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豆瓣 Goodreads
De la division du travail social
作者: Emile Durkheim / Lewis A. Coser 译者: Lewis A. Coser / W. D. Halls Free Press 1997 - 9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893 and never out of print, Emile Durkheim's groundbreaking work remains one of the cornerstone texts of the sociological canon--now updated and re-translated in this new edition. A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as changing the landscape of society, Durkheim presented a new vis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s at the root of capitalism, and the issues he grappled with still resound today. If pre-industrial societies were held together by common values, sentiments, and norms, equally shared by all, what holds modern societies, with their complex division of labor and non-cohesive social structure, together? What did this new social order mean for the autonomy of the individual? Durkheim argued that class conflict is not inherent in a capitalist society, as Marx contended, but that the unfettered growth of state power would lead to the extinction of individuality. Only in a free society that promotes voluntary bonds between its members, Durkheim suggested, can individuality prosper. In this new edition, the first since 1984, world-renowned Durkheim scholar Steven Lukes revisits and revises the original translation to enhance clarity, accuracy, and fluency for the contemporary reader. Lukes also highlights Durkheim's arguments by putting them into historical context with a timeline of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students and scholars, this edition of "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essential reading and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relevance of Durkheim's ideas today.
Discipline and Punish 豆瓣
作者: Michel Foucault 译者: Alan Sheridan Penguin 1991 - 4
In the middle ages there were gaols and dungeons, but punishment was for the most part a spectacle. The economic changes and growing popular dissent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made necessary a more systematic control over the individual members of society, and this in effect meant a change from punishment, which chastised the body, to reform, which touched the soul.
Foucault shows in fascinating detail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system of prisons, police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and legal hierarchies of social control --- and the growth of disciplinary society as a whole. He also reveals that the comparison between a school and a prison is not purely facetious --- prisons, schools, factories, barracks and hospitals all share a common organization, in which it is possible to control the use of an individual's time and space hour by hour.
2022年2月18日 已读 读了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福柯其实比想象中好读,对于惩罚模式的变迁梳理非常清晰。但我还是没有很好的把握panopticism。
历史 哲学 法国 社会学
导读利奥塔 豆瓣
Jean-François Lyotard
8.7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西蒙·莫尔帕斯 译者: 孔锐才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8
在诸如《后现代状况》、《歧争》、《力比多经济学》和《非人》等作品中,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激进地改变了人们思考当代文化的方式。他对知识、艺术、政治和历史关系的研究组成了后现代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文本。
这本导读介绍了利奥塔作品的核心思想,包括现代性、后现代、伦理、崇高和“不可呈现”等概念。西蒙•莫尔帕斯将重要的文本放在它们的知识背景中,从而追溯了它们在当代思想中深远的影响力。这样,他不仅让利奥塔的作品变得易于进入,同时也让读者能对这些作品作出他们自己的判断。
利奥塔的作品对于任何研究当代文学文化的学者来说都是无法忽略的。本书对于进入利奥塔范围广阔的批判作品是一个理想的指引。
莎士比亚的政治 豆瓣
Shakespeare's Politics
作者: (美)阿兰·布鲁姆 / 哈瑞·雅法 译者: 潘望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4
古希腊罗马的观点,政治能够塑造人的意识,而阿兰•布鲁姆将莎士比亚视为文艺复兴时期深刻的政治剧作家。他旨在重现莎士比亚的观念与信仰,使其著作再次成为严肃的道德、政治问题的公认资源。
在剖析《裘力斯•凯撒》、《奥瑟罗》和《威尼斯商人》的文章中,布鲁姆揭示了莎士比亚是如何展开他对人物的描绘的,在这点上不能假定文学批评享有特权。于是布鲁姆提出,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在其中人们得以观察莎士比亚的英雄们所遭遇到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布鲁姆认为莎士比亚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作家。本书还包含一篇哈瑞•雅法的文章,论及《李尔王》中政治的局限。
驴子巴特萨 (1966)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Au hasard Balthazar
8.2 (148 个评分) 导演: 罗伯特·布列松 演员: 安妮·维亚泽姆斯基 / Walter Green
其它标题: Au hasard Balthazar / 巴尔塔扎尔的遭遇
电影史上极其异类的电影.
