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
Brave New Families 豆瓣
作者: Judith Stac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Judith Stacey has added a new preface to her classic study of how the traditional nuclear family has been supplanted by a variety of new relationships that are not defined by blood ties and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全球“猎身” 豆瓣
8.3 (48 个评分) 作者: 项飚 译者: 王迪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为什么印度的整体社会发展缓慢,而软件出口却独领风骚?为什么美国的IT公司不断裁人,同时又引进外国雇员?作者基于在印度、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长达两年的人类学实地调查写作此书,指出其中关键在于IT产业中的“猎身”体系。它是指一个以印度为中心的全球化劳动力配置和管理体系。
2020年6月5日 已读
全书两篇序言真的非常好,一篇是项飚读博时回忆做民族志的心路历程,初学者一看太有共鸣。另一篇是这篇关于IT劳动力市场的理论意义,短评区对该篇的抱怨或许与对“嵌入性”的相关文献缺少基本了解有关。
“主流媒体和我的大多数被访者都强调,是他们的英语优势和印度发达的高等教育让印度IT人才具备全球竞争力,而是我的研究表明,是阶级、种姓和性别的严重不平等,使得从全社会动员吸取的剩余价值集中到这样一个人数有限的精英群体中,从而生产出具有特别竞争力的IT劳动力。” 页163。
人类学 全球化 劳工 民族志 海外民族志
桥村有道 豆瓣
作者: 谭同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0
本书基于丰富的田野材料,对湖南省一个汉族村落的历史及村民生命史予以详细的叙述和分析。
作者认为,与梁漱溟、费孝通所说的传统乡村社会的“伦理本位”与“差序格局”相比,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已经形成了“核心家庭本位”和“工具性圈层格局”的特征。主要如:乡村的纵向与横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共变;乡村社会不再是费孝通所描述的“熟人社会”,而是融入了大量陌生社会行为规则的社会(尽管村民间仍是熟人);村民以“己”为中心,一圈圈往外“推”展其关系时,“推”的核心依据不再是“伦常”,而是工具性的有用性,以致形成了“工具性圈层格局”;财产关系理性化说明村民不再如梁漱溟所说的依据“伦理本位”而有“共财之义”;向往不劳而获的劳动观和财富观说明村民人生观已转向“向外用力”。这些论断,都将前人的研究往前推进了一步。
针对中国乡村研究两种观点——“革命—再革命—告别革命”、当代乡村社会基础是“无公德的个人”及不管昨日和明天只顾今日的人,本书以大量的经验叙述为基础,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作者认为,乡村社会传统在革命中既未完全中断、也非完全延续,革命在纵向社会结构上改变了乡村社会(典型过程是“翻身”),但在横向社会结构上则延续了传统,村民并没有将“阶级认同”作为处理与其他村民关系的核心标准。该书还论证在当代乡村社会中,虽然个人主义确实开始急剧膨胀,但绝非毫无底线地变成了“无功德的个人”状态,而是在核心家庭内部仍然基本完整地保持着情感主义至上取向,在核心家庭以外则既有个人主义的一面,也有情感主义的一面。在社会心态上,虚无的一面开始困扰村民,但村民亦尚远非陷入深度虚无、只管今日不管昨天和明天,而是也有关注历史的、意义连续的一面。
银翅 豆瓣
作者: 庄孔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0 - 4
书中汇聚了中国福建某地方社会数十年的沧桑变化、人事更替和文化传承,并由作者酿出新意。全书融人类学随笔、民族志、访谈、史料与田野分析、实证与直觉观察于一炉,提供的写作系统与方法论旨在阐明中西文化撰述的同一性与差异。由于包容广泛、文笔流利,也很适合随便翻翻。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豆瓣
Reflections on Fieldwork in Morocco
8.2 (11 个评分) 作者: 保罗·拉比诺 译者: 高丙中 / 康敏 商务印书馆 2008 - 1
本书是对人类学知识生产方式所作的伦理-哲学反思,将人类学田野工作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加以探讨。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作为调查对象的当地人交往的过程,并指出这种过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学家对资料的搜集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