without reconciliation, war’s truth will be impossible to remember, and war’s trauma impossible to forget.
身体与社会 豆瓣
作者: 【英】布莱恩·特纳(Bryan S. Turner) 译者: 马海良 / 赵国新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0 - 3
简介

《身体与社会》初版于1984年,你现在看到的是该书的第二个版本。此书的作者布莱恩.特纳把关于身体的研究从最基础的医学身体层面上升到精神身体的层面。正如作者在第二版序言里所述:“随着《身体与社会》第二版的出版,应该及时思考人文学科及社会学科中对人类身体与体现(embodiment)进行艺术再现这个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充分运用了其广博的知识,从梅洛.庞蒂的以身体为基础的存在现象学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从社会学到女性主义,都为作者提供了理论源泉。全书共分十章,从医学、社会学、宗教学、伦理学的观点讨论了包括厌食症和恐旷症的历史,对基督教对待人类性事的态度的批判以及人的身体在游戏和欲望中的作用等具体问题。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出了身体社会学家们在未来的研究课题以及应该优先考虑的一些主题。

序言

《身体与社会》一书综合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糅合了梅洛.庞蒂、费尔巴哈、青年马克思、福柯、弗洛伊德等大师的理论,力图把身体的研究从简单的肉体层次提高到更高的层面。

内容摘要

身体问题处于社会理论的重要问题的交接点上。自从新康德主义运动以来,社会学的认识论问题集中在人类在自然和文化中的双重成员身份(the dual membe hi)上。人的身体屈从于诞生、衰弱和死亡等过程,但是源于身体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的这些过程也是位于文化信仰、符号和实践世界中的“有意义的”事件。在个体层面上,我的身体是被体验的一种极限环境,但是我们的意识也表现我既拥有身体,又是身体。这种区分的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疾病和病痛之间的差异加以说明。我们可能称一个患股骨头坏死的人患有股骨变性,在这种情况下,股骨生病(diseased)但未有病感(sick)。类似地我们可以说苹果生病,但不能说它感到病痛(ill)。“病痛”(illness)和“病感”(sickness)这样的概念是用于描述个人的状况的社会一文化范畴而不是描述人的肌肉、骨骼和神经。疾病不是一种社会角色,但它使得将“病感角色”看做带有适宜行为标准闭社会立场变得有意义(Parsons,1951)。由此可认为我不但感到病痛(illnes),而且我“做”怕(do)或表现出我的病痛,这似乎言之成理。对笛卡见主义进行的现象学批判的价值在于表明意识是体现的也是意向性的。

在社会学看来,现象学的局限性是由它对我的身体和他者的身体的排他性的关注所决定的。身体总是由社会形成并由社会定位的。如何做男人或女人是一种社会界定,因为生理学总是以文化为中介的。正如福柯(1980b)所表明的那样,拥有一个“真正”的性属是医学/文化实践的产物,就阴阳人而言,医学/文化实践排除了拥有两性身份的可能性。“畸形”也是由社会建构的(Howell and Ford,1980)。

尽管从真正的现象学意义上说,我们拥有对我们身体的统治权,但是在人口的社会再生产屈从于制度的约束(“乱伦禁忌”)。权力(父权制的形式)、意识形态(欲望与理性的对比)和经济(要求通过家庭、典型地以长子继承制形式稳定地分配财产)意义上而言,这绝不是在真正社会性的。在传统上,社会是在老人统治/父权制结合的情况下组织起来的,其中臣属门的性行为受到上帝、国王、教士和丈夫组成的集体的约束。因此,身体问题不仅仅是认识论和现象学问题,也是有关权幻、意识形态和经济学的争论的理论定位。
完美的罪行 豆瓣
作者: [法] 让·博德里亚尔 译者: 王为民 商务印书馆 2014 - 3
现代性从西方到东方,从近代到当代,它是一全“家族相似的”开放概念,它是现代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 诸层面的矛盾得冲突的焦点。在世纪之交,面对沧桑的历史和未能定的将来,思考现代性,不仅是思考现在,也是思考历史,思考未来。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透视了后现代社会虚拟取代现实的严峻境况。符号与现实的关系日益疏远,模拟物取代了真实物,拟像比真实的事物更加真实。在这样的境况中, 人与现实的关系变得值得怀疑了,虚拟的社会现实变成一种“完美的罪行”,值得警醒。
吃,是一种公民行为 豆瓣
作者: [法] 阿兰·杜卡斯 译者: 王祎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2019 - 1
☆2019年度“傅雷翻译奖”十大入围作品之一☆
本书从哲学与政治的角度来思考美食。拉伯雷口中“嘴巴的艺术”对于建设更加道德的社会来说是一个强有力的杠杆,然而它的作用却一直被轻视。正确地选择盘子里的食物能引领我们走向个人与集体的平衡与幸福。只有每一个人吃好了,这个世界才会 变得 更好。
作者先从个人谈起,希望读者们知道生活 质量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源于我们的选择,源于我们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每个人通过选择特定的食物,变得更独立、健康与强大。这种选择也意味着集体的责任:我们每一位都是推动人类健康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乡村与城市 豆瓣
The Country and the City in the Modern Novel
8.8 (8 个评分) 作者: [英]雷蒙•威廉斯 译者: 韩子满 / 刘戈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6
本书通过梳理英国文学中有关乡村与城市的种种论断和描述,对当代文学及文化研究中一些错误的乡村观念和城市观念进行了剖析,指出其谬误。作者集中驳斥了部分学者所坚持的“消逝的农村经济”、“快乐的英格兰”、“黄金时代”等缅怀旧日农村的错误观念,指出这些观念只是作者的想象,无论是历 史事实,还是部分作家的作品,都显示出昔日的英国农村充满了苦难,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既不等同于落后和愚昧,也不是充满欢乐的故园;同理,城市虽然是在新的生产方式确立后兴盛起来的,但城市并不必然代表了进步,城市也面临太多的问题。简言之,城市无法拯救乡村,乡村也拯救不了城市。城市与乡村的这种矛盾与张力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遇到的一场全面而重的危机,要化解这场不断加深的危机,人类必须抵抗资本主义。
全书共二十五章。第一章具有前言的性质,概括了历史上人们围绕“乡村”和“城市”所形成的各种观念,指出英国经验对于研究“乡村”和“城市”关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第二十五章为全书的总结。主体部分二十三章以英国文学中根深蒂固的乡村怀旧为起点,回顾了十六至二十世纪多部英国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随笔等)中对于“乡村”和“城市”的描写以及有关“乡村”和“城市”观点的发展变化,并将之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发展过程联系起来,揭示出“乡村”和“城市”对立的实质及其所反映的现代大都市和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危机。
雷蒙·威廉斯是一个世纪来最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这是他最好的著作。对于英国文学和历史方面的课程而言,这是一本理想读物。
——布里·汤普森,加州大学
书中有第一手的文本材料,行文风格简明扼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因为书中流露出作者对其论述主题的真切关注。
——纳奥米 布利文,《纽约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