全片的主角竟是一头驴。透过驴的眼睛,冷冷地注视着这个世界。驴在不同人的手中被虐待、被贩卖,最终被杀,透露出来的却是同样的主题。
圣母 (2021)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Benedetta
7.8 (594 个评分) 导演: 保罗·范霍文 演员: 维尔日妮·埃菲拉 / 夏洛特·兰普林
其它标题: Benedetta / 圣欲(港/台)
改编17世纪意大利修女真实事迹。贝妮迪塔自小在修道院长大,在神的圣宠下,她不但能见神圣异象,身上更出现圣痕。一日,修道院收留了年轻野性的见习修女,贝妮迪塔在她的挑逗下初试肉体的欢愉,复感神圣的大爱。然而,小小的修道院无法容纳她日渐高涨的权欲和情欲,她声称的神迹也招来质疑,教廷派人远道前来调查,一场权力斗争在瘟疫阴霾下蓄势待发。《她》名导保罗·范霍汶挑动道德底线,赤裸地重现一个奇女子的情欲、信仰和胆识,大胆批判教会的贪欲和虚伪。
一出大戏 (2020)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IMDb
Un Triomphe
5.8 (19 个评分) 导演: 埃马纽埃尔·库科尔 演员: 凯德·麦拉德 / 达维德·阿亚拉
其它标题: Un Triomphe / 抓狂演训班(台)
Etienne是一个不成功的话剧导演,他在监狱组建了一支戏剧表演队伍,带着一组囚犯排练经典戏剧——《等待戈多》。 在他终于获得了许可带着一租囚犯出狱巡回演出的时候,Etienne重拾了自信。他们的首次公演虽然稚嫩,但得到了剧场老板的认同,Etienne与这些特殊演员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密切。然而囚犯们却在谋划趁着演出期间集体出逃。
南法撩妹记 (2020)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À l'abordage
7.4 (96 个评分) 导演: 吉约姆·布哈克 演员: 埃里克·南乔 / 萨利夫·西塞
其它标题: À l'abordage / 南法游记
费利克斯奔向沙滩人海,在音乐节上邂逅了卷发女孩阿尔玛,并对她一见钟情。他立即做出一个疯狂的决定,去女孩的老家南法,给她一个惊喜,拜访她的家人,进一步确认他们的关系。于是费利克斯拉着在便利店工作的发小谢里夫,搭上“小猫”爱德华的便车,奔去600里外的南法小城。故事就这般开始了。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2020)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The Father
8.6 (954 个评分) 导演: 弗洛里安·泽勒 演员: 安东尼·霍普金斯 / 奥利维娅·科尔曼
其它标题: 더 파더 / ファーザー
安东尼是一个身患疾病的年迈父亲,他淘气而又高度独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拒绝了女儿安妮的一切帮助。然而,在女儿安妮决定和她的伴侣搬去巴黎后,这种帮助变得至关重要。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时,安东尼开始怀疑他所爱的人、他自己的思想、甚至他的现实结构。
对民主之恨 豆瓣
La haine de la démocratie
8.0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雅克·朗西埃 译者: 李磊 三辉图书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6 - 7
◆继福柯和德勒兹之后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家之一雅克·朗西埃重新思考民主的颠覆性力量
◆一部深刻、尖锐的民主观念简史
◆特邀同济大学哲学系陆兴华教授撰写导读
【内容简介】
从柏拉图时代到法国大革命,再到20世纪的诸多理论家,雅克·朗西埃在《对民主之恨》中简述了民主观念史。在此 基础上,朗西埃为我们指出了民主的实质:民主不同于政治,它不是一种制度类型,也不是一种社会形式,而是那些既无权统治也无权服从的人们所特有的权力,其目的在于支持善的统治。他进而指出,民主通过全面打击一切建立在精英特权之上的权力形式来进行治理,由此对民主的恐惧乃至憎恨就植根于新的统治阶级之中。
【编辑推荐】
1、本书属于“左翼前沿思想译丛”,该译丛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2、作者雅克·朗西埃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欧陆思想家之一。有评论将之誉为继米歇尔·福柯和吉尔·德勒兹之后最引人瞩目的思想家之一。
