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
老舍在伦敦 豆瓣
Lao She in London
作者: [英]安妮·韦查德 译者: 尹文萍 2022 - 4
【内容简介】
老舍被尊称为中国伟大的现代作家之一,然而,这位有抱负的年轻作家于1924年至1929年在伦敦度过的时间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老舍从故乡来到繁华的伦敦西区—这里有布鲁姆斯伯里派、旋涡派、各种流派的前卫主义者、埃兹拉·庞德以及“金牛犊洞”夜总会的歌舞表演。他流连于伦敦西区妓女的世界,见识了英国最臭名昭著的中国人布里连特·张,以及黄柳霜的丑闻电影《皮卡迪利大街》引起的小报轰动,在莱姆豪斯声名狼藉的东区唐人街也待了一段时间。老舍在伦敦创作的小说《二马》由此成为一部描写伦敦华人生活和苦难的伟大小说。正如韦查德博士所揭示的那样,老舍在伦敦的岁月对其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最终影响了中国现代主义的发展进程。
【名家推介】
这本文笔优美的著作既包含了文学传记,又有着对英国现代主义简洁的描述,并通过中国人的视角,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令人回味的伦敦肖像。安妮·韦查德深刻地提醒我们,中国的影响—包括古典的和现代的—在文学现代主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为我们理解老舍的伦敦岁月作出了巨大贡献。
—茱莉亚·洛维尔,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
老舍被传教士派到伦敦教中文,作为严谨的作家和知识分子,他于1924年来到这座充满偏见的城市:游客们到莱姆豪斯特意参观鸦片烟馆,亲身地体验“黄祸”。老舍在伦敦写作的小说,反映了他对传教士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大众恐慌的体验。安妮·韦查德将中英两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与傅满洲等虚构人物所产生的恐怖交织在一起,深刻地提醒人们,需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偏见。
—弗朗西斯·伍德,大英图书馆中国收藏馆馆长
这本敏锐而引人入胜的著作探讨了中国20世纪最好的小说家之一的伦敦岁月及著作。老舍到英国来教中文,但正如韦查德所展示的那样,他在这里写的小说和散文,反而教会了我们理解20世纪20年代的伦敦、中英关系以及现代文学跨国研究的新方法。
—罗伯特·比克斯,布里斯托大学历史系教授
Between Men 豆瓣
作者: Eve Kosofsky Sedgwic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 - 4
Hail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texts in gender studies, men's studies and gay studies," this book uncovers the homosocial desire between men, from Restoration comedies to Tennyson's Princess.
被冷落的缪斯 豆瓣
Unwelcome Muse: Chinese Literature in Shanghai and Peking, 1937-45
作者: (美)耿德华 译者: 张泉 新星出版社 2006 - 8
这部书研究的对象是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军事占领区的中国文学。它的主要任务不是要研讨文学的社会作用或者作家们在道义上所处的窘境,而是要以批评家的眼光作出评价,目的在于把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主流中去。
不想论述那些众所周知的、常见的、长篇研究论著中介绍过的作品和作家而是要研究鲜有论及的沦陷区文学把这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纳八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主流中去。最终目的是要将批评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上来。
共同体的焚毁 豆瓣
The Conflagration of Community: Fiction before and after Auschwitz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J.希利斯·米勒 译者: 陈旭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7
◆ 解构主义批评代表人物、哈罗德•布鲁姆“伟大的对手”J. 希利斯•米勒力作。
◆ 以文本细读探究卡夫卡的作品如何预言了奥斯维辛,文学如何言说、记忆种族屠杀浩劫,以及深陷“后9•11”政治危机的世界将何去何从。
◆ 二十世纪“共同体的焚毁”湮没了超过六百万的生命,也泯灭了某种田园诗化的历史意识的欢腾。在米勒笔下,文学以言行事,冲破阿多诺立下的写诗禁令,见证策兰曾言及的不可见证之事,并由此指引我们从记忆走向行动。
“奥斯维辛之后,甚至写首诗,也是野蛮的。”
《共同体的焚毁》挑战了阿多诺有关大屠杀后的审美生产的著名言论,主张文学见证极端的集体与个人经历的可能性。米勒在各类文本和现实间构筑起一个本雅明式的异质星丛。从史蒂文斯诗歌中的共同体思想到让-吕克•南希、德里达、德勒兹等哲学家阐 发的共同体理论及相关论述,从卡夫卡的小说到与大屠杀相关的小说,再到莫里森的《宠儿》,从德国当初纳粹上台的国内变化到美国近年的形势走向,米勒辨析关于共同体的主要观点,细读创作于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剖析美国令人担忧的国内外情势,以文学生动的情感特质诠释了共同体的机制与悖反,既为曾经的大屠杀及奴隶制做出见证,也提醒当今屹立于自己的摩利亚山的我们时时肩负个人选择的重任
写作这回事 豆瓣
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
8.7 (72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蒂芬·金 译者: 张坤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8
“Long live the King!”(一语双关,既是“国王万岁!”,又是“ 斯蒂芬·金万岁!”)美国《娱乐周刊》在《写作这回事》出版之际大声欢呼。
一半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恐怖小说之王的人生回忆录,一半是国家图书奖终身成就奖文学大师的创作经验谈兼写作大师班。手把手教有志于写作的文学青年要备好哪些必要的装备,如何像发掘一架恐龙化石一般将一个好故事发展成型,如何“关门写作,开门改稿”,甚而至于少用被动语态、“通往地狱的路是副词铺就的”等等谆谆教导。一切有关文学与写作的高头讲章均化作“卑之无甚高论”的如话家常,而且全部从自己的创作经历出发,将众多金氏名著的创作过程公之于众,坦陈自己的私心好恶。
除此之外,本书在斯蒂芬·金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当中还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意义:1999年6月19日,斯蒂芬·金在外出散步时遭遇车祸,伤势危及生命。而这本回顾和总结自己的一生和创作经验的书还没写完,差一点真成了斯蒂芬·金的盖棺定论。在鬼门关转了一遭后,斯蒂芬·金在髋部粉碎性骨折、仍身受巨痛的情况下重新捡起笔来,艰难地续写《写作这回事》,坦陈:“写作对于我来说好比是一种信念坚持的行动,是面对绝望的挑衅反抗。此书的第二部分就是在这样的精神中写成的。正如我们小时候常说的那样,是我拼着老命写出来的。写作不是人生,但我认为有的时候它是一条重回人生的路径。”
博尔赫斯的面孔 豆瓣
8.3 (14 个评分) 作者: 格非 译林出版社 2014 - 2
最新散文与最经典文学评论集
回顾往昔岁月,阐论文坛潮流,解析大师经典
全面客观 睿智深刻 妙趣诙谐
著名作家格非的二十堂文学公开课
值得收藏的文学正典阅读指南
~~~~~~~~~~
《博尔赫斯的面孔》是格非最新的散文集。
全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收录他近年来的随笔类文章,包括读书札记、游记、忆旧文和文化短评等。后半部分则是他多年来写下的相对系统而深入的文学评论文章。
以文体优美著称的作家格非同时也是严谨而睿智的学者,友善而幽默的老师。多重身份特质在这部文集里得到了充分表露。他的游记和忆旧文,叙事轻捷,妙趣横生;读书札记和文化短评往往切中肯綮;文学评论则优美耐读,见解深透,兼具学术文章和散文之长,是不可多得的经典。
对于一个喜爱并想更多了解他的读者,此书可谓一个窗口。对于更为广大的文学爱好者,此书的后半部分相当于一门精彩不容错过的文学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