3、在本书中,朗西埃以精炼的语言阐述了民主的观念史,不乏深刻、尖锐的观点以及对当下热门政治事件和政治生活的观照。本书从柏拉图时代谈起,一直延伸到20世纪的诸多理论家关于民主的思想和理念。
【学者及媒体推荐】
米歇尔·福柯和吉尔·德勒兹之后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家与作者之一。
——汤姆·康尼(Tom Conley),哈佛大学
朗西埃在本书中批评了一种对人民做决定、为人民做决定,而非让人民做决定的政治形态;批评了一种为了维持自身的某种政治秩序而存在的政治,群体中的每一个部分都被安排在了“恰当”的位置上。
——卢卡·阿尔森加克(Luka Arsenjuk),马里兰大学
政治理论家们期待了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雅克·朗西埃的著作这儿索求/提取关于政治的更为直接的理论;而现在,轮到西方的电影理论家、文学理论家、艺术史学家和美学家们了。
——奥利弗·戴维斯(Oliver Davis),华威大学
在这个左派失去了方向的时代,朗西埃的著作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少见的持续不断的关于如何继续抗争的概念。
——斯拉沃热·齐泽克
雅克·朗西埃将是我们当代中国理论知识分子们的一味苦药。朗老师是我们时代里一面活着的传统,对我们中国大陆师生,他是一面巨大的回音壁,还没怎么用过,用处可能就都留在今后了。如果有“毛泽东主义”者,有一个从1968年来不弯腰、不折的思想家,一个真正的不让步的选择派,他就是朗老师。理解他的困难,不在他的写作上的史诗式的横贯和修辞及辩证之精致稠密,而在于他的这种哲学、政治上的犟劲儿。
——陆兴华
这本机智而具讽刺性的论著有几分像是一场贯穿了政治哲学史的学术冲刺,又有几分像是对其思想上的竞争对手挥出的一连串极精彩的组合拳。
——《卫报》
朗西埃批评了西方国家对国内大众抗议与流行文化的蔑视姿态,以及用武力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民主的做法。……但朗西埃为了显示我们政治话语中的含混性而避开了争论。他挑战了在他看来是普遍持有的观点,即民主生活与“冷漠消费者的非政治生活”是一对同义词。
——《新政治家》
一篇关于“民主”概念的定义与重定义的激动人心的文章……正在伊拉克发生的大灾难为朗西埃大胆的假设提供了十分明晰的证据,他认为在以“自由”的名义进行更多战争之前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民主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
歧义 豆瓣
La Mésentente,Politique et philosophie
作者: [法] 雅克·朗西埃 译者: 刘纪蕙 / 林淑芬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5 - 1
在什么方面平等与不平等呢?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这正是难题之所在,也是政治哲学之所在。
——亚里士多德
歧义并非错误认识,因此不需要知识的补遗;歧义亦非错误理解,因此并不要求词语净化。歧义的情况是,在争执说话内容的意义时,已经构成了话语情境之理性本身。
“话语之可能性条件”的整体,说明了人之所以是政治动物的基础。
——朗西埃
朗西埃强调治安和真正的政治间的分界线为何总是模糊混淆而备受争议的。比如说,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中,“无产阶级”可以被解读为“没有分的组成份子”的主体化,其将自身所遭遇的不正义提升并且接受普遍性的终极检验;同时,它也可以被解读为将促成“后-政治”理性社会之创制的操作者。我们的欧洲传统中包含了一系列对此政治时刻的否认──对于政治冲突之真正逻辑的否认。朗西埃在《歧义》一书中发展了对于这些否认的辨识方式,而这本书可以被视为他最杰出的政治思想著作。
——齐泽克
无知的教师 豆瓣
9.1 (29 个评分) 作者: [法]雅克·朗西埃 译者: 赵子龙 2020 - 1
本书是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朗西埃的哲学奠基之作,其中的思想要点,贯穿了他之后所有的研究。而本书写法,像是讲述故事,讲了一名法国教师雅科托的不凡经历。雅科托依据一本传统的小说课本,创设了他的教学法,他从书中的第一句话开始,教给只字不识的人如何阅读。而其中关键,就是教师自身并不授以具体的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教师只用“验证”学生是否学会。所以这套办法,甚至可以授以贫民父亲,让他们教孩子读书识字,解放智力。这不仅促生了一种社会改良的有效办法,更提出了一种平等的哲学。
凯尔经的秘密 (2009) IMDb 维基数据 豆瓣 TMDB
The Secret of Kells
8.3 (352 个评分) 导演: 汤姆·摩尔 / 诺拉·托梅 演员: 伊万·麦克奎尔 / 克里斯滕·穆尼
其它标题: 켈스의 비밀 / ブレンダンとケルズの秘密
12岁的少年布兰登(伊万·麦克奎尔 Evan McGuire 配音)跟他的叔叔艾伯特·塞拉奇(布莱丹·格里森 Brendan Gleeson 配音)住在爱尔兰凯尔斯坚固如堡垒的修道院里,身为修道院院长的塞拉奇,每天都要带领布莱登和其他的修道士维修和加固修道院外围的围墙,以抵抗北欧海盗的袭击。布兰登每天都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叔叔总是严厉警告他不准离开修道院。直到一位传奇画师艾丹(米奇·拉里 Mick Lally 配音)的到来,他所在的修道院被海盗夷为平地,因此来这避难了。艾丹同时也带着自己尚未完成的绘本——《凯尔经》。艾丹发现了布莱登在绘画方面的才华,他告诉布兰登知识可以化黑暗为光明,他开始要求布兰登和他一起完成这部巨作。为了完成《凯尔经》,布兰登不得不违反叔叔的命令走出修道院的围墙,到树林中寻找做墨水的浆果,他们能成功吗……《凯尔经》是爱尔兰历史上经典的基督教插图手抄本。
真相 (2019)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La vérité
6.9 (154 个评分) 导演: 是枝裕和 演员: 凯瑟琳·德纳芙 / 朱丽叶·比诺什
其它标题: La vérité / 真实芳言(港)
Fabienne是一个女星——是法国影坛巨星。在拥护爱戴她的男人面前她是高高在上的女神。她的女儿因她出版回忆录而带着丈夫和年幼的孩子从纽约回到巴黎。母女二人的重聚很快便变成互相指责:真相将被揭露、算清所有前帐,向对方坦然承认自己的爱和怨恨。
好梦一日游 (2019)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La belle époque
7.9 (177 个评分) 导演: 尼古拉斯·贝多斯 演员: 丹尼尔·奥特伊 / 吉约姆·卡内
其它标题: La belle époque / 拥抱美好时光(港)
结婚超过四十年,曾经的畅销作家维多(丹尼尔奥图 饰)渐渐失去灵感,和老婆的婚姻也亮起红灯。对生活丧失热忱的维多,在儿子与朋友的帮助下,决定接受「回忆美好公司」提供的神秘体验,让电影道具搭建的拟真场景和专业演员的演技帮衬,带他回到当年在酒吧遇见挚爱的那一天,重温天雷勾动地火的美好恋情,维多能因此让老婆重新爱上他吗?
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法] 涂尔干 译者: 渠敬东 商务印书馆 2015
本书是涂尔干晚期代表作,内容涉及社会学、法学和政治学,对现代政制的建构颇多启发。作者系统考察了职业伦理的社会起源从而揭示了职业伦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的奠基性作用。同时,还从国家和个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政治形式与公共道德的特殊关系。最后,追溯了财产权和契约权的历史演变,进而批驳了天赋人权的观点。作者主张以社会事实作为社会研究的对象,因此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纯粹伦理理论的探讨,而是结合法学、政治学、人类学实践,从而反映了其深厚的历史社会学视角。
回归故里 豆瓣 Goodreads
Retour à Reims
9.0 (321 个评分) 作者: [法]迪迪埃·埃里蓬 译者: 王献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7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命运是否早已被宣判?”
.
当代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传》作者
迪迪埃·埃里蓬切身之作
出版后即在《世界报》《自由报》等知名报刊引发热议
.
一部引发强烈共鸣的自我剖析之作
一部探讨底层民众成长困境的社会批判之作
.
著名知识分子如何与原生阶层 和解?
不再将问题归咎于家人与心理创伤
而在教育制度、阶级差异中反思社会对人的塑造
.
这是“一场自己改变自己的劳作”
却在为更多贫困者寻找反抗的可能
🐜 编辑推荐
◎享誉国际的当代著名思想家,反思自身出身背景和成长轨迹
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已出版十几种著作,多部作品被认可为经典,也包括此书。这本书介于坦白和反思之间,既是一部个性化的学术著作,也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出身背景和成长经历讲述的故事,在研究者眼中是学术讨论,在普通读者眼中,是深入浅出、令人共鸣的回忆录。目前该书已由德国著名导演托马斯·奥斯玛雅(Thomas Ostermeier)改编为同名戏剧。
◎关注阶级固化问题和边缘群体,以实际案例为依据为努力生活而奋力抗争的人发声
父亲死后,作者回到阔别三十年的家乡兰斯(Reims),并重新反思了自身过往经历、家乡及其周边地区的境况。从家人、家乡工人阶级民众的生活,女性长辈被剥夺的权利,到兰斯这一区域的被边缘化,相对主流文化而存在的“亚文化”……迪迪埃·埃里蓬关注的是阶级壁垒中下平民阶层的生活,是“被侮辱和损害的人”,是使他们获得“启蒙”的可能。
◎反思学校教育在社会对人的塑造中扮演的角色,致力于审视教育系统施加的社会指令
从父辈的教育经历到自己的教育经历,埃里蓬致力于冷静反观学校教育与社会秩序的“合谋”。从大批辍学的孩子,到无法融入校园文化而反叛、加入“亚文化”群体的孩子,埃里蓬说:“教师们已经尽其所能!……他们能改变的东西太少了。”学校是社会的战场之一,阶级的壁垒也存在于校园文化之中,埃里蓬致力于打破隔阂,探寻新的可能。
◎从“小家庭”到“大世界”,剖析了权力与抵抗的多种形式
从因无法完成学业而懊怒一生的母亲,有暴力倾向、总是大喊大叫的父亲,到把孩子们丢给孤儿院的外祖母,作者重新理解了家人的处境和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原因。由此,他也看到了家乡误入犯罪歧途的青少年、在阶层固化中放弃学业的工人们……社会如何塑造着底层民众,底层民众又是如何屈从的?作者试图剖析塑造和屈从的机制,重新理解他曾厌恶和逃离的人。
◎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消化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的理论和思想
喜欢让-保罗·萨特、皮埃尔·布尔迪厄、米歇尔·福柯的读者将会深感亲切,因为作者会满怀激情地讲述自己是如何被他们鼓舞的,他们的理论也将与作者所经历的社会现实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生发点。
.
🐜 内容简介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个人选择”是如何被影响、被决定的。
.
🐜 名人和媒体推荐
《回归故里》是一部引人入胜、充满勇气的作品,讲述一位法国著名作家如何使复杂的、时常冲突的社会身份与精神身份交汇在一起。
——利奥·贝尔萨尼(Leo Bersani)
这是一本扣人心弦的书,关于压抑,关于抛弃自己的出身,关于重获平衡。
——《美国艺术》
埃里蓬总是会回到他所说的发现心灵生命的“奇迹”中。“毕竟,”他指出,“人们应该学习,阅读令人愉快,书是你能够热爱的东西——这些态度并不是普遍的,实际上与社会条件以及你的出身背景密切相关。”我们这些足够幸运,从小时候开始就能拥有这些的人只能向他致敬。
——《卫报》
“我曾经以为,”迪迪埃·埃里蓬说,“人们可以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可以忘却个人历史以及那些生养自己的人,重新创造自己”——在回顾了那段逝去的历史,并心怀敬畏地对那些他曾经背离的人们致以敬意之后,作者用这段颇具美感的文字陈述着这样一个事实:背离家庭与过去是永远无法彻底实现的。或许真正的“回归故里”并不存在,但至少让我们努力“与自己,以及那个被我们抛下的世界和解”。
——《世界